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孟称舜的桃花人面代表了明朝才子佳人剧发展的哪种趋势

人性、情感解放的趋势
你好!性解放运动的趋势。。。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孟称舜的桃花人面代表了明朝才子佳人剧发展的哪种趋势

2,孟称舜约16001655以后是什么

孟称舜(约1600~1655以后)是中国明末清初戏曲作家,字子塞,又作子若,号卧云子,出生于浙江绍兴。他曾屡试不第,崇祯二年(1629)与其兄称尧同入复社。顺治六年(1649)举为贡生,任松阳训导。他的作品包括杂剧《桃花人面》、《英雄成败》、《眼儿媚》,传奇《娇红记》、《二胥记》、《贞文记》,以及编纂的《古今名剧合选》。他的代表作《娇红记》取材于元代宋梅洞的小说《娇红记》,反映了他的戏曲创作主张。

孟称舜约16001655以后是什么

3,历史上谁第一个棒打鸳鸯

明·孟称舜《鹦鹉墓贞文记》:“他一双儿女两情坚,休得棒打鸳鸯作话传。”
明代孟称舜《鹦鹉墓贞文记》“他一双儿女两情坚,休得棒打鸳鸯作话传。”

历史上谁第一个棒打鸳鸯

4,申纯文学人物形象鉴赏分析特点

申纯,是明人孟称舜《娇红记》传奇中的男主人公。 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申纯不怕曲折和磨难,执着坚韧,甚至把恋爱婚姻放在科举功名之上,毅然放弃科举及第后的锦绣前程,被娇娘引为可以“死共穴、生同合”的“同心子”,与娇娘一起走向殉情的道路。 随父亲流寓成都的申纯,天赋多才, “八岁通六经,十岁能属文。鞍马弓箭,亦颇谙习”。但他年到二十,仍婚宦无成。奉父母之命,到母舅——通眉州判王文瑞家拜访,便拉开了这个爱情悲剧的帷幕。 初到王家,申纯见娇娘“美花容云霞满裳”,“翠脸生春玉有香”, 便“魂飞魄扬”、“心迷意狂”,掩饰不住对娇娘的倾慕之情。自堂上一见娇娘后,申生便染相思病,“他娇模样还不离我眼眶,待相忘,知怎忘;要相从。转渺茫”。怎得与娇娘相见,把衷肠诉于她知道呢?于是他题诗二首,试探春情,并题诗窗上: “玉箫吹彻霓裳调,谁识鸾声与凤声”,以此暗示自己知音不遇。当他读到娇娘的和诗,知其芳心,便开始了大胆的追求。他向娇娘丐一半灯烬,并以言相探,不意言到深情处,小姐又转而拒他。这使申纯苦恼万分,“相思一夜九回肠”,被相思害得“担愁病,宽翠裘”。但申纯并没有因为小姐的相拒而心灰,他又以弃掷梨花相试,并与娇娘拥炉相向,大胆地剖析寸心: “我自遇姐姐后,魂飞魄扬,不能著体。夜更苦长,终夕不寐,求一诉衷情而不可得。”把自己的心事和盘托出。当他知小姐也为自己“寝梦不安,饮食俱废”,并许以婚姻,道得“若事不济,妾当以死相谢”时,也发誓“小生若有负心,皇天共鉴”,以示对娇娘的忠贞不渝。为表真情,申纯也曾剪发书盟。但不久番兵入侵、家书催归,申纯匆匆地告别了娇娘。 申纯归家两月,心中思念小姐,欲往见之,却又未得爹娘之命,为此郁郁成病。为见娇娘,他托言求医, “这病连我自家也不知从何而起,可恨成都偌大地方,没个医人晓得的。倒不如眉州那边有几个良医,惯治无名之症,请来诊视才好。”就这样,他又重新来到了眉州。为情所至,申纯和娇娘不顾封建礼法的约束,大胆地于荼蘼架西小院中幽会私合。正是这种蔑视礼法的行为,热烈地肯定了情而否定了理。欢之际,申生又被家人催促回家了。 申家遣媒到舅家为申纯求婚,却遭到了母舅以中表兄弟不许成婚为由的坚执相拒。 “新求间阻,无计成婚”,但申纯并没有气馁,仍孜孜以求,发誓“拼今世呵,定要和你生同衾,死同墓”。 申纯因说亲不遂以致成病,为此,他又心生一计,唤师婆禳解,只云中鬼,到数百里外躲避方保平安。正是这种百折不挠的坚韧性,使申生又一次走出困境,重会娇娘,寻找旧约。因申纯不小心。为丁怜怜偶遗绣鞋,飞红得之,又偶然于花丛中拾得飞红之辞,使小姐生疑见怪,爱情又一次受到考验。为了表达自己对娇娘的真诚,他于神灵前赌下大誓: “念我两人,形分义合,生不同辰,死愿同夕。在天为比翼之鸟,在地作连理之枝。暮暮朝朝不暂离,生生世世无相弃……”,使得娇娘心头冰释,自此以后, “两下情好倍甚”。一次,娇娘在花园巧遇申生, 两人共同寻芳。申生因情所至,不能自己,要“趁着那草铺绣叶成茵,百花影里交鸳颈”,并对娇娘说: “我和你既盟为夫妇,今后休得再以兄妹相称。趁此无人之处,先厮唤一声:娇娘我的妻。”又使娇娘唤自己一声“申郎夫”。这样一对恩爱夫妻,怎不让人羡慕,又怎不让人涕下呢。毕竟他们这是在花前 *** ,虽心中相爱,却姻缘难成。不料花园的私会被飞红告密,申生出于无奈,又告别回家,美姻缘重被隔断。为了能重谐姻缘,娇娘叮咛: “郎此去转眼是秋榜之期,只愿一举高登,重遣求婚。或俺爹爹见许,也未可知。”申生说: “我不怕功名两字无,只怕姻缘一世虚。”表示了对功名的否定,以爱情为重,功名为轻。他后来应试,也只是把科举作为获得爱情的手段。登科及第后,申生前去拜谢舅妗,又来到了娇娘身边。因申生在王家“经理庶务,才干有余。又且少年登第,前程万里”,使得王文瑞重许申生婚姻之约。不料“泼天风浪凶”,因帅子求亲,王文瑞迫于权势,又生变卦。转眼间,两个有情人春情都付与一江春水,东流而去了。 娇娘因婚事不遂,致抱恨成病,生命危急。申纯买舟私奔,约小姐舟中会面。娇娘虽抱病,却把关心申纯看得比关心自己还重, “郎青云万里,厚择佳配,共享荣贵,妾不敢忘。但郎气质孱弱,自来多病,身躯薄劣,怎当得千万折?怕误了你他年锦帐春风夜。”申郎却说: “我如今富贵二字早置之度外,泼功名,视做春秋雪。”“姐姐果为小生而死,小生断也不忍独生了。”当申纯得知娇娘芳殒的消息,便要悬梁自缢。兄长以“你名高翰院,兰堂早住。少甚么红粉楼头卿相女,容华似玉,双双同咏关雎。又何须故把青春轻送与”等言语相劝,他只是不听。申纯见小姐已逝,心早已随她而去,再也不留恋人间了,后绝食二日,以身殉情。 申纯形象塑造的成功,不仅表现在他对自由婚姻的主动、大胆的追求,坚毅不拔,百折不挠,更主要的是把恋爱婚姻放在科举功名之上,使得他在功名得中之后,毅然抛弃光辉的前程,和娇娘双双殉情。申纯为情而死,正是这种轻功名、重爱情的性格的必然发展。申纯的言行,不仅与空虚、卑下、只知眠花宿柳满足情欲的帅公子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也比以前的一些爱情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大前进了一步。如《西厢记》、《牡丹亭》,他们的主人公虽也在婚姻上背叛礼教,争取自主,而对功名则大都热衷,很少采取否定的态度,而申纯在这点上,认识却能高于他们,这体现了封建社会末期青年知识分子对现实认识的不断深化和觉醒,在那个以科举取士,获取荣华富贵的社会里,申纯能不以功名为念,义无返顾地走向殉情的道路,实是难能可贵的。 《红楼梦》的男主人公宝玉否定仕途经济,毅然背弃读书做官、荣宗耀祖的人生道路,中举之后坚定地出走,使封建大家族的希望最终成为泡影。申纯与宝玉,可谓是一类人物。在申纯身上,我们可以隐约窥见贾宝玉的雏形。 在申纯的身上,也有不容讳言的弱点和消极思想。舅家拒婚后,申纯托言中祟,重到王家,此时,他不是全心全意地与娇娘一起努力挽回局面,反而为丁怜怜盗鞋,与飞红调笑,以致风波迭起,使娇娘心生间隙。在爱情遭受挫折扼杀时,表现得软弱,不仅不能为一妇人谋,和娇娘一起反抗,反而自艾自怨,认为这是自己“前生命悭,今生命凶”,把它看作是命运的捉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人物形象的思想局限性。

5,连枝共冢 是什么意思

1. 含义:比喻爱情坚贞不渝。2. 出处:晋·干宝《搜神记》第11卷:“便有大梓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3. 用法:但得个同心子,死共穴,生同舍,便做~、共冢我也心欢悦。 ★明·孟称舜《娇红记·晚绣》答案对你有益,请采纳!
连枝共冢的意思是:比喻爱情坚贞不渝。 【出自】 明·孟称舜《娇红记·晚绣》:“但得个同心子,死共穴,生同舍,便做连枝共冢我也心欢悦。” 但愿与子同心,死能够埋在一起,生能够住在同一个房子,爱情坚贞不渝我的心十分欢悦。。 【示例】有一种爱让人连枝共冢,有一种爱让人至死靡它。 【语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形容爱情坚贞 【近义词】海枯石烂、白头相守、天长地久、百年好合、相濡以沫。 扩展资料 连枝共冢的近义词 1、白头相守 【解释】指夫妻恩爱相守到老。 【出自】明·无名氏《闹铜台》第一折:“我与李固白头相守,便是我平生愿足。 ” 我和李固恩爱相守到老,这就是我一生的所有的愿望。 【示例】他抱着她的腰,只愿在这红叶中白头相守。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2、天长地久 【解释】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出自】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即使是天长地久,也总会有尽头,但这生死遗恨,却永远没有尽期。 【示例】绡纵即逝可以持续天长地久,海枯石烂仍可以刻骨铭心。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形容时间长久

6,孟称舜是什么职业

孟称舜孟称舜(约1599年-1684年),字子塞,又作子若或子适,号小蓬莱卧云子、花屿仙史,是明清之际的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被认为是戏曲“临川派”继汤显祖之后最重要的作家,倪元璐称他为“我朝填辞第一手”。他编撰的《古今名剧合选》,是公认元明杂剧的一部重要选集,收录元明杂剧五十六种(包括他自己的《眼儿媚》、《桃源三访》、《花前一笑》与《残唐再创》四种),按照婉丽、豪放不同风格,分为《柳枝集》、《酹江集》,并详加评点,有眉批六百零二条,旁批四十七条,内容深刻,见解精湛,是古典曲论的重要典籍之一。孟称舜撰写的杂剧和传奇有十种,现存八种,成就较高者有杂剧《桃源三访》(亦名《桃花人面》)、《英雄成败》、《死里逃生》、《残唐再创》及传奇《节义鸳鸯冢娇红记》、《二胥记》、《张玉娘闺房三清鹦鹉墓贞文记》等。其中《娇红记》被评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中文名:孟称舜别名:小蓬莱卧云子民族:汉出生地:会稽(今浙江绍兴)出生日期:约1599年逝世日期:1684年职业:戏曲家主要成就:撰写名剧《娇红记》代表作品:杂剧《桃源三访》及传奇《娇红记》、《贞文记》等籍贯:会稽(今浙江绍兴)所处时代:明朝简介明末清初,描述爱情故事的戏剧《娇红记》的问世,奠定了明末清初时剧作家孟称舜在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有人认为,孟称舜是继元代关汉卿之后,清代洪升之前,在明代中国戏剧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孟称舜自幼爱好诗文词曲,喜欢阅读屈原的作品《离骚》,年轻时在当地已经是小有名气的文人了。崇祯年间,孟称舜顺利考上当地的秀才,但以后仕途坎坷,屡试不第。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孟称舜和哥哥孟称尧加入张溥等人组织之复社。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孟称舜加入了当时研究文学的“枫社”,成了临川汤显祖“玉茗堂派”(或“临川派”)的重要成员。撰写《贞文记》孟称舜担任松阳训导不久,听说了当地传说才女张玉娘和才子沈_爱情的动人故事。孟称舜推崇张玉娘的人品和才华,同情张玉娘和沈_所遭受的悲惨命运,认为有必要把她们的爱情故事公布于世人,撰写成小说。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孟称舜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撰写成戏剧《张玉娘闺房三清鹦鹉墓贞文记》,后来又更名为《贞文记》。作品一问世,当时受到轰动,后世人们把它和《西厢记》、《追魂记》、《娇红记》一起,全称为“四美”剧本《贞文记》是围绕张玉娘和沈_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开的,其中的主要情节缩写为以下内容:南宋末年,浙江松阳县城有一官员张懋,夫人临盘,娩出一个女婴。张懋和夫人刘氏均出身于官宦人家,系书香门第。张父为女婴取名玉娘,字若琼。在此期间,松阳大户人家沈元,也在同年同月同日娩出一个男婴,叫沈_。他是北宋状元沈晦嫡系七世孙,与张玉娘是表兄表妹。张、沈两家交谊甚厚,来往密切,双方父母为他俩订下了婚约。小时候,张玉娘与沈_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十几年后,女大十八变,张玉娘不仅生得十分漂亮,并且能文善诗。沈_风流倜傥,才华出众。两人常常一起游玩、赋诗、作画。沈氏后来家道中落,张父悔婚,但张玉娘矢誓终身与沈_相爱。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沈_随父北上京城赴试,幸运地考中了榜眼,成了松阳历史上唯一的榜眼。可是,命运并没有使年青人一帆风顺,不久,厄运突然降临,沈_由于劳累过度,不幸染病不起。张玉娘闻讯后十分担忧,寄了《山之高》诗一首,安慰沈_,其中有:“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我有所思在远道,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有情人难成眷属,几天后,沈_病重而死,年仅二十二岁。噩耗传来,玉娘痛不欲生,满腔悲伤化作诗句流露在纸上,其中就有悼亡诗《哭沈生》:“中路怜长别,无因复见闻。愿将今日意,化作阳台云。”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时,玉娘父母欲替她另择佳偶,找了一个有权有势的公子王权。沈_虽死,但玉娘不能忘记这段感情,所以对这门婚事坚决不从命。为了寄托哀思,玉娘把全部的精力致力于诗词创作。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元宵夜,玉娘梦见沈_驾车相迎,醒后悲痛欲绝,长叹一声说:“他来接我了!”当天,玉娘生病了,半月后病死,年仅二十七岁。玉娘死后,与沈_合葬。张玉娘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诗117首,词16阕。其诗清丽上口,其词每阕皆佳,后人把它收集在专著《兰雪集》里。兰即兰花,天下第一香。雪即白雪,洁白无瑕。《兰雪集》收入在清朝《四库全书》别集类存目里。历代文人墨客认为张玉娘诗词写得好,称她是“宋代四大女词人”之一。孟称舜为张玉娘撰写了祭文《贞文祠记》。他又赋《鹦鹉墓》诗一首:“青云夜载美人去,鹦鹉朝来堕翠楼。鹦鹉一去春寂寂,荒城千载云悠悠。香魂欲问梨花月,幽思空余芳杜洲。兰雪有辞君莫唱,夕阳烟树不胜愁。”《娇红记》简介《娇红记》是取材于北宋宣和年间一个真实的故事,并根据元代宋梅洞小说《娇红传》改编。由明朝孟称舜所写,描述王娇娘和书生申纯的爱情因不被准许而双双殉情的悲剧。《娇红记》所表现的男女青年争取婚姻自由的主题,在元明间的戏曲中曾被反复表现过。但是,《娇红记》没有停留在它以前的爱情作品已达到的高度,无论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或反映现实的深度上,它都有其自身的特点,闪烁着新的思想的光辉,被列为“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之一。名家点评陈洪绶曾为孟称舜的传奇《节义鸳鸯冢娇红记》作插图,还曾为他的杂剧《眼儿媚》、《花前一笑》、《桃源三访》和《残唐再创》作点评,他们也曾一起在杭州游玩,在绍兴从事过戏曲活动。孟氏剧作全由陈洪绶评点,加上亦由陈氏点评的《节义鸳鸯冢娇红记》,陈洪绶堪称目前所知点评孟氏剧作最多、用力最勤的批评家。陈氏的评语,既有宏观的艺术特色、价值取向的剖析,更有微观的铸词冶句、叶韵入律、传情写态、情节设置等的点评,如其评《桃源三访》:“《桃源》诸剧旧有刻本,盛传于世。评者皆谓当与(王)实甫、(关)汉卿并驾。此本出子塞手自改,较视前本更为精当。与强改王维旧画图者自不同也”;评《娇红记》:“若铸辞冶句,超凡入圣,而韵叶宫商,语含金石。较汤若士欲拗折天下人嗓子者,又进一格”、“此曲之妙,彻首彻尾一缕空描而幽酸秀艳,使读者无不移情”;评《泣赋眼儿媚》:“蕴藉旖旎,绰有余致,而凄清悲怨处,尤足逗人幽泪”等等,不一而足。《节义鸳鸯冢娇红记》是孟称舜最著名的传奇,曲苑有“临川让粹,宛陵让才,松陵让律”的美誉。与祁彪佳、马权奇等曲评家一样,陈洪绶对《娇红记》极为赞赏,不但为其作了四幅精美绝伦的卷首插图,更详加评点,亲作长序。在序言中,陈洪绶表达了对孟称舜——也可以说是对当时曲作家们——的深刻理解:孟称舜才华过人而以道气自持,每每被“乡里小儿”视为迂生腐儒,实则情深一往,他所追求的至情至性,“问诸当世之男子而不得,则以问之妇人女子;问诸当世之妇人女子而不得,则以问之天荒地老古今上下之人”。或有“老先生”见到孟氏所作的戏曲,呵斥其为“不正之书”,陈洪绶为他辩驳:“今有人焉聚徒讲学,庄言正论,禁民为非,人无不笑且诋也。伶人献俳,喜欢悲啼,使人之性情顿易,善者无不劝,而不善者无不怒。是百道学先生之训世,不若一伶人之力也。”这又是对地位低下的伶人们的肯定与认同。陈洪绶一生醇酒妇人,放浪形骸,但其诗文却多有沉郁的家国之痛,至情至性,一往情深,他与孟称舜性情相近,所以相知最深。

7,秋香真的比唐伯虎大20岁吗

  秋香与唐伯虎虽然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但据考证,秋香生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比唐伯虎足足大20岁。   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在江浙地区流传了500多年,说的是唐寅与文徵明、祝枝山都是吴中的才子,唐伯虎尤其能文擅画,气度潇洒,不拘小节。无锡望族华学士之夫人率婢仆乘画舫来吴中进香,正巧遇到应文徵明和祝枝山相邀来游虎丘的唐伯虎。这时,唐伯虎看见华府众人中有一位风姿明丽、秀逸绝尘的婢女。这引起了唐伯虎的追求之心。为此,唐伯虎不惜更换便装到华府应聘教书先生,取名华安,后与秋香终成眷属。   然而这只是传说故事,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不仅没有传说中的风流韵事,而且生活清贫,一生坎坷。他年轻时,妻子离世。唐伯虎27岁时续弦,娶了何氏。可惜,好景不长,在第二年的会试中,唐伯虎受到科举舞弊案的牵连,吃了一连串冤枉官司,从此科举无门,功名路断。何氏见唐伯虎失去仕进希望,与唐伯虎日日争吵,唐伯虎一纸休书将何氏送回娘家。后来,唐伯虎娶青楼女子沈九娘为妻,俩人情投意合,唐伯虎自此也潜心作画,在丹青上大有进展。唐寅31岁开始“千里壮游”,足迹遍及江、浙、皖、湘、鄂、闵、赣七省,贫困之下以卖画为生。唐寅擅画山水及工笔人物,尤其是仕女,笔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唐画”为后世画家所宗。传世作品有《骑驴归思图》、《秋风纨扇图》、《李瑞瑞图》、《一世姻缘图》、《山路松声图》等。诗词散文有《六如居士全集》。   唐伯虎的后半生与桃花坞是密不可分的,明正德四年(1509年),唐伯虎在苏州城北建成桃花坞,他自称桃花坞主,曾写《桃花庵歌》描写自己的生活:“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唐伯虎的主要艺术作品也产生于此。唐伯虎坎坷一生,晚年生活贫困凄苦,享年54岁。   从唐伯虎坎坷的一生来看,他并没有叫做秋香的妻子,那么“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是怎么回事呢?秋香又是何等人物?   在明代的笔记体小说中最早出现秋香的身影。明代小说家王同轨在他的《耳谈》中叙述的另一个苏州才子陈元超与唐伯虎点秋香一模一样的故事:“元,少年倜傥不羁,尝与客登虎丘,见官家从婢姣好姿媚,笑而顾己,悦之。令人迹至其家,微服作落魄,求佣书焉,留侍二子。自是二子文日奇,父师大惊,不知出元也。已而以娶求归,二子不从,曰:室中惟汝所择。曰:必不得已,秋香可。即前遇婢也。二子白父母,嫁之。元既娶,婢曰:君非虎丘遇者乎?曰:然!曰:君既贵公子,何自贱若此?曰:汝昔笑顾我,不能忘情耳!”这个故事到了明末冯梦龙手上,就变成了《警世通言》中《唐解元一笑姻缘》。而在戏曲中出现唐伯虎的故事的,最早有明末孟称舜的杂剧《花前一笑》,后来人们觉得“一笑”太不过瘾,又从“一笑”发展到“三笑”,出现了王百谷的《三笑缘》弹词、卓人月的《唐伯虎千金花舫缘》杂剧。乾隆、嘉庆以后,苏州评弹艺人口中常唱的弹词有《三笑姻缘》、《三笑新编》、《三笑八美图》、《笑中缘》等等。到了清朝末年,民间开始流传弹词唱本《九美图》,开始有了唐伯虎娶九个貌美如花的老婆的说法。   唐伯虎虽然并未娶秋香为妻,但与其同时代,的确有一个叫秋香的女子,不过这个秋香并非是大户人家的婢女,而是当时南都金陵风月场中的名妓。据记载,这个秋香本名林奴儿,字金兰,号秋香,她琴、棋、诗、画样样精通,当时被誉为“吴中女才子”,秋香早年被迫堕入青楼,从良嫁人后还有些老主顾来找她。她不仅拒绝了,而且还在扇子上画了一幅画叫《新柳图》,题诗曰:“昔日章台舞细腰,任君攀折嫩枝条。如今写入丹青里,不许东风再动摇。”据明代《画史》中记载:“秋香学画于史廷直、王元父二人,笔最清润。”在《金陵琐事》中,还记载了秋香曾经向唐伯虎的绘画老师沈周学过画画。沈周是明代相当着名的大画家,曾为秋香画过一幅丹青画,写过一首词。秋香与唐伯虎虽然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但据考证,秋香是生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比唐伯虎足足大20岁,唐伯虎16岁出道时,很难与金陵秦淮河畔的秋香产生感情。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看来很可能是后人的附会了。   秋香确有其人,华太师也在历史上出现过,不过据《明史》记载,华太师其实比唐伯虎小27岁。他原名华察,字子潜,号鸿山,明嘉靖五年(1526年)中进士,当时才30岁。华鸿山后任兵部郎中,入为翰林院修撰,曾奉命出使朝鲜,赐一品服。和《三笑》中描述的情况恰恰相反,华鸿山平时的生活很俭朴,饮食非常简单,家中也没有侍婢,他年老归隐时,“家本素丰,林园甲江表,而食不三豆,室内无侍媵,文词清削”。而且华鸿山的两个儿子也不是弱智,据《西神客话》载,其子“少有隽才,甫冠即登科第”。   由此可以看出,“唐伯虎点秋香”原本是“陈公子点秋香”,由于“陈公子点秋香”的原型陈元超,也是明代苏州人,与唐伯虎同为才子,明末的冯梦龙把两人的身份搞错了。 (更多精彩:无线问问) wap.wenwen.com

文章TAG:孟称舜  桃花  桃花人面  代表  孟称舜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