本文目录一览

1,有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工作的前辈么我是遥感专业不知道能不能进这

你是博士吗?可以参加该中心的事业单位考试
可以,有遥感相关专业的招聘岗位,多多关注!

有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工作的前辈么我是遥感专业不知道能不能进这

2,我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是什么

南极昆仑站是我国继在南极建立长城站、中山站以来,建立的第三个南极考察站。是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2009年1月29日建成!

我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是什么

3,什么是极地化学主要学些什么

国家海洋局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于2004年9月28日正式成立.该实验室依托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围绕我国极地考察的国家需求和极地科学研究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充分发挥我国"雪龙"船和南北极考察站等科学考察平台的作用,建立开放,联合,流动,竞争的运行机制,共享极地考察获得的样品,数据和信息资源,通过极地科学观测,实验体系的持续建设和科学研究积累,在极地科学若干基础研究和应用领域取得重大理论与技术成果,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国际影响的极地科学研究队伍,逐步形成国际一流的极地科学研究与合作中心,维护我国的极地权益,服务国民经济建设.
你说呢...

什么是极地化学主要学些什么

4,我国几次探险北极

你好!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综合大学、国家海洋局等科研单位会不定期的进行北极考察。 中国北极考察站位于北纬78°55′、东经11°56′的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考察站为一栋两层楼房,总面积约500平方米,包括实验室、办公室、阅览休息室、宿舍、储藏室等,可供20人至25人同时工作和居住,并且建有用于高空大气物理等观测项目的屋顶观测平台。   我国曾经于1999年和2003年利用“雪龙号”对北极开展过两次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有考吗?? 我们怎么不知道?? ————————————你家楼下的

5,我国为何要建第五个南极考察站

“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将在恩科斯堡岛南区启动第5个南极考察站的建设,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之后我国建设的第5个南极考察站,也是我国在南极建设的第3个常年考察站。”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首席科学家、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说,新站建设着眼于加强南极环境监测与保护,建设极地考察业务化体系,提升国际极地治理能力,是我国极地考察的重大战略性举措,也是“雪龙探极”重大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南极已有4个考察站的背景下,建设新的考察站,意在进一步完善我国南极考察站网,拓展我国南极考察活动范围,填补我国南极重点区域空白,提升我国在国际南极事务中的作用。据了解,新建考察站的功能,将具备在本区域开展地质、气象、陨石、海洋、生物、大气、冰川、地震、地磁、遥感、空间物理等科学调查的保障条件;具备考察项目运行、指挥、紧急救援等功能,满足度夏、越冬的管理、科考、后勤支撑人员的长期生活工作医疗的需求,具备数据传送,远程实时监控和卫星通讯等功能。同时,具备供电、供水、供暖、交通功能,保障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作业的功能,以及配有人员应急避难设施。就这么历害。
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将于11月8日奔赴南极。与过去将中山站作为抵达南极首站不同,此次“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将一路向南,直奔位于罗斯海西岸的恩科斯堡岛,开启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的建设。新站建成对南极科考意义何在?专家介绍,就我国已有的南极考察站而言,在西南极,长城站区域生态系统活跃,更适合开展亚南极生态监测和研究;在东南极,中山站区域是观测研究南极冰盖演化过程、南极冰架海洋相互作用的理想之地,也是开展高空物理、地质学、地球物理等学科工作的优良位置;地处南极冰盖地区的两个度夏科学考察站——昆仑站和泰山站,则汇聚了冰芯科学、大气科学和天文科学等学科的前沿领域。“罗斯海区域的新站建成,将填补我国南极地区的考察空白,将支撑我国在罗斯海以及南太平洋的海洋环境调查和保护工作。”杨惠根说。杨惠根表示,作为一个常年科考站,新建考察站与我国南极已有的两个常年科考站——长城站、中山站一起,将覆盖南大西洋、南印度洋以及南太平洋等南大洋各个扇区,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南极科学考察,为人类认知、保护和利用南极作出更大贡献。

6,我国第一个北极科考站

黄河站 北极黄河站--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2004年7月28日成立。北极黄河站位于北纬78度55分,东经11度56分,在实际的地理位置上,它处于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地区,是我国继南极长城、中山两站后的第三座极地科考站。 中国也成为第八个国家在挪威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建立北极科考站。 黄河站的站名,按照站名征集方案,新浪网在近3000个有效投票中筛选了30个候选站名,由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提交中国极地考察工作咨询委员会委员,约20名委员分别进行排序的结果表明:“中国北极黄河站”排名第一。最后,国家海洋局确定中国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站名为“中国北极黄河站”。第一个提出“黄河站”名称的人是江苏启东的陈文华,共有39人次建议站名为“黄河站”。 中国北极站所“驻扎”的站房,是一座斜坡顶的二层独栋小楼,与其它7个国家科考站的距离都不远。这座小楼建于上世纪40年代,是混凝土结构,非常坚固,它原为挪威王湾公司的宿舍楼,中国方面向王湾公司租用了这座楼房,并签订改造合同。2003年9月改造工程完成后至正式落成,这个科考站一直处于试运行状态。 中国北极站的二层小楼,总面积约500平方米,实验室、办公室、阅览休息室、宿舍、储藏室一应俱全。在小楼的顶部有五个小“阁楼”,那是北极科学考察中重要的设施——光学观测平台。最值得称道的是,北极黄河站拥有全球极地科考中规模最大的空间物理观测点。 中国北极科考站的建立,为我国在北极地区创造了一个永久性的科研平台,这为解开空间物理、空间环境探测等众多学科的谜团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北极建站后,中国科学家还将建立中国北极卫星常年观测站。 在同一条地球磁力线的南北两端,同时进行极光的观测、对比,是各国科学家探寻地球外层空间诸多奥秘的一个途径。由于南极中山站和北极站基本在磁纬75度上,在南极中山站和即将建成的中国北极科考站,中国科学家将可以在南、北两极对极光进行同步追踪和研究。
“从此,中国在北极有了支撑点,这将极大地提高中国的极地考察能力。”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曙光说。 20年前,中国有了第一个南极站;20年后的今天,中国又有了第一个北极站——从南极到北极,中国极地科考事业迈出了里程碑性的一步。中国北极黄河站站长杨惠根说,“建站容易守站难。作为新奥尔松北极科学研究与环境监测国际家庭中的一个新成员,我们将加倍努力,不断创新,加强与各国科学家的合作与交流,获得出色的研究成果。”他说,在未来几年内,将把黄河站建成国家重点野外台站,接待获准项目的科学工作者来站工作,并以此为基地,凝聚一批极地科学工作者,形成一个稳定的可持续的研究团队。北极在近年走进中国人的视野。1999年和2003年,中国政府组织了两次“雪龙”船北极科学考察,采集了大量数据资料,获得了对北极的直接认识。然而,在此期间,中国还没有一个固定的北极立足点,缺乏长期研究的能力。  从二、三百年前起,被巴伦支海、格陵兰海和北冰洋包围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就是北极地理大发现的重镇。群岛上的新奥尔松,更是人类进军北极点的出发地之一。进入20世纪后半期,挪威、英国、法国等7个国家先后在这里建立了常年科学考察站。  中国在20世纪20年代签署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为中国在群岛建站创造了可能,这一条约规定,签约国均有权在群岛上进行考察和开发活动。2001年到2003年,中国科学家和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几次来到这里考察。几经选择,国家海洋局最终确定了站址。  杨惠根说,新奥尔松是到北极点的桥头堡,便于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与交流,共享必要的野外作业实验条件和观测数据资料。这里作为极隙区,是研究高空大气物理尤其是极光的理想之地。此外,这里罕见地保持着原生自然状态,为多学科研究提供了天然的场所。  黄河站落成的同时,中国还组建了一支11人的北极科考队来到这里。队员们分别来自国家海洋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寒旱所、武汉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单位。  队员们将在斯瓦尔巴德群岛开展高空、海洋、大气、冰川、生态、地质、大地测量等研究课题的野外基础调查工作,探讨学科之间的交叉与合作,了解其它科考站的研究项目、站区及周边的自然环境,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北极科考站位于北纬78.55度,东经11.56度,在实际的地理位置上,它处于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地区。新奥尔松是北极科考的热土,目前,与中国北极科考站为邻的有挪威、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的科考站。中国站落成后,是北极地区的第8座国家科学考察站。

文章TAG: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有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工作的前辈么我是遥感专业不知道能不能进这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