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王跃文的代表作是什么分别表现了什么

王跃文代表作是《国画》,王跃文凭借《国画》被誉为官场小说第一人。199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国画》,曾经创下过两个月内重印八次的出版奇迹。一本书十年之内一印再印,已充分说明了它的生命力。同时官场小说目前的广受欢迎,也不得不说是读者潜在的心理需求强烈。
事实是现在要买《国画》,只有盗版的,因为被禁了。我个人比较喜欢《西州月》,尽管一般都认为《国画》是其代表作。
王羲之 《兰亭集序》 顾恺之 无原作存世,只有《女史箴图》《烈女仁智图》《洛神赋图》等摹本留传在世。另外,顾恺之的画论有3篇,分别为:《魏晋胜流画赞》 《论画》 《画云台山记》。

王跃文的代表作是什么分别表现了什么

2,请问中国第一幅山水画是谁画的名称是谁

现今,用“确立”二字来正名山水画的众说是顾凯之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在这类摩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峰、石、云、水、树的复杂表现。这位“发前人所未发,开后人之师承”的艺术家,第一次将山水搬上了中国美术的表现舞台,他的《画云台山记》可算山水画论的开山之作
比展子虔《游春图》还早的山水说不定可以在早期壁画的配图里找到。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背景里也有山水,不过整体归结为山水画的还是展子虔的《游春图》
十分详细的参考资料http://wenwen.sogou.com/z/q704561528.htm?si=1&wtp=wkhttp://baike.baidu.com/view/6988.html?wtp=tt
隋代 展子虔 《游春图》。青绿山水。是流传下来最早的。可能有比他还早的,没有流传下来,无法考证了。

请问中国第一幅山水画是谁画的名称是谁

3,陶渊明四时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陶渊明用景来抒发情感,揭发社会黑暗。
你要诗句啊还是要诗意?
陶渊明:《四时咏》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原诗】四时【东晋】陶渊明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寒松。【诗意】严冬退去,一弯一弯的春水溢满了四处的水泽;夏日的云霓变幻,如奇形怪状的山峰一样。秋月高挂,万物都笼罩在一片皎洁的月光之中;冬日的山岭清冷,寒风中一棵劲松高耸山林中。【注释】1、四时:诗题又作“四时诗”“神情诗”。2、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人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做过太守,父亲早逝,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他开创了田园诗派,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收录其诗125首、文12篇。此诗作者一作“顾恺之”。宋人许顗《许彦周诗话》:“此诗乃顾长康诗,误入彭泽集。”顾恺之(348-409):东晋著名画家、绘画理论家。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博学有才,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他沉潜于艺术达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时人称之为“顾痴”,故又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后人又把他和南朝宋的陆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三种画论,传世名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3、泽:《释名》:“下而有水曰泽。”4、奇峰:指的是夏季云的形状变幻无穷。5、明辉:明亮皎洁的光辉。6、寒松:一作“孤松”。
四时,作者:陶渊明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一、原文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孤松。二、译文隆冬过去,一泓春水溢满了田野和水泽,夏天的云变幻莫测,大多如奇峰骤起,千姿万态。秋月朗照,明亮的月光下,一切景物都蒙上了一层迷离的色彩,冬日高岭上一棵严寒中青松展现出勃勃生机。

陶渊明四时

4,简述顾恺之的艺术影响

顾恺之以画家的眼光观察山水,又能以诗人的精确语言形诸文字,确是令人赞叹。绘画和语言文字修养对顾恺之来说是相得益彰,使他在绘画理论方面留下了不少著作,至今留传下来的仍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三篇。《画云台山记》是顾恺之山水画创造的构思性记述。现代画家傅抱石曾以此内容绘制了设计图稿,并创造了一幅长卷山水画(这是我30年前收藏的资料,至今保存完好)。《历代名画记》征引《论画》和《魏晋胜流画赞》二篇文章,实际上均是《论画》中的不同段落,前面是画评,后面是模写的要法。顾恺之明确提出对绘画表现对象的要求,他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这里他继承了战国时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并进一步加以发挥。他特别注重的是人物的“传神”,同时也阐明了绘画技巧的重要性。他认为,临摹时要对原作深刻理解,才能准确而自然地再现原作的神韵。同时又强调了形象的准确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提出:“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顾恺之论画的功绩在于把绘画的一般性论述提升到独立的理论认识高度,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研究的领域,是继卫协以后极重神韵的画家,对后世影响深远。顾恺之在人物画方面提出了“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著名观点.顾恺之的人物画,强调传神,注重点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珠)中。其笔迹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又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皆出自然,通称为高古游丝描。着色则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藻饰。他善于用睿智的眼光来审察题材和人物性格,加以提炼,因而他的画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耐人寻味。顾恺之是继东汉张衡、蔡邕等以来所有士大夫画家中成就最突出的画家。他总结了汉魏以来民间绘画和士大夫画的经验,把传统绘画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与他同时代的谢安对他的评价极高,认为“顾长康画,有苍生来所无”。对于顾恺之的画艺,谢赫在《画品》中仅置之于第三品,评价不高,因而引起稍后的姚最以至唐代李嗣真等人的不平,认为这是“曲高和寡”,任意抑扬,应将顾恺之与陆探微“同居上品”。唐代张怀□有一段评论说:“像人之美,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以顾为最。”这段评论对后世颇有影响,差不多已成为定论。  顾恺之著作有《启蒙记》3卷,文集20卷,皆已失传。其画论由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录而保存了 3篇,即《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其中心组成部分有:传神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传神”即重视精神状态的表达。他认为“手挥五弦”尽管是很细致和难于掌握,但比之“目送飞鸿”的精神状态和内心活动的表达却要容易。在画论中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概念,其目的是达到形神兼备。“迁想”是画家观察对象、体验生活中的揣摩、体会,以至构思,即想象思维的过程。“妙得”就是巧妙地把握对象内在的本质。“迁想妙得”要做到主客观的统一和作者与表现对象及读者相互间思想的交融。这些论点实为谢赫六法论的先驱。对后来的中国画创作和绘画美学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古人称其勾勒轮廓和衣褶所用的线条“如春蚕吐丝”,也形容为“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在《女史箴图》中保留了这些线条的联绵不断、悠缓自然、非常匀和的节奏感。《洛神赋图》,古代有名的诗人曹植用神话隐喻着失落了爱情的感伤的诗篇《洛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重要作品。曹植所爱的女子甄氏,在他的父亲曹操的决定下,为他的哥哥曹丕夺去。甄氏在曹丕那里,没有得到稳固的爱情死得很惨,她死后,曹丕把甄氏遗留的玉镂金带枕给了曹植。曹植在回归他自己的封地的路上经过洛水,夜晚梦见了甄氏来会他,悲痛之余作了一篇《感甄赋》,塑造了洛神(传说伏羲的女儿,在洛水溺死后为神)的动人形象,也就是被他美化了情人的形象,甄氏的儿子曹叡将它改名为《洛神赋》 。《洛神赋图》在古代曾被很多画家画过,而且有很多宋代摹本,都被认为是顾恺之原作的摹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两卷,人物形象基本上类似,只在构图上有景物繁简的不同。那一景物较简的,在风格上具有更多的六朝时代的特点。画卷的开始便是曹植和他的侍从在洛水之滨遥望,那寄寓着他的苦恋的、美丽的洛水女神,出现在平静的水上。画面上远水泛流,洛神含情脉脉,似来又去。洛神的身影传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的情意。这样的景象正是诗人多情的眼睛之所见。曹植在原来的诗篇中曾用“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来形容洛神在水上的飘忽往来。这两句充满柔情密意和微妙的感受的诗句,成为长期传颂的名句,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画中的诗意。这一富有文学性的《洛神赋图》,描写了人的感情活动,所以在古代绘画发展上有重要的地位。

文章TAG:云台山  王跃文  代表  代表作  画云台山记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