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朱姓带光字辈起名学

朱光碧朱光馀朱光钻朱光曼朱光随朱光旨朱光屺朱光瓯朱光泉朱光蕤朱光勰朱光池朱光缇朱光锦朱光钿朱光浛朱光统朱光淯朱光昵朱光恙朱光炫朱光檀朱光纶朱光递朱光沐
就叫刘俊宇吧,气宇轩昂!很不错的名字。

朱姓带光字辈起名学

2,朱光潜的美学观点是什么

解放后,朱光潜系统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经过对自己以前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批判,提出了美是主客观的辨证统一的美学观点,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条件,此外加上主观的意识形态或情趣的作用使物成为物的形象,然后才是美。他还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实践观点(即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对立统一于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美学思想,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美学流派。

朱光潜的美学观点是什么

3,朱光潜的读美主要内容

是谈美吧? 什么叫做美,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但这种关系并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象的,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由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觉悟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去。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作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

朱光潜的读美主要内容

4,朱光潜谈曲终人不见江山数蜂青

一九三五年,朱光潜忽然也欣赏钱起这两句诗,写了一篇《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把它们作为文艺作品中表现静穆境界的例子,用以阐发他的艺术哲学观点。鲁迅读了此文,不以为然,就在他的《题未定草》中提出了驳议。在著名的《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1935)一文中,朱光潜借评析钱起《省试湘灵鼓瑟》的两句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明确提出了关于诗歌的“静穆”理想。他说:“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人而论,他所感到的欢喜和愁苦也许比常人所感到的更加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诗人而论,热烈的欢喜或热烈的愁苦经过诗表现出来以后,都好比黄酒经过长久年代的储藏,失去它的辣性,只是一味醇朴。”“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亦是一种从消逝万象中感识永恒存在的妙悟和慰籍。在西方,静穆的艺术典型是诗神阿波罗,而中国则以陶渊明为真正达到静穆极境的诗人。“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朱光潜主张“艺术的最高境界是静穆”的观点,并不是一个针对一人一事的暂时的看法,而是他从《无言之美》以来就开始萌发、并在数十年间探索、深化的一个基本的艺术理想。这个艺术理想的发展是贯穿朱光潜美学思想史的一条线。这红线就是:艺术的真正境界是一个超越现实的一个无限的理想境界(《无言之美》),这个境界是人生苦痛幻化为美丽的形象的结晶(《悲剧心理学》),艺术并不是远离人生的无意义的形象,它是对人生的自由的观照,并且启示着人心的深广的理解和同情(《文艺心理学》、《谈美》),艺术的境界,正如诗意的境界,是主观化为客观(情趣化为意象),是艺术家自我情感的净化和升华的境界(《诗论》),因此,艺术的理想境界是静穆,而不是热烈(《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5,朱光潸到底是谁

朱光潜和“朱光潸”谈心 e69da5e887aa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433623232来源:北京文摘 2018年06月14日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欧洲留学期间,由于官费经常欠发,经济陷入窘境,他只得边读书边写作,靠稿费维持生活。他以书信的形式,先后为开明书店出版的《一般》和后来的《中学生》杂志写稿,后辑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出版。该书风靡一时。 这使朱光潜颇受鼓舞,他又用书信形式写出一部题为《谈美》的小册子。该书出版时,书店为使读者与先前风靡一时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所联系,将《谈美》封面附注上“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字样。书出版之后,又一次广受欢迎。在《谈美》出版后不久的1936年初,上海书摊上随之出现一本署名“朱光潸”、题目为《致青年》的书,也有一个副标题:“给青年的十三封信”,与朱光潜的副标题只少一个“第”字。封面设计也与朱光潜的书十分相似:书名的字形和位置相仿,连一些直线中间嵌一些星星都一样。 当一位朋友将这本书寄给朱光潜后,朱光潜来了兴致,给这位“朱光潸”写了一封信:“尊敬的朱光潸先生,首先请您原谅,我把您的书误认为是我早年的作品了……我不认识您,也不知道您的性别,但是您的面貌、言动、姿态、性格等等,为了以上所说的一点偶然的因缘,引动了我很大的好奇心……不认识您而给您写信,似乎有些唐突,但请您记得我是您的一个读者。如果这个资格不够,那只得怪您姓朱名光潸,而又写《给青年的十三封信》了!” 接下来,朱光潜将自己写《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时的情形略作了一些回溯,说自己当时还很“稚气和愚拙”,但正是因为坦坦白白的心迹流露,才得到了广大青年读者的喜爱。说这些话的潜台词,大约是告诉那位“朱光潸”,做人应该“坦坦白白”“老老实实”。 信写完后,朱光潜写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落款:“几乎和你同姓同名的朋友”。这封信最后当然无法寄给那位“朱光潸”先生,只好送往《申报》上发表了。 (据《人民政协报》 夏明亮/文)

6,诗与直觉朱光潜

诗与直觉——朱光潜《诗论》2007-04-20 16:09诗与直觉——朱光潜《诗论》2007-03-24 10:32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读一首诗或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地突然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就是直觉,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凡带有创造性的“见”,都是直觉。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两忘而一致,情趣与物态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中人与物交融,这种现象称为“移情作用”。诗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宇宙中事事物物常在变动中发展,情景相生,所以诗的境界是由创造来的,美好绝妙的诗句来自诗人的直觉,是生生不息的。就诗的情景契合境界来说,欣赏与创造并无分别,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创造永不会重演,欣赏也不会重演,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永远新鲜的。宇宙与人类生命,像叔本华所分析的,含有意志与意象两个要素。有意志即有需求,有情感,需求与情感即为一切苦恼悲哀之源。生命痛苦的救星是为意象。意象是意志的外化,有意象则人取得超越地位,超然俯视意志的挣扎,恍然彻悟外在的光怪陆离,大可赏心悦目。尼采根据叔本华的悲观哲学,发挥为“由形象得解脱”之说。他用两个希腊神名来象征意志与意象的冲突。意志为酒神狄奥尼斯,赋有时时刻刻都在蠢蠢欲动的活力和狂热,同时又感到变化无常的痛苦,于是沉一切痛苦于酣醉,酣醉于醇酒美人,酣醉于狂歌曼舞。苦痛是狄奥尼斯的基本精神,歌舞是狄奥尼斯精神所表现的艺术。意象如日神阿波罗,凭高普照,世界一切事物借他的光辉而显现形象,他怡然泰然地在静观自得,当一切“变化”在取得“形象”之时,就注定成了“真如”(回到本来面目)。静穆是阿波罗的基本精神,图画与雕刻是阿波罗精神所表现的艺术。这两种精神本来是绝对相反且冲突的,而希腊人的智慧却成就了打破这种冲突的奇迹。他们转移阿波罗的明镜照临狄奥尼斯的痛苦挣扎,于是意志外摄于意象,痛苦赋形为庄严优美,结果乃有希腊悲剧的产生。悲剧是希腊人“由形象解脱”的一条路径。悲剧是希腊人从艺术观点于缺陷、灾祸、罪孽当中所看到的美的形象。尼采虽然专指悲剧,但也可适用于诗和一般艺术。一般人感受情趣对便为情趣所羁糜,诗人于感受情趣之时,却能跳到旁边,很冷静地把它当作意象来观照玩索。英国诗人华滋华斯尝自道经验说:“诗起于经过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心情。”这是一句至理名言,尼采用一部书所说的道理,他却用一句话就说完了。感受情趣而能在沉静中回味,就是诗人的殊胜本领。一般人的情绪有如雨后行潦,夹杂污泥朽木奔泻,来势浩荡,去无踪影。诗人的情绪好比冬潭积水,渣滓沉淀净尽,清莹澄澈,天光云影,灿然耀目。沉静中的回味是诗人的渗沥手续,灵心妙悟是诗人的渗沥器。在现实世界中处处都是牵绊冲突,可喜者引起营求,可悲者引起畏避;在诗的境界中,尘忧俗虑都洗濯净尽,可喜与可悲一样相化,所相冲突者各得其所,相安无碍。这是希腊悲剧,净洗人心的旨趣,更是诗人转化移情的妙用。
写过

文章TAG:朱光泉  朱姓带光字辈起名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