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请大家把你们知道的心理效应的名称写给我并做简要分析

最常用到的35种心理效应 1.瓦拉赫效应 2.门坎效应3.共生效应4.刻板效应5.首因效应 6.近因效应 7.晕轮效应(光环效应)8.蝴蝶效应 9.罗森塔尔效应10.贝尔效应11.鲶鱼效应12.海潮效应 13.名片效应 14.异性效应 15.责任分散效应 16.詹森效应 17.“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 18.“南风效应”19.心理学中的巴纳姆效应 20.培哥效应21.迁移效应 22.反馈效应 23.马太效应24.水桶效应 25.奋起效应26.糖果效应27.齐加尼克效应 28.霍布森选择效应 29.定势效应 30.得寸进尺效应 31.破窗效应 32. 触摸的心理效应 33.权威效应34.“边际效应35.投射效应
期待看到有用的回答!

请大家把你们知道的心理效应的名称写给我并做简要分析

2,什么叫称糖效应

不明白啊 = =!
萨勒通过实验得出的“糖果效应”这个概念。   萨勒对一群都是4 岁的孩子说:“桌上放2 块糖,如果你能坚持20 分钟,等我买完东西回来,这两块糖就给你。但你若不能等这么长时间,就只能得一块,现在就能得一块!”这对4 岁的孩子来说,很难选择——孩子都想得2 块糖,但又不想为此熬20 分钟;而要想马上吃到嘴,又只能吃一块。   实验结果:2 / 3 的孩子选择宁愿等20 分钟得2 块糖。当然,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不少孩子只好;把眼睛闭起来傻等,以防受糖的诱惑,或者用双臂抱头,不看糖或唱歌、跳舞。还有的孩子干脆躺下睡觉——为了熬过20 分钟!1 / 3 的孩子选择现在就吃一块糖。实验者一走,1 秒钟内他们就把那块糖塞到嘴里了。   经12 年的追踪,凡熬过20 分钟的孩子(已是16 岁了),都有较强的自制能力,自我肯定,充满信心,处理问题的能力强,乐于接受挑战;而选择吃1 块糖的孩子(也已16 岁了),则表现为犹豫不定、多疑、神经质,顶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伤害,等等。   这种从小时候的自控、判断、自信的小实验中能预测出他长大后个性的效应,就叫糖果效应。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说,萨勒也未指出实马的样本大小,有多少被试孩子,他们的家教状况如何。   4 岁的测试不会绝对性地决定他以后的人格,4 一16 岁期间,12 年的环境与教育会起更大的作用。但萨勒提出的这个效应还是颇有新意的。

什么叫称糖效应

3,糖葡萄效应是什么

糖葡萄效应又称葡萄糖阻遏或分解代谢产生阻遏作用。葡萄糖或某些容易利用的碳源,其分解代谢产物阻遏某些诱导酶体系编码的基因转录的现象,这种现象称葡萄糖效应。克勒勃屈利效应(Crabtree effect,亦译作“克拉布特里效应”),又称葡萄糖效应,1929年因克勒勃屈利在高浓度的葡萄糖培养基和有氧条件下培养细胞时发现细胞生长受到抑制且生成乙醇的现象而得名。此效应也称葡萄糖效应,主要是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的生物能转换受到了限制。一般的解释是由于葡萄糖的代谢产物,细胞的环腺苷酸量减少,因而环腺苷酸从酶合成系统的正控制物cAMP受体蛋白质与cAMP的复体分离而纯化,从而降低了酶的合成率。 克勒勃屈利效应又称葡萄糖阻遏或分解代谢产生阻遏作用。在啮齿动物、人类δ-ALA合成酶活性可因饥饿而增加二倍,当供应碳水化合物后即可降低其活性,这一现象称“葡萄糖”效应。因碳水化合物中最有效的是葡萄糖,其次为果糖、甘油。某些生糖氨基酸具有类似的作用,但糖酵解及三羧酸循环中的羧酸是无效的。认为“葡萄糖”效应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对血红素“调节库”的稳定和维持作用,因饥饿时血红素的转运增加,肝脏血红素氧化酶活性增加,造成“调节”量降低,反馈性引起酶活性增加。克勒勃屈利效应给予葡萄糖后,情况则相反,另一方面葡萄糖还可能抑制δ-ALA合成酶从胞浆向线粒体的转运。又称葡萄糖阻遏或分解代谢产生阻遏作用。葡萄糖或某些容易利用的碳源,其分解代谢产物阻遏某些诱导酶体系编码的基因转录的现象。如大肠埃希氏菌培养在含葡萄糖和乳糖的培养基上,在葡萄糖没有被利用完之前,乳糖操纵子就一直被阻遏,乳糖不能被利用,这是因为葡萄糖的分解物引起细胞内cAMP含量降低,启动子释放cAMP-CAP蛋白,RNA聚合酶不能与乳糖的启动基因结合,以至转录不能发生,直到葡萄糖被利用完后,乳糖操纵子才进行转录,形成利用乳糖的酶,这种现象称葡萄糖效应。

糖葡萄效应是什么

4,有哪些令人叫绝的心理学效应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不知道你是想了解哪方面的心理学效应?因为对于个体的认知不同,对于“令人叫绝”的定义也会不同,心理学效应有很多,也有很多大类。 推荐你看下:《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都是讲一些经典心理效应的。以下选自《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 巴纳姆效应:人贵在自知,难在自知因果定律:任何一种结果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瓦拉赫效应:找到自己的最佳出发点印刻效应:先入不一定为“主”三分之一效应:看似第一的东西,不一定是最好的惯性定律:命运经常被习惯主宰晕轮效应:爱屋及乌与以偏概全特里法则:任何改正都是进步手表定理:更多标准会让你无所适从蘑菇原理:没有茧中的蛰伏,哪来羽化成蝶的美丽二八法则:找到并充分利用最关键的资源巨人的影子: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从众效应:人云亦云,不如独立思考地位效应:理性分析,不盲目追随反映法则:外在世界反映你的内在真实齐加尼克效应:有些压力很正常,不必为此太紧张卢维斯定理:谦虚听取周围人的意见塞利格曼效应:没有绝望的环境,只有绝望的心态期望定律:有梦才有希望坚信定律:坚定信念,理想才会实现比伦定律:失败也是一种机会破窗效应:已经破损的东西更易遭到破坏野马结局:控制你的坏情绪瓦伦达效应:专注于事情本身,不患得患失鲶鱼效应:让自己保持适度的紧张史华兹论断:幸福没有依靠,全凭自己掌握霍桑效应:适度发泄,然后轻装上阵乞丐效应:顺时莫张狂,逆时莫绝望蔡戈尼效应:掌控自我,享受平衡生活的乐趣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一定不会做好踢猫效应:别成为坏情绪的传递者甜柠檬心理:接纳自己,找到自身优势互惠原理:与人相处,不妨先付出一点投射效应:不要总以自己的喜好去衡量别人刺猬效应:和谐关系在合适距离中实现喜好效应:要想钓到鱼,首先要知道鱼爱吃什么南风效应:感人心者莫乎情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更可口自己人效应:让自己成为受人喜欢的“自己人”罗森塔尔效应:人们会成为你想象中的样子边际效应:雪中送炭胜过锦上添花留白效应:给别人留下适度的空间名片效应:恰到好处地展示你自己古德曼定理:聆听比诉说更能赢得他人的信任首因效应:抓住第一印象的机会互悦机制:你喜欢他,他就喜欢你吸引力法则:改变生活从改变自己的思想开始毛毛虫效应:低头赶路,更要抬头看路成就动机:给自己安装一个成功的“引擎”吉格勒定理:为自己设定一个高目标飞轮效应:不要害怕开始的困难,挺住就是胜利路径依赖定律:最初的选择决定最终的结果糖果效应:克服小的诱惑,你才能得到更多登门槛效应:因势利导才能趁势而上最后通牒效应:设定最后期限,你的效率会更高蜕皮效应:成长就是不断地超越自我卡瑞尔公式:事情已经糟糕透顶,剩下的就是解决问题奥卡姆剃刀定律:放弃是一种智慧重复定律:不断重复就会不断加强专精定律:全神贯注,好上加好

5,不论学什么专业都该了解的29条经典心理学定律

【我就给你打效应,具体内容你自己搜吧,太多了,比较乱】瓦拉赫效应、共生效应、刻板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蝴蝶效应、罗森塔尔效应、贝尔效应、鲶鱼效应、海潮效应、名片效应、责任分散效应、詹森效应、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南风效应、巴纳姆效应、马太效应、水桶效应、奋起效应、糖果效应、齐加尼克效应、霍布森选择效应、定势效应、得寸进尺效应、破窗效应、权威效应、边际效应、投射效应【29个,刚好,累屎我了,满意采纳啊亲】
1刺猬理论:保持亲密的重要方法是保持适当距离。2氨基酸组合效应:组成人体蛋白的八种氨基酸,只要有一种含量不足,其他七种就无法合成蛋白质。当缺一不可时,“一”就是一切。组成人体蛋白的八种氨基酸,只要有一种含量不足,其他七种就无法合成蛋白质。点评:当缺一不可时,“一”就是一切。3磨合效应:新装机器通过一定时期的使用,把磨擦面上的加工痕迹磨光而变得更加密合的现象。点评:要想达到完整的契合,须双方都做出必要的割舍。4蓝斯登定律:跟一位朋友一起工作,远较在“父亲”之下工作有趣得多。点评:可敬不可亲,终难敬;有权没有威,常失劝。5蝴蝶效应:由于一个极小起因,经过一定时间,在其他因素作用下,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后果的现象称为“蝴蝶效应”。点评:善终者慎始,谨小者慎微。6吉德林法则:把难题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便已经解决了一半。点评:杂乱无章的思维,不可能产生有条有理的行动。7巴菲特定律:在其他人都投了资的地方去投资,你是不会发财的。点评:善于走自己的路,才可望走别人没走过的路。8马蝇效应:再懒惰的马,只要身上有马蝇叮咬,它也会精神抖擞,飞快奔跑。点评:正确的刺激,才会有正确的反应。9波克定理:只有在争辩中,才可能诞生最好的主意和最好的决定。点评:无摩擦便无磨合,有争论才有高论。10鲁尼恩定律:赛跑时不一定快的赢,打架时不一定弱的输。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点评:无贝,强不低弱。出奇,弱克胜强。11弗洛斯特法则:在筑墙之前应该知道把什么圈出去,把什么圈进来。点评:一开始明确界限,最终就不会越界。12福克兰定律:没有必要作出决定时,就有必要不作决定。点评:当不知如何行动时,最好的行动就是i不采取任何行动。13韦奇定理:即使你已有了主见,但如果有十个朋友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难不动摇。 点评:未听之时不应有成见,既听之后不可无主见。不怕开始众说纷纭,只怕最后莫衷一是。14基尔伯特法则:工作危机最确凿的信号,是没有人跟你说该怎样工作。点评:真正危险的事,是没有人跟你谈危险。15:米格-25效应:前苏联研制的米格-25喷气式战斗机的许多零部件与美国的相比都落后,但因设计者考虑了整体性能,故能在升降、速度、应急反应等方面成为当时世界一流。点评:所谓最佳整体,乃是个体的最佳组合。16托得利定理: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点评:思可相反,得须相成。17塔玛拉效应:塔马拉是捷克雷达专家弗·佩赫发明的一种雷达,它与其他雷达的最大不同是不发射信号而只接收信号,故不会被敌方反雷达装置发现。 点评:善藏者人不可知,能知者人无以藏。18自吃幼崽效应:美国硅谷企业竞争十分激烈,以至于各公司都积极寻找自己的致命弱点,所有公司共同的生存之道是:拿出更好看产品来击败自己的原 有产品。有人将这种行为戏称为"自吃幼崽"。点评:敢于对过去告一个段落,才有信心掀开新的一章。

6,谁知道 心理学 的所有 心理效应

20.培哥效应 21.迁移效应22.反馈效应23.马太效应 24.水桶效应 一个木制水桶的容量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所以在一个团队、群体中,劣者的危害极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水桶效应”。 25.奋起效应 这是与破摔效应意义相反的一种积极效应:当一次大的挫折后,受挫人不仅不气馁,反而激发起改变现况、奋力向上的意志,从而迅速成功的心理效应,即奋起效应。 26.糖果效应 我很欣赏萨勒通过实验得出的“糖果效应”这个概念。 萨勒对一群都是4 岁的孩子说:“桌上放2 块糖,如果你能坚持20 分钟,等我买完东西回来,这两块糖就给你。但你若不能等这么长时间,就只能得一块,现在就能得一块!”这对4 岁的孩子来说,很难选择——孩子都想得2 块糖,但又不想为此熬20 分钟;而要想马上吃到嘴,又只能吃一块。 实验结果:2 / 3 的孩子选择宁愿等20 分钟得2 块糖。当然,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不少孩子只好;把眼睛闭起来傻等,以防受糖的诱惑,或者用双臂抱头,不看糖或唱歌、跳舞。还有的孩子干脆躺下睡觉——为了熬过20 分钟!1 / 3 的孩子选择现在就吃一块糖。实验者一走,1 秒钟内他们就把那块糖塞到嘴里了。 经12 年的追踪,凡熬过20 分钟的孩子(已是16 岁了),都有较强的自制能力,自我肯定,充满信心,处理问题的能力强,坚强,乐于接受挑战;而选择吃1 块糖的孩子(也已16 岁了),则表现为犹豫不定、多疑、妒忌、神经质、好惹是非、任性,顶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伤害。 这种从小时候的自控、判断、自信的小实验中能预测出他长大后个性的效应,就叫糖果效应。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说,萨勒也未指出实马的样本大小,有多少被试孩子,他们的家教状况如何。 我认为4 岁的测试不会绝对性地决定他以后的人格,4 一16 岁期间,12 年的环境与教育会起更大的作用。但萨勒提出的这个效应还是颇有新意的。 27.齐加尼克效应 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作过一次颇有意义的实验:他将自愿受试者分为两组,让他们去完成20项工作。其间,齐加尼克对一组受试者进行干预,使他们无法继续工作而未能完成任务,而对另一组则让他们顺利完成全部工作。实验得到不同的结果。虽然所有受试者接受任务时都显现一种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随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持续存在,他们的思绪总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工作所困扰,心理上的紧张压力难以消失。这种因工作压力所致的心理上的紧张状态即被称为“齐加尼克效应”。 28.霍布森选择效应 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社会心理学家指出:谁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道理很简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选择中产生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对比选择、判断才有可能做到合理。如果一种判断只需要说“是”或“非”的话,这能算判断吗?只有在许多可供对比选择的反感中进行研究,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才算得上判断。因此,没有选择的余地就等于扼杀创造。 29.定势效应 定势效应就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态度,如小品“配角”中朱时茂说陈佩斯:“就你那模样,一看就是个反面角色……”然后说自己:”看我穿上这身衣服,起码也是个地下工作者呀……”这就是从长相产生的定势效应。“疑人偷斧”也是这个道理,它是以逻辑推理的方式而得出的定势效应。在人际交往中要避免定势效应,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去看人。而对于一个犯过错误或不被看重的人来说,要改变别人的定势效应,就要对自己的成绩或好事做适当宣传,在别人的心目中改变的、不好的定势效应,建立新的、好的定势效应。 30.得寸进尺效应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得曼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助手去访问一些家庭主妇,请求被访问者答应将一个小招牌挂在窗户上,她们答应了。过了半个月,实验者再次登门,要求将一个大招牌放在庭院内,这个牌子不仅大,而且很不美观。同时,实验者也向以前没有放过小招牌的家庭主妇提出同样的要求。结果前者有55%的人同意,而后者只有不到17%的人同意,前者比后者高3倍。后来人们把这种心理现象叫作“得寸进尺效应”。 31.破窗效应 在教育中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果一名学生因为成绩不好或有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就给他贴上一个“差生”或“坏学生”的标签,那么人们就会带上有色眼镜看他,只要他犯了一点小错,就抓住不放,乱扣帽子,因为既然是破的东西,让他再破一些也无妨,所谓“墙倒众人推”,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32. 触摸的心理效应 心理学家弗尔德对早产儿进行过每天45分钟的抚摸实验。一般认为,早产儿应该生活在一个隔离的,犹如子宫般的环境中,抚摸只会给他们压力感,会有碍他们的生长。然而他对20个早产儿每天做3次、每次15分钟舒缓而有力的抚摸。10天中,接受抚摸的婴儿比没有得到抚摸的婴儿平均重47%,而且睡眠和灵敏性也都有很大改善。到第8个月末,他们的体质和智力有明显提高。最值得注意的是,接受抚摸的婴儿离开保育箱的时间比其他婴儿平均提前了6天。弗尔德说:“抚摸能有规律地刺激生长激素的分泌,进而促进消化吸收功能。” 33.权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试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其事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 这是因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权威效应”。所谓“权威效应”,就是指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34.边际效应 边际效应原是经济学上的概念,意思是一样的东西的价值同它满足的需要成正比,这就是雪中送炭之所以比锦上添花更令人感动的原因所在。 35.投射效应 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射的就是这种投射效应的一个侧面。 所谓超限效应是指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转变后进生不是一劳永逸的,后进生的转化一般要经过醒悟、转变、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而反复又是转变中的中心环节,甚至会出现几次较大的反复。这是因为这些学生意志品质不够完善,自我约束能力还比较弱,面对后进生的反复,教师要特别谨慎,绝不能气馁和放弃教育,应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心理特点,不断调整教育方案,使后进生渡过反复关,更快地进步起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防止"超限效应"的消极影响。因为有的教师面对后进生的反复,会失去教育的信心,过分责备后进生,在批评学生之后,会觉得意犹未尽,重复批评后进生,接着还是批评......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同样的批评,使学生极不耐烦,讨厌至极。教师不能动辄采取"翻老账"、"揭老底"的做法,切忌再用陈谷子烂芝麻翻个没完没了的方法,那样会加重差生的精神负担,使他们丧失进步的信心,并容易造成师生感情上疏远。产生逆反心理,教师讲最多的道理,或要他们做这做那,往往会置之不理。从心理角度上讲,第一次挨批评时,学生的厌烦心理并不太大,但是在第二次,往往使厌烦度倍增,如果再来第三次、第四次......那么批评的累加效应就会更大,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说不定因而演变成反抗心理,甚至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文章TAG:糖果  效应  大家  你们  糖果效应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