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论语集注选句求翻译成简单的文字

【译文】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论语·阳货十七·13》: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伪善的老好人,就是败坏道德的人)乡愿这个词含义丰富,在孟子的《孟子·尽心下》和徐干的《中论·考伪》都有所提及。孔子所谓乡愿大概是指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孟子所言大约是说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的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就是乡愿。这种人随波逐流,趋炎媚俗,更多的是指道德败坏的小人。 孔子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为标准”,这个当然是不错的,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是万不可妥协的。乡愿所指的伪君子成分定然是众人所唾弃的,所以俗语有伪君子比真小人更可怕,可见人们对这种乡愿的普遍厌恶。一乡的人都喜欢他,他可能是一个好好先生,用孔子、孟子 的话来说,可能是一个乡愿先生,因此,不一定是好人;一乡的人都厌恶他,他可能是一个特行独立,鹤立鸡群的人,因此,不一定是坏人。只有当好人喜欢他,坏人厌恶他时,我们才可以肯定他是一 个好人。所以,好恶不等于是非,群众意见也不是绝对正确。正因为 如此,孔子才在另一个地方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 焉。”(《卫灵公十五·28》)要求对舆论必须分析考察,坚持是非标准,而 不可简单盲目地从众。   我们今天考察干部,任用人才,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时候, 往往也会采用和孔子一样的行为

论语集注选句求翻译成简单的文字

2,乡愿道之贼也

乡愿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论语.阳货》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孟子.尽心下》中作了具体描述:“言不顾行,行不顾言,……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也。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谐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论语.子路》中亦有: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乡愿这个词含义丰富,孔子所谓乡愿大概是指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孟子所言大约是说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的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就是乡愿。这种人随波逐流,趋炎媚俗,更多的是指道德败坏的小人。孔子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为标准”,这个当然是不错的,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是万不可妥协的。乡愿所指的伪君子成分定然是众人所唾弃的,所以俗语有伪君子比真小人更可怕,可见人们对这种乡愿的普遍厌恶。
意思是:不分是非的老好人, 是道德的破坏者。 "乡愿,德之贼也",原文为: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其出处为《论语》阳货篇。孔子反对"乡愿",就是主张以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孔子所谓乡愿大概是指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孟子所言大约是说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的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就是乡愿。这种人随波逐流,趋炎媚俗,更多的是指道德败坏的小人。“贼”在这里作形容词用,“德之贼”是道德败坏的意思。孔子说话一向温文尔雅,像这样强烈的否定,语气如此激愤,在《论语》中是不多见的。那么,这“乡愿”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孟子对“乡愿”作过解释:“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原来“乡愿”是指具有某种不良人品的人。这种人外表忠诚谨慎,实际上一脑子坏思想,是个欺世盗名的家伙。孔子斥责这样的人,是与他强调做人要注重“仁”和“礼”的统一是一致的。 孔子反对"乡愿",就是主张以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参考资料 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7011294-7234176.html

乡愿道之贼也

3,以下的古文怎么翻译

1、我本来喜欢结交有志向的朋友。但是有一种人,经过我家门,没有到我家裏坐一坐,我也不感到遗憾。这是什麽人呢?就是我平常所说的乡原啊!乡原这种人,是败坏德行的恶人啊!2、像宦官那样在世上献媚邀宠的人就是乡原3、孟子说:“(这种人,)要批评他,却举不出具体事来;要指责他,却又觉得没什么能指责的;和颓靡的习俗、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平时似乎忠厚老实,行为似乎很廉洁,大家都喜欢他,他也自认为不错,但是却不能同他一起学习尧舜之道,所以说是戕害道德的人4、没有道德修养的伪君子,就是破坏道德的人。
人人说好的人,孔子给他叫做乡愿。阳货十三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乡愿就是人人说好的那种人,孔子说他是道德的盗贼)。孟子也记载了 同样的话。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愿乎!乡愿,德之贼也。」(尽心下)。乡愿都包括那些特征呢?尽心下万章的疑问解答了这个问题。「万章曰:『何如?斯可谓之乡愿矣?』曰:『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万章问:如何才算是乡愿?孟子答:从他批评别人的事上就可看出他是不是乡愿。他讥笑不随和的清洁自守,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狷人,说他们何必孤孤零零冷冷清清地生活,人既然生在世上,就要作这世上的(俗)人,只要人说声好就可以了,何必落落寡合呢?然后孟子作结论说,乡愿做事遮遮掩掩,专想讨好世人)。 万章还不懂,问为什么「一乡的人都说他是谨慎老实人,他不论到什么地方,人都不会不拿他当做谨慎老实人,孔子却以为他是道德的盗贼,为什么呢?」孟子说:「人要非议他的不是,却举不出实例;要攻击他的毛病,他却没有明显的毛病;他与世俗同流合污,合乎污世。他的居心好像忠信,行为好像廉洁,以致人都喜欢他,他自己也自以为是。但却不能和他进入尧舜的圣达,所以说他是道德的盗贼。孔子说:『我厌恶那似是而非者。因为,我厌恶莠草,是怕它乱了幼苗,厌恶言似义而非义的人,是怕他乱了正义…我厌恶乡愿,是怕他乱了道德。』」。(原文是:万章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乡愿,恐其乱德也。』」)。
齐王想发兵攻打魏国。淳于髡对他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狗,东郭逡则是世上数得着的狡兔。韩子卢追逐东郭逡,接连环山追了三圈,翻山跑了五趟,前面的兔子筋疲力尽,后面的狗也筋疲力尽,大家都跑不动了,各自倒在地上活活累死。有个老农夫看到了,不费吹灰之力捡走了它们。与此相同,要是齐、魏两国相持不下,双方士兵百姓都疲惫不堪,臣担忧秦、楚两个强敌会抄我们后路,以博取农夫之利。”齐王听后很是害怕,就下令休养将士,不再出兵。

以下的古文怎么翻译

4,孔子为什么要骂乡愿德之贼也

乡愿其实是指那些老好人、墙头草,没有中心思想、原则的人,这种人谁都不得罪,看上去似乎是与人为善,其实伪善,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没有原则,这种人树立的形象就是在抹黑真正的道义,所以孔子要骂乡愿。扩展资料:“乡愿,德之贼也”,原文为:子曰:“乡愿①,德之贼也②。”其出处为《论语》阳货篇。孔子反对“乡愿”,就是主张以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① 乡愿:特指当时社会上那种不分是非,同于流俗,言行不一,伪善欺世,处处讨好,也不得罪的乡里中以“谨厚老实”为人称道的“老好人”。孔子尖锐地指出:这种“乡愿”,言行不符,实际上是似德非德而乱乎德的人,乃德之“贼”。世人对之不可不辨。而后,孟子更清楚地说明这种人乃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人。虽然表面上看,是个对乡人全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其实,他抹煞了是非,混淆了善恶,不主持正义,不抵制坏人坏事,全然成为危害道德的人(见《孟子·尽心下》)。“愿”,谨厚,老实。② 贼:败坏,侵害,危害。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乡愿,德之贼也
孔子一方面强调“中庸”,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淡定平和的老头;一方面又骂“乡愿,德之贼!”,给人以偏激的印象。这不是矛盾吗?有些人疑问。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关键是许多人误解了“中庸”。 “中庸”是什么意思,孔子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按西方哲学的标准,孔子又不是个哲学家,所以不能苛求古人。按我的理解,以下三点是理解“中庸”的要点: 一、“中庸”是难以掌握的。“中庸”是通过广泛的阅读和人生体验而总结出来的一套人生智慧,孔子是史官,读过很多书,孔子从事过多种行业,还周游列国,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实写照,没有这种经历的人请不要自诩“中庸”,还是谦虚一点好。所以孔子说了“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就是说,中庸是一种最高的德性,人们很久都不具备这种道德了。 二、“中庸”的意思是正好,而不是许多人理解的中间路线。中庸的意思是做什么事情要恰到好处,但什么是恰到好处,这个没有规则,要靠个人自己把握,强调的是灵活性,要求做人做事不偏不倚。但是世事纷繁啊,孔子把这种说不清楚的灵活性高悬,实在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太高的要求,落实的个人,就是一生都要修炼,落实到外部社会,就是期待圣人出而天下治。 三、“中庸”背后是有道义原则的,这种道义原则就是孔子一生都在希望复兴的“周礼”。可惜周礼离我们太遥远了,所以现代的人把这第三层意思给忽略了。我们不难看出,一般人强调的都是第二层意思,即中间路线,谁也不得罪,或者说灵活性。而没道义原则的灵活性,在还有点道德感的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低调、含蓄,而在没有道德感的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就是圆滑吗?孔子讲的中庸,其实就是要按照周礼的那一套规范来行事,而在孔子眼里,周礼用在我们的为人处世和治理国家上来不就是正好吗?我的天啊!这一套循环论证等于什么也没说。孔子的话不是用来分析的,是用来体验的。 由是观之,孔子的中庸就是一种很难把握的道义原则基础上的灵活性。所以对于只讲灵活性,没有原则性,和事佬型的“乡愿”,孔子要大骂:“乡愿,德之贼也!”

5,乡愿德之贼也是什么意思

子对“乡愿”作过解释:“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原来“乡愿”是指具有某种不良人品的人。这种人外表忠诚谨慎,实际上一脑子坏思想,是个欺世盗名的家伙!《论语·阳货》记载了孔子这样一句话:“乡愿,德之贼也。”“贼”在这里作形容词用,“德之贼”是道德败坏的意思。孔子说话一向温文尔雅,像这样强烈的否定,语气如此激愤,在《论语》中是不多见的。那么,这“乡愿”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孟子对“乡愿”作过解释:“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原来“乡愿”是指具有某种不良人品的人。这种人外表忠诚谨慎,实际上一脑子坏思想,是个欺世盗名的家伙。孔子斥责这样的人,是与他强调做人要注重“仁”和“礼”的统一是一致的。 “仁”本是一个人内在的真性格,真情感;而“礼”却是外在的约束,是人为制定的规范。规范体现的是社会的利益与需要,而这未必符合个人的利益与需要。两者能够自觉地统一于某个人身上,那当然是最好的,这样的人品德高尚,孔子称之为“中行”。而当两者相矛盾的时候,孔子倾向于保持真性格、真情感;反对披上礼的外衣,装得很得体、很正确的模样,企图给人留下良好印象,以便容易达到自己那实际上是违背礼的自私的目的。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那意思是说要是没机会结交那些具备中行品格的人做朋友,肯定会结交狂与狷这两种人了。这两种人虽未能很好接受礼的熏陶,但狂的人有进取心,狷的人坏事是不会去做的。 换句话说就是:狂与狷尽管其人品修养所达到的境界还不够高,但毕竟流露的是真情感,出自真性格,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在世间的万事万物中,人最难认识和评价。人有个性。个性就是每个人的思想、感情的内涵及其表达方式的独特性。 可以说在生活中,没有两个人的个性是完全相同的。人们往往以个性来掩盖思想和情感上的弱点与错误,遂使像乡愿这样的“阉然媚世”者混迹于其中,令别人看不清其真面目。孔子对乡愿之类人的否定以及对狂和狷的大体肯定,可谓眼光独到,观点鲜明。由此亦可看出孔子非常重视道德人格的养成,并把它和贯彻“仁”这一宗旨联系在一起。
不分是非的老好人, 是道德的破坏者 乡愿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论语.阳货》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孟子.尽心下》中作了具体描述:“言不顾行,行不顾言,……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也。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谐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论语.子路》中亦有: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乡愿这个词含义丰富,孔子所谓乡愿大概是指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孟子所言大约是说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的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就是乡愿。这种人随波逐流,趋炎媚俗,更多的是指道德败坏的小人。 孔子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为标准”,这个当然是不错的,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是万不可妥协的。乡愿所指的伪君子成分定然是众人所唾弃的,所以俗语有伪君子比真小人更可怕,可见人们对这种乡愿的普遍厌恶。

6,文言文 华王优劣 译文

借用他人的回答:原文: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有一人欲依附, 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 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 王欲舍所携人。歆曰: “本所以疑, 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 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携带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王朗:乐于助人却言而无信背信弃义华歆:舍生取义、坚守若言而不离不弃
华王优劣 华歆、王朗俱①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②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③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即已纳其自托④,宁可以急相弃也?”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 ①俱:指一同,一起,不可译成“都”。 ② 辄:就。这里指那个搭船的人屡次请求,华歆都不同意。③舍:抛下不管。④纳其自托:承认他的请求,同意他随行。 今译:华歆王朗二人一同乘船避难,这时有个人过来请求和他们一同乘船。无论他怎么请求,华歆都不同意。王朗道:“咱们的船还有很多余地,为何不让他一起乘船呢?”那人便上了船。不一会,后面有盗贼追来,向他们要人,王朗便要将搭船的人扔下不管,华歆说道:“我开始不让他上船,就是怕他...华王优劣 华歆、王朗俱①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②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③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即已纳其自托④,宁可以急相弃也?”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 ①俱:指一同,一起,不可译成“都”。 ② 辄:就。这里指那个搭船的人屡次请求,华歆都不同意。③舍:抛下不管。④纳其自托:承认他的请求,同意他随行。 今译:华歆王朗二人一同乘船避难,这时有个人过来请求和他们一同乘船。无论他怎么请求,华歆都不同意。王朗道:“咱们的船还有很多余地,为何不让他一起乘船呢?”那人便上了船。不一会,后面有盗贼追来,向他们要人,王朗便要将搭船的人扔下不管,华歆说道:“我开始不让他上船,就是怕他来路不明,现在即然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又怎么可以因为有危难就扔下他不管呢?”于是依旧载着那人向前驶去。世人根据这件事来判断华王二人人品的高下。 歪批:在这个世界上,所谓的好人有两种:其一是在不影响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很随便地帮助别人,以换来乐于助人的好名声,比如把自己吃不了的东西分给别人以示慷慨。但这种人在紧要关头想的却是自己,比如闹饥荒时他一定会将食物藏起来。另一类好人不轻易助人,但帮人就帮到底。前一种好人是显性的,他会帮助很多人,平安无事时他是大众的老好人,“幸尚宽,何为不可?”便是他们的口头禅。后一种人是隐性的,他帮助的人也许不多,但每个人都会对他感激不已,“岂可以急相弃也?”说得好。所以我们在交朋友,请人相助,甚至谈恋爱时都要小心,不要等到遇到坎坷时才看清别人的真面目。如果你遇到第二种好人,那算你幸运,遇到第一种,你就只好自认倒霉了。怎么看呢?孔子云:“乡愿,德之贼也。”乡是“和事佬”的意思,你现睁眼看看谁是和事佬,然后别把他当真朋友。不过,反观自身,我们自己又有几个不在“和事佬”之列?

文章TAG:乡愿  德之  论语  论语集注  乡愿德之贼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