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常见单质中是红色固体的有那些
来源:整理 编辑:公务员考试 2023-09-03 22:02:49
本文目录一览
1,常见单质中是红色固体的有那些
2,大地在颤抖仿佛空气在燃烧是哪部电影里的一句台词是哪个国家
3,6 是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基本前提
认清( ),是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基本前提。A.中国发展阶段B.中国国情C.中国社会性质D.中国的历史阶段答案B,认清中国国情,是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4,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辩证唯物主义(即现代唯物主义)是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机械唯物论的基本内核,在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上创立的一套系统科学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在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上,辩证唯物论批判了唯心论和唯物论抽象的、僵死的形而上学的认识观点和方法,以辩证的理论思维方式发展了唯物论,既承认了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也承认了意识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1)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事物是发展的.(2)人们认为的这些称之为人们的意识,而一切意识都来源于客观存在的物质.因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之所以产生上述所说的是由于通过客观存在的物质发现总结的.但事物也是发展的,知识是无止境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他们说::“愈学愈发现自己无知。”辩证唯物主义:我的理解:唯物主义: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意识;辩证唯物主义:既承认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又承认意识能够反映、反作用于物质。
5,十送红军的歌词里格和介支个是什么意思
"里格"是这个的意思 ,并不是什么语气词之类的,介支个是这里的意思 ,但是介支个中的个字是语气词!介支个有的地方会说介当子,都是这里的意思。《十送红军》作为电视连续剧《长征》插曲、片尾曲,其悠扬而凄婉的歌声,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扩展资料:在2001年7月3日,剧中恢复了歌曲作者朱正本的署名。此歌很容易被认为是一首江西革命民歌,而事实上它却是一首编创歌曲。1960年春,朱正本所在空政文工团几位创作人员到江西采风。走遍了吉安、永新、安福的山山水水,在当地了解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战斗频繁,每当红军上前线,各个村子的百姓经常到村头、河边、大道旁送别红军,有时一边送一边唱。其中一首送别红军歌,歌词非常口语化,歌词中夹杂着不少俚语、方言,唱半句,停半句,旋律婉转优美:“送郎当红军,阶级要认清,豪绅啊,地主啊,剥削我穷人。送郎当红军,切莫想家庭,家中啊,事情啊,我郎莫挂心……”,给朱正本和空政文工团几位创作人员带来了不小的心灵震撼。半年之后,空军司令刘亚楼和部队党委决定由空政文工团创编《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词作家编创了一首《十送红军》歌词给了朱正本,他立即想到那首江西的送别红军歌,并据此创作出著名的《十送红军》。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十送红军“介质个”和“里格”属于语气词,分别相当于“这个”和“那个”的意思。 是江西赣南方言。拓展资料:该曲创作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战斗频繁。每当红军上前线,各个村子的百姓经常到村头、河边、大道旁送别红军,有时一边送一边唱。其中一首送别红军歌,曲调非常口语化,歌词中夹杂着不少俚语、方言,唱半句,停半句,旋律婉转优美。泣如诉的《十送红军》,与苏区人民的泪水流在了一起;再现革命的历史画面。“介质个”和“里格”属于语气词,分别相当于“这个”和“那个”的意思。 是江西赣南方言。歌词谱曲 朱正本编曲 张士燮,陈杰,姚学诚演唱 张岳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树树(里格)梧桐,叶落尽,愁绪(里格)万千,压在心间,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两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麦田,麦地(里格)熟了,(介支个)要远行,送我儿郎(介支个)去参军,千难万险不忘本,平平安安报佳音,亲人啊,待到春时,(介支个)望家看,三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拿山,山上(里格)包谷,(介支个)金灿灿,包谷种子(介支个)红军种,包谷棒棒,咱们穷人搬,紧紧拉住红军手,红军啊,洒下的种子,(介支个)红了天,四送(里格)红军(介支个)月光寒,十里(里格)泥泞(介支个)不嫌远,秋凉(里格)别忘添衣衫,相见(里格)难哪别亦难,捧一把山里土,红军啊! 亲人(里格)一去(介支个)莫走远,五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五斗江,江上(里格)船儿,(介支个)穿梭忙,千军万马(介支个)江畔站,四方百姓泪汪汪,恩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归乡,六送(里格)红军(介支个)过了坡,鸿雁(里格)阵阵(介支个)空中过,鸿雁(里格)能够捎书信,鸿雁(里格)飞到天涯海角,千言万语嘱咐红军啊! 捎信(里格)多把(介支个)革命说,七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七里湾,湾里(里格)秋高(介支个)片片田,凉风(里格)阵阵稻谷香,新米(里格)来,人走远,鱼水情,谊难分,红军啊! 几时(里格)盼望(介支个)把圆团,八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八角山, 山下(里格)路上,(介支个)酒一碗,心儿牵牵(介支个)穷人盼,草鞋双双,莫把脚磨穿,祝愿亲人打胜仗,红军啊,播下的粮种,(介支个)等君还,九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鼓不敲,双双(里格)拉着长茧的手,心象(里格)黄莲,脸在笑,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盼望(里格)早日,(介支个)传捷报,十送(里格)红军,(介支个)望月亭,望月(里格)亭上,(介支个)搭高台,台高(里格)十丈,白玉柱,雕龙(里格)画凤,放呀放光彩,朝也盼来晚也想,红军啊,这台(里格)名叫(介支个)望红台。扩展资料歌曲十送红军作为电视连续剧《长征》插曲、片尾曲,其悠扬而凄婉的歌声,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但直到2001年7月3日,剧中才恢复了歌曲作者朱正本的署名。此歌很容易被认为是一首江西革命民歌,而事实上它却是一首编创歌曲。创作背景歌曲十送红军作为电视连续剧《长征》插曲、片尾曲,其悠扬而凄婉的歌声,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但直到2001年7月3日,剧中才恢复了歌曲作者朱正本的署名。“介质个”和“里格”属于语气词,分别相当于“这个”和“那个”的意思。是江西赣南方言。江西方言,一般指分布在江西省的汉语方言,不包括分布在江西的少数民族语言下的方言。江西省的汉语方言主要有赣语、客家语、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吴语和徽语。赣语,是江西省最主要的方言,集中分布在江西省中部和北部,覆盖了全省面积和人口的三分之二。赣语的共同点是:古代的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为送气的清音,无论平仄,如“陪伴、停电、存在、沉重、强健”这几个词,赣语统统都是送气的清声母,而普通话却是前一字送气,后一字不送气,吴语(如上海话和上饶话)则都是[d b dz d ]一类的浊声母。赣语是江西省最主要的方言,它不仅覆盖了全省面积和人口的三分之二,甚至还分布在湖南、湖北、安徽、福建、浙江等邻省的部分地区。拓展资料赣语历史江西方言的历史悠久,其形成当从西汉时期就已开始初具规模。汉高祖时设豫章郡,郡治南昌,下辖十八县,遍布今江西四方。既有人口就有语言和方言,有了人口也才谈得上设置郡县,所以,豫章郡和十八县的设置是江西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赣方言开始形成的具体表现和证明 。赣语历史悠久,是唐宋以前中原移民的中原话和赣地先民语言相互融合的产物,形成于汉朝,定型于唐宋。自上古至有周一代,江西一直都是三苗等赣地先民的活动区域。到了周朝的春秋战国时期,赣地先后隶属吴、越、楚的统治,其居民自当是使用古越语和古楚语。秦汉以后,中原对江右地区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移民,中原的汉语和本地的吴语、楚语互相接触、互相融合,赣语遂逐步形成。是语气词“介质个”和“里格”属于语气词,分别相当于“这个”和“那个”的意思。 是江西赣南方言。江西省的汉语方言主要有赣语、客家语、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吴语和徽语。赣语,是江西省最主要的方言,集中分布在江西省中部和北部,几乎覆盖了全省面积和人口的三分之二。扩展资料赣语是中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或方言特征的一种汉语。其作为一种内部互通度比较高的汉语,各方言都体现出比较共同的特征。主要特点是:1、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不论平仄多为送气清音;多数次方言晓、匣合口字混入〔f-〕母,影母开口呼读〔-〕母,不读零声母;梗摄字一般有文白异读;除江西西部吉安、莲花等处基本无入声外,其他绝大部分地区都不同程度地保留入声韵尾;连读变调现象不很突出。2、有不少词语与邻近方言相似。3、语法上人称代词复数一般在单数后加词缀,不少方言也逐渐通用“们”作复数标志;语助词“倒”的作用与普通话的“着”相仿,如“坐着吃”南昌话说成“坐倒吃”,南昌话的“到”还相当于普通话连动式“拿一本书给我”中的“给”,如“拿一本书到我”;有些方言词重叠后作状语时,词尾用“子”,相当于普通话的“地”,如南昌话:“慢慢子走”(慢慢地走)。参考资料:搜狗百科---赣语
6,什么是起兴修辞手法
起兴,又叫“兴”手法。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有起情,营造作品气氛,协调韵律,确定韵脚和音步,拈连上下文关系等的作用。运用起兴手法还可使语言咏唱自由,行文显得轻快、活泼。“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相似修辞来源象征手法,来源于《诗经》中的“比”、“兴”。《楚辞.橘颂》就是通篇运用比兴手法的古代名作。此后在诗歌、散文中成为常见的手法之一。它一般用来赞颂美好的事物,体现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但有时也可用来讽刺丑恶的事物,抨击不合理的现象,它既可以通篇运用,作者并不点明,而由读者自己去体会象征的含义,也可以只用于某些章节片段,由作者直接点明象征的含义。“借物言志” 作用:起兴,又叫“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咏之词也”。就是说,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有起情,创造作品气氛,协调韵律,确定韵脚和音步,拈连上下文关系等的作用。运用起兴手法还可使语言咏唱自由,行文显得轻快、活泼。 有关的起兴修辞手法的特点句式有: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只要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具有相似点就可形成比喻。比喻由本体、喻体、喻词构成,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类。比喻的作用是对事物进行描绘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深刻印象,也可以用常见的事物说明深奥的道理,使道理显明。使用比喻要注意:①喻体要常见易懂;②比喻要贴切,不能信手拈来;③要注意思想感情。2.比拟 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形式。比拟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使读者对事物产生鲜明深刻的印象,引起感情的共鸣。使用比拟要注意与比喻的区别:比喻是“以此喻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上,且喻体必须出现;比拟是“拟此为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动词上,而喻体始终不出现。3.借代 借代就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主要有以下七种借代方式:特征代本体,专名代泛称,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结果代原因,牌号代本体,产地代本体。运用借代可以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事代情,从而引发读者联想,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使用借代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借代的事物要有所交代,本体借代体不能同时出现;借代与借喻不同,前者注重相关性,后者注重相似性,借喻可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4.夸张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的修辞手法。使用夸张可以揭示事物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使人联想,创造意境。使用夸张既要注意显豁,又要注意以事实为基础,还要注意文体特征。5.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有正对、反对、串对等。使用对偶可使表意凝练、抒情酣畅;语言整齐,富于美感;也便于记忆。使用对偶要注意与对比的不同,前者指形式而言,后者指内容而言;对偶中的反对则是两种修辞的兼用。对偶有严式和宽式两种,严式的对偶通称对仗,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对对联往往就要达到这样的要求。6.排比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一组句子。使用排比可以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使用排比要注意与对偶的区别,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排比常用同一词语作为提示语,对偶一般不重字。7.设问 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说出自己的看法的一种修辞方法。分自问自答和问而不答两种。使用设问,可起到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的作用;有时用在文章中间,也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8.反问 反问也叫反诘,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包括用肯定句表达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表达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使用反问能加强语气,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也有区别。设问多是自问自答,反问则是问而不答,人们可从问句本身体会出答案;设问本身不表示肯定或否定什么,答案在后面说出,反问则本身就包含着作者的意思;设问是为了提请注意引发思考,反问则是为了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我们学习和研究修辞方法是为了更好地阅读和表达,高考的命题也是基于这样的共识,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和练习都要从理解运用着手,要能分清这八种修辞手法,能分析其作用。 几种易混的修辞格的辨析 1、比喻和比拟的辨析 (1)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2)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3)表达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例3和例4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2、借喻和借代的辨析 (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 (2)不同点 ①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②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③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例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例4]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例3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例4是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 3、对偶和对比的辨析 (1)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例1]赤道弯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例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例1的结构对称,字数相等,是对偶,例2的意义相反,结构形式并不对称,是对比。 (2)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的兼格现象。 [例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例4]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4、排比和对偶的辨析 (1)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必须对称。 [例1]但见那——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 上例破折号后是排比结构,如果将它改为“满树繁花,一街灯光”,或“一街灯光,四海长风”,就变成了对偶。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挈语,使排比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例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例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例2是排比,“要”是提挈语;例3是对偶,属于没有重字的典型的对偶句。 (3)对偶在平仄、对仗方面有一定要求,而排比则无此要求。 5、反问和设问的辨析 (1)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而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而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句末只可用问号。 [例1]池水涟漪,莺花乱舞,谁能说它不美呢? [例2]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例1是反问,能明确肯定“美”的意思,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例2是设问,问句本身不能明确什么意思,句末只能用问号。 6.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分析: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的。 注意辞格的综合运用 1.兼用——一个语句,从这个角度看用的是某种辞格,从另一个角度看用的又是一种辞格。例如: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反对党八股))比喻、引用兼用。 2.联用———个语句中接连使用了两个以上的不同辞格。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科学的春天》)先引用、再排比、后拟人联用。 3.套用——一个语句,从总的来看用了某种辞格,而分解开来看,其中又包含着其它辞格。例如:在那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沮涞山等著名的山岭。(《泰山极顶》)排比中套用反问、比喻、拟人、夸张。起兴的修辞手法,又叫“兴”的修辞手法。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意思是说,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修辞手法。例如《诗经 关雎》的开头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用了起兴的修辞手法。由这句起兴,引出了下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文章TAG:
中国 中国革命 革命 首要 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