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公务员在古代称之为什么

那得看是什么职位了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7.【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衔。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17.【通判】 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20.【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23.【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26.【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27.【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29.【教谕】县掌教学,县教育局长。30.【训导】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31.【税课大使】掌县税务事务,相当于税务局长。32.【吏目】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市政府副处级干部。33.【总镇】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34.【参将】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35.【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36.【都司】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负责防汛工作的团职干部。37.【州同】州之佐官,相当于副市长。38.【巡检】掌地方治安之官,县公安局副局长,分管治安工作。

公务员在古代称之为什么

2,古代官职名谁知道啊

丞相---总理 太尉---国防部长/卫戍军区司令(宋代) 御史大夫---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兼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纪委书记户部尚书---分管财政,经济,税务,土地,民政,农业,户口,军需,资源的副总理 兵部尚书---国防部长/武装部长 吏部尚书---组织部长兼监察部长 礼部尚书---分管教育,文化的副总理 工部尚书---主管重大工程建设的副总理 刑部尚书---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兼**部长藩王相当于周朝、西汉诸侯国国王。汉朝后的藩王---省委书记或是市委书记县令---县委书记 县丞---县长节度使---战区司令员兼数省的省委书记 唐代时刺史汉朝的州牧明朝的承宣布政使司---省长(州相当于现在的省)郡太守---市长(汉朝到隋朝)总督(明朝后节度使叫法)---大军区司令员兼数省省委书记 知州---唐宋以后的县级市市长知府---唐宋以后的直辖市或者省级市市长县都头---县武装部长 县捕头---县ga局长 开封府尹---首都市市长兼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 大理寺正卿---国家首席大法官 大理寺少卿---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三司使---财政部长 亭长---pcs所长 水师提督---海军分区司令员 尚书令---国务院办公厅主任/秘书长 司空---水务部长 大司马---元帅 大司农---粮食局长兼农业部长,劳动部长 太傅---副主席兼宣传部长 待郎---各部副部长 上柱国---国安部长 待中---书记处书记 司徒---分管农村建设,统计,土地户口,物价的副总理端公---公务员 太扑---林业部长 宗正---管理中南海事务的秘书长 宗伯---策划部长 总兵---战区司令员 大学士---国务委员 左督御史---国家监察局长 军师---参谋长 领侍卫内大臣---负责中南海内部安全的官员 九门提督---北京军区司令 都司---军分区司令员 押司---保密局局长/地方政府秘书长 提刑官---司法部长 道台---副省长 中堂---相当于一个部的部长 书佐---秘书长/办公室主任 御史中丞---文化部长兼国家博物馆馆长兼国务院办公厅主任 税务司---主管海关税务的官员相当于海务局长 巡检---ga局的大队长 大司徒---财政部长兼统计局长兼税务总长兼民政部长 执金吾---北京分区军长/负责中南海保卫事务的官员 按察使---组织部的官员 观察使---监察地方的官员 国子监---教育部长 枢密使---国家军委副主席兼陆军参谋长 宣政院首席---主管宗教,民族事务的副总理 少府---负责中南海的收支事务的官员 主事---股长 护军---相当于军长 参知政事---常务副总理 京兆尹---北京市长 主薄---一个县的常务副县长 教授---教育厅长 税课大使---县税务局长 州同---地级市市长光禄大夫---中央委员会顾问 局务官---煤炭局长兼能源局长 越骑校尉---卫戍军区司令员 廷尉---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首辅---总理或国务委员的头 翰林学士---国家领袖的秘书兼顾问 门下省的首长---政治局常委 布政使---财政厅长 盐运使司运同---盐务管理局长 郎中---一个部的司长 钦天监监判---科学技术院长 百户---基层官吏 右拾遗---政府顾问 里长---村委会主任 千户长(规模较小的)---镇委书记

古代官职名谁知道啊

3,中国古代公务员都有哪些福利

住房福利古代做官有“回避制度”,不允许在原籍或有家族产业的地方任职。官员异地做官,就要考虑一家老小的住房问题。自秦汉以降,国家开始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即“官舍”,相当于现在我们说的官邸,拥有使用权,没有产权。官员的官邸又叫“内衙”,官员的儿子则叫“衙内”。宋人孔平仲在《珩璜新论》中云:“或以衙为廨舍……儿子谓之衙内”。“衙内”既指这些官家公子是“衙门之内”的生长生活者,也是一种特权的指称。住官邸(舍)是一种政治待遇和荣耀,《晋书·陶侃传》云:“迎母官舍,乡里荣之”,陶侃做官后,有了官邸(舍)可住,把母亲接过去住,乡里人觉得很荣耀。住公家的房子不花钱,当然是一笔丰厚的福利。带薪休假汉代,公务员实行“五天工作日制”。唐代张守义《正义》记载:“汉官五日一假洗浴也”;《太平御览》也说到,“汉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唐《初学记》解释得更清楚:“休假亦曰休沐。汉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都是说官吏们工作五天,就可以休沐一天。据已故美国华裔历史学家杨联升《中华帝国的作息时间表》一文考证,汉代的“五天工作日”一直延续至隋朝。隋朝诗人江总在隋朝末年写有《山庭春日诗》:“洗沐惟五日,栖迟对一邱。”亦可印证。唐朝,“五天工作日”延长为“十天工作日”,称为“旬休”。皇帝以国事烦扰为名,要求官员多上班,少休假,由每五天休息一天,改为每十天休息一天,休假福利明显缩减。宋代沿袭旬假制,到明、清两朝旬假制基本取消。即便这样,在明清两朝做官办差,每年仍有70余天的常规节假休息日。”对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来讲,已经相当幸福了。免费午餐古代官员在上班时间内,可享用一顿、甚至多顿免费的工作餐。这种制度最早可追溯到东周时代,《国语?楚语下》记载:“楚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每朝设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至于今令尹秩之。”子文为楚成王宰相,饿肚上朝,成王怜悯他,为他每天准备熟肉干粮,后来形成惯例。但,这是只给宰相的赐食,其他上朝者没有,更像一种特别照顾,不算是工作餐制度。完整意义上的机关食堂制度,自唐初开始确立。这一套“烹饪之养”制度的规范性称呼叫“公厨”。起初实行的原因,据唐人崔元翰《判曹食堂壁记》记载,是唐太宗李世民“克定天下,方勤于治”,决定延长早朝时间。原先早朝时间是卯时(早晨五至七点),议程少的话,一般在辰时(早上七至九点)就结束了,官员早朝后正好吃早饭,所以退朝又称“退食”。《诗经?召南?羔羊》有“退食自公”一语,朱熹解释:“退食,退朝而食于家也。自公,从公而出也。”现在会议时间拖长,就耽误了大家的吃饭时间,唐太宗不发误餐费,而是在金銮殿的廊庑下设食堂,“聊备薄菲”,是为“朝食”,免费款待大家,于是成为公务员的一项常设福利。宋代公务员的工作餐也叫“廊餐”或“廊下餐”,宋代官僚福利待遇优厚,在“廊餐”上绝不输其他朝代。据《宋会要》记载,“廊餐”安排在左、右勤政门北的东、西廓下,文官坐东廊,武官坐西廓,排场非常大。元代也沿袭“廊餐”旧制,当时的京师官员傅若金在《寿王左丞》诗中云:“焚香凤阁春开宴,鸣玉龙墀午散朝。”描写的是官僚吃过朝食散朝后,已是中午,看来这朝食耗时不短。据朱国祯《视朝赐食》记载:“太祖每旦视朝奏事毕,赐百官食。”在洪武初年,朱元璋体恤官僚大早起床参加朝议,在每天退朝之后,在奉天门或华盖、武英等殿设工作餐恩赐百官,参加朝议的各衙门大小官员都有份。清朝官员的工作餐相当优裕。清人欧阳兆熊在《水窗春呓》中描述当时各地河务机构的食堂,“其肴馔则客至自辰至夜半不罢不止,小碗可至百数十者。厨中煤炉数十具,一人专司一肴,目不旁及”。就是讲,河务机构的食堂,从头吃到尾,吃到半夜都不消停,小碗就有一百多个。更为夸张的是,每个厨师只做一道拿手菜,厨房里煤炉数十具,各人做各人的,目不旁及,排场之气派奢华,福利之优厚,可想而知。节日福利一般而言,古代公务员的节日福利由两块构成,一块是皇帝的赏赐。譬如汉代皇帝每年两次赏赐百官,分为春赐和腊赐。据《汉官仪》记载,春赐是“立春之日,遣使者赐文官司徒、司空帛30匹,九卿15匹;武官太尉、大将军各60匹,执金带吾、诸校尉各30匹。武官倍于文官”。腊赐则“大将军、三公,腊赐钱各30万,牛肉200斤,粳米200斛。特侯15万。卿10万。校尉5万。尚书丞、郎各万5千。千石、六百石各7千。侍御史、谒者、议郎、尚书令各5千。”腊月接近年关,为让官僚过肥年,腊赐明显厚于春赐,且不仅高官者得赐,连边郡小吏也有份,只不过数目很小而已。据说当时三公和大将军的腊赐钱比一年的工资还多。另外一部分,是官署将“创收”所得进行分发。早在隋代,开国皇帝杨坚为了解决官署费用不足和官吏薄俸问题,想出一个馊主意,根据中央及地方官署的级别和编制,国家拨付不同数额的“公廨钱”,作为各级官署搞创收的本钱。各级官署建立经营性机构,相当于现代政府机关后勤集团。创收之道主要有两种:一是委托职业经理人从事生产和贩卖活动,包括造酒、酿醋、投资房地产、贩卖食盐等,多是垄断经营的行业,利润惊人。另一种是放高利贷,直接“回易生利”。放贷的对象主要是辖区内的商人,放贷期限短则几天,长则一年,而且是利滚利。政府有了小金库,就可以逢年过节给公务员发福利了。宋代“公使钱”主要是为解决办公经费、公款接待、迎来送往资金之不足,但也常常用于发过节费、补贴之类,以中饱私囊。《宋史》记北宋将领赵滋,“月得公使酒,不以入家”——公家发的酒不拿回家,竟然赢得到了“性尤廉谨”的美誉,可见,当时拿公使钱当成福利发放,进入私人腰包是很疯狂的。明清两代官署创收,则是通过设置收费项目,这些常被民间称为“陋规”。例如淳安县按规定每年只能征收925两白银,而海瑞的前任知县每年实际征收却高达12950两,超过标准10多倍。官署创收得来的收益如此之高,每逢节庆,便以各种福利为名进行分肥。

中国古代公务员都有哪些福利


文章TAG:古代公务员都有什么古代  公务员  有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