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龙首渠是中国哪类水渠的第一条

龙首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是一引洛渠道,在开发洛河水利的历史上是首创工程,它是今洛惠渠的前身。建于西汉武帝年间。从今陕西澄城县状头村引洛水灌溉今陕西蒲城、大荔一带田地。渠道要经过商颜山。这里土质疏松,渠岸易于崩毁,不能采用一般的施工方法。劳动人民发明了“井渠法”,使龙首渠从地下穿过七里宽的商颜山。

龙首渠是中国哪类水渠的第一条

2,龙首渠的简介

龙首渠大约是在汉武帝元狩到元鼎年间(公元前120- 公元前111年)根据庄熊罴的建议而修建的。这是开发洛河水利的首次工程,征调了1万多民工,挖通起自征县(今澄城县)终到临晋(今大荔县)的渠道。据说渠成后,重泉(今蒲城县东南)以东的1万多顷盐碱地得到灌溉,每亩能收10石粮。

龙首渠的简介

3,中国古代龙首渠的原理

没太明白你问什么,龙首渠是一条引水灌溉的人工渠,因为沿途主要是黄土地,湿陷性很大,渠岸容易坍塌,尤其是因为要穿过商颜山,明挖是不可能的,只能挖隧洞采用暗渠,所以发明了当时相当先进的“井渠法”,其实就是现代隧道的竖井法施工,主要创新是除了从两侧开挖外,在渠线中途多打几个竖井,增加施工工作面,加快施工速度,改善洞内通风和采光的条件。不知道这是不是你想问的

中国古代龙首渠的原理

4,龙首渠的介绍

龙首渠位于陕西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是一引洛渠道,在开发洛河水利的历史上是首创工程,它是今洛惠渠的前身。建于西汉武帝年间。从今陕西澄城县状头村引洛水灌溉今陕西蒲城、大荔一带田地。渠道要经过商颜山。这里土质疏松,渠岸易于崩毁,不能采用一般的施工方法。汉族劳动人民发明了井渠法,使龙首渠从地下穿过七里宽的商颜山。

5,六辅渠白渠漕渠龙首渠谁修建的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左内史【倪宽】主持修建了【六辅渠】白渠建于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因为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因人而名,故名【白渠】。令 齐 人水工 【徐伯】 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龙首渠】大约是在汉武帝元狩到元鼎年间(公元前120- 公元前111年)根据【庄熊罴】的建议而修建的。
支持一下感觉挺不错的

6,西安雁塔区龙首渠陕西名胜简介

《西安·雁塔区·龙首渠》陕西名胜简介 在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等地。龙首渠为汉代所开,由长安大峪(原称义峪)向北,经鲍陂、堰岭头、今曲江乡的三兆、缪家寨、黄渠头陆家寨村东,向北投入汉漕明渠。据《咸宁志》载,“汉武帝(刘彻)开渠引义峪(今长安区大峪)水得龙骨,故称龙首渠”。 至唐代玄宗李隆基时,基本走龙首渠而开黄渠,走长安的引镇、东戎店、大兆、鲍陂、东五村、五典坡入鸿沟而进入曲江池,以抬高曲江池之水位,并使曲江池水活而减少污染。

7,龙首渠的龙首渠遗址

龙首渠兴修之后,没有延续下来,因时过境迁,留下的遗址据一些专家调查,主要有铁镰山人工渠槽,遗址位于今西安韩城铁路远志山村铁路线北侧。阳泉沟深挖方渠段,位于阳泉沟口向上至洛惠渠4号隧洞下口。洛惠渠修5号隧洞时,采用了汉龙首渠创始的“井渠”施工法,即在洞线的山坡上,每隔300米打一眼竖井。1944年4月,兴建洛惠渠时,在5号洞隧洞13、16、18号工作井处,挖出松柏木板及人字支架等,经考证为西汉时龙首渠遗迹,在今大荔县城西北13.5公里义井村村北。

8,沙漠坎儿井的用途是什么

一提到沙漠,人们一定会想到干旱地裂、飞沙走石、酷热难当……为了防止水分蒸发,我国干旱地区的人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采取了在地下开渠引水的措施,这就是坎儿井,也叫做阴渠。坎儿井都是一直挖到山脚下,把高山上冰雪融化后渗到地下的水引过来。挖坎儿井时,先要在山脚下挖一口立井。当这口井打出水后,再按照引水的方向每隔18米挖一口立井。这些立井是供挖暗沟时出土和通风用的。立井挖好后,再向横的方向挖暗沟,把所有的立井连接起来。暗沟是通水的渠道,是坎儿井的主要部分。坎儿井挖好后,要用石板和树枝盖上井口,这样,既能减少水分的蒸发,又能防止风沙侵入。通过暗沟把水输送到地面的水池里,人们就可以随时使用了。在我国的陕西、新疆等地方,这样的坎儿井有几千口。最大的坎儿井一天能浇1500亩农田。我国最早的坎儿井在陕西大荔县,叫做龙首渠,是在2000多年前挖成的。坎儿井

9,汉朝修了哪三渠

龙首渠、六辅渠、白渠、成国渠历史 西汉定都长安,关中是京师官吏、军队、百姓等以粮食为主的生活必需品的主要供给地。西汉重视开拓西北边疆,关中又是拓边的基地,肩负着提供粮秣的重任。因此,西汉一代,特别是汉武帝在位期间(公元前140—前87年),为了满足各方面对粮秣等的需求,除凿漕渠,从东方运粮入关外,更主要的是在关中增建灌溉工程,以扩大水浇地面积,增加当地的粮食产量。这就在关中形成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兴建水利的高潮,在短短的几十年中,穿凿了龙首渠、六辅渠、白渠、成国渠等大批农田水利工程。 西汉关中灌渠的穿凿,以龙首渠为较早,约在汉武帝元狩到元鼎年间(公元前122—前111年)。当时有一位名叫庄熊罴的人,向皇帝上书,反映临晋(今大荔一带)人民的要求,希望开一条渠道,引洛水灌溉重泉(今蒲城东南)以东10000多顷盐碱地。武帝采纳这一意见,发兵卒万余人担任凿渠任务。他们自征县(治所在今澄城县西南)向南开渠,到商颜山(今铁镰山)麓,由于土质疏松,穿凿的明渠渠岸极易崩塌,改用井渠结构。井渠由地下渠道和竖井两部分组成。前者为行水路线,后者便于挖渠时人员上下、出土和采光。最深的竖井达40多丈。由于凿渠时挖出许多骨骼化石,当作龙骨,所以称为龙首渠。渠道挖通后,由于解决不了塌方问题,溉田效果并不显著。但却创造了先进的井渠技术。 六辅渠是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由左内史倪宽主持兴建。规模不大,为六条辅助性渠道的总称。后人认为它是引冶峪、清峪、浊峪等小水,灌溉郑国渠上游北面的农田。这些农田地势较高,郑国渠灌溉不到。六辅渠建成后,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工程的作用,据《汉书·倪宽传》载,他又规定了“水令”。这是见于记载的我国最早的用水制度。 六辅渠建成后第16年,即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动工穿凿白渠。这一工程由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和主持。渠首也在谷口,渠道在郑国渠南面,向东南流,经池阳(治所在今泾阳县西北)、高陵、栎阳(治所在今临潼县东北),注入渭水。长200里,灌溉郑国渠所不及的4500余顷农田。白渠建成以后,谷口、池阳等县因为有郑、白两渠的灌溉,便成为不知旱涝的高产区。当时当地,曾流行着这样一首民歌,歌颂两渠的作用: 田于何所,池阳谷口。 郑国在前,白渠起后。 举臿为云,决渠为雨。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 且溉且粪,长我禾粟。 衣食京师,亿万之口。(《汉书·沟洫志》) 白渠的溉田面积虽然远比郑国渠小,但是由于它的比降较大,远比郑国渠合理,因而不像郑国渠那样易被泥沙堵塞,在历史上白渠长期发挥作用,并在唐、宋时还有所发展,而郑渠的下游很快就报废了。“泾水一石,其泥数斗。”含泥量高,可以压碱肥田,在短期内确实效果显著。但不能只见优点不见缺点,从长远看,年长月久后,容易淤高渠道和农田,导至田高于渠,渠高于泾,势必破坏整个灌溉系统。 西汉时新建的关中地区另一重要农田水利工程是成国渠。它建于何年,何人主持这一工程,史书没有明文记载,只说建于武帝在位期间。这是一条以渭水为水源的大型灌渠,位于渭水北面,渠首在郿县境内,傍渭水向东,经
在宁夏平原上,凿渠引水,灌溉农田,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秦自战国后期起,国力日渐强大。它除重视经营东方和南方外,也很注意开拓西方和北方。它先后打败了西戎义渠和游牧民族匈奴,将领土扩大到河套及其西南的广大地区。它为了巩固对这些地方的统治,除派驻重兵、营建西北长城等外,又在当地设立郡县,进行治理。其中北地郡的郡址虽然设在义渠(甘肃庆阳境),但其管辖范围已远及宁夏平原。郡的辖县之一富平县,治所便在今宁夏吴忠县西南,该县的主要管区,就是宁夏平原。秦既在这里筑长城,驻戍兵,派官吏,治百姓,为解决官兵的粮食问题,自然有必要兴建水利,以开发当地的农业生产。 2007-4-2 01:22 回复 风呤战 9位粉丝 2楼在较早的文献中,找不到秦朝曾在这里兴建水利的记载。不过秦人曾在此凿渠的传说,却广为流传。相传宁夏平原黄河以东的秦渠,就是因为它凿于秦而得名①。秦渠又名北地东渠,据说这个名称也与它位于北地郡的黄河以东有关。历史上北地郡的建制,虽然一直延续到唐,但其辖地达到宁夏平原的,只有秦、汉时期的北地郡。秦渠凿于秦朝,还是可能的。除河东秦渠外,据说秦还在河西穿凿渠道,后人称为北地西渠。 到汉朝,宁夏平原的地位比秦朝更为重要。为对付强大的匈奴,汉武帝在西北边陲实行大规模的军屯和移民实边政策。仅移民实边,先后将100多万内地居民,迁徙到五原、朔方(两郡都在河套一带)、酒泉、张掖(两郡都在河西走廊一带)北地等西北边郡。北地郡的宁夏平原,由于百姓、军队大幅度增加,一时建起了许多民政、军政机构。秦朝时,这里只设了一个富平2007-4-2 01:22 回复 风呤战 9位粉丝 3楼县,到西汉,除富平外,又增设灵武(治所在今银川市北)、廉县(治所在今银川市西)、眴[shùn顺]卷(治所在今中宁县东北)等县。此外还有浑怀都尉、上河典农都尉等军事性质的机构。由于这里的地位日渐重要,东汉时将北地郡的郡治也移到了富平县。 与这些变化相适应,两汉时宁夏平原上的灌溉工程也增多和扩大了。在河东,相传汉武帝时开了一条新渠,即后人称呼的汉渠或汉伯渠。这条渠道的引水口在秦渠渠首上方,它绕过秦渠的南面和东面,到富平北面回注黄河。《水经注》引《地理志》说:“河水别出为河沟,东至富平,北入河。”这条河沟指的应是汉渠。汉渠的溉田面积要比秦渠大一些。在河西,东汉时凿了两条很长的灌渠,一条叫汉延渠,东汉顺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由郭璜主持穿凿。相传它是在原来北地西渠的基础上延展而成。另一条由徐自为主持穿凿,它在汉延渠西面,与汉延渠并行向北延伸。因为徐自为官居光禄勋,所以人们又称这条新渠为光禄渠。 可以说,后来银川平原的水利布局,汉朝就已经基本确立了

文章TAG:龙首渠  中国  哪类  水渠  龙首渠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