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王安石的伤仲永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现为 抚州 东乡县 上池自然村人),汉族。

王安石的伤仲永

2,伤仲永一文选自哪里作者什么名字是什么什么朝的文学家 搜

王安石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汉族。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伤仲永》,王安石作品,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本文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希望对尼有帮助哦~~~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北宋文学家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北宋文学家

伤仲永一文选自哪里作者什么名字是什么什么朝的文学家  搜

3,伤仲永的作者朝代身份出处

伤仲永〔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汉族。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作品,选自《临川先生文集》。这是关于一个名叫“仲永”的神童,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天生才华出众,因后天自己不要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中心思想: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字介王安石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现为 抚州 东乡县 上池自然村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 韩愈 苏轼 苏洵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欧阳修)。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属江西省,临川镇于1955年设立抚州市)人。庆历进士。
伤仲永〔宋〕王安石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汉族。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这是关于一个名叫“仲永”的神童,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天生才华出众,因后天自己不要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中心思想: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作者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汉族。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区荆公路邓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作者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汉族。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伤仲永的作者朝代身份出处

4,求伤仲永里的全解与人物资料

伤 仲 永 【题解】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伤,悲伤,这里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作者】王安石, 字介甫,宋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原文】金溪[地名,在今江西金溪]民方仲(zhòng)永,世隶(lì)耕[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世,世代。隶,附属,隶属]。仲永生五年,未尝[不曾,从来没有]识书具[书写工具。这里指笔、墨、纸、砚],忽(hū)啼求[索要]之[代词,代书具]。父异焉[对此感到惊异。异,感到惊异],借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与[给]之[代词,代方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为[题写]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团结族人。收,聚,这里是“团结”的意思]为意,传一乡秀才[这里指读书人]观之。自是[从此]指物作诗立[立刻]就[完成,这里是“写好”的意思],其文理[文采和道理]皆有可观[值得看]者。邑(yì)人奇之[同县的人认为他是奇才],稍稍[纷纷]宾客其父[把他父亲当宾客对待。意思是请他父亲去做客],或[有的人]以[用]钱币丐[gài,求,索取,这里的意思是“花钱请(仲永题诗)”]之。父利其然[认为那样有利]也,日[每天,天天]扳[pān,牵,拉]仲永环谒(yè)[四处拜访]于邑(yì)人,不使学。 余闻之[代词,指代这件事]也久。明道[宋仁宗年号之一]中,从[跟从]先人[亡父。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父亲已故去,因此这样敬称]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chèn, 相当,符合]前时之闻[名声。这里指好名声]。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mǐn)然众人矣[与一般人没什么区别了。泯,消失。然,……的样子。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译文】金溪县百姓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仲永出生五年了,从来不认识(笔、墨、纸、砚这些)书写工具,(他)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他)父亲对此觉得很奇怪,从邻居家借了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名字。他的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立意,全乡的读书人竞相传看。从此,(大人)指着东西让他作诗, 他立刻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都很惊奇,纷纷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来求仲永题诗。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天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父亲一起回家,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有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得已经)不能符合以前的名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家,又到了舅舅家,问他们仲永的情况,他们说:“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内容】课文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金溪县神童方仲永,出生在世代务农的家庭。五岁的时候,他突然哭着要笔墨纸砚。他父亲从邻居家借了给他,他当即写了一首诗。这首诗的主旨是赡养父母、团结族人,引起了全乡读书人的重视。从此大人指着东西他就能作出诗来,并且诗的文采和主旨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同县的人认为他是奇才,纷纷邀他父亲做客,甚至花钱请仲永作诗。父亲以为有利可图,天天带着仲永在县里四处拜访,不让仲永学习。 “我”早就听说过这件事,后来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当时仲永十二三岁的样子,“我”让他作诗,已经写得不如从前好了。过了七年,“我”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他们说:“跟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了。” 第一段:作者详写了方仲永的神奇,同时也为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退埋下伏笔:“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第二段:写了方仲永才能衰退的过程,着墨虽不多,却把事情的全过程交代得很清楚。 【主题】课文通过写仲永从具有神异的禀赋到“泯然众人”的过程,揭示了后天学习非常重要这一主题。 【写法】有详有略。 【作业】一、朗读课文,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方仲永幼年时有怎样的过人之处?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方仲永幼年时能“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后来,“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最后“泯然众人矣”。 2.产生这样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产生这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即书诗四句 书: 写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就: 完成,这里是“写好”的意思 3.从先人还家 从: 跟从 4.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 相当,符合 5.泯然众人矣 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文章TAG:仲甫  先生  王安石  伤仲永  仲甫先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