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绵竹县在那

四川省,绵竹县
四川

绵竹县在那

2,绵竹位于四川的哪里

绵竹,为德阳市辖县级市 是四川的经济强县第4
绵竹,为德阳市辖县级市。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幅员面积1245.3平方公里,辖19镇2乡,总人口52万。绵竹距成都83公里、绵阳74公里。
德阳市
四川德阳市

绵竹位于四川的哪里

3,绵竹在哪里

 川西明珠——绵竹市 绵竹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处东经103°54′-104°20′,北纬30°09′-31°42′之间。幅员面积1245.3平方公里,其形状如一支金笔尖,自西北向东南伸展,东西宽约42公里,南北长约61公里。西北部属龙门山地区,东南部为成都平原的一部分。市境东南靠德阳市旌阳区,东北与绵阳市安县接壤,西南与什邡隔河相望,西北与阿坝州茂县毗连。 市人民政府驻地──剑南镇,位于市境东南部平原地区,南距成都市83公里,东南距德阳市31 公里,西南至什邡市23公里,东北至安县49公里,东至绵阳市74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境内公路总里程已达1466公里,建成了绵竹至成都快速通道,有德天铁路、广木铁路和3条地方铁路专线, 通过德天铁路至德阳与宝成铁路连接,可与全国各地相通。 已经开工的成兰铁路纵贯全境。即将成为成兰线上重要的客运中转站。已经开工的成什绵高速将成都、什邡、绵竹、绵阳连成一线,到时绵竹到成都仅需不到40分钟。
川西明珠

绵竹在哪里

4,绵竹市在哪里

四川省德阳市
川西明珠——绵竹市。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幅员面积1245.3平方公里,辖19镇2乡,总人口52万。绵竹距成都83公里、绵阳74公里。境内公路总里程491公里,建成有绵竹至旌阳快速通道,有三条地方铁路专线与宝成铁路连接。被誉为“天下七十二洞天福地之一”。历史悠久。1995年被命名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 绵竹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处东经103°54′-104°20′,北纬30°09′-31°42′之间。幅员面积1245.3平方公里,其形状如一支金笔尖,自西北向东南伸展,东西宽约42公里,南北长约61公里。西北部属龙门山地区,东南部为成都平原的一部分。市境东南靠德阳市旌阳区,东北与绵阳市安县接壤,西南与什邡隔河相望,西北与阿坝州茂县毗连。 市人民政府驻地──剑南镇,位于市境东南部平原地区,南距成都市83公里,东南距德阳市31 公里,西南至什邡市23公里,东北至安县49公里,东至绵阳市74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境内公路总里程已达1466公里,建成了绵竹至成都快速通道,有德天铁路、广木铁路和3条地方铁路专线, 通过德天铁路至德阳与宝成铁路连接,可与全国各地相通。

5,绵竹的历史

古为蜀山氏地,西周为蚕丛国附庸,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绵竹县,属广汉郡,三国蜀分置阳泉县,西晋初废阳泉入绵竹。晋太始二年改属新都郡。东晋隆安二年分置晋熙郡,领苌阳、南武都、晋熙三县。刘宋建元年废晋熙,属南新巴郡,梁天监元年复置晋熙郡,领南武都、苌阳,属潼州。北周废晋熙县入阳泉。隋开皇元年废晋熙郡,阳泉改属梁州,开皇十八年,改阳泉为孝水。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复名绵竹县,并徙治于今剑南镇,属蜀郡。 以后虽江山易代,县名因之。民国时,绵竹属四川省川西道。民国24 年(1935年),属第十三行政督察区。1949年12月25日,绵竹和平解放。解放后,属川西区绵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81年属绵阳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8月改属德阳市。199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绵竹县,设立绵竹市。
绵竹,有“古蜀翘楚,益州重镇”之誉。   据史籍记载,绵竹古为蜀山氏地,西周时为蚕丛国的附庸邑。   秦隶蜀郡,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建县。   因其地滨绵水两岸,多竹,乃命名绵竹,辖今绵竹和今德阳两县的地方。   在东流中平五年(188)刘焉领益州,将州治迁于绵竹,公元194年,因绵竹城火灾,刘焉才将州治迁到成都。   绵竹在三国两晋时期先后改名为“阳泉”、“晋熙”、“孝水”,至隋大业二年(606)复名绵竹。   此后,县名再无更改。   1949年12月27日绵竹县人民政府建立,隶川西行署绵阳专区。   1983年改属德阳市。   1996年撤县设绵竹市。   1995年初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2000年,绵竹市辖24个镇、2个乡。     2004年,绵竹市辖24个镇(剑南、汉旺、玉泉、土门、广济、板桥、清道、孝德、五福、金花、富新、遵道、新市、拱星、齐天、观鱼、齐福、什地、东北、西南、武都、绵远、兴隆、九龙)、2个乡(清平、天池)。 民国元年(公元1911)属川西道,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属四川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区。

6,绵竹是地名吗

绵竹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幅员面积1245.3平方公里,海拔504至4406米,有“六山一水三分田”的特点,西北崇山峻岭,东南平畴沃野,内河纵横,水源充沛。全市辖24镇2乡,43个居民委员会,262个行政村,1915个村民小组,2004年总人口51万人。被誉为“天下七十二洞天福地之一”。历史悠久。1995年被命名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  自然地理  绵竹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处东经103°54′~104°20′,北纬30°09′~31°42′之间,幅员面积1245.3平方公里,其形状如一支金笔尖,自西北向东南伸展。市境东靠德阳市旌阳区;东北与绵阳市安县接壤;西南与什邡隔河相望;西北与阿坝州茂县相毗连。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有“六山一水三分田”的特点,海拔504至4406米,西北崇山峻岭,东南平畴沃野,内河纵横,水源充沛。  境内内河流众多,主要有绵远河、石亭江、射水河、马尾河、白水河、龙蟒河,地下水、地表水及大气环境指标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是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市和省级自然保护区。  石亭江  石亭江古称雒水,源出什邡,经绵竹,从高景关入市境,流经市境,流经金轮、小汉、金鱼、和兴、三水等镇与绵远河会合后流入沱江。境内河段长22.32 公里,集雨面积76.65平方公里。2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为3900—415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为6.58亿立方米。  绵远河  绵远河古称绵水。境内河段长11.9公里,流经连山镇、双泉乡、松林镇、三水镇,与石亭江汇合后出境至赵镇入沱江。属于降水补给河流。河面均宽268米。集雨面积80平方公里。年均径流总量5.12亿立方米。  绵竹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大陆季风性气候特点显著,夏无酷署,冬无严害,无霜期长,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回升不稳定,常有春、夏旱发生,盛夏多暴雨,有洪涝天气发生,秋季气温下降快,常有连阴雨天气出现。  年平均气温15.7℃,大于等于10.0℃的积温全年为5000—5300至6500℃;大于等于10.0℃的积温天数全年为240—300天;最冷月平均气温4.0℃至10.0℃;年极端最低气温10.0℃至-1.0℃—2.0℃;干燥度∠1.00(利用彭曼公式计算)。多年平均降水量1053.2 毫米,年最大降水量为1421.4毫米,最少降水量为608.7毫米,降水的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年日照时数多年平均为1011.3小时,最多为 1178.0小时,最少为802.7小时。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85天。  历史沿革  绵竹,有“古蜀翘楚,益州重镇”之誉。  据史籍记载,绵竹古为蜀山氏地,西周时为蚕丛国的附庸邑。  秦隶蜀郡,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建县。  因其地滨绵水两岸,多竹,乃命名绵竹,辖今绵竹和今德阳两县的地方。  在东流中平五年(188)刘焉领益州,将州治迁于绵竹,公元194年,因绵竹城火灾,刘焉才将州治迁到成都。  绵竹在三国两晋时期先后改名为“阳泉”、“晋熙”、“孝水”,至隋大业二年(606)复名绵竹。  此后,县名再无更改。  1949年12月27日绵竹县人民政府建立,隶川西行署绵阳专区。  1983年改属德阳市。  1996年撤县设绵竹市。  1995年初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2000年,绵竹市辖24个镇、2个乡。  2004年,绵竹市辖24个镇(剑南、汉旺、玉泉、土门、广济、板桥、清道、孝德、五福、金花、富新、遵道、新市、拱星、齐天、观鱼、齐福、什地、东北、西南、武都、绵远、兴隆、九龙)、2个乡(清平、天池)。  民国元年(公元1911)属川西道,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属四川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区。  绵竹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  市人民政府驻剑南镇  2004年,绵竹市辖24个镇(剑南、汉旺、玉泉、土门、广济、板桥、清道、孝德、五福、金花、富新、遵道、新市、拱星、齐天、观鱼、齐福、什地、东北、西南、武都、绵远、兴隆、九龙)、2个乡(清平、天池)。
当然了,四川省绵竹市.
绵竹,有“古蜀翘楚,益州重镇”之誉。 解释的太详细了/
是的,在四川,绵竹市。
四川省绵竹市绵竹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幅员面积1245.3平方公里,海拔504至4406米,有“六山一水三分田”的特点,西北崇山峻岭,东南平畴沃野,内河纵横,水源充沛。全市辖24镇2乡,43个居民委员会,262个行政村,1915个村民小组,2004年总人口51万人。被誉为“天下七十二洞天福地之一”。历史悠久。1995年被命名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

文章TAG:绵竹  绵竹县在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