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温里剂为什么配伍补气药

温里剂配伍补气药:寒邪易伤阳气,阳虚易生内寒。温里剂配伍补气药可助脾胃之阳气,增强温里祛寒的作用。如理中丸中配伍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以助温里之力

温里剂为什么配伍补气药

2,温里剂是什么意思

温里剂以甘温辛热药为主要组成 ,具有温中祛寒 、回阳救逆、温肾助阳 、温经散寒等作用 ,可以祛除里寒证的一类方剂。又称祛寒剂。主要治疗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四肢不温,脘腹冷痛,不思饮食,口淡不渴,脉沉细,或阴寒内盛,阳气衰微引起的亡阳证四肢厥逆,汗出欲脱,脉微欲绝,以及寒邪侵经脉引起的痛痹,痛经,阴疽等证。根据作用不同,温里剂可分为温中祛寒剂、回阳救逆剂、温经散寒剂(见表)。表:常用温里剂表:常用温里剂 温里剂多属辛温燥热药,对真热假寒证,切勿使用。夏季气候炎热,或平素火旺之人,用量不宜过大,且病去即止,以免耗伤阴液。

温里剂是什么意思

3,大建中汤的介绍

大建中汤,中医方剂名。为温里剂,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之功效。主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手足厥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伏而迟。

大建中汤的介绍

4,温里方分为哪三类

温中祛寒剂,回阳救逆剂,温经散寒剂。温里剂分为三类:第一类:温中祛寒剂,其适用于中焦虚寒证,代表方剂如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第二类:回阳救逆剂,其适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甚或阴盛格阳、戴阳的危重病症,代表方剂如四逆汤、回阳救逆汤。第三类:温经散寒剂,其适用于寒凝经脉证,代表方剂如当归四逆汤、阳和汤。温里剂分温中祛寒、回阳救逆2类,适用于各种阴寒内盛、阳虚脉绝、脾虚久泻等病人。温中祛寒:如理中丸、附子理中丸、桂附理中丸、桂枝人参 汤、理中化痰丸、丁蔻理中丸、小建中汤、当归建中汤、吴茱萸汤等。回阳救逆:如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回阳救急汤、六味回阳散、益元汤、参附汤、独参汤、当归四逆汤等。回阳救逆的方剂,主要适用于阴寒内盛、阳气衰微而出现的四肢厥冷、恶寒倦卧、呕吐下利或大汗亡阳、脉微欲绝等症。常用方剂中所选用的药物,大多是温热药附子、干姜、肉桂等,对于阳热内盛的病人,特别是各种出血性的病人应当禁用。

5,胃疼能吃香砂养胃丸吗

香砂养胃丸,为温里剂,具有温中和胃之功效。主治胃阳不足、湿阻气滞所致的胃痛、痞满,症见胃痛隐隐、脘闷不舒、呕吐酸水、嘈杂不适、不思饮食、四肢倦怠。可以对照说明服用,如果是饿了疼痛的话,就不对症了。就该服用雪山胃宝胶囊或者其它治疗胃寒的中成药。
可以,个人认为香砂养胃丸效果挺好的, 而且它的那种浓缩型的,一次只用吃8颗, 很方便,吃了会饭量大增,消化得很好, 一下子就饿了,也比较理肠通气, 而且就价格上来说,浓缩型的一瓶是十三块多, 有360颗,每次8颗,一天两次~三次,比起非浓缩型, 省了好多钱,前后效果却是差不多的,个人觉得这个比较好用。

6,温里剂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温里剂的适应证 5 温里剂的使用注意 6 温里剂的分类 6.1 温中去寒剂 6.2 回阳救逆剂 6.3 温经散寒剂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温里剂 1 拼音 wēn lǐ jì 2 英文参考 warming interior formul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温里剂(warming interior formula[1])是指以温热药为主配伍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治疗里寒证方剂的统称[2][1]。分温中散寒剂、回阳救逆剂、温经散寒剂等[1]。 4 温里剂的适应证 本类方剂是为治疗中焦虚寒,阴盛阳衰,甚则亡阳欲脱,或寒凝经脉之里寒证而设[2]。里寒证的形成,不外乎寒邪直中和寒从内生两个方面[2]。里寒证临床常表现为但寒不热、喜暖蜷卧、口淡不渴、小便清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细等[2]。在治法上宜根据“寒者热之”的原则立法,应温里祛寒,祛除脏腑经络间的沉寒痼冷,恢复人体阳气[2]。由于里寒证有脏腑、经络部位之异,病情有轻重、缓急之别,本类方剂针对不同病证分为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3类[2]。 5 温里剂的使用注意 本类方剂除以温热药物为主以外,常须配伍温补阳气之品,尤其对于阴寒内盛、阳气欲脱、病情危急者,更需加入补气固脱药物以扶持人体的阳气[2]。 使用温里剂,首先要辨别里寒证所在的脏腑或经络,才能选择恰当的药物组成相关方剂,做到有的放矢[2]。其次,要辨明寒热的真假,避免误用而发生火上浇油的情况[2]。另外,要注意因人、因时、因地制宜[2]。若平素火旺之人,或阴虚失血之体,或夏季炎暑之时,或南方温热之域,温里剂当轻用,且要中病即止;若素体阳虚之人,或冬季气候寒冷,或北方冰雪之地,温里剂可重用;或素体阳虚,温里剂治疗后仍有阳气不足者,可另用温补之方专补阳气[2]。本类方剂多由辛温燥热之品组成,有伤津耗血之弊,故阴虚火旺者、慢性失血者应该慎用;热证和真热假寒证者禁用[2]。 6 温里剂的分类 6.1 温中去寒剂 温中祛寒剂,适用于中焦虚寒证[2]。症见脘腹胀痛、肢体倦怠、手足不温,或吞酸吐涎、恶心呕吐、腹痛下利、不思饮食、口淡不渴、舌苔白滑、脉沉迟或沉细等[2]。常以温中散寒的干姜、吴茱萸等配伍益气健脾之人参、白术等组成方剂[2]。代表方如理中丸、吴茱萸汤、小建中汤等[2]。 6.2 回阳救逆剂 回阳救逆剂,主治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甚至阴盛格阳或戴阳等证[2]。症见四肢厥逆、精神萎靡、恶寒蜷卧、下利清谷,甚则大汗淋漓、脉微细或脉微欲绝等[2]。由于阳气已衰到极点,必用大辛大热之剂回阳救逆,故常用附子、干姜、肉桂等为主组成方剂[2]。若亡阳又伴气脱者,须与补气之人参配伍;若阳气衰微,阴盛格阳于外或虚阳上浮,须少佐寒凉,以为反佐;或冷服以防邪盛拒药。代表方为四逆汤[2]。 表61 常用温里剂的比较(出自《方剂一本通》) 分类 常用方剂 药物配伍 功用 主治 温中散寒 理中汤 干姜为君,党参为臣 温中散寒健脾(重在运化) 脾胃虚寒 小建中汤 饴糖为君,桂芍为臣 温中补虚缓急(重在止痛) 虚劳里急 回阳救逆 四逆汤 附子为君,干姜为臣 回阳救逆 阳气欲脱 6.3 温经散寒剂 温经散寒剂,适用于阳气不足,阴血虚弱而复被寒邪凝滞经脉所致的血痹寒厥、阴疽等证[2]。症见手足厥寒、肢体麻木或痹痛,或发阴疽[2]。常以辛温散寒的桂枝、细辛和温养气血的黄芪、当归、白芍、熟地等配伍组成[2]。代表方如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2]。

7,到底体寒还是体热啊

先问下你白带和 大便时怎么样???白带色泽和气味???大便是否便秘?  中医上叫"厥逆".有 手足冰冷 或者 手足温热.病因是人体内的阴阳亮起不能相接,  中医中,叫做阳盛格阴,(真热假寒).书中记载:少阴病,下到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伤寒论》  【方名】通脉四逆汤  【出处】《伤寒论》  【分类】温里剂-回阳救逆  【组成】附子(20克)干姜(9-12克)炙甘草(6克)  【功效】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主治】少阴病,阴盛格阳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  【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禁忌】斟酌。  【方解】通脉四逆汤证除“少阴四逆”外,更有“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等,是阴盛格阳、真阳欲脱之危象,所以在四逆汤的基础上重用姜、附用量,冀能阳回脉复,故方后注明“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若吐下都止,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是真阴真阳大虚欲脱之危象,故加苦寒之胆汁,既防寒邪拒药,又引虚阳复归于阴中,亦是反佐之妙用。是以方后注明:“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化裁】若“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加猪胆汁半合(5ml),名“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分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加减】面色赤者,加葱9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6克;呕者,加生姜6克;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3克;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6克。  上为你做参考,建议你最好去看中医.
体热
舌苔什么样子?口渴么?睡眠?不同意楼上的看法。。。不像是少阴病的典型症状。。。少阴病,可以“真寒假热”,但是那是手脚凉(实际温度低),但是自己觉得喘气热,头热。。。少阴病,阴盛格阳/阴盛戴阳,面色赤,这位是“面无血色”。。。怎么是少阴病?病情复杂,信息不够。。。要参考脉象和舌相。。。

8,胃虚怎么办

脾胃虚寒食疗方-胡椒猪肚汤 〖 原 料 〗: 胡椒12克,猪肚1个(约600克),蜜枣5枚。 〖 做 法 〗: 猪肚用生粉、盐擦洗内外,洗净。将胡椒放入猪肚内,用线缝合,与蜜枣一齐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煲3小时,调味后,饮汤吃猪肚、蜜枣。 〖 功 效 〗: 温中健脾、散寒止痛。用于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属脾胃虚寒者,症见胃脘冷痛、喜温喜按、腹胀欲呕、四肢不温、形寒怕冷者。 附:其他相关食疗方 1、糯米500克,淮山药50克,共炒熟,研成细末,每早晨用小半碗,加白糖、胡椒末少许,开水冲服。可治脾胃虚寒,久泻,饮食减少。 2、鲢鱼一条去鳞、鳃及肠杂,切片,干姜6克,食盐适量,同煮熟食用,有温补脾胃之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寒,食欲不振等症。 3、羊肉50克煮熟,加入豆腐200克,生姜15克,适量食盐调味食用,适用于月经不调、脾胃虚寒。 4、治老年人脾胃虚寒、反胃食少、呕吐清水、腹痛泄泻以及肺寒喘咳:鲜生姜10克切片,大枣5枚,粳米150克,同煮粥,适量油盐调味佐膳。 5、生姜粥:鲜生姜5-10克切片,大枣2-5枚,粳米100-150克,同煮粥,用适量油盐调味食用。有暖脾养胃,祛风散寒功效,适用于病后或老年人脾胃虚寒,反胃食少,呕吐清水,腹痛泄泻,头痛鼻塞,以及慢性支气管炎肺寒喘咳。若用于风寒感冒则去大枣,加入葱白3根。
1、糯米500克,淮山药50克,共炒熟,研成细末,每早晨用小半碗,加白糖、胡椒末少许,开水冲服。可治脾胃虚寒,久泻,饮食减少。 2、鲢鱼一条去鳞、鳃及肠杂,切片,干姜6克,食盐适量,同煮熟食用,有温补脾胃之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寒,食欲不振等症。 3、羊肉50克煮熟,加入豆腐200克,生姜15克,适量食盐调味食用,适用于月经不调、脾胃虚寒。 4、治老年人脾胃虚寒、反胃食少、呕吐清水、腹痛泄泻以及肺寒喘咳:鲜生姜10克切片,大枣5枚,粳米150克,同煮粥,适量油盐调味佐膳。 5、生姜粥:鲜生姜5-10克切片,大枣2-5枚,粳米100-150克,同煮粥,用适量油盐调味食用。有暖脾养胃,祛风散寒功效,适用于病后或老年人脾胃虚寒,反胃食少,呕吐清水,腹痛泄泻,头痛鼻塞,以及慢性支气管炎肺寒喘咳。若用于风寒感冒则去大枣,加入葱白3根。
[胃虚] [主要脉证] 胃脘痞满,食不化,时作嗳气,大便不实,脉软弱,苔少。 [治疗] 益气建中 [方药] 建中汤之类。附:建中汤方 大建中汤《金匮要略》(温里剂:温中祛寒) 1、[组成] 蜀椒(炒,去汗)3g、干姜4.5g、人参6g。

9,中医方剂来看看

组成:甘草6g (炙)干姜6g 附子15g (生用,去皮) 用法:水煎服 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
【方名】四逆汤 【出处】四逆汤 【分类】温里剂-回阳救逆 【组成】附子(15克) 干姜(6克) 炙甘草(6克) 【方诀】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本方常用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性胃肠炎吐泻过多、或某些急证大汗而见休克属阳衰阴盛者。) 【禁忌】若服药后出现呕吐拒药者,可将药液置凉后服用。本方纯用辛热之品,中病手足温和即止,不可久服。真热假寒者忌用。 【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现代用法:水煎服)。 【方解】本方证乃因心肾阳衰,阴寒内盛所致。阳气不能温煦周身四末,故四肢厥逆。恶寒蜷卧;不能鼓动血行,故脉微细。《素问·生气通天论》日:“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今心阳衰微,神失所养,则神衰欲寐;肾阳衰微,不能暖脾,升降失调,则腹痛吐利。此阳衰寒盛之证,非纯阳大辛大热之品,不足以破阴寒,回阳气,救厥逆。故方中以大辛大热之生附子为君,入心、脾、肾经,温壮元阳,破散阴寒,回阳救逆。生用则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臣以辛热之干姜,入心、脾、肺经,温中散寒,助阳通脉。附子与干姜同用,一温先天以生后天,一温后天以养先天,相须为用,相得益彰,温里回阳之力大增,是回阳救逆的常用组合。炙甘草之用有三:一则益气补中,使全方温补结合,以治虚寒之本;二则甘缓姜、附峻烈之性,使其破阴回阳而无暴散之虞;三则调和药性,并使药力作用持久,是为佐药而兼使药之用。综观本方,药简力专,大辛大热,使阳复厥回,故名“四逆汤”。 【化裁】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白通汤均为《伤寒论》中治疗少阴阳虚证的主要方剂,是在四逆汤基础上加减衍化而来,但各有深意,应用时须加以区别。 (1)通脉四逆汤证除“少阴四逆”外,更有“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等,是阴盛格阳、真阳欲脱之危象,所以在四逆汤的基础上重用姜、附用量,冀能阳回脉复,故方后注明“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若吐下都止,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是真阴真阳大虚欲脱之危象,故加苦寒之胆汁,既防寒邪拒药,又引虚阳复归于阴中,亦是反佐之妙用。是以方后注明:“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2)四逆汤证原有下利,若利止而四逆证仍在,是气血大伤之故。所以于四逆汤中加大补元气之人参以益气固脱,使阳气回复,阴血自生。临床凡是四逆汤证而见气短、气促者,均可用四逆加人参汤急救。 (3)白通汤即四逆汤去甘草,减少干姜用量,再加葱白而成。主治阴寒盛于下焦,急需通阳破阴,以防阴盛逼阳,所以用辛温通阳之葱白,合姜、附以通阳复脉。因下利甚者,阴液必伤,所以减干姜之燥热,寓有护阴之意。若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是阴寒盛于里,阳气欲上脱,阴气欲下脱之危象,所以急当用大辛大热之剂通阳复脉,并加胆汁、人尿滋阴以和阳,是反佐之法。原文有“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方后还有“若无胆,亦可用”,可知重在人尿。这些都是白通加猪胆汁汤证治精细之处,与通脉四逆汤之“无猪胆,以羊胆代之”之反佐法,皆有深意,须详加领悟。 (4)参附汤为峻补阳气以救暴脱之剂。除上述主治外,凡大病虚极欲脱,产后或月经暴崩,或痈疡久溃,血脱亡阳等,均可用本方救治。但一俟阳气来复,病情稳定,便当辨证调治,不可多服,免纯阳之品过剂,反致助火伤阴耗血。 【附方】通脉四逆汤(《伤寒论》)、四逆加人参汤(《伤寒论》)、白通汤(《伤寒论》)、参附汤(《正体类要》) 【附注】本方是回阳救逆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脉微细为辨证要点。 【文献】方论 许宏《金镜内台方议》卷7:“今此四逆汤,乃治病在于里之阴者用也。且下利清谷,脉沉无热,四肢厥逆,脉微,阳气内虚,恶寒脉弱,大吐大下,元气内脱,若此诸证,但是脉息沉迟微涩,虚脱不饮水者,皆属于阴也。必以附子为君,以温经济阳,以干姜为臣,辅甘草为住为使,以调和二药而散其寒也。”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 【组成】制附子9克、干姜9克、炙甘草12克。 【功用】回阳救逆: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而见四肢厥冷、恶寒卧、下利清谷、血压下降、出冷汗,或呕吐腹痛,苔白滑,脉沉细或微细欲绝者。本方可用于急性胃肠炎、小儿消化不良之剧烈吐泻,或大汗过多所引起的末梢循环衰竭,以及其他疾病发展到休克阶段而属于阳虚寒盛者
附子10克干姜10克甘草5克 水煎一个小时以上,尝无麻舌感才服用. 方剂功效:温中祛寒,回阳救逆。

文章TAG:温里剂  为什么  什么  配伍  温里剂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