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文质什么什么的成语

〝文质彬彬〞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拼音wén zhì bīn bīn,释义:文,通纹指纹理引申为表;质,质地引申为里;彬彬,配合适宜。指纹理与质地协调。借以形容气质温文尔雅,行为举止端正,文雅有礼貌。
文质什么什么的成语 :文质彬彬、文质斌斌文质彬彬 [wén zhì bīn bīn]基本释义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褒义出 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质什么什么的成语 :文质彬彬、文质斌斌文质彬彬 [wén zhì bīn bīn] 基本释义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褒义出 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质彬彬……
文质什么什么 :文质彬彬、文质斌斌、文质三统
文质斌斌

文质什么什么的成语

2,正三统张三世的名词解释简单明了的

冠礼表面上是一种成人礼,在西周的礼乐制度下,冠礼是对贵族男子取得社会地位的一种认可仪式。从更深层次上理解冠礼应该与古人对人生意义的理解有关。可以说在从巫觋时代到祭祀时代的转变中及至在祭祀时代中,贵族的许多活动都与宗庙祭祀相联系的,从考古学几个主要方面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及彼此间的同步性与内在统一性,可以看出祖先崇拜是龙山时代至三代社会中的主要原始宗教信仰,在这个大背景下,冠礼的意义虽然直接与成年礼有关,但其背景还是与祖神崇拜有关,如上所述体现在举行冠礼的场所、冠礼之服制、冠昏二礼意义的相连上以及冠礼中所体现出的嫡子与庶子不同等方面。在两周时期冠礼的延伸意义更符合这一时代精神,冠礼在深层次上受到祭祀时代下祖神崇拜思想的影响。 “三世”说是公羊学历史哲学的理论核心,是古人朴素的进化观。 隐公元年、桓公二年、哀公十四年,《公羊传》三次交待“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理解这句话,是解读《春秋》、《公羊》的又一把钥匙。“通三统”即“通三王之统”。“三统”之说源于“三正”。“三正”即以建子、建丑、建寅三个月的朔日为一年之首的三种历法,依次叫做周历、殷历、夏历。“建”指“斗建”,即北斗所指的时辰,由子至亥,每月移动一辰。夏商周三种历法各成一统,成为三统。

正三统张三世的名词解释简单明了的

3,历史上真的有孔吉这个人么

孔吉,是电影<<王的男人>>电影《王的男人》中的孔吉电影《王的男人》中的孔吉  为贱民的艺人孔吉和长生原本是在市集里的杂耍艺人,班主将孔吉出卖给乡绅老爷,师兄长生拼命相救,被拦截后,班主欲打断长生的腿,孔吉在危急关头将刀插入班主后背,班主死去,孔吉和长生也不得不逃亡,奔向汉阳.  长生与孔吉二人在街头开始表演讽刺燕山王和张绿水的喜剧,大受欢迎的同时被宦官楚善以对王不敬的罪名抓捕,在被杖刑时长生无畏的大声斥责官员昏庸,并要求让他们去大王面前表演,得到允许.两人在表演时也不能让王露出笑容,最后向来斯文的孔吉却急中生智,让王大笑。两人随即被王留在宫中让王取乐,孔吉更是因为美貌令王倍加宠爱。   然而,大臣要求他们利用机会不断向王进谏。不久二人排演一段后宫女人因为嫉妒而互相残害的剧目,不料燕山却想起当年自己生母也是遭遇嫉妒而被毒杀之事凶性大发当即杀死了两个后宫。于是宫中传出了戏子诱惑王残杀的传言。两名大臣假狩猎之名想射杀孔吉,长生及时营救,王也赶到现场当场射死大臣.  接着,张绿水又与内宫合作伪造了孔吉笔记的诽谤燕山与绿水自己的书画册,长生为了制止燕山的杀戮,承认自己是那本诽谤书的作者……长生怒斥王玩够了女人又把目光投向男人,王大怒,烙瞎长生眼睛......在监狱门外,孔吉听师兄讲述往事,泪珠划落......孔吉用割腕的方式追随最爱自己的师兄而去,获救......叛军攻入王宫,孔吉与师兄表演着一场给自己看的戏,在王宫大门被攻开的一刻,两人在绳索上奋力一跃,身体抛向半空,影片结束......  舞台剧<<尔>>中的孔吉  假面舞剧艺人孔吉沉迷于权利与金钱,失去了自己本质,后来为了重新照回原来的自我重新努力主角之一孔吉,也是舞台剧《尔》的主人公.
历史上的孔吉在史书上好像只有一句话的记载,因为表演后劝谏被驱逐
有是会有 但是剧情不会和王的男人一样
有啊,孔吉,出生年月不详,字元士,孔子十三代孙,孔随玄孙,是西汉的殷绍嘉侯。生平事迹绥和元年(前8年)二月癸丑,汉成帝下诏:“听闻王者必须保存前朝两朝王室后代,连同本朝而通三统。昔日成汤受天命为王,成为夏商周三代的一部分,如今他的祭祀却废绝了。现在考求他的后代,适合的致祭人是孔吉,特封孔吉为殷绍嘉侯。”不久,孔吉与周承休侯姬党均进爵为公爵,封地均为百里。

历史上真的有孔吉这个人么

4,游戏中有哪些官位

1.司金都尉 15 10 2000 九品官职 体魄加1 统驭加5 斩防加1% 刺防加1% 2.庶长 20 50 10000 八品官职 精神加3 统驭加5 水防加1% 先防加1% 3.军议校尉 25 200 40000 八品官职 统御加10 斩防加2% 刺防加1% 4.中书通事 30 400 80000 八品官职 智力加2 统驭加10 火防加25 仙防加1% 5.折冲将军 35 600 120000 七品官职 体魄加4 统御加10 斩防加2% 射防加2% 6.长史 40 800 160000 七品官职 体力 6、统御 15、火防 2%、妖防 2% 7.羽林监 50 1200 240000 六品官职 精神 2、体魄 3、统御 15、火防 2%、妖防 3% 8.建武将军 55 1400 280000 六品官职 体魄 6、反应 2、统御 15、碎防 3%、射防 3% 9.参军 60 1800 360000 六品官职 智力 2、体魄 4、统御 20、火防 3%、仙防 3% 10.征虏将军 65 2200 440000 五品官职 体魄 6、反应 3、统御 20、斩防 3%、射防 4% 11.殿中监 70 2600 520000 五品官职 精神 6、体魄 6、统御 20、火防 4%、仙防 3% 12.镇远将军 75 3000 600000 四品官职 精神 5 体魄 10 统御 20 斩防 4%、刺防 4% 13.刺史 80 4000 800000 四品官职 精神 3 体 10 统驭 25 火防 4 仙防 4 14.辅国将军 85 5000 1000000 三品官职 武力 15 体 2 统驭 25 斩防 4 射防 5 15安西将军   95   7000   1400000    2     体魄 25 统御 25 刺防 5% 碎防 5%16.司空     100 10000   2000000   2     体魄 25精神 4统御 25 水防17.大司马    105  20000  4000000        体魄 30 反映 5 统御 25 防水6% 防妖6%5%仙防 5%从义民 升到 一品官所需之功勋总数为:67261金钱就不说了, 要好多,就说最一品吧,要400W
是游戏的bug,你去客服官网申诉一下你的问题,让客服给你解决。在提交问题那栏里 选择自己的服务器,角色名,把问题说一下,客服会帮你解决。。。 客服官网: http://service.qq.com/index_login.html

5,隶辨序是文言文读不懂求译文

《隶辨》,八卷。清顾蔼吉撰。据其初刊於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又以书前项絪识语有“焉可不锓本而急传也”之语,很可能此书即成於是年,书甫成,即付梓。有康熙五十七年项絪玉渊堂原刻本和乾隆八年(一七四三)黄晟重刻本,前者有北京市中国书店一九八二年版、中华书局一九八五年影印本,影印本附有索引。  顾蔼吉,生卒年月不详,字畹先,一字天山,号南原,长洲人(今江苏苏州)人。曾以贡生官仪徵教喻。精缪篆,八分;又善山水,宗法元人,冲和雅逸,绰有风情。《国朝书画家笔録》卷一、《国朝画识》卷九、《国朝书人辑略》卷三有传。《隶辨》一书,作者自谓“为解经作也”,因“汉人传经多用隶写,变隶为楷,益失本真,及唐开元,易以俗字,名儒病其无累”。於是“收集汉碑”、“锐志精思”、“积三十年之久”而后成书。  此书是仿宋娄机《汉隶字原》钩摹汉隶之文、以宋《礼部韵略》编次的体例,集以汉碑为主,兼收并蓄魏晋碑碣之隶字而成。就其内容性质而言,是一部隶字字典。  书前为作者自序和梓行者项絪识语,概略介绍了此书的编纂宗旨、缀辑体例。全书八卷,其中正文五卷“偏旁”一卷,“碑考”二卷,卷末附《隶八分考》和《笔法》各一篇。  正文以四声分卷,平声分上下二卷,五十七韵,其馀上、去、入各一卷,分别为五十五、六十、三十四韵,合计二百零六韵。凡同韵之字,则隶於一韵之下。每字罗列汉代(也包括少量魏晋)碑碣中该字的隶书各体字样,字皆“出自手摹,谛审无差”。如卷一东韵“风”字,收集了《郙阁颂》、《衡方碑》、《曹全碑》、《华山庙碑》、《尹宙碑》、《夏承碑》、《孔耽神祠碑》、《杨震碑》、《绥民校尉熊君碑》中形体、风格各异的九个隶书“风”字,每字之下,除分别注出碑名外,又各引以碑语。 一字而有异读者,则分系各韵之下,如“上”字,其读上声者,见卷三养韵,读去声者,则见於卷四漾韵。古文多通假字,凡字有通假者,则将借字系於本字之后。如卷四漾韵“峻”字下即收有通假字“骏”和“俊”,“骏”下注曰:“《羊窦道碑》:危骏回远,《隶释》云:骏即峻字。……《诗·大雅》:骏极於天,《释文》云:“骏又作峻,同。”“俊”下注曰:“《郙阁颂》:克明俊德。……俊与峻通,《书·尧典》克明俊德,《礼记·大学》作峻德”。”而稕韵又分别收有作为本字的“骏”与“俊”,则与“峻”字无涉。每字的释文,除引的人书以作考证外,又多以按语之形式,提供有关字形演变以及讹体、俗字等知识。如卷三麌韵“羽”字按云:“《说文》作羽,隶省作羽。”由此可见一字之隶变。卷五麦韵“麦”字按云:“《说文》作麦,从来从文,《广韵》云:“俗作麦。”由此可见现在通行的简化字,往往采用古已有之的俗字。卷四震韵“龀”字按云:“《说文》龀从匕,俗作乱,非。”由此可见一字往往有讹体,但习非成是,讹体因而转成正体,如卷四线韵“羡”字即其例,《隶辨》按云:“《说文》羡从,读若涎,碑讹从次,今俗因之。”  卷六为“偏旁”,将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确立的五百四十部首由篆而隶的演变、始“一”终“亥”作了说明,括其枢要,辨证精核。  卷七、卷八为“碑考”,将所采汉代和魏晋碑碣三百六十馀通,逐一介绍其存亡等情况。存者注今在某处,亡者引某书云在某处,俱有引证。以年代先后为次,条理颇为秩然,比较《汉隷字原》之“碑目”要详核得多。  《隶八分考》和《笔法》二篇采辑旧说,取《说文·序》、《汉书·艺文志》、《后汉书·儒林传》、《晋书·卫恒传》、《四体书势》、《唐六典》、张怀瓘《书断》七书中言及隷与八分者,以及蔡邕、钟繇之书论录其文而各为之疏证,徵引颇繁富。以其对研究隶书与八分之区别、隶书之法有一定参考价植,遂附《隶辨》以行世。  《隶辨》承《汉隶字原》之绪,在元明金石学中衰之后,为清代复兴时期石刻著录中纂字类书中蒐集最完备的一部书。虽以《字原》为蓝本,由於将娄机之后续出之碑,如《鲁孝王刻石》、《曹全碑》、《张迁碑》等,尽为摹入,而且脩短肥瘠不失本真,实足补《字原》之阙。《四库提要》谓《隶辨》自称采摭汉碑所有字,有不备者,始求之《字原》,“殆不足凭”,又讥其“所引碑语,亦多舛错”,固有言之成理处,如卷一东韵“通”字下引《汉成阳令唐扶颂》“通天之祐”,而《唐扶颂》实无此语,盖以《隶辨》所载“受天之祐”句与前一行“通天三统”句适相齐而误抄所致,这是《隶辨》仅据《隶释》而未见原碑、徵引又未加细检之确证。然而《提要》以不狂为狂者,亦不乏其例,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论《隶辨》之得失,均有驳《提要》之错者。因之,《提要》所云亦未可视为的评。
原文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翻译 水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都游起水来。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好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味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如果象这样,难道不会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于是写下了《哀溺》。

6,有知道春秋战国各大国的诸侯等级吗

周代的所谓“爵”,就是周代统治阶级内部等级关系在法律制度上的规定。周代诸侯的五等爵,就是周代诸侯的五个等级。在先秦两汉文献中,周代诸侯划分为五等,这是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左传》襄公十五年载周代的列位等级说:“王及公、侯、伯、子、男、甸、采、卫、大夫各居其列。”《国语·周语上》载周襄王说:“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逸周书·职方氏》说:“凡国,公、侯、伯、子、男,以周知天下。凡邦国大小相维,王设其牧,制其职各以其所能,制其贡各以其所有。”《左传》的这段话,据杜注是“言自王以下诸侯、大夫各任其职”,意义正与《逸周书·职方氏》一致。王是周代的最高统治者,“公、侯、伯、子、男”就是周代的五等诸侯,故《逸周书》云“凡邦国大小相维”。“甸、采、卫”,杜注释为侯、甸、男、采、卫五服之名的略举,是对的。具体地说,采、卫主要指二服中的附庸小国。《国语·郑语》说:“妘姓邬、郐、路、逼阳,曹姓邹、莒皆为采、卫,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是邬、郐等附庸小国称采、卫之证。这样,在周代由王及公、侯、伯、子、男、附庸、大夫所组成的等列,就是其社会阶级结构的大略。   《逸周书·度训解》说周代“□爵以明等极”。孔晁注:“极,中也。贵贱之等,尊卑之中也。”《时训解》说:“天子乃命大史次诸侯之列。”公、侯、伯、子、男的排列次序,正表明它是标志周代诸侯贵贱尊卑的爵秩等列。《左传》昭公十三年载郑子产说:“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也。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列”就是诸侯的等列。“列尊贡重”,就是爵位越尊贵,贡赋越重。“卑而贡重者,甸服也”,此甸字通圻,指的是王畿之内。上引《周语上》说“规方千里以为甸服”,是一证。《周语上》载祭公谋父云“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是二证。王畿之内的封国位虽卑而贡重。“郑,伯男也”,是说郑为伯爵,而在男服,所以让它承担“公侯之贡”,是不合理的。一些论著多把这句话与《国语·周语中》富辰所说“郑伯,南也,王而卑之,是不尊贵也”等同起来,说“伯男”与“伯南”一致,这是不对的。金景芳师早就说过:“郑伯,南也”,指的是“郑伯这个人身份特殊”。因为郑武、庄公先后为王朝卿士。卿士职位也称“南”。所以应当尊贵,不能卑视。这与“郑,伯男也”的含义完全不同。故富辰在下文说“平、桓、庄、惠”诸王“皆受郑劳,王而弃之,是不用勋也。”又,《左传》僖公二十九年说:“在礼,卿不会公侯,会伯子男可也”。杜注:“大国之卿当小国之君,故可以会伯子男也。”从这两条材料可以看出,周代的公、侯爵位在伯、子、男之上。公、侯、伯、子、男的排列是有序的。   《左传》哀公十三年载鲁大夫子服景伯说:“王命诸侯,则伯帅侯牧以见于王。伯合诸侯,则侯帅子男以见于伯。自王以下,朝聘玉帛不同。”子服景伯所说的“伯”,是诸侯之长,又称“侯伯”,也就是霸主。《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为侯伯。”据《礼记·王制》:“八命为伯。”侯牧即诸侯,古代诸侯是牧民的,所以也称侯牧。“侯帅子男以见于伯”一句,竹添光鸿《左氏会笺》释为:“其曰侯者,盖兼公而言;其曰子男者,盖兼伯而言。谓公侯帅伯子男以见于伯也。”按竹添说是正确的。《春秋》以“公侯”为一类,以“伯子男”为一类,所以“举侯可以兼公,举子男可以兼伯”。又,《国语·楚语》说:“天子之贵也,唯其以公侯为官正也,而以伯子男为师旅。”韦昭注:“正,长也。”说明公侯相当于天子的“官正”,亦即百官之长;而伯子男则相当于天子的师旅,位在公侯之下。   《左传》昭公四年载楚灵王在申地大会诸侯,楚大夫椒举向宋国左师向戌与郑国执政子产问礼仪形式。向戌说:“小国习之,大国用之,敢不荐闻?献公会诸侯之礼六。”子产说:“小国共职,敢不荐守?献伯子男会公之礼六。”杜预注:“其礼六仪也。宋爵公,故献公礼。郑伯爵,故献伯子男会公之礼。”这也说明公爵位在伯子男之上。   《左传》桓公十年载,齐国受到北戎侵袭,诸侯出兵救齐,其中郑国公子忽战功最著。但是,鲁人受齐国委托在给各国援军分发粮饷时,以王室颁行的爵禄等级为序,因郑为伯爵,所以列在最后。郑国愤愤不平,联合齐、卫一道攻击鲁国。《春秋》记载这件事,先书“齐、卫”,后书“郑”,把齐、卫看成主谋,郑是胁从。《左传》解释说:“先书齐、卫,王爵也。”即说齐、卫为侯爵,位在郑国之上,所以记为首恶。   上述材料充分证明:在周代,“公侯”的爵位明显高于“伯子男”。五等诸侯的排列次序确是爵秩的高低等差。   专就“公侯”而论,公又高于侯。《左传》庄公十八年,“虢公、晋侯朝王,王飨礼,命之宥,皆赐玉五瑴,马四匹。”当时人评论说:“非礼也。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不以礼假人。”所谓“名位不同”,是说虢公时任王朝卿士,位为“公”,而晋为侯爵,虢爵位高于晋侯。依周制,天子接见诸侯,应“正班爵之义”,虢公高于晋侯,赏赐时就该“礼亦异数”。而今王不辨虢公与晋侯的爵秩高低,赏赐同样的礼物,就是“以礼假人”,这是违背周礼的。   周代诸侯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是周代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曾概括世界各民族奴隶制与封建制的共同特点说:“在过去的历史时代,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不同的等级,看到由各种社会地位构成的多级的阶梯。”周代诸侯的五等爵就是周代诸侯中“多级的阶梯”的表现形式。在周代社会中,统治阶级内部的这种“多级的阶梯”是普遍存在的,不仅诸侯中有,卿大夫中也有。   《左传》桓公三年说:“凡公女嫁于敌国,姊妹则上卿送之,以礼于先君;公子则下卿送之;于大国,虽公子亦上卿送之;于天子,则诸卿皆行,公不自送;于小国,则上大夫送之。”这里所说的“敌国”是匹敌的国家。“公子”,就是国君的女儿。在国君的姊妹或女儿出嫁时,依对方国家的大小,分别由上卿、下卿、诸卿和上大夫送行。说明卿大夫是有上下等级的。《左传》僖公十二年载,齐国的执政管仲到成周去为王室和戎人讲和。王准备以“上卿之礼”招待他。管仲因为齐国有国子、高子两位上卿,所以推辞不就,仅“受下卿之礼而还”。这证明在诸侯国的卿一级官员中确有上卿、下卿之分。   《左传》成公三年载鲁大夫臧宣叔说:“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上下如是,古之制也。”臧宣叔所说的“古之制”,就是西周制度。杜预注:“古制:公为大国,侯伯为次国,子、男为小国。”这就说明了在周代不仅诸侯国的卿大夫有上、中、下之分,而且不同国家的卿大夫在列国间的交往中地位也不尽相同。国家爵位尊,卿大夫的地位也尊;相反,国家的爵位卑,其卿大夫的地位也就卑。   列国卿大夫的上下等级是十分严格的。《左传》成公三年说晋国的中行伯(荀庚)“其位在三”,列于中军帅郤克和中军佐荀首之后。成公十六年,晋大夫郤至在鄢陵之战后,到成周向天子献楚捷时自夸其功,王朝卿士单子说:“温季(即郤至)其亡乎!位在七人之下,而求掩其上。”当时,郤至为晋新军佐,位次在上、中、下三军将佐及新军将之下,列第八位。襄公二十六年,郑国战胜陈国,郑伯赏赐有功的子展、子产二将,“享子展,赐之先路,三命之服,先八邑;赐子产次路,再命之服,先六邑。”子产辞谢六邑说:“自上以下,隆杀以两,礼也。臣之位在四,且子展之功也;臣不敢及赏礼。”子展时为郑国上卿,子西次之,良霄第三,子产居四。以周礼,卿大夫每下一级,赏格当减去二,曰“隆杀以两”。所以子产不敢接受六邑的奖赏。以上数例足以说明周代卿大夫等级制的森严性。《周礼·春官·大宗伯》载,大宗伯在“以九仪之命正邦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之外,还有“以禽作六挚,以等诸臣”的职责。小宗伯则有“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的职责。列国的宗伯应当也有这种职能。春秋时郑国大夫公孙挥就以善于辨别列国大夫的“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知名。   周代社会的等级制度甚至渗透到了统治阶级的家庭中,天子、诸侯和卿大夫的妻妾也以嫡庶为原则划分成若干等级。嫡妻即正妻,只有一人。天子嫡妻称后,诸侯嫡妻称夫人,卿大夫嫡妻称内子。庶妻位在嫡妻之下,排成高低贵贱的等列。《左传》文公六年载,晋襄公逝世,其子幼弱。晋大夫因为国家多难,商议扶立年长的君主。贾季主张立晋文公庶妻辰嬴的儿子公子乐。赵孟不同意,说:“辰嬴贱,班在九人,其子何震之有?”主张立晋文公庶妻杜祁的儿子公子雍,理由是:“杜祁以君故,让逼姞而上之;以狄故,让季隗而已次之;故班在四。先君是以爱其子而仕诸秦,为亚卿焉。秦大而近,足以为援;母义子爱,足以威民;立之不亦可乎!”晋文公嫡妻是文赢,次妃为襄公生母逼姞,三妃为季隗,四妃为杜祁,九妃为辰赢。清人俞正燮推断,文公在齐娶的“齐姜在五,秦女三人亦媵也,其在六、七、八欤?”可见,晋文公的夫人与八位庶妻的位次是井然有序的。   《左传》昭公八年说:“陈哀公元妃郑姬生悼太子偃师,二妃生公子留,下妃生公子胜。”陈哀公的夫人与二妃、下妃的排列也是井然有序的。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大夫赵衰娶晋文公的女儿赵姬为正妻,生赵原同、赵屏括、赵楼婴三子。赵衰追随文公在狄时曾娶狄女叔隗,生赵盾。赵姬是位贤达妇人,见赵盾有才干,就坚决请求以赵盾“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以叔隗为内子而己下之”。这是卿大夫妻有嫡庶之分的证据。《左传》昭公十一年载:“泉丘人有女,梦以其帷幕孟氏之庙,遂奔僖子,其僚从之。盟于清丘之社曰:“有子,无相弃也。僖子使助薳氏之簉。”杜预注:“薳氏之女为僖子副妾,别居在外,故僖子纳泉丘人女令助之”是正确的。“其僚”,是泉丘女的僚友。沈钦韩《左传补注》云:“薳氏是僖子正室,使二女助之,为其簉。或薳氏是僖子别邑,使二女别居以此为簉也,故下宿于薳氏。”此说实误。一者,僖子为鲁卿,在鲁都有府第,其府第在季氏宅东南,登其宅西北隅,便可望见季氏,其正妻怎能不在府宅而在薳氏?二者,如说“使二女别居为簉”,应是自为簉,《左传》怎会说“使助薳氏之簉”?依此知沈解不确。从这条材料看,孟僖子的妻子至少有四位,排列次序是正妻、副妾薳氏、二簉泉丘女、泉丘女僚友。   在统治阶级的家庭中,嫡妻所生的儿子曰嫡子,庶妻所生的儿子曰庶子。嫡子高于庶子。嫡子依长幼论尊卑,庶子依其母亲的贵贱地位论尊卑。《公羊传》称这种现象叫“子以母贵”。如果庶子有继承父业为公、卿、大夫的,则其母也随之提高到夫人、内子的地位。《公羊传》称这一现象为“母以子贵”。   综上可见,周代社会是等级制的社会。这是它最本质的特点。它的卿大夫阶层是有等的,它的贵族阶级家庭也是有等级的。因而,它的列国诸侯不会也不可能没有等级。这个等级就是“公、侯、伯、子、男”。   二   在先秦文献中,周代诸侯“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称,也像在青铜器铭文中一样,有无定称的现象。如据《春秋》、《左传》、《国语》,齐、卫之君时称公,时称侯;秦、郑之君时称伯,时称侯;滕、薛之君时称侯,时称伯,甚至称子;邾、莒之君时称子,时称公。对于这类问题,由于金文材料自身的局限性,是难以说明的。而先秦文献则比较系统,我们从中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特别是由于“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孔子”,而孔门学说由七十子后学师口相传,这可以使我们在先秦两汉的儒家著作中找到答案。   公。《公羊传》隐公五年说:“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在周代,王室确曾设立过“三公”的高爵。《逸周书·祭公解》是当前史学界公认的西周作品。《祭公解》说:“天子自三公上下辟于文、武”,又说:“天子三公监于夏商之既败,丕则无遗后,难至于万亿年,守序终之。”同书《酆保解》、《史记解》、《武寤解》等也载有“天子三公”。《周礼·春官·典命》曰:“王之三公八命。”《司服》曰:“王为三公六卿锡衰。”《秋官·小司寇》曰:“王南乡,三公北面。”在周初,周公为太宰,召公为太保,太公为太师,他们就是“天子三公”。周代青铜器《琱生簋》铭文业已证明,周公、召公两人的身份,确为“公”爵,《公羊传》所言不虚。   “天子三公称公”,可能是周初之制,实际上在成康以后,凡是王室的执政卿士都可以称“公”,享受公爵待遇。王世民先生在《西周春秋金文中的诸侯爵称》一文中列举的毕公、明公、溓公、益公、穆公、武公、井公、毛公、应公、芮公、虢公等王朝卿士,就都是公爵。在东周时期,仅从《左传》上看,不论是诸侯入为王朝卿士的,如郑武公、郑庄公、虢公,还是畿内诸侯、大夫担任卿士的,如召昭公、召戴公、单襄公、单穆公、尹武公、尹文公、王叔文公、刘康公等也都一律称公。畿内的公爵大多都有封邑。郑玄《诗谱·周南召南谱》云:“文王受命,作邑于丰,乃分岐邦周、召之地,为周公旦、召公?#93;之采地。”解放前陕西扶风出土的《琱生鬲》、1961年扶风齐家村出土的《琱我父簋》的“琱(周)”字,据李学勤先生说:“用为氏名,指周公的周氏;用为地名,则指周公的采地周城。”其它如毕公的采地在毕,苏公的采地在温,芮公的采地在芮,东周时刘康公的采地在刘,尹氏的采地在尹等,都能说明这一问题。   “王者之后称公”,主要指夏、殷二代之后称公。《逸周书·王会解》说在成周大会上,“堂下之右,唐公、虞公南面立焉。堂下之左,殷公、夏公立焉。”孔晁注:“唐、虞二公,尧、舜后也。”夏公、殷公是“杞、宋二公”。《史记·周本纪》说周武王封“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礼记·乐记》载孔子说:“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投殷之后于宋。”孔疏说这是“举三恪二代也”。清孙希旦《礼记集解》说:“封黄帝、尧、舜之后,所谓三恪也。封夏、殷之后,所谓二代也”,是正确的。《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郑子产说:“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太姬配胡公(阏父子)而封诸陈,以备三恪”,是其证。恪,《说文·心部》引作“愙”,是敬之义。   《礼记·郊特牲》说:“天子存二王之后,犹尊贤也。尊贤不过二代。”《汉书·成帝纪》说:“盖闻王者必存二王后,所以通三统也。”《白虎通·爵篇》则云:“公者,加尊二王之后。”由是观之,《公羊传》所说的“王者之后称公”,在周代,只能是杞、宋二国。《春秋》记载宋国爵为公,与《礼记》、《汉书》相合。《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说:“宋先代之后.于周为客,天子有事膰焉,有丧拜焉。”昭公二十五年,宋大夫乐大心说:“我不输粟。我于周为客,若之何使客?”又,何休《公羊传》隐公三年注说:“宋称公者,殷后也。王者封二王后,地方百里,爵称公,客而不臣也。”这些记载都是不容忽视的,它确能证明周人以客礼侍宋,并尊其爵为“公”。   杞的情况比较复杂。据《逸周书》,西周时杞为公爵。入春秋以后,仅称为侯。至鲁庄公二十七年以后,又称伯。杜预《左传》注云:“杞称伯者,盖为时王所黜。”在鲁僖公二十三年、二十七年、襄公二十九年,《春秋》又三称其为子。《左传》解释说:“书曰子,杞夷也。”又说;“杞.夏余也,而即东夷。”《春秋》严夷夏之防,杞用夷礼,所以就视同夷狄之君而称子。何休《公羊传》注说:杞本公爵,但春秋时“微弱为徐、莒所胁,不能死位。《春秋》伯子男一也,辞无所贬。贬称子者,《春秋》黜杞不明.故以其一等贬之”。与《左传》的解说大体相同,应是可信的。   
齐国-侯爵,燕国-伯爵,晋国-侯爵,秦国-伯爵,楚国-子爵,鲁国-侯爵,宋国-公爵,吴国-侯爵,越国-子爵,其他赵魏韩是三家分晋后出现的,不是春秋时代的国家。
公、侯、伯、子、男五级
周得天下后所分封的诸侯众多,以宗室、功臣为主,详细的等级早先应该是有的,但后来随着周室的衰微,世事变迁就出现了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周室所定等级也就名存实亡了。后期等级主要取决于诸侯国君在周室所任职务和最直接的就是看谁拳头硬、诡计多。春秋五霸宋襄公、晋文公的出身算比较高点,齐桓公还凑活,秦穆公、楚庄王一开始就都只是不入流的货色。 不算正式答案,仅供参考吧!
公、侯、伯、子、男五级
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楚率先称王后,春秋战国诸侯即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和附庸等等级。如:楚成王芈悍(前670~前624年在位)、邾桓公曹革(前488~前473年在位)、蔡庄侯姬甲午(前646~前612年在位)、曹惠伯姬雉(前796~前760年在位)、赵襄子赵毋恤(前476~前425年在位),卫怀君姬□(前281~前254年在位),等。

文章TAG:通三统  文质什么什么的成语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