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绝对购买力平价指的是什么

是指在某一时点上,两国的一般物价水平之比决定两国间均衡利率。

绝对购买力平价指的是什么

2,关于购买力平价的计算

这里要分两种: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本国与外国货币之间的均衡汇率,等于本国本国玉外国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的比率。若以Ra代表本国货币兑换外国货币的汇率,Pn代表本国物价指数,Pb代表外国物价指数,则Ra = Pa / Pb 或 Pa =Pb * Ra绝对购买力平价所考察的是在某一时点上的汇率决定,因此是静态的。相对购买力平价从动态角度考察汇率的决定,认为不同国家货币购买力之间的相对变化,是汇率变动的决定性因素。以Ro代表本国基期汇率,Rt代表经过t时间变动后的汇率,Pa(o)、Pa(t)代表本国基期和经过t时间变动后的物价指数,Pb(o)、Pb(t)代表外国基期和经过t时间变动后的物价指数,则有Rt/Ro = Pa(t)Pb(o)/ Pb(t)Pb(o)

关于购买力平价的计算

3,什么是购买力平价

首先需要解释什么是货币购买力,然后再理解购买力评价。  1、货币购买力:是指一定单位的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2、购买力平价:就是两种(或多种)货币对于一定数量的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力之比,亦即两种货币在购买相同数量和质量商品时的价格之比。例如,购买同等数量和质量的一揽子商品,在中国用了80元人民币,在美国用了20美元,对这些商品来说,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是4:1。也就是说,在这些商品上4元人民币的购买力等于1美元的购买力  在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比较时,通常采用的一个简单方法,就是用官方汇率对各国货币进行统一换算,但官方汇率并不能完全反映各国货币购买力之间的比价,使比较的结果不太准确。购买力平价是通过价格调查收集对比国家150多类、2000多种代表规格品(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资料,并利用支出法计算的各国国内生产总值作基础,用国内生产总值按150多类划分的支出构成作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的购买力平价。它是不同国家、不同货币的价格之比,是一种比价指数,实质上是一种计算真实的汇率。  购买力平价的基本思想是,通货膨胀意味着国内物价上涨,而物价是一国货币价值在商品市场的体现,物价的上涨意味着该国货币代表的价值量下降。在国内外商品市场相互紧密联系的情况下,通货膨胀使该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出口减少,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相对下降,进口将增加,从而对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产生影响,导致该国汇率的下跌。因此,一国货币对内价值的下降必定导致其对外价值的下降。购买力平价理论是解释这种机制的代表性学说。
购买力平价是决定汇率学说之一,它的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l)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金本位制崩溃,汇率波动剧烈,铸币平价说和外汇供求说已经无法解释汇率的决定,于是瑞典人卡塞尔提出购买力平价说。(2)购买力平价说包括绝对购买力平价说和相对购买力平价说。绝对购买力平价说指在每一个时点上汇率取决于两国一般物价水平之比。相对购买力平价说是指当两国都有通货膨胀时,名义汇率=过去的汇率×两国通货膨胀之比。(3)如果有甲、乙两国,甲国有通货膨胀,而乙国的物价不变,那么,甲国的货币在乙国的地位下降。(4)汇率决定于两国购买力之比,购买力取决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取决于各自的货币数量。其他条件不变时,外币的汇率和本国的物价水平成正比,与外国的物价水平成反比。(5)购买力平价说在外汇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是对内价值的体现。该理论在各国放弃金本位制的情况下,指出以国内外物价对比作为汇率决定的依据,说明货币的对内贬值必然引起对外贬值,揭示了汇率变动的长期原因。但是,它仍有缺陷:第一,从理论基础上看,购买力平价说的基础是货币数量论,卡塞尔认为两国纸币的交换,决定于纸币的购买力,因为人们是根据纸币的购买力来评价纸币的价值的,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事实上,纸币代表的价值不取决于纸币的购买力,相反,纸币的购买力取决于纸币代表的价值。第二,它假设所有商品都是贸易商品,忽视了非贸易商品的存在。第三,它还忽视了贸易成本和贸易壁垒。第四,它过分强调了物价对汇率的影响,汇率的变化也可以影响物价。第五,它忽视了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所产生的冲击。第六,它只是一种静态或比较静态的分析,没有对物价如何影响汇率的传导机制进行具体分析。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

4,购买力平价是什么意思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

购买力平价是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目的是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购买力平价汇率与实际汇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在对外贸易平衡的情况下,两国之间的汇率将会趋向于靠拢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前者指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的均衡汇率等于本国与外国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间的比率;后者指不同国家的货币购买力之间的相对变化,是汇率变动的决定因素。购买力平价的理论指出,在对外贸易平衡的情况下,两国之间的汇率将会趋向于靠拢购买力平价。一般来讲,这个指标要根据相对于经济的重要性考察许多货物才能得出。购买力平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决定于它们单位货币购买力之间的比例。购买力平价,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购买力水平。扩展资料:绝对购买力平价说1、前提对于任何一种可贸易商品,一价定律成立;在两国物价指数的编制中,各种可贸易商品所占的权重相等。2、基本形式两国可贸易商品构成的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P=eP*变形后:e=P/P*3、含义意味着汇率取决于不同货币衡量的可贸易商品的价格水平之比,即取决于不同货币对可贸易商品的购买力之比。现代分析中,有学者认为一国的不可贸易商品与可贸易商品之间存在着种种联系,从而一价定律对不可贸易商品也成立。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购买力平价
简单说就是同样的商品用不同的货币来买,各需要花费多少该种货币。 例:买一个麦当劳汉堡要花人民币11元,要花美圆2.4元,就是说11元的人民币相当于2.4美圆的购买力。
购买力平价理论 1916年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Cassel)在总结前人学术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两国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这一理论被称为购买力平价说(TheoryofPurchasingPowerParity,简称PPP理论)。购买力评价说分为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PPP)。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上涨将意味着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 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但该学说至尽仍受到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视,在基础分析中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汇率走势的数学模型。
购买力平价是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目的是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购买力平价汇率与实际汇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在对外贸易平衡的情况下,两国之间的汇率将会趋向于靠拢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前者指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的均衡汇率等于本国与外国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间的比率;后者指不同国家的货币购买力之间的相对变化,是汇率变动的决定因素。扩展资料:一、依据原则购买力平价方法要求对比国收集两个方面的统计数据:一是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新增库存、净出口等GDP基本支出分类数据,大约150~200项。二是在每一基本支出分类下若干个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数据,具体为居民消费品和服务、机械设备品、建筑品价格以及政府公务员职务工资等资料。并且,要求提供的统计数据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1、价格数据与GDP支出数据的一致性原则购买力平价作为GDP国际比较的同度量因素,价格必须与GDP各个支出构成的估价保持一致,特别是应与房租、医疗卫生、教育等一些非市场服务支出项目的估价相一致。这样通过价格比较而取得的购买力平价,能完全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真正反映其实际物量。否则,通过购买力平价转换后的国内生产总值数量比较仍受部分价格因素的影响,会高估或低估实际GDP的规模和水平。2、可比性原则它是指各国选择的代表规格品数量和质量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别不应太大,在包括数量、范围、材料、设计、销售条件等一些重要的特征方面应是可比的,否则,计算的价格比率则毫无意义。3、相同代表性原则它是指所选择的规格品对各个国家具有相同的代表性。不符合相同代表性原则的规格品价格比较可能会造成价格比率的偏差。因为通常代表性规格品的价格要低于无代表性规格品,如果某种规格品对A国有代表性,对B国无代表性,那么比较结果对于B国来说价格水平被高估,而物量则被低估;对于A国来说则出现相反的情况。因此,要求对比国家尽量收集该国代表性商品和服务价格数据。二、方法步骤在取得符合上述原则的统计数据基础上,计算购买力平价系数。其具体方法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计算对比国之间每一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比率。第二步,计算对比国之间每一基本支出分类下的价格比率,即基本平价。它是基本分类下各个商品或服务价格比率的几何平均数。在多边比较中,主要采用EKS法和CPD法。在计算基本平价时,需要对政府消费和房租支出分类进行特殊处理。对于政府消费支出来说,它们作为非市场服务,不同于其他商品和服务,它不是按市场价格提供的。由于各国所实行的福利制度和相关的价格补贴制度差异较大,其销售价格不能直接比较。通常采用投入价格法,即将政府消费支出分为雇员报酬、中间消耗、固定资本消耗等几个部分,其中中间消耗、固定资本消耗的基本平价直接取自于居民消费支出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购买力平价,雇员报酬通过政府公务员职务工资的比较来取得该分类项目下的基本平价。对房租类,在OECD成员国内部采用市场房租进行直接比较,而在不同经济体制国家之间,主要是指在进行东、西欧国家之间房租比较时,由于实行不同的房租制度,它们之间也不能直接比较。一般采用数量法进行间接比较,其具体方法是:首先收集各种类型住宅的数量指标以及反映住宅设施状况的质量指标,然后进行综合比较,取得房租数量和质量的比较系数,作为房租类的购买力平价。第三步,计算对比国之间基本支出分类以上的综合购买力平价。它是以GDP基本支出分类的比重为权数,运用拉氏、帕氏、费暄指数公式,对基本平价进行加权平均而取得。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是决定汇率学说之一,它的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 (l)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金本位制崩溃,汇率波动剧烈,铸币平价说和外汇供求说已经无法解释汇率的决定,于是瑞典人卡塞尔提出购买力平价说。 (2)购买力平价说包括绝对购买力平价说和相对购买力平价说。绝对购买力平价说指在每一个时点上汇率取决于两国一般物价水平之比。相对购买力平价说是指当两国都有通货膨胀时,名义汇率=过去的汇率×两国通货膨胀之比。 (3)如果有甲、乙两国,甲国有通货膨胀,而乙国的物价不变,那么,甲国的货币在乙国的地位下降。 (4)汇率决定于两国购买力之比,购买力取决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取决于各自的货币数量。其他条件不变时,外币的汇率和本国的物价水平成正比,与外国的物价水平成反比。 (5)购买力平价说在外汇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是对内价值的体现。该理论在各国放弃金本位制的情况下,指出以国内外物价对比作为汇率决定的依据,说明货币的对内贬值必然引起对外贬值,揭示了汇率变动的长期原因。 但是,它仍有缺陷: 第一,从理论基础上看,购买力平价说的基础是货币数量论,卡塞尔认为两国纸币的交换,决定于纸币的购买力,因为人们是根据纸币的购买力来评价纸币的价值的,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事实上,纸币代表的价值不取决于纸币的购买力,相反,纸币的购买力取决于纸币代表的价值。 第二,它假设所有商品都是贸易商品,忽视了非贸易商品的存在。 第三,它还忽视了贸易成本和贸易壁垒。 第四,它过分强调了物价对汇率的影响,汇率的变化也可以影响物价。 第五,它忽视了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所产生的冲击。 第六,它只是一种静态或比较静态的分析,没有对物价如何影响汇率的传导机制进行具体分析。
购买力平价法(Purchasing power parity) 购买力平价法也叫国际比较项目法(ICP),是以国内商品价格同基准国家同种商品价格比率的加权平均值为购买力平价计算的。ICP是由联合国统计局、世界银行等组织主持的一项旨在提供GDP及其组成部分的国际一致价格和物量的跨国比较体系。

文章TAG:绝对  绝对购买力平价  购买  购买力  绝对购买力平价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