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镜中我是哪个社会学家提出的

3.库利 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库利提出了“镜中我”的概念,成为互动论的先驱。库利认为,“个人的自我只有在与其他个人的关系中才能被感觉到。”

镜中我是哪个社会学家提出的

2,镜中我的概念

库利提出“镜中我”的概念,用以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有机的和稳定的联系。他认为问题不在于承认个人或社会哪一个处在优势,而是要考虑个人如何存在于群体之中,以及群体如何存在于个人之中。与他的群体论相一致,他假定:“一个单独的个体是未曾经验过的抽象;同样,一个社会,当被视为与个体分离的事物时也是如此。真实的是,人的生活可以从个人方面去考察,也可以从社会的,即总的方面去考察。”他的这种认识与极端原子论的个人主义相对立,而以相互作用或相互渗透作为社会学研究的特征。

镜中我的概念

3,如何用 镜中我 理论解释人际传播

“镜中我”也叫“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在库利的观念中,传播是“镜中我”形成过程中“唯一”的关键要素,也是个人与社会结合的一个螺丝。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的,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比如说你很在乎你今天穿的衣服在别人看来好不好看,要是有人夸你,你就会自信心大幅度提升。
镜中我”也叫“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在库利的观念中,传播是“镜中我”形成过程中“唯一”的关键要素,也是个人与社会结合的一个螺丝.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的,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

如何用 镜中我 理论解释人际传播

4,如何理解镜中我的意思

库利的"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理论库利认为,一个人的e68a84e8a2ade799bee5baa631333234303131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 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即他有了某种想法——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取决于别人思想的、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曰镜中我。” 库利的镜中我概念有三个阶段或三重含义构成。 ① 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这是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 ② 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这是解释或定义的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 ③ 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这是自我反映的阶段。 库利提出“镜中我”的概念,用以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有机的和稳定的联系。他认为问题不在与承认个人或社会哪一个处在优势,而是要考虑个人如何存在于群体之中,以及群体如何存在于个人之中。与他的群体论相一致,他假定:“一个单独的个体是未曾经验过的抽象;同样,一个社会,当被视为与个体分离的事物时也是如此。真实的是,人的生活可以从个人方面去考察,也可以从社会的,即总的方面去考察。”他的这种认识与极端原子论的个人主义相对立,而以相互作用或相互渗透作为社会学研究的特征。

5,心里学中的镜我是什么意思

"镜我“就是”镜中我“,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镜中我”是社会角色和社会互动的经典概念,是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的,源自库利对自我的反映特征的一个比喻: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面镜子,反映着另一个过路者。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张照片。是一位女生发给自己男友的自拍照。照片下面有一句评论说:当男友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就跟这位女生分手了。原因是在照片上,女生的后面有一面镜子,在镜子里面隐约可以看到相机旁边站着另外一个男人。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镜后人。
停止学无止境学无止境,学习上是没有尽头的。出自清朝刘开《问说》:“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学无止境的故事古今中外数不胜数,一个个故事不断地激励和鞭策人们奋进。中文名学无止境成语出处清·刘开《问说》近 义 词学海无涯反 义 词不学无术

6,镜中我理论主我客我理论

镜中我理论 最早提出自我概念的社会科学家是哈佛的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他认识到,人类有将自己看作客体,进而发展自我感觉和关于自身态度的能力。他发展了一套“自我”的类型学,将自我分成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其中,社会自我指由于与他人的交往而形成的关于自我的感觉。“社会自我”成为后来的互动论者理论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修正了自我的概念,他的主要突破是:将自我看成是个体在其社会环境中,将自身和他物一起视为客体的过程。其次,他认识到自我源于同他人的交往。 库利提出,个体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体味他人的姿态意味,并从他人的观点中看到自身。他们想象着他人如何评价自己——从中获得自我的形象、自我的感觉、自我的态度。他人的姿态就如同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并衡量自己。这正如他们在社会环境中看待并衡量其他事物一样。 如同个人可以象征性的符号化环境一样,个人也可以象征性地将自己视为客体,在他人行为这面镜子中,看到自我的形象和感觉。自我是以群体为背景的,是在互动中产生的。但是,群体作为参照之境,他们的重要性却有所不同,一些群体的重要性高于另一些,这些对于形成自我感知和自我态度最为重要的群体通常是,那些存在私人关系和密切关系的小群体。 库利关于自我来源于互动、自我以群体为背景的观点,后来被米德所采纳和发展。 主我客我理论 美国学者米德在研究人的自我意识与内省活动之际,对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机制进行了考察。他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具有重要影响,而自我可以分解为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意志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对事物的行为和反应具体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人的思维、内省活动就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互动的介质是信息,用米德的话来说即“有意义的象征符”。

文章TAG:镜中我  镜中我是哪个社会学家提出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