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为什么鸡蛋要分篮放要保留预防性存款呢

俗话说:“不要把鸡蛋往一个篮子里放,每一项投资的风险系数不一样,每一种风险的概率也不一样,把N中投资组合,这样方差变小,风险自然变小。举个例子,你把100块存款放2家银行,各50,倒闭的概率各50%, 那你的期望分布是,25%拿0元,50% 拿50元,25%拿100元。如果你放一家银行,同样是50%概率倒闭,那你期望分布是拿50%拿1000块,50% 拿0元。这样,风险就小了。

为什么鸡蛋要分篮放要保留预防性存款呢

2,预防性储蓄动机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迫使人们抑制即期消费。随着医疗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推进,城镇居民将承担原来由单位负担的养老医疗的费用,预期的未来支出明显上升,以致居民倾向增强,相应地减少即期消费。在农村,农民仍然以家庭保障为主。而家庭的养老压力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和家庭的小型化日益增大,农民为筹措未来养老资金,不得不省吃俭用,增加储蓄。 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得人们的教育负担过重。我国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远低于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5%的世界平均水平。基础教育中,部分农村中小学经费严重不足,依然向学生家庭摊派各种费用;在城镇,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转校和课外辅导支出不菲。高等教育中的收费改革,收费标准高,许多城乡居民家庭难以承受。子女教育支出占城乡居民收入的比重较高和支出增加,必然促使人们提前储蓄以备上学支用。 这种种支出使得居民不得不进行储蓄来负担将来这些需要支付或可能需要支付的费用....这些例如养老,教育经费的支出,医疗费。。。就是所谓的预防性储蓄动机

预防性储蓄动机

3,凯恩斯之谜 具体是什么

指的是凯恩斯消费函数之谜根据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和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家庭是根据持久收入而不是根据本期收入来决定消费水平的。当本期收入高于平均值时,他们倾向于把差额储蓄起来,当本期收入低于平均值时,他们往往动用储蓄或举债,以便使消费在生命周期内平滑,即家庭对稳定消费的偏好胜过对不稳定消费的偏好。生命周期和持久收入假说解开了所谓的“消费之谜”,说明凯恩斯消费函数中的本期收入和当期消费之间的联系是很脆弱的。霍尔的随机游走假说将理性预期方法应用于生命周期假说,认为在效用函数为二次型并且时间偏好等于利率时,消费与滞后的收入变量无关。但弗莱文对随机游走假说进行实证研究时发现,消费与劳动收入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于是弗莱文把这种现象称为“过度敏感性”。其后又有许多西方学者使用总体资料所做的实证研究发现,消费对本期收入有过度敏感性。对总体消费的过度敏感性的解释,有以下几种:统计中的加总误差、消费者的短视、预防性储蓄动机以及流动性约束等。
凯恩斯消费理论,又叫绝对收入假说。1.消费函数凯恩斯认为,消费量的决定,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家户收入。就收入和消费的关系,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主要)2.储蓄函数。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所以,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储蓄和收入的这种关系就是储蓄函数。3.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两个函数互补,只要有一个确立,另一个就随之确立。

凯恩斯之谜 具体是什么

4,解释总效用按固定比例增加边际效用不变

总效用随数量增加,按固定比例增加,说明总效用是数量的一次函数,边际效用为总效用函数对数量的导数,故边际效用为常数。即总效用按固定比例增加,边际效用不变。
什么是边际效用递减法则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也称边际效益递减法则、边际贡献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在一个以资源作为投入的企业,单位资源投入对产品产出的效用是不断递减的,换句话,就是虽然其产出总量是递增的,但是其二阶倒数为负,使得其增长速度不断变慢,使得其最终趋于峰值,并有可能衰退,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当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的总数量越来越多时,其新增加的最后一单位物品的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即边际效用)通常会呈现越来越少的现象(递减),称之边际效用递减法则。也叫做戈森第一法则。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通俗的说法是:开始的时候,收益值很高,越到后来,收益值就越少。用数学语言表达: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y随x的变化而变化,随着x值的增加,y的值在不断减小。这就是著名的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的原理   在一定时间内,其他条件不变下,当开始增加消费量时,边际效用会增加,即总效用增加幅度大,但累积到相当消费量后,随消费量增加而边际效用会逐渐减少;若边际效用仍为正,表示总效用持续增加,但增加幅度逐渐平缓;消费量累积到饱和,边际效用递减至0时,表示总效用不会再累积增加,此时总效用达到最大;若边际效用减为负,表示总效用亦会逐渐减少。   一般而言,消费者偏好某物而未能获得,或拥有數量不够大时,增加消费量则其满足感大增(边际效用增加);但拥有數量足够时,再增加消费量则其满足感增加幅度逐渐平缓(边际效用递减);拥有數量太多时,再增加消费量则反而感觉厌惡(边际效用减为负且继续递减,累积之总效用因此,亦减少)。在正常狀况下,消费者拥有足够數量而边际效用递减后,会将有限资源配置转移以满足其他欲望,不至于消费同一商品过量到感觉厌恶。 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   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与固定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在发生变化。在可变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最初阶段,相对于固定要素来说,可变要素投入过少,因此,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其边际产量递增,当可变要素与固定要素的配合比例恰当时,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如果再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由于其他要素的数量是固定的,可变要素就相对过多,于是边际产量就必然递减。 案例: 马尔萨斯和食品危机   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人口论(1798年)的一个主要依据便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他认为,随着人口的膨胀,越来越多的劳动耕种土地,地球上有限的土地将无法提供足够的食物。最终劳动的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下降,但又有更多的人需要食物,因而会产生大的饥荒。   非洲农业用地所占百分比32%上升至33.3%,拉丁美洲19.6%上升至22.4%,西欧46.3%下降至43.7%,北美26.1%下降至25.5%。   所以粮食产量的增加更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的进步,而不是农业用地的增加。

5,刘金全的研究成果

[1] 我国货币与产出非对称影响关系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2] 我国经济周期阶段性划分与经济增长走势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1期。[3] 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关联性,《金融研究》2008年第10期。[4] 宏观经济政策作用机制的理论基础与计量研究,专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5] 我国通货膨胀率均值过程和波动过程中的双长记忆性度量与统计检验,《管理世界》2007年第7期。[6] 利率期限结构的Markov区制转移模型与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11期。[7] 人民币汇率的购买力平价假说检验,《管理世界》2006年第3期。[8] 我国货币政策冲击对实际产出周期波动的非对称影响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第10期。[9] 中国菲利普斯曲线与通货膨胀预期轨迹,《世界经济》2006年第6期。[10] 我国通货膨胀率动态波动路径的结构性转变特征与检验,《中国管理科学》2006年第1期。 [11] 具有Markov区制转移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及其应用,《管理科学学报》2006年第6期。[12]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区制转移模型及区制状态分析,《浙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13] 我国国际资本流动性程度和非流动性原因的度量与检验,《财经研究》2006年第2期。[14]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中实际产出波动性的动态模式与成因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 [15]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关联性的计量检验,《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16] 经济增长风险的冲击传导和经济周期波动的“溢出效应”,《经济研究》2003年第10期。[18] 我国货币政策作用机制的阶段性与货币-产出之间影响关系检验,《统计研究》2003年第8期。[19]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态势和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吉大学报》2003年第4期。[20] 货币政策作用非对称性的离散选择模型及其检验,《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21]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态势与经济增长趋势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 [22] 我国货币政策作用非对称性和波动性的实证检验,《管理科学学报》2003年第3期。[23] 中国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动态相关性研究,《世界经济》2003年第6期。[24] 实际经济与名义经济规模和活性的关联性分析,《复旦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25] 投资波动性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性分析,《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4期。[26] 经济政策有效性和动态非相容性—政治经济周期理论的拓展,《经济评论》2003年第3期。 [27] 我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假说和波动性溢出效应检验,《财经研究》2003年第5期。[28] 从“软着陆”到“软扩张”,《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5期。[29]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态势与经济增长趋势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 [30] 我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和全面小康增长的实现途径,《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2期。[31] 时间序列的分整检验与“费雪效应”机制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2003年第4期。[32] 经济增长在险水平、条件波动性与经济增长态势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1期。 [33] “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实证检验,《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
搜一下:刘金全的研究成果

6,金融学结构有几种类型

现代货币金融学 第一章 导论:1936年以前西方金融理论概述 一、考核知识点 1、货币本质观 2、近代货币数量说 3、信用利息理论 4、货币发行制度 5、维克塞尔的货币经济理论与积累过程理论 二、考核要求 1、了解:货币金属观与货币名目观的主要观点;甘末尔的交易方程式;马歇尔的现金余额说;信用媒介论与信用创造论的主要观点;通货主义与银行主义在货币发行制度方面的分歧;维克塞尔的货币经济理论。 2、熟悉:费雪交易方程式与庇古剑桥方程式的异同;货币数量说对现代金融理论的影响;节欲论、时差论与均衡利息论的主要观点;维克赛尔的积累过程理论。 第二章 凯恩斯的货币金融学说 一、考核知识点 1.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与影响 2.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 3.货币的本质、职能与特征 4.货币供求理论 5.利息理论 6.储蓄理论 7.半通货膨胀理论与货币政策主张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凯恩斯理论的影响;凯恩斯的名目货币本质观,物价水平的决定因素;货币政策主张。 2.熟悉:货币的职能;货币的特征;货币供应的渠道;货币需求的特征;利息产生的原因及利率的作用;储蓄理论;货币量变动影响物价的传导机制。 3.掌握: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外生货币供应论;货币需求三动机说;货币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流动性陷阱;利率的决定因素;半通货膨胀理论。 第三章 新剑桥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一、考核知识点 1.新剑桥学派的产生及其理论特点 2.货币需求的七动机说 3.货币供应的决定与控制理论 4.借贷资金论 5.利率的作用理论 二、考核要求 1.了解:新剑桥学派的产生及其理论特点;货币需求的七个动机;利率的控制方式与作用。 2.熟悉:货币需求的分类与特点;货币供应的决定与控制理论;通货膨胀的危害与治理。 3.掌握:货币需求七动机说与凯恩斯三动机说的联系与区别;借贷资金论;新剑桥学派分析的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其通货膨胀理论的特点。 第四章 新古典综合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一、考核知识点 1.新古典综合派的形成、影响与理论特点 2.货币供应理论 3.货币需求理论 4.利率理论 5.储蓄理论 6.通货膨胀理论 7.货币政策理论 二、考核要求 1.了解:新古典综合派的形成、影响与理论特点;鲍莫尔模型、惠伦模型的主要内容;哈罗德的实物增长理论;托宾的货币增长理论;滞涨的原因分析。 2.熟悉:货币乘数论;货币供应理论中的“新观念”;鲍莫尔模型、惠伦模型的主要结论;影响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均衡的主要因素;储蓄生命周期说;货币政策的资产传导论;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主张。 掌握:内生货币供应论;IS—LM模型的理论核心;资产选择理论;利率的结构理论;通货膨胀的原因解说;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多重货币政策目标论;利率中介指标论。 第五章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一、考核知识点 1.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与特点 2.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政策取向 3.工资粘性与货币的非中性 4.价格粘性与货币的非中性 5.利率的作用与信贷配给 6.经济滞涨理论 7.货币政策理论 二、考核要求 1.了解: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与特点;经济滞涨理论 2.熟悉: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经济政策主张的特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 3、掌握:工资粘性与价格粘性的原因解说;工资粘性与价格粘性下的货币非中性;利率的激励效应与选择效应;银行最优利率的确定与信贷配给。
3种
.金融联考背景概况 为提高金融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质量,引导和规范金融学专业本科阶段教学,提高我国金融学教学和科研水平,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业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在长期酝酿和精心准备的基础上,全国13所大学和金融教育机构决定从2002年开始,在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对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金融学”科目实行联合考试。 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联考是参加单位自我规范的协调行动。联考的准备工作历时近两年时间,在这段期间里,联考单位分别在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召开三次工作会议,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达成共识,组织落实。在教育部的支持和具体指导下,在联考单位研究生院的积极配合下,联考工作得以顺利地,有步骤地开展起来。 2. 金融联考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金融联考的目的是:(1)规范金融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试范围、内容和形式,统一试题的难易程度;(2)增加入学考试的透明度,吸引更多的优秀考生报考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提高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3)引导和规范金融学专业本科阶段教学,使金融学专业教学与科研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联考的基本要求是:要求考试理解与掌握“金融学基础”(含经济学原理和金融学原理两部分)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够掌握和运用一定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002-2006年参加金融联考的高校 首批参加“金融学”联考的13个单位是:(按各单位参加联考确认函日期为序)南京大学,清华大学,苏州大学,武汉大学,辽宁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和复旦大学。 参加2003年第三次金融联考的12所高校是:辽宁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和南开大学;2003年联考的科目是“金融学基础”,考试内容含经济学原理,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3个部分。 参加2004年第三次金融联考的13所高校是:辽宁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和南开大学;2004年联考的科目是“金融学基础”,考试内容含经济学原理和金融学原理两部门。 参加2005年第四次联考的15所高校包括(按拼音字母排序):东南大学、复旦大学、杭州商学院、暨南大学、江西财经大学、辽宁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山东经济学院、上海财经大学、苏州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山大学。 参加2006年第五次联考的16所高校包括(按拼音字母排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复旦大学、湖南大学、暨南大学、江西财经大学、辽宁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苏州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和中山大学。 4.联考的科目与内容 2005年联考的科目是:“金融学基础”,考试内容含经济学原理和金融学原理两部分。2005年联考内容对宏观、微观金融学两部分的相对比重进行调整,适当增加微观金融学的比重,试题结构中,五类题型分布不变,调整题型顺序,适当降低选择题难度,论述题不再采取选择答题方式。 2006年联考的科目仍然是:“金融学基础”,考试内容含经济学原理和金融学原理两部分。2006年联考,微观金融的增加仍是发展趋势,但增加的幅度和难度将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在试题结构方面,2006 年的联考试题将在2005 年试题的基础上取消名词解释和多项选择题,增加单项选择题和简述题的比重。 5. 06年试卷结构与时间安排(注:每年的试卷结构可能有些调整) 2006 年考试试卷结构如下(共150 分): 单项选择题(2 分×22 题,共44 分) 简述题(前2 题7 分×2 题,后2 题8 分×2 题,共30 分) 计算题(8 分×3 题,共24 分) 论述题(前2 题每题16 分,后1 题20 分,共52 分); 考试为笔试,考试时间为3个小时。 6.2006年金融联考大纲最新变化 1.微观金融的增加仍是发展趋势,但增加的幅度和难度将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 在试题结构方面,2006 年的联考试题将在2005 年试题的基础上取消名词解释和多项选择题,增加单项选择题和简述题的比重。 2.参加2006 年第五次联考的16 所高校中,增加了一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减少了一所山东经济学院。 3.2006 年考试试卷结构: 1 单项选择题(2 分×22 题,共44 分) 2 简述题(前2 题7 分×2 题,后2 题8 分×2 题,共30 分) 3 计算题(8 分×3 题,共24 分) 4 论述题(前2 题每题16 分,后1 题20 分,共52 分) 表1 《2006 年金融联考大纲》与《2005 年金融联考大纲》比较 2005 年 2006 年 1 [金融联考概况] 对2005 年的联考工作的改进提出了具体建议和安排:2005 年的联考内容将对宏观、微观金融学两部分的相对比重进行调整,适当增加微观金融学的比重; [金融联考概况] 微观金融的增加仍是发展趋势,但增加的幅度和难度将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在试题结构方面,2006 年的联考试题将在2005 年试题的基础上取消名词解释和多项选择题,增加单项选择题和简述题的比重。 2 [金融联考概况] 参加2005 年第五次联考的16 所高校是(按拼音字母排序):东南大学、复旦大学、湖南大学、暨南大学、江西财经大学、辽宁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山东经济学院、上海财经大学、苏州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和中山大学。 [金融联考概况] 参加2006 年第五次联考的16 所高校是(按拼音字母排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复旦大学、湖南大学、暨南大学、江西财经大学、辽宁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苏州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和中山大学。 3 2005 年考试试卷结构如下(共150 分): 名词解释(5 分×6 题,共30 分)选择题(2 分×10 题,共20 分)不定项简述题(8 分×3 题,共24 分)计算题(8 分×3 题,共24 分)论述题(前2 题每题16 分,后1 题20 分,共52 分) 2006 年考试试卷结构如下(共150 分): 单项选择题(2 分×22 题,共44 分)简述题(前2 题7 分×2 题,后2 题8 分×2 题,共30 分)计算题(8 分×3 题,共24 分)论述题(前2 题每题16 分,后1 题20 分,共52 分) 7.附录 参考书, 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教材类,另一类是教辅类。 教材类《微观经济学》(第三版)&《宏观经济学》(第三版),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投资学》刘红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MB32), 《国际金融学》(第二版),姜波克 杨长江,高等教育出版 《货币银行学》姜波克 复旦出版社, 《金融市场学》(第二版),郑振龙,高等教育出版, 《金融工程》 郑振龙 高等教育出版 《商业银行经营学》(第二版),戴国强,高等教育出版 教辅类书籍如聚英金融联考培训中心出版发行的2006年辅导教材系列非常不错,包括《2006年金融联考复习指南》, 《2006年金融联考历年试题解析与核心考点专题分析》,《2006年金融联考模拟试题》(据说这本书命中了不少试题)

文章TAG:预防  储蓄  理论  为什么  预防性储蓄理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