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什么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什么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2,新课程三维目标是什么

三维目标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指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即: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新课程三维目标是什么

3,什么是三维教学目标

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提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根据布卢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结合我国的教育教学实际,新课程将课程(学教)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三维教学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 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 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具体到教学实践,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

什么是三维教学目标

4,如何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新教改后三维教学目标: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 知识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与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要实现这个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拥有了可获得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么看来,在教育中,就要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熟练程度,我们常说“熟能生巧”,就是只有把一个技能掌握熟练了,完全领悟了其精髓了,才能发现规律,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在加以运用就成为技能,转化为了能力。这就要在学生掌握知识上下功夫,是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学起来才会有动力,才能学好。要下功夫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0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掌握任何一门技能都是需要过程的,也是有方法的,这个过程是学生对知识有陌生到熟悉,有熟悉到掌握的过程,这个过程刚开始也许会有点痛苦,不过只要熬过去,就会变得轻松。只要坚持,就会成功。不过掌握一种方式,就会使痛苦减轻到最小,这就是第二个目标的方法,也就是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不断摸索过来的 ,不过也可像学长请教,毕竟他们是学过这门课程的,这个减少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鼓励学生积极交流经验也是个好方法,即可发现问题,也可一起解决问题。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不仅之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不抛弃,不放弃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持之以恒,不骄不躁的学习精神,具体怎样培养,就需要教育者动脑筋了,可在课余组织一些学习活动,或者体育活动,培养他们团结,互助,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要培养他们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让或少让他们走弯路。这三个目标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只要这三个目标起头并进,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来。
我觉得你要写更详细一些。这样实在不好回答呀

5,如何理解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每堂课都要实现对“三维目标”培养,是不现实的,也是很困难的。在复习计划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要涉及,可以在课堂上体现三维目标,也可以分几次教学活动完成。每堂课有所侧重,甚至有些教学目标(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可以在课后训练完成。一、知识与技能的复习这是模块复习的主体部分。以前的教学内容(旧教材)侧重建立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每一章的知识自成体系,前后连贯,知识一环扣一环,有利于学生系统的知识和技能的形成。新教材(山东科技版)不按知识体系来编排,因此知识的系统化是模块教学中较欠缺的,这方面的提高可以在复习中完成。通过对知识与技能系统化的复习,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系统分析,分类总结的能力,这对巩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有效的。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知识与技能的复习过程中新课程标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明确要求全体学生能对自已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在高中化学学习阶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要引导学生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发展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养成的科学态度等。
(一)知识和能力.“知识就是力量”,只有积累了深厚的知识功底,才能有具体实践和应用,才能真正做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激情的时代,新的社会需求就要求我们每个人去努力拼搏,学习更多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陶冶青菜,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发现和思考人生的真谛等等.而语文课程作为学习其他科学学文化知识的基础课程,就要求我们必须积累丰厚的语文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其他学科知识并融会贯通,再应用于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锦瑟》一诗,如果我们没有初中学到的关于古代汉语方面的知识把握的话,就很难理解诗中的用典、联想等修辞手法,也很难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方式,更无法摸清作者创作背后的时代意义等.(二) 过程和方法.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中间积累的过程,要想有质的飞跃是不可能的.而方法则好比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桥梁.如果方法运用得当,那么学习进程也相对而言更快.在语文课程目标里,根据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分别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等.这就是教育者正确处理教学任务的一个方法应用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重要目标,而通过阅读和鉴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通过思考和领悟来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通过应用与拓展,使学生具备综合应用能力,发掘自己的潜能;通过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不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探究能力,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等都是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何其芳的《秋天》一诗.一个教师首先运用多媒体把秋天的景色图画呈现在学生眼前,再让学生带着诗意的感情去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真正做到了形象与抽象的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家学任务后有培养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让学生仿照作者的心情,结合自己多秋天的感受写一首清新的小诗,这又是一种发散思维教学.最后配合朗诵技巧的训练,把听、说、读、写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而且各个教学环节紧密相联、层层递进.(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美丽是无穷无尽的.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小就应该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感受优秀作品中所蕴涵的高尚道德情操,从而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价值观.语文作为传统文化的凝聚力科目,自然就担负起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担.为了具体实现这一方针,就通过课程目标的制定来实施.就拿高中的语文课程目标中的鱼肚与鉴赏、表达和交流两个方面来看,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汲取民族指挥的习惯,以养成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真情实感等态度.例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执教者以提问以往学过的鲁迅的文章有什么特点来导入课文正题的时代背景并加以讲解,再引起学生的思考:为什么要记念刘和珍君?最后做一个总的评述.而教学过程中用总体把握的方法来划分段落以及重点词句的讲解也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如何设计高中数学三维目标

对新课程高中数学三维目标,怎样认识,如何表达,如何体现在教学之中,是许多教师迷茫的问题.目标理解不清、定得太概括化,都难以使教学到位,难以实现新的教学理念.《课标》中新课程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由于数学课标是先行确定的,三维目标就是从其中提练出来的,因此数学对三维目标的表述也不十分规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知识与技能”就与规范提法一致,而“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即是规范提法的“过程与方法”的具体表述,在“情感与态度”上发展为规范提法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对高中数学三维目标的认识教学目标,是指学生学习后所需要固化的内容.对于“过程与方法”,教学中教师的理解往往出入很大,如果只理解为教学中学生怎样学的过程和学习方法,这就与教学目标概念矛盾,故“过程与方法”是学生在经历学习过程后所得到的能力和方法.当然,能力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所要求的内化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内容包括:1.学习策略类,如交流合作、参与探究、把握信息;2.解决问题类,如处理问题、拟定计划;3.抽象或表面化类,把握方法、经历过程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内容包括:1.学生自身德育类,如热情乐观、主动进取、乐群合作、自信独立、严谨求实、持之以恒、健康高雅;2.学生对外部的认识类,如热爱祖国、关切社会、尊重多元、好奇求知、珍爱自然、崇尚科学、判断价值.三维目标中,三个维度在各具体课中的地位或权重应不是恒定的。数学中大多数课应突出“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运用,用“过程与方法”尽力培养能力和方法,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合理渗透.也就是说,“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在三维目标中是主体,其中“知识与技能”必须在该节课上达成,“过程与方法”中许多内容不是一课之功可以达成,而是应经历多课多次类似的数学活动来实现,通过不同区段时间(不同的课)、频次上的反复、场景的相似再现最终综合达成,因此,一节课的教学不能以全用活动代替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不能使“知识与技能”目标浮于表面,也不能过分强调实际意义不大的活动.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相同目标内容要求的达成,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才能较好的达成,因此单一的一节课只能是进行合理的渗透,而不是硬性应达成的指标.但于对某一学习内容的价值,可能通过一节课会较好的达成.《课标》的三维目标,是整个高中学习阶段,甚至是小学到初中最后到高中这一过程积累后,必须达成和实现的.二、教学预案中三维目标的表述方法于由现行教参,对教学目标一块没有完全按《课标》三维目标的三个分类目标(三个维度)进行分别表述,甚至有的课教参所写的教学目标没有充分体现三维目标或不全面或过于概括化,这就使一线教师对如何写三维目标造成了因惑或不理解. 教学目标的表述,原则上应具有确定性、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目标表述太抽象或太概括化,难使教师在教学中确定怎样教怎样引导学生学,即不知如何通过具体的方法去达成目标.对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表述,教师一般都是利用“学会”、“掌握”、“理解”等术语来表述,这样过于概括化,制订的目标缺少可操作性,应少用,也就是说,目标要写得更具体、要使目标指向核心内容,如用“举例说明”、“简要说出”等表述目标就更明确具体.对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表述,要表述清学生能得到什么,也要具体化,而不是用“通过”什么“培养”什么这样高度概括的术语表述.“通过”什么的表述,是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错误认识后(或认识不贴切)的反映,是把“过程与方法”只理解为教学中学生怎样学的过程和学习方法,而不是学生在经历学习过程后所得到的能力和方法.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表述,要具有针对性,使之逐步达成,如“理解必要性”、“说出优缺点”等,不能大而空,广而虚、高而弱.一般地,一句话一个目标式,即一个要求,具体可操作,这样目标就简洁清晰.下面看教师写三维目标的一个案例.北师大版《数学选修2—1》第二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5夹角的计算,教参要求分3个课时进行教学,但教参没有将三节课的目标分别表述,其三课时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理解立体几何中直线的夹角,平面间的夹角,直线与平面的夹角的概念,掌握各种夹角的计算方法.在与平面向量的夹角公式的比较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类比转化的能力.”对§5夹角的计算第一课时5.1直线间的夹角,教师所表述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直线的夹角、异面直线的夹角的概念;2.准确把握直线间的夹角的取值范围;
对新课程高中数学三维目标,怎样认识,如何表达,如何体现在教学之中,是许多教师迷茫的问题.目标理解不清、定得太概括化,都难以使教学到位,难以实现新的教学理念. 《课标》中新课程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由于数学课标是先行确定的,三维目标就是从其中提练出来的,因此数学对三维目标的表述也不十分规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知识与技能”就与规范提法一致,而“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即是规范提法的“过程与方法”的具体表述,在“情感与态度”上发展为规范提法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对高中数学三维目标的认识 教学目标,是指学生学习后所需要固化的内容. 对于“过程与方法”,教学中教师的理解往往出入很大,如果只理解为教学中学生怎样学的过程和学习方法,这就与教学目标概念矛盾,故“过程与方法”是学生在经历学习过程后所得到的能力和方法.当然,能力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所要求的内化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内容包括:1.学习策略类,如交流合作、参与探究、把握信息;2.解决问题类,如处理问题、拟定计划;3.抽象或表面化类,把握方法、经历过程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内容包括:1.学生自身德育类,如热情乐观、主动进取、乐群合作、自信独立、严谨求实、持之以恒、健康高雅;2.学生对外部的认识类,如热爱祖国、关切社会、尊重多元、好奇求知、珍爱自然、崇尚科学、判断价值. 三维目标中,三个维度在各具体课中的地位或权重应不是恒定的。数学中大多数课应突出“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运用,用“过程与方法”尽力培养能力和方法,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合理渗透.也就是说,“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在三维目标中是主体,其中“知识与技能”必须在该节课上达成,“过程与方法”中许多内容不是一课之功可以达成,而是应经历多课多次类似的数学活动来实现,通过不同区段时间(不同的课)、频次上的反复、场景的相似再现最终综合达成,因此,一节课的教学不能以全用活动代替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不能使“知识与技能”目标浮于表面,也不能过分强调实际意义不大的活动.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相同目标内容要求的达成,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才能较好的达成,因此单一的一节课只能是进行合理的渗透,而不是硬性应达成的指标.但于对某一学习内容的价值,可能通过一节课会较好的达成. 《课标》的三维目标,是整个高中学习阶段,甚至是小学到初中最后到高中这一过程积累后,必须达成和实现的. 二、教学预案中三维目标的表述方法 于由现行教参,对教学目标一块没有完全按《课标》三维目标的三个分类目标(三个维度)进行分别表述,甚至有的课教参所写的教学目标没有充分体现三维目标或不全面或过于概括化,这就使一线教师对如何写三维目标造成了因惑或不理解. 教学目标的表述,原则上应具有确定性、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目标表述太抽象或太概括化,难使教师在教学中确定怎样教怎样引导学生学,即不知如何通过具体的方法去达成目标. 对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表述,教师一般都是利用“学会”、“掌握”、“理解”等术语来表述,这样过于概括化,制订的目标缺少可操作性,应少用,也就是说,目标要写得更具体、要使目标指向核心内容,如用“举例说明”、“简要说出”等表述目标就更明确具体. 对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表述,要表述清学生能得到什么,也要具体化,而不是用“通过”什么“培养”什么这样高度概括的术语表述.“通过”什么的表述,是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错误认识后(或认识不贴切)的反映,是把“过程与方法”只理解为教学中学生怎样学的过程和学习方法,而不是学生在经历学习过程后所得到的能力和方法. 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表述,要具有针对性,使之逐步达成,如“理解必要性”、“说出优缺点”等,不能大而空,广而虚、高而弱. 一般地,一句话一个目标式,即一个要求,具体可操作,这样目标就简洁清晰. 下面看教师写三维目标的一个案例. 北师大版《数学选修2—1》第二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5夹角的计算,教参要求分3个课时进行教学,但教参没有将三节课的目标分别表述,其三课时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理解立体几何中直线的夹角,平面间的夹角,直线与平面的夹角的概念,掌握各种夹角的计算方法.在与平面向量的夹角公式的比较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类比转化的能力.” 对§5夹角的计算第一课时5.1直线间的夹角,教师所表述的三维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直线的夹角、异面直线的夹角的概念; 2.准确把握直线间的夹角的取值范围; 3.能用向量方法解决直线间的夹角的计算问题,体会向量方法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例题体会求直线间的夹角公式的基本原理,使学生能借助其原理更好地记忆求直线的夹角的公式; 2.通过模仿与练习体验用向量求直线间的夹角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用空间向量求解直线间的夹角的优越性; 2.体会用向量求直线间的夹角问题的思路方法和作用,从而提高思维品质. 案例中,“了解两直线的夹角、异面直线的夹角的概念”过于概括化,不利于教学实施,“准确把握直线间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不是本课的主要要求,不能成为教学的目标之一,“体会向量方法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作用”不属“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范畴,它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通过例题体会求直线间的夹角公式的基本原理”,例题教学是怎样要求学生去揭示直线间的夹角计算原理没有具体反映,不能指导学生将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内化,而“记忆求直线的夹角的公式”不是内化内容,不是所学后就得到的能力和方法,同时,本课“过程与方法”也不仅这些,还应有具体的比较、分析、类比等方法需要学生逐步形成;新课程下的学生没有学过用传统方法求直线间的夹角,无法认识和“体会用空间向量求解直线间的夹角的优越性”,而“提高思维品质”空洞无物,作为一节课的目标难以在教学中具体实现. 根据前面我们对三维目标的分析和其表述的论述,将本课教学目标表述如下,可能更确定并更具有可实现性.如: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两直线的夹角、异面直线的夹角的概念; 2.会用空间向量计算直线间的夹角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借助直观图、空间想象及向量运算自主形成计算空间直线间的夹角的方法; 2.比较、分析平面上直线间的夹角与空间中直线间夹角的概念,类比平面向量夹角公式与空间直线间的夹角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说出空间向量在计算直线间的夹角大小的作用; 2.逐渐树立对几何概念与向量运算间进行类比转化的意识. 这样表述,是通过学生举例将对概念的了解具体化,会用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形成用向量求角的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借助直观图、空间想象及向量运算”、“自主形成”、 “比较、分析”概念、“类比”计算方法,操作性实十明显,而利用这些过程“形成方法”则是学习后学生具体的能力和方法,同时也可看到,我们没有要求学生在一课中达成一些高度概括的内容;在数学上,认识向量的作用是其学习的价值所在,是通过学生能否“说出”建立对知识认识的价值观,而“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等情感态度也是希望在逐渐树立一些具体的意识中进行渗透.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备课和教学中对所教内容的最重要、最整体性认识的反映,教学目标不清晰,不太可能设计出好的教学预案,也上不出一堂好课,在教学中由此可能会产生更多的困惑.加强对目标内容的认识和合理表述,使其认识得以实现,这对指导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十分有益.

文章TAG:教学  三维  目标  什么  教学三维目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