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

A
A彩陶
彩陶 半坡原始居民 黑陶河姆渡原始居民

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

2,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

彩陶半坡原始居民黑陶河姆渡原始居民
彩陶
a彩陶彩陶半坡原始居民黑陶河姆渡原始居民
A彩陶
A

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

3,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 A彩陶 B黑陶 C白陶 D黄

A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我国原始居民的手工业发展概况,由已学知识可知彩陶出现在半坡原始居民时期,当时他们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且有彩色绘画,如奔鹿、飞鸟、游鱼等形象,故选A。
a

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  A彩陶 B黑陶 C白陶 D黄

4,黄淘是谁发明创造的

说的是黄陶鬶吗?此鬶1960年出土于山东省潍坊市姚官庄遗址,夹细砂黄陶,冲天长流,粗长颈,三个大袋足,后袋足与前两个袋足距离较远,且较前两个袋足更肥大,颈与后袋足之间附一个麻花状鋬手,足上饰两周凸弦纹,三周弦纹之间有四圈小泥饼。通体施黄色陶衣,器物造型雄伟生动,遒劲有力,很像一只雄鸡在引吭高歌,是一件相当完美的陶塑艺术品。  鬶是山东龙山文化的典型器之一,起源于大汶口文化中期,盛行于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阶段。是一种造型精巧的器物,有实足和袋足之别,实足鬶一般由流、腹和三个圆锥状实足组成,袋足鬶则以三个大袋足为腹。鬶的质地分夹砂和泥质两种。夹砂陶鬶一般较粗糙,出土时器底多有烟熏痕迹,有的器腹内还有灰黑色的残渣,当为残存的酒渣。这类夹砂鬶是专门用来煮酒温酒的泥质陶鬶,质地细腻,制作也精致。龙山文化晚期出现的平底鬶就是由泥质三足鬶发展而来,后世的酒注子、酒执壶等注酒器也可溯源于此。

5,琅耶窑是哪一种窑

琅耶瓷上的画以人物和山水为主,每件作品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常有当地的或外地的书画家受邀来此试笔创作,直接在琅耶瓷雪白如凝脂的瓷胚上作画,每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更显珍贵。秦筑琅琊台时,需要用大量的建筑材料和日用器具,一大批烧窑专业户应运而生,后来制瓷业也慢慢发展起来,称为琅耶瓷。黄岛区内的古陶瓷制作发祥地之一的肖家庄就发现了5000年前烧制陶器的横穴窑,周边地区相继发现了黑陶、白陶、红陶、黄陶等多种颜色的陶片和碗、盘、盆、高领罐等,陶片上多以水波纹、刻线纹、扇贝纹为饰,素雅大方,显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2002年在河头村发现一处龙窑遗址;琅琊台出土的大量秦砖汉瓦建筑材料、陶瓷器皿,诸城与黄岛交界处发现的琅耶古窑村(在古代“耶”与“琊”是通假字,读音相同),都昭示着这里烧制陶瓷的厚重历史。历史上的一次次战乱,导致窑厂被毁,技艺失传,艺人流离失所,陶瓷制造业一度中断,重现古窑盛景,把窑火传承下去,是当代人的历史使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钟安利主任来到原胶南参加工作,他考察遍历窑口相关的历史遗迹,发现这里一直都有工匠烧制的传统,萌发出复建琅耶窑的想法。2010年,经过精心筹备及多次试验,钟安利带领一批艺术家及技术团队,复活了“制瓷”这门古老的手艺,并将自己的工作坊命名为“琅耶窑”。琅耶瓷底色通透釉白,玉质感强,呈晶莹剔透之状;花色浑然天成,色泽艳丽而不媚、不飘,意境绵延。与一件件的瓷器无声对视,不觉思绪缥缈,坠入时光的虫洞中。琅耶窑、琅耶瓷成为新的载体,续写着琅琊文化的传奇。琅耶瓷将南北方的技术结合在一起,把古代的陶和原始青瓷,与现代瓷艺结合在一起,以新的形式出现,展现出跨越历史的生命力。一坯之力,经过72道工序,融入实践经验和艺术修为,方可成器。从釉料配制、名家绘瓷到入窑烧制,琅耶瓷的每一步都精益求精,造就了琅耶瓷细腻温润的瓷质、质朴靓丽的釉色、儒雅灵动的器形,幻美而典雅。瓷,如雪胜玉;墨,书画丹青。当瓷与墨静对,其大气之美回荡着历史的召唤,演绎着水与土的交融。2013年,琅耶瓷获得中国工艺精品美术博览会两项金奖,多次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宾;2015年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同年代表山东省出展第十一届国际文化创意(深圳)博览会;2016年,琅耶瓷首次亮相东亚商品展,吸引了国内外参观者的浓厚兴趣……琅耶瓷迅速走向国内外艺术高端鉴赏市场。

6,温州古文化遗址

首次于1952年在永嘉上塘正门山发现,后在许多地点又陆续发现。     80年代以来通过全市范围内的文物普查和专题调查,查明境内二区九县[市]均遗有古文化遗址,计达百余处,主要分布在瓯江、飞云江及其支流两岸,大多依山傍水。     温州古文化遗址大致可分前后两个阶段,前阶段,除少数早期石器磨制欠精、器面留有锤击痕迹外,大多数石器磨制精致,已采用打、磨、琢兼施技术;陶器主要有夹炭陶。与河姆渡中晚期文化、良渚文化的一些石器、陶器特征相似,以乐清白石遗址为代表。后阶段,石器表面略粗糙,形制较简单,其锛类石器横剖面大多呈三角形、梯形;陶器有泥质陶、彩绘陶和印纹硬陶等。与福建闽侯昙石山文化的一些石器、陶器特征相似。目前这类遗址的发现约占总数百分之九十以上,以瑞安陶山山前山、马屿牛头颈等遗址为代表。  1.白石遗址  在乐清白石镇白石溪杨柳滩溪床下二三米深处。系冲积形成的遗址。  2.大坪遗址  在瑞安北龙乡大岙村北龙山北麓。北龙乡在飞云江口外一岛屿上。  3.下湖墩遗址  在泰顺百丈镇交溪洋村北下湖墩山上,范围约1500平方米,1988年11月发现。  4.山前山遗址  在瑞安碧山镇街路村,南临飞云江,面积约250×50米,遗物多裸露在地表,以山坪和东南山坡最为丰富。  5.牛头颈遗址  在瑞安马屿荆谷乡山头上村牛头颈山中段,北眺飞云江,1961年发现,范围约6000平方米。遗物多分布在山坡地表。  6.鹤屿山遗址  在瑞安仙降镇下社村,与山前山遗址隔江相对,1971年发现,面积约10000平方米。  7.狮子岗遗址  在泰顺司前镇前村,1986年发现,面积约8000平方米。山顶-壕沟断面和东面山坡遗物较丰富。  8.仙堂山遗址  在苍南桥墩镇仙堂村北海拔40余米山坪上,1985年发现,面积约3500 平方米。.
温州古文化遗址有: 白石遗址 大坪遗址 在瑞安北龙乡大岙村北龙山北麓。北龙乡在飞云江口外一岛屿上。 遗物有陶器、石器等。陶器有泥质夹炭陶、泥质夹砂陶、泥质灰陶和黄陶以及印纹硬陶等。v 下湖墩遗址 在泰顺百丈镇交溪洋村北下湖墩山上 遗物有石斧、石锛、石刀、陶片等。石斧、石锛,器体较厚重粗大,两面略呈弧状,横剖成呈椭圆状,制作粗糙,器表面打制后略加琢磨,唯刃部精磨。陶器多为泥质夹砂陶,呈灰、黄二色,质地疏松,胎壁厚薄不匀,多手制;亦有印纹硬陶。 山前山遗址 在瑞安陶山浦西乡街路村,南临飞云江 出土有锛、凿、刀、锥、箭镞、纺轮等石器和泥质红黄陶、泥质灰陶、彩绘陶、印纹硬陶等陶器。石锛呈长条形,横剖呈梯形,箭镞数量较多,磨制精致,形制多样,有柳叶形、菱形、三棱形。泥质红黄陶、灰陶,质地松软,外表多拍印篮纹、人字纹;彩绘陶以泥质黄陶为胎,其上绘以赭色或褐色的斜方格纹、人字纹、直条纹等,距今时间约三千多年,相当商代。 牛头颈遗址 在瑞安马屿荆谷乡山头上村牛头颈山中段,北眺飞云江,1961年发现,范围约6000平方米。遗物多分布在山坡地表,曾发现一处30厘米厚的文化堆积层。采集的标本中,陶器有泥质灰陶、泥质红陶、泥质黄陶、泥质着黑硬陶和印纹硬陶等。泥质灰、红、黄陶多拍印篮纹、条纹、编织纹、一些黄陶外壁又着灰黑色或褐色。器物有罐、壶、尊等;泥质着黑硬陶,灰胎,质地坚硬,外壁涂灰黑色;印纹硬陶,质地坚硬,纹饰有斜方格纹、云雷纹、方格纹、人字纹、方点纹、折线纹等。石器有锛、矛、凿、箭镞等,大多为残件。石锛器型较小,横剖面有呈三角形、梯形;石矛磨制较精;箭镞多柳叶形。 鹤屿山遗址 在瑞安仙降乡下社村,与山前山遗址隔江相对,1971年发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因开掘河道,把遗址切成东西两段。东段山坪和南面山坡的地表,陶片、石镞、石锛等遗物俯拾皆是;西段在距地表2米深处,出土一件较完整拍印直条纹圜底微内凹的泥质红陶釜形器,地表遗物罕见。石器形制及陶片均与山前山遗址出土的同类器相同。石器有锛、凿、镞、矛等,均系精磨。石镞数量较多,形式多样;石锛发现较少,仅见横剖面呈三角形器。陶器有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彩绘陶和印纹硬陶等。彩绘陶纹饰有方格纹、圆点纹与云雷纹等。 狮子岗遗址 在泰顺司前镇前村,1986年发现,面积约8000平方米。山顶-壕沟断面和东面山坡遗物较丰富。出土石器有锛、刀、箭镞,石锛横剖面呈三角形;石刀有椭圆形,半月形,宽背薄刃。出土陶器有夹砂红陶、彩绘陶、泥质灰硬陶等。彩绘陶为泥质黄陶胎,外表绘以褐黑色平行条纹、圆点纹等;灰硬陶质地坚硬,内外壁呈灰黑色,素面,其中,一件折腹釜和一件罐,口沿处划有一种y形符号。 仙堂山遗址 在苍南桥墩镇仙堂村北海拔40余米山坪上,1985年发现,面积约3500 平方米。遗物有石器、陶器。石器有锛、凿、戈等。锛 呈长条形,横剖面呈三角形或梯形;戈通体磨光,有穿孔。陶器有泥质黄陶、泥质灰陶和印纹硬陶等。泥质陶胎松软,外表素面或拍饰折线纹,器型 有碗、罐;印纹硬陶胎质坚硬,外表多拍饰回纹、方格纹、篮纹、网纹、弦纹等,可辨认器物多罐、壶。

文章TAG:黄陶  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