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擒贼先擒王出自哪里

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 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 岂在多杀伤。

擒贼先擒王出自哪里

2,前出塞九首其六原文翻译赏析前出塞九首其六全诗的意思百度知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译文】: 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注释】: 挽:拉。 当:应当。 长:指长箭。 擒:捉拿。 前四句极像谣谚,可能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马目标大易射,马倒则人非死即伤,故先射马,蛇无头而不行,王擒则贼自溃散,故先擒王。擒王句乃主意所在,下四句便是引伸这一句的。 亦有限:是说也有个限度,有个主从。正承上句意。沈德潜《杜诗偶评》:“诸本杀人亦有限,惟文待诏(文徵明)作杀人亦无限,以开合语出之,较有味。”不确。 列国:各国。 疆:边界。 自有疆,是说总归有个疆界,饶你再开边。和前出塞诗第一首中的“开边一何多”照应。 苟能:如果能。 侵陵:侵犯。 岂:难道。 最后两句是说如果能抵制外来侵略的话,那末只要擒其渠魁就行了,又哪在多杀人呢?张远《杜诗会粹》:“大经济语,借戍卒口中说出。”在这里我们相当明显的看到杜甫的政治观点。 【赏析】: 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很有体会地说:“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说的“飞腾”和“掠转”,就是指作品中的奔腾气势和波澜;这里说的“兔起鹘落”就是指在奔腾的气势中自然地逼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本诗却以此见称;它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好评。

前出塞九首其六原文翻译赏析前出塞九首其六全诗的意思百度知

3,古诗射人先射马下一句

擒贼先擒王
擒贼先擒王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出自】:唐·杜甫《前出塞》诗之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古诗射人先射马下一句

4,前出塞之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最后一句的第一个字什么再

杜甫《前出塞》组诗之六 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 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 岂在多杀伤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杜甫·《前出塞》九首之六 这两句是说作战要先...这是杜甫的《前出塞》其六《前出塞》杜甫一共写了九首,这是第六首。...
你好!这首诗出自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的《前出塞九首》之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如有疑问,请追问。
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 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 岂在多杀伤
《前出塞》 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 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 岂在多杀伤

5,杜甫前出塞的解析

《前出塞》共九首,唐代杜甫的组诗作品。这九首诗通过一个征夫的诉说反映了杜甫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第一首叙述自己初别父母被迫远戍的情景。第二首叙说上路之后的情景。离家已远,死生难料,只好索性豁出性命练习武艺。第三首,诉说自己一路上心情的烦乱,故作自励之语以求自解。第四首,描写自己在路上被军吏欺压和驱逼的情景。第五首,自叙初到军中时的感慨:官兵对立,苦乐不均,身为奴仆,难树功勋。第六首,征夫诉说他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实际上是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明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政治观点。第七首,征夫诉说他大寒天在高山上筑城和戍守的情况。第八首,征人诉说自己初次立功的过程和对待功劳的态度。第九首,征人自叙他自己从军作战十余年的经历。前四首写出征,重在刻划离别之情;后五首写赴军,重在刻划以身许国。原文:其一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其二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其三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其四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其五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其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其七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其八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其九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出塞》古乐府旧题,是古代一种军歌的题目,多描写戍边将士的边塞生活。杜甫以这种体裁先后写了十-四首诗,先写的称《前出塞》,共九首;后写的称《后出塞》,共五首。其中《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战吐蕃的一场战争,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默武。这里所选的是其中较有名的第六首。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这是一首评论战争的诗,诗人以将士的口吻,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看法。 前四句用通俗生动、明白晓畅的语言,以整齐有力的排比手法,科学地总结了夺取战争胜利的宝贵经验。这里所论述的是作战的重大理论问题,但语言并不深奥难懂,而全用口语传出,做到了深人浅出,化难为易,富有表现力。所以黄生在评述这首诗时指出:“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说理避免了概念化,语言达到了大众化,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这首诗突破了这一难关,正是它成功的原因之一。 第一、二句写战争的准备要重视武器的精良。挽强弓,射长箭,既指武器要好,又指将士素质要高,因为武器毕竟是要人去使用的。挽弓应当挽坚硬的弓,才能射一—一一一
这是一首评论战争的诗,诗人以将士的口吻,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看法。 前四句用通俗生动、明白晓畅的语言,以整齐有力的排比手法,科学地总结了夺取战争胜利的宝贵经验。这里所论述的是作战的重大理论问题,但语言并不深奥难懂,而全用口语传出,做到了深人浅出,化难为易,富有表现力。所以黄生在评述这首诗时指出:“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说理避免了概念化,语言达到了大众化,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这首诗突破了这一难关,正是它成功的原因之一。 第一、二句写战争的准备要重视武器的精良。挽强弓,射长箭,既指武器要好,又指将士素质要高,因为武器毕竟是要人去使用的。挽弓应当挽坚硬的弓,才能射一—一一一
前出塞九首(其六):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前出塞:出塞,出征边塞进行征伐。杜甫先有《出塞》诗九首,后又写《出塞》诗五首,自己加“前”、“后”以示区别。疆:边界。侵陵:侵犯,欺凌。  这是一首带讽刺性的政论性诗。  《前出塞》九首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政策。本诗原列第六,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前四句脱胎于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且深得议论的要领。两“当”两“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队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需并用。诗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只是对下文的衬托。  后四句才是诗篇的主旨所在,阐述了赴变作战的终极目的。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作者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关不应为了杀伐。“射马”、“杀伤”、“擒王”,都应该是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兴边衅,乱动干戈,更不能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是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  全诗采用先抑后扬的艺术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谚谣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则以慷慨的语言直陈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道出“止戈为武”的本质。这种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掉转,实为顺接的手法,看似矛盾,实为辨证。因为没有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的侵略;但是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诗中主张既拥有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诗以议论取胜,立意高、正气盛、富哲理、有气势。

文章TAG:前出塞其六  擒贼先擒王出自哪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