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什么意思
来源:整理 编辑:公务员考试 2024-01-07 00:23:29
本文目录一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什么意思
解释就是:看着门前明亮的月光,真像地上打了一层霜,抬头来看着天上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思念自己的故乡。就是见物思情,表达了作者在夜里思乡的感情。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句诗的意思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文解释】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词语解释】 举头:抬头. 【诗文赏析】 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修饰.完全是信手拈来,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痕,正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本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客居他乡的游子,面对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乡、不想念亲人呢?如此一个千人吟、万人唱的主题却在这首小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千年以来脍炙人口,流传不衰!李白的啊!?!!!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什么意思
1. 解释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2. 出自 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3. 全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 翻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韵译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5. 赏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①夜思:一作“静夜思”。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诗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②明月光:明亮的月光。(3)举头:抬头。望明月:一作“望山月”。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4)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思:思念。
[简要评析] 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诗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平实朴素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一个“疑”字点出诗人的内心深处迷离之因。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产生错觉。这是诗人极写思乡之切,因而才情思恍惚,眼目迷离。后两句诗人从沉思中转而清醒过来,便是一“举头”,再一“低头”。为何要“举头”?因为诗人后来既然已醒悟到地上应是月光而不是白霜,所以就产生了无穷的遐想,这就是“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类的古人有关月光传情的诗句所表述的思亲之情。他感到光看地上的月光还不足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因而便“举头”仰望,这样便可看得更加真切一些,清晰一些,似乎要从这明月里寻找家人从远方寄送来的美好祝愿。仰望既久,思念愈深,诗人便又转而“低头”了。为何还要“低头”呢?这是因为虽久久仰望,甚至望眼欲穿,依旧不能从明月那里得到一份慰藉,无奈之中,只得低头沉思不语了。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有意则意真。于是,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化为寄情明月之举,头上的明月,心中的故乡,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4,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意思是什么
抬头眺望明亮的月亮,低头思念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出自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①夜思:一作“静夜思”。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诗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②明月光:明亮的月光。(3)举头:抬头。望明月:一作“望山月”。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4)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思:思念。 [简要评析] 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诗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平实朴素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一个“疑”字点出诗人的内心深处迷离之因。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产生错觉。这是诗人极写思乡之切,因而才情思恍惚,眼目迷离。后两句诗人从沉思中转而清醒过来,便是一“举头”,再一“低头”。为何要“举头”?因为诗人后来既然已醒悟到地上应是月光而不是白霜,所以就产生了无穷的遐想,这就是“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类的古人有关月光传情的诗句所表述的思亲之情。他感到光看地上的月光还不足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因而便“举头”仰望,这样便可看得更加真切一些,清晰一些,似乎要从这明月里寻找家人从远方寄送来的美好祝愿。仰望既久,思念愈深,诗人便又转而“低头”了。为何还要“低头”呢?这是因为虽久久仰望,甚至望眼欲穿,依旧不能从明月那里得到一份慰藉,无奈之中,只得低头沉思不语了。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有意则意真。于是,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化为寄情明月之举,头上的明月,心中的故乡,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诗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平实朴素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一个“疑”字点出诗人的内心深处迷离之因。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产生错觉。这是诗人极写思乡之切,因而才情思恍惚,眼目迷离。后两句诗人从沉思中转而清醒过来,便是一“举头”,再一“低头”。为何要“举头”?因为诗人后来既然已醒悟到地上应是月光而不是白霜,所以就产生了无穷的遐想,这就是“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类的古人有关月光传情的诗句所表述的思亲之情。他感到光看地上的月光还不足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因而便“举头”仰望,这样便可看得更加真切一些,清晰一些,似乎要从这明月里寻找家人从远方寄送来的美好祝愿。仰望既久,思念愈深,诗人便又转而“低头”了。为何还要“低头”呢?这是因为虽久久仰望,甚至望眼欲穿,依旧不能从明月那里得到一份慰藉,无奈之中,只得低头沉思不语了。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有意则意真。于是,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化为寄情明月之举,头上的明月,心中的故乡,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5,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意思
一首家喻户晓的好诗,字面意义恕不赘述。首句“明月”和次句的“霜”,既是景物描写,也点明季节和时间,是一个深秋的深夜,秋月明亮,分外醒目,触动游子孤苦的心。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误把月光看成了“霜”,“霜”的寒意加深了他的凄凉。第三句的“明月”和首句“明月”相呼应,作为景物的重复描写,加强了它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典型意义--月圆而人不圆,望明月而思故乡。这一句写游子的行为。他“举头望明月”,触景生情,便很自然地低头思起了故乡。“低头”对应“举头”,是诗中人物前后两个连贯动作。“思故乡”是“望明月”后的心理活动和情绪流露,“故乡”只能“低头思”却不能“举头望”,表现出游子远离故乡的落寞孤苦,或许还有些无可奈何。此诗最后一句的最后三个字,既直截了当点明诗旨,又嘎然而止,让浓浓的思乡之情飘散到诗句之外,做到言尽而意不尽。静夜思【题解】李白自开元十二年(724)离开蜀中之后,便长期客居他乡,此篇即为思乡而作。《乐府诗集》将其列入《新乐府辞·乐府杂题》。关于其文,清人数种选本全文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元选本文字稍异,为“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今人多从前者。【原文】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请采纳,如有疑问请私信直译: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1、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唐·刘方平《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3、唐·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4、唐·李商隐《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5、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6、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哥们,我才算明白你的意思.你指的是版本的不同吧太白静夜思,传有多个版本,个人认为,并非你所谓的错误宋蜀本《李太白文集》作: 床前看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 低头思故乡 万历本《唐诗选》作: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看山月 低头思故乡 万历本《万首唐人绝句》作: 床前看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 低头思故乡 乾隆本《唐诗别裁集》作: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 低头思故乡 当然我们今天流行的俗本几乎全作: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这只能说明后人记录的差异,许多东西经过历史的变迁,不可考究是很正常的,而现在流传于世的是通俗版本的,为大众所喜爱,虽与望山月这一版本有所出入.若论以对错,恐怕太为狭隘,过于吹毛求疵.
6,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赏析
[注释] ①夜思:一作“静夜思”。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诗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②明月光:明亮的月光。(3)举头:抬头。望明月:一作“望山月”。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4)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思:思念。 [简要评析] 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诗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平实朴素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一个“疑”字点出诗人的内心深处迷离之因。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产生错觉。这是诗人极写思乡之切,因而才情思恍惚,眼目迷离。后两句诗人从沉思中转而清醒过来,便是一“举头”,再一“低头”。为何要“举头”?因为诗人后来既然已醒悟到地上应是月光而不是白霜,所以就产生了无穷的遐想,这就是“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类的古人有关月光传情的诗句所表述的思亲之情。他感到光看地上的月光还不足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因而便“举头”仰望,这样便可看得更加真切一些,清晰一些,似乎要从这明月里寻找家人从远方寄送来的美好祝愿。仰望既久,思念愈深,诗人便又转而“低头”了。为何还要“低头”呢?这是因为虽久久仰望,甚至望眼欲穿,依旧不能从明月那里得到一份慰藉,无奈之中,只得低头沉思不语了。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有意则意真。于是,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化为寄情明月之举,头上的明月,心中的故乡,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翻译: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诗的后两句,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静夜思<br>作者:李白 年代:唐<br>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br>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br>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br>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br>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br>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br>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br>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br>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br>内容来自 <a href="http://wenwen.soso.com/z/urlalertpage.e?sp=shttp%3a%2f%2fwww.shicimingju.com" target="_blank">http://www.shicimingju.com</a><br>
文章TAG:
举头 明月 低头 故乡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大家都在看
-
新疆公务员考场安排
2023-04-08
-
通辽公务员培训机构排行榜最新,公务员培训机构加盟店排行榜
2023-06-01
-
女生30岁考公务员晚吗,考公务员前先备考两年再参加考试
2023-06-09
-
公务员诫勉谈话后果是什么,诫勉谈话的后果及影响
2023-06-15
-
公务员分配什么专业好,考上公务员一般分配什么工作
2023-06-24
-
公务员线上培训机构,十大公务员培训机构
2023-06-24
-
安徽成人本科考试科目,临床医学成人本科考试科目
2023-06-30
-
注会公务员报什么方向,公务员考注会有什么用
2023-07-03
-
公务员面试班有什么用
2023-07-15
-
新疆公务员优惠政策是什么,公务员购车优惠政策2022
2023-07-15
-
乌鲁木齐公务员多少分入面,公务员多少分入取
2023-07-24
-
公务员学什么才艺,理科考公务员学什么专业好
2023-07-25
-
银行考公务员的多少,考银行公务员需要什么条件
2023-08-03
-
公务员考什么性价比高,考公务员怎么报名
2023-08-06
-
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是什么
2023-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