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围湖造田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急

弊大于利,不是说要退耕还湖吗?湖有调节气温等作用,如果随便把它填了,会破坏生态平衡。

围湖造田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急

2,围田造湖是什么

围湖造田是有好处的。对于中国来说,人口众多,而缺乏耕地。围湖造田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耕地面积,解决人们吃饭问题。 但是事实证明,围湖造田在缓解人口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的破坏。而且权衡考虑,这种做法是弊大于利的,因此国家现在规定要“退耕还湖”。

围田造湖是什么

3,围湖造田的利弊

利的方面嘛,肯定是湖周围的地比较肥沃,水资源比较充足,有利于粮食生产。 弊的方面嘛,首先是加快了湖泊沼泽化的进程,使湖的面积缩小,使蓄水苦难,不利于其他地方的农作物生产,同时使其他地方旱灾频发。其次嘛,是破坏生态环境咯,总之不利于可持续发展路线。呵呵

围湖造田的利弊

4,围湖造田围海造田毁林开荒种粮食

解;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每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如毁林开荒、开垦草原、围湖造田等,当植物十分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变成单一的农田后,生物种类会迅速减少,破坏了食物链,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一些生物不在适应环境,迁走或死亡,如鸟类和哺乳类大量减少.鸟类减少,各种农林害虫失去天敌的控制,就大量繁殖起来,给农作物和树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会加速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使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减少,因此降低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破坏了生态平衡.故人类要合理的开发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故答案为:×
c 试题分析:围湖造田加快了湖泊沼泽化的进程,使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地表径流调蓄出现困难,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等;毁林开荒导致土体疏松、冲沟发育,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是山地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人们盲目开垦草原、种植粮食使得草场退化,沙化现象严重等;退耕还林能防止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等。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点评:理解因地制宜就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每个地区都有农业发展上的优势和不足。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是因地制宜的重要内容之一。

5,围湖造田的利与弊

好处:能扩大耕地面积,扩大土地面积,缓解土地短缺问题围湖造田的恶果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湖泊在迅速减少,仅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就减少了543个。据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湖泊资料的统计,解放初原有湖泊面积达2.9万平方千米,到了20世纪80年代,保留的面积仅为1.9万平方千米,消亡了1万多平方千米的湖泊面积,素有“千湖之省”美称的湖北省,20世纪50年代有1066个湖泊,目前仅剩309个湖泊。被誉为“水乡泽国”的江苏省境内水网密布,湖荡众多,自1957年以来,因围湖造田所削减的湖泊达 1500多平方千米,消亡的湖泊已有40多个。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我国不少地区曾出现大面积围垦湖泊,与河争地的热潮。据统计,全国被开垦的湖泊至少有100多万公顷,损失淡水资源调节量350亿立方米。近些年来,随着各地经济建设的发展,流域用水量剧增,湖泊来水量减少,入不敷出,水位下降,面积缩小,致使一些湖泊消失,一些大湖面积也大为缩小。围湖造田首先是加快了湖泊沼泽化的进程,使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地表径流调蓄出现困难,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如:湖北省由于湖泊不断减少,萎缩后的湖泊已基本丧失了原有的调蓄功能,造成水旱灾害面积呈逐年增长趋势,20世纪50年代平均46万多公顷,80年代增长到170多万公顷,90年代以来的八个年头里,除1993年外都大大超过80年代的水平。其次是水生动植物资源衰退,湖区生态环境劣变,使鱼的种类不断下降,数量减少。

6,围湖造田带来了什么后果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围湖造田带来的后果

你好。造成水资源减少,破坏了生态环境。我们应该禁止围湖造田,恢复湖水,保护生态环境。
围湖造田是指湖泊的浅水草滩由人工围垦成为农田的活动。过度围垦往往会损害湖泊自然资源,破坏湖泊生态环境和调蓄功能。我国的洪湖、鄱阳湖、洞庭湖、滇池等湖泊,自60年代以来被大规模围垦造田,加剧了湖区环境生态的劣变。湖北省的洪湖,1964年尚有水田83.2万亩,经多次围湖累计达30万亩,现存水面53万亩。由于湖容减小,严重减弱湖区的调蓄抗灾功能,以致汛期渍涝灾害频繁、低湖田土壤环境恶化,效益下降。围垦使水禽赖以生息的大片芦苇、荻丛环境遭到破坏,使水生动、植物种类发生变化,有些种群几乎绝迹,健闸使江湖隔断,洄游、半洄游鱼类的游动通道受阻,破坏了繁殖、肥育的生态条件,使湖区水产资源受到极大损害。围湖造田必须通过综合调查,保证湖泊生态的协调,发挥湖泊的调蓄、水产、农业和旅游等多种功能,以获得生态、环境、经济的综合效益。  围湖造田:减少河道(湖)面积,由h=v/s得会使河湖形成地上河、湖。   致使洪涝灾害多发~~~   大量的围湖造田容易造成洪涝灾害。长江流域就是个例子,解放以后长江中游大量的围湖造田,洞庭湖由原来的第一大淡水湖面积迅速下降。其他淡水湖的面积也迅速减小,有的甚至完全消失。这些湖泊在水利方面起着接纳长江洪水的作用,湖泊面积的减小,直接导致了长江水没有足够的空间分流,很容易造成洪灾。98年的洪灾跟这方面也有关系。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湖泊在迅速减少,仅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就减少了543个。据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湖泊资料的统计,解放初原有湖泊面积达2.9万平方千米,到了20世纪80年代,保留的面积仅为1.9万平方千米,消亡了1万多平方千米的湖泊面积,素有“千湖之省”美称的湖北省,20世纪50年代有1066个湖泊,目前仅剩309个湖泊。被誉为“水乡泽国”的江苏省境内水网密布,湖荡众多,自1957年以来,因围湖造田所削减的湖泊达 1500多平方千米,消亡的湖泊已有40多个。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我国不少地区曾出现大面积围垦湖泊,与河争地的热潮。据统计,全国被开垦的湖泊至少有100多万公顷,损失淡水资源调节量350亿立方米。近些年来,随着各地经济建设的发展,流域用水量剧增,湖泊来水量减少,入不敷出,水位下降,面积缩小,致使一些湖泊消失,一些大湖面积也大为缩小。   围湖造田首先是加快了湖泊沼泽化的进程,使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地表径流调蓄出现困难,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如:湖北省由于湖泊不断减少,萎缩后的湖泊已基本丧失了原有的调蓄功能,造成水旱灾害面积呈逐年增长趋势,20世纪50年代平均46万多公顷,80年代增长到170多万公顷,90年代以来的八个年头里,除1993年外都大大超过80年代的水平。其次是水生动植物资源衰退,湖区生态环境劣变,使鱼的种类不断下降,数量减少。 围湖造田是指湖泊的浅水草滩由人工围垦成为农田的活动。过度围垦往往会损害湖泊自然资源,破坏湖泊生态环境和调蓄功能。我国的洪湖、鄱阳湖、洞庭湖、滇池等湖泊,自60年代以来被大规模围垦造田,加剧了湖区环境生态的劣变。湖北省的洪湖,1964年尚有水田83.2万亩,经多次围湖累计达30万亩,现存水面53万亩。由于湖容减小,严重减弱湖区的调蓄抗灾功能,以致汛期渍涝灾害频繁、低湖田土壤环境恶化,效益下降。围垦使水禽赖以生息的大片芦苇、荻丛环境遭到破坏,使水生动、植物种类发生变化,有些种群几乎绝迹,健闸使江湖隔断,洄游、半洄游鱼类的游动通道受阻,破坏了繁殖、肥育的生态条件,使湖区水产资源受到极大损害。围湖造田必须通过综合调查,保证湖泊生态的协调,发挥湖泊的调蓄、水产、农业和旅游等多种功能,以获得生态、环境、经济的综合效益。  围湖造田:减少河道(湖)面积,由h=v/s得会使河湖形成地上河、湖。

文章TAG:围湖造田  田利  大于  还是  围湖造田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