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名词解释人首彩陶瓶

人首彩陶瓶,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1973年出土于甘肃秦安邵店大地湾。细泥红陶。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6.8厘米。器形为两头尖的长圆柱体,下部略内收,腹双耳已残。口做圆雕人头像,披发,前额短,发整齐下垂。鼻呈蒜头形。鼻、眼均雕成空洞,口微张。两耳各有一小穿孔,头顶圆孔做器口,腹以上施浅淡红色陶衣。黑彩画弧线三角纹和斜线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三组。造型以抽象的线条与人头像相结合,颇具特色。装饰以雕塑与彩饰构成一体,极其自然。是一件既具实用性又具有艺术性的古代艺术品。

名词解释人首彩陶瓶

2,甘肃省博物馆观后感

很好
您好,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甘肃博大精深的历史和文物,甘肃省博物馆是免费开放的,有"甘肃彩陶"展厅展厅展示有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及青铜时代诸文化彩陶,其中宽带纹三足彩陶钵、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和大地湾地画等引人关注。"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厅集中展示了420余件系统反映古丝绸之路的文物,包括北方草原文化青铜器、铜奔马及仪仗队、汉唐丝织品、佛教造像、金银器、唐三彩、元青花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甘肃古生物化石"展厅以地球生命演化史为主线,陈列展出了大量甘肃境内发现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包括地球厅、海洋动物厅、恐龙厅,黄河古象厅四个分展厅。分别介绍了地球与生命进化和地质时期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发现的各类古生物化石,以及它们的生活环境和相关知识。馆藏文物博物馆收藏有历史文物、近现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标本约35万余件。馆藏彩陶、汉代简牍、文书、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萃宝最为突出。自建馆以来,通过考古发掘、征集和捐赠获得历史文物藏品82000余件,精品的历史文物有。珍贵的丝麻织品,经卷文书,木、漆、铜器,彩陶,大量的汉简、长城文物,还有包括驰名中外的铜奔马在内的铜车马群及木车马,金银舍利棺,西夏文本及文物,天梯山石窟造像。走进博物馆,脚下仿佛是时空的穿越,遥古的生物慢慢浮现了眼前,挣扎在泥潭中黄河象,慢慢闭上眼睛的额大型食草恐龙,珍贵的历史出现在了眼前,张骞通西域,霍去病征西,列队威严的铜奔马车队,甘肃境内一列列的车队把一批批弥足珍贵的文物拉近博物馆的繁忙景象。步行的几十分钟内,满满的了解了西北的历史,古生物,天文,地理,地质地貌发展,一下子就植入了心底的最深处。凝神屏气的参观,心灵的强烈震撼,尤其是看到中国旅游业的标志“马踏飞燕”的原件,更是让灵魂再次震颤。静静的不敢呼吸,怕吵醒了沉睡的将士,轻轻的离开,不忍惊醒飞翼恐龙宝宝美梦。一场参观,足以对西北的历史浓缩再怀念想、希望可以帮得到您!
古人好厉害??什么都能做出来
ztdestdtdte

甘肃省博物馆观后感

3,哪个遗址被称为彩陶文化

  甘肃是我国彩陶起源最早、发展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艺术成就最高的地区,素有“彩陶之乡”的美称。距今7800年前的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出现的彩陶,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属于仰韶文化的大地弯文化依存中发现,彩陶呈现为这一时期的最重要的文化表征。其代表是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构思奇特,造型别致,文饰美观,线条流畅,标志了中国古代制陶工艺技术的高度发达。   在甘肃发现最多、分布面最广、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早在20世纪20年代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它最鲜明的特征,便是彩陶文化十分发达,各个不同文化类型遗址中有大量的彩陶出现,这在整个中国彩陶文化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不仅如此,这一文化类型的彩陶还有着自己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风貌,同其它考古学文化中的彩陶比较,其画彩的部位更加广泛,不仅在许多细泥陶的外壁和口沿布满了花纹,而且在许多大口径器物的里面和其他夹砂的炊器上画上彩纹,其繁缛而多变,细腻而奔放的文饰,表明这一时期无论是陶器的烧制,还是绘彩的技术,都已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正因为如此,所以考古界一度将其称为“甘肃彩陶文化”。   马家窑文化位于黄河上游地区,最先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其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050年。它上承庙底沟文化,下启齐家文化,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一个地方分支。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制作工艺很成熟,数量特别繁盛,占各类陶器总和的25%——50%。在陪葬陶器中,彩陶多达80%。马家窑的彩陶多为红陶,分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彩绘幅面很大,许多泥质细陶往往口沿、外壁都绘有花纹,还盛行内彩,纹饰绘于器物内壁。甚至一些作为炊器的夹砂陶也有彩绘,极为少见。花纹繁缛瑰丽,富于变化而有规律。大多数的夹砂陶表面饰以绳纹,少数饰数道平行线、折线、三角或交错的附加堆纹。马家窑文化的陶器在造型上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器形有碗,钵,盆,罐,壶,瓶,杯等。   马家窑文化彩陶上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按时间先后可以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这四种类型的彩陶各具特色。石岭下类型的彩陶多瓶、罐、壶等,流行变形鸟纹流行、圆圈纹等;马家窑类型多瓶、罐、盆、瓮等器形,流行漩涡纹、弧边三角纹,代表作有青海大通山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等;半山类型的彩陶多小口直颈广肩鼓腹双耳壶等,流行红黑相间的锯齿纹、漩涡纹;马厂类型器形与半山基本相同,流行变体人形等纹样。
1921年,河南渑池县仰韶城,发现了彩陶为显著特征,与磨制石器并存的文化

哪个遗址被称为彩陶文化

4,经过对我国远古时代存留下来的先民活动遗址与文物的考证印证了炎

黄土高原上的甘肃屡屡以其神秘的发现让世人注目。上世纪初,位于甘肃西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曾震惊海内外。而位于甘肃东部天水秦安的大地湾遗址的发掘,被学术界评定为我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大地湾遗址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文化奇迹”。   一   渭河上游的天水市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东侧,坐落在陇山西侧的葫芦河支流五营河与阎家沟小溪交汇处的第一、第二、第三级冲积台地上。这里南依山丘起伏的长虫梁,北临河水平缓西去的清水河,东起高崖沟,西至阎家沟。1958年,甘肃省文物部门进行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了距今8000年到5000年的大地湾遗址。1978年以来,先后进行了两轮较大规模的发掘,发掘总面积为14752平方米,约占遗址总面积的1.34%。然而,大地湾遗址刚打开大门,就有惊人的发现,为世人呈现出“一个远古文化遗存的巨大宝库”的景象。   就初步的发掘情况来看,大地湾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到目前为止,考古工作者共在大地湾遗址清理发掘出房屋遗址240座,灶址98个,灰坑和窖穴325个,墓葬71座,窑址35座及沟渠12段,累计出土陶器4147件、石器(包括玉器)1931件、骨角牙蚌器2218件以及动物骨骼17000多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地湾的房屋建筑遗址不仅规模宏伟,而且形制复杂,被称为中国史前建筑发展史的“一块活化石”。长期从事大地湾遗址考古发掘的专家经过初步研究后认为,大地湾遗址文化类型多,延续时间长,历史渊源早,技艺水平高,分布面积广,面貌保存好,规模宏大,内涵丰富,在我国考古史上亦属罕见。   据考证,大地湾遗址大致可分为五期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层文化。其历史年代从距今8000年一直延续到距今5000年。其中距今8000年的一期文化是我国西北地区迄今为止考古发现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   二   大地湾遗址五期文化遗存出土的文物,对研究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明,尤其是对华夏文明的起源性问题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大地湾遗址是我国农业的策源地之一。在大地湾遗址 H398出土的炭化植物种籽,经鉴定是禾本科的黍(俗称糜子)和十字花科的油菜籽,这是我国同类标本中时代最早的,与国外最早发现的希腊阿尔基萨前陶器地层出土的同类标本时代相近。由此可以说明,在7000多年前,以大地湾遗址为中心的清水河谷是我国最早的粮食与油料作物的种植地,大地湾文化是我国最早的农业文化之一。   大地湾遗址是中国彩陶的起源地。大地湾遗址迄今共发掘出4147件陶器,而且发现了35座用于制陶的窑址。其中距今约8000年的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存出土了三足钵等200多件彩陶,是我国境内迄今为止发现的时间最早的一批彩陶。这些陶器造型单一,陶片分层,色彩不均匀,显示当时制陶方法和烧制技术原始。到距今约6000年的大地湾二期时,彩陶制作技术已突飞猛进。二期出土的人头型器口彩陶瓶,通高31.8厘米,瓶口是一个罕见的人头形状的雕塑,其形状象征一母腹,整件陶器融造型、雕塑、彩绘艺术于一体,被专家们确认为迄今为止我国史前雕塑艺术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同期还出土了一套成系列的彩陶圆底鱼纹盆,其花纹依时间顺序依次为写实的鱼纹、抽象的鱼纹和变形的鱼纹。其中一件鱼纹盆直径达51厘米,是目前国内发现的直径最大的鱼纹盆。   考古工作者研究大地湾一期出土的陶器和窑址等实物资料后发现,8000年前后的大地湾先民采用了一种“内模敷泥法”,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制陶方法之一。大地湾出土彩陶,将中国彩陶文化产生的时间上溯到距今8000年到7000年的时间,这和世界上目前发现最早含有彩陶的两河流域的耶莫有文化与哈逊纳文化的年代大致相当。更重要的是,这一发现也充分说明了我国黄河中、上游地区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区域之一,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就是中国彩陶的起源地。   大地湾陶器上的彩绘符号与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大地湾一期出土的陶器上共发现了十几种彩绘符号,有直线也有曲线,形状有竖道、箭头形、类 X形和植物关纹样。这些符号比过去国内最早发现的西安半坡陶器刻画符号的时间早了1000多年,且有一些符号与半坡符号基本一样。虽然这些神秘符号的意义至今未能破解,但专家们认为,它们可能就是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已故著名学者郭沫若生前就认为:“彩陶上的那些刻画标记,可以肯定地
////////////碧晕悦源鬼胸/////////////可以去看看这个,现在都在用这款,售后好!功能强大!!

5,甘肃省博物馆和兰州市博物馆是一个地方吗

甘肃省博物馆是在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西路南侧。兰州市博物馆位于城关区庆阳路东段110号不是一个地方。望采纳。
兰州博物馆: 馆舍介绍 兰州市博物馆兰州市博物馆所在地原为白衣寺故址,据寺内清咸丰十年立《重修白衣寺塔记碑》载:“白衣寺为前明肃藩王所建。相传乃王妃之功德,至今四百余年。”白衣寺坐北朝南,有两进院落。前院为白衣菩萨殿,塑白衣观音像,故名白衣寺。殿东为伽蓝祠,西为土地祠,后院中有白衣寺塔。白衣寺塔为实心砖塔,塔高约30米,塔基方形,为错牙式,长宽各约7米,高2.8米,四面刻有花卉图案。塔身下部呈覆钵状,高8米。正南塔基连接处有一佛龛,外嵌有对联一副,现已模糊不清,据民国时期报纸记载,对联为: 玉柱玲珑通帝座,金城保障永皇恩。 题款是:太华道人崇祯辛未孟夏之吉 据考证,从题款来看,对联作者为明肃王朱识鋐,他崇尚道教,“太华真人”是他的号。塔身上部呈八角形锥体,高约18.5米,有十二层密檐,每层的每一面都开有佛龛,内塑佛像,全塔共有96尊佛像,每层各角各挂风铃一个,全塔亦有96个风铃。塔刹高约1米,形若宝瓶。—般佛塔的层数多为奇数,而白衣寺塔却为偶数,在佛塔中极为少见。1986年,在维修白衣寺塔时,在塔顶发现30多仆珍贵文物,其中以金丝、宝石的金莲玉雕观音钗和宝石鱼蓝观音钗尤为珍贵。白衣寺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陈列 馆藏佛像 《兰州历史文物展》 以“弘扬兰州文物精华,展示百年兰州风情”为陈列宗旨,展出马家窑、齐家、辛店文化陶器,白衣寺塔藏文物,佛教造像,铜器,东汉明器等文物200余件,着重反映兰州远古先民所创造的古代文明,启迪人们对兰州黄河文明的认识和热爱。 《馆藏书画精品展》 共展出兰州地方书画名家作品37幅78件,展现了明清时期,独具地域特色的陇上书画的艺术魅力。 珍贵藏品 漩涡锯齿纹双耳彩陶鼓 泥质红陶。器物上端为直筒状,下端向外撇呈大喇叭状,大喇叭口边缘有突出的六个乳钉。它是目前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打击乐器之一。 卷夔纹青铜簋 西周。腹近似长方形,下有外撇的圈足。有兽首双耳,兽首下部至腹底处又有双珥。纹饰以卷体夔龙纹为主体纹饰,云雷纹衬底。 特色活动 经常举办诸如《民俗与传统——话说端午节》、《晚清民国时期兰州地区回族书法家作品展》等展览,从多角度让观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每年不定期举办藏品鉴定鉴赏活动,义务为民间收藏者提供藏品鉴定咨询服务。 甘肃省博物馆 博物馆简介 “丝绸古道三千里,黄河文明八千年。”甘肃是我国远古神话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诞生地,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丝绸之路”甘肃段,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遗存使甘肃位于全国文物大省之列,甘肃省博物馆也因得天独厚的条件,收藏有历史文物、近现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标本约35万余件。 从白垩纪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到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从商周以来的青铜器、陶瓷玉器到汉唐的丝绸之路文明;包括宋、元、明、清的瓷器、木雕、丝织品、绘画等我馆都有丰富的收藏。其中尤其以馆藏彩陶、汉代简牍、文书、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萃宝最为突出。这些藏品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要充分发挥文物的价值,除了常规的实物展览外,为它们提供一种更为开放的展示方式,让久藏深闺的文物为广大群众所欣赏,让古老的中华历史文明为世界所了解,网络无疑是最佳的选择。我们试图通过网络这一载体,建造一座流动的虚拟博物馆,在这里,凝固深厚历史将与流动的现代信息有机结合,为我们提供跨越时空的交流,在这里,它将为你呈现甘肃省博物馆的另一种魅力。 自建馆以来,通过考古发掘、征集和捐赠获得历史文物藏品82000余件,堪称精品的历史文物有3000余件,国宝级文物16件(组),国家一级文物720余件(组)。从白垩纪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到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从商周以来的青铜器、陶瓷玉器到汉唐的丝绸之路文明;包括宋、元、明、清的瓷器、木雕、丝织品、绘画等都有丰富的收藏。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和车马阵、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仪礼简、旱滩坡出土的医药简、泾川唐代大云寺的舍利金棺、敦煌藏经洞北宋淳化二年“报父母恩重经变”绢画等等,都是蜚声海内外的文物珍宝。此外东汉的铜奔马、魏晋时期的“驿使图”画像砖,已分别被定为国家旅游和邮电事业的标志。馆内收藏的黄河古象化石,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一具古象化石,也是世界上最完整的剑齿象骨架化石。还有目前发现的亚洲最大的蜥脚类恐龙合川马门溪龙古生物化石标本,闻名世界,影响巨大。 2006年,甘肃省博物馆新展览大楼维修完毕、落成开馆,新展览大楼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其中藏品库房面积7600平方米,展厅面积约9000平方米,是集办公区、藏品库房区、展览区为一体的智能化建筑,具有多种现代化设施,实现全方位影像服务,大幅屏幕和电视触摸屏能提供大量彩色图文信息,供观众任意选择。同时开通的互联网国际网站,使甘肃省博物馆的文物收藏、研究、展示等信息实现了网络资源共享。编辑本段主题展览 新馆建成后,根据甘肃省文物特点和优势,向社会推出“甘肃彩陶”、“甘肃丝绸之路文明”、“甘肃古生物化石”三个常设主题展览,并在2007年荣获“第七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甘肃彩陶”展厅 甘肃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交会处,地处黄河流域上游,省内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古文化遗存,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甘肃是我国的彩陶大省,素有“彩陶之乡”美誉。省内史前遗迹分布之密集,文化内涵之丰富,出土器物数量之众、品位之高,在世界彩陶文化中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保存有完整的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堆积,内容同豫、陕二省仰韶文化遗存相吻合,为解决仰韶文化起源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近一个世纪的考古研究显示,甘肃是中国彩陶的发祥地,是我国新石器时期彩陶文化持续时间最长、类型最为众多、器型最为丰富、制作最为精致、图案最为绚丽、艺术价值极高的地区。“甘肃彩陶”展厅中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及青铜时代诸文化彩陶交相辉映,最引人瞩目的有宽带纹三足彩陶钵、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和著名的大地湾地画等。 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厅 “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厅 驼铃阵阵,羌笛悠扬。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东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在甘肃留下了无数璀璨瑰丽的历史文化艺术珍品,呈现出了古代文明的辉煌。“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厅集中展示了420余件系统反映古丝绸之路的精美文物,包括北方草原文化青铜器、铜奔马及仪仗队、汉唐丝织品、佛教造像、金银器、唐三彩、元青花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甘肃古生物化石展厅 “甘肃古生物化石”展厅 “甘肃古生物化石”展厅是以地球生命演化史为主线,陈列展出了大量甘肃境内发现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包括地球厅、海洋动物厅、恐龙厅,黄河古象厅四个分展厅。分别介绍了地球与生命进化和地质时期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发现的各类古生物化石,以及它们的生活环境和相关知识。 其他临时展览 多年来甘肃省博物馆陆续推出了《甘肃佛教金铜造像展》、《甘肃古代书法艺术展》、《敦煌藏经洞发现百年特别展》、《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书画展》、《甘肃精神》、《抗震救灾图片展》、《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器精品展》、《新疆丝绸之路文物精华展》、《野生动物——人类的自然遗产》、《新中国成立60年甘肃考古发现成果展》等主题鲜明、展品丰富、社会反响热烈的一系列展览,并根据社会与观众的需要举办了各种临时性展览。此外,博物馆社会教育部门还组织博物馆志愿者开展“博物馆之友”活动,举办科普讲座,专家讲解,“送文物进校园、进军营”以及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社教活动为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历史沿革 1939年,中英庚子赔款董事会组建成立甘肃省科学教育馆 1943年,改名为国立甘肃科学教育馆 1950年,改称为西北人民科学馆 1956年,正式命名为甘肃省博物馆

6,大地湾文化遗址在什么地方

位于天水市秦安县东北五营乡邵店村,距天水市区102公里。大地湾遗址是1958年甘肃省文管会在全省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后即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秋开始发掘,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地湾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总面积32万平方米。截止1984年,共揭露面积13700平方米,出土房址238座,灰坑357个,墓葬79座,窑38座,灶台106座,防护和排水用的壕沟8条,各种骨、石、蚌、陶器、装饰器和生活器物共计8034件。大地湾遗址最早距今7800年,最晚距今4800年,有3000年文化的延续,其规模之大,内涵之丰富,在我国考古史上亦属罕见。 大地湾遗址的房屋,早期多以半地穴式圆形为主,直径在2—3米之间,室内有一小火塘。中期的房屋除仍保留了半地穴的形式外,出现了平地起建的房屋,面积增大,地面用料礓石水泥修抹。晚期房屋以平地起建为主,出现了规模宏伟,形制复杂的殿堂式房屋。如编号为 F901的大房子遗址,距今6000多年,总面积达420平方米,由主室、东西侧室、后室、门前附属建筑四部分组成。其中主室131平方米,地面是料礓石泥和人造陶粒轻骨料制成的混凝土,硬度相当于100号水泥。F411号房子地面还绘有一幅非常生动的地画,是我国目前最早的原始地画,为研究我国古代绘画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大地湾的制陶业也相当发达。如发掘出的一件大型圆底龟纹彩陶盆,口径50.2厘米,卷折唇,曲折腹,圆底,口沿下有鱼纹绕周,形象逼真,花纹流畅,为同类器物之冠。著名的彩陶人头瓶,通高32厘米,口径4.5厘米,人头形口塑有清秀的五官,整齐的刘海,微鼓的鼻翼,尖圆的下颔,面呈鸭蛋形,双耳有穿孔,口目镂空,显得生趣盎然。瓶身以优美的弧线为轮廓,由弧线三角形和柳叶纹组成流畅的图案,造型优美,动人心弦。在宽带纹环底型号陶体内壁已发现有十多种独特的彩色符号,距今7000年,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新资料。 大地湾遗址出土的石斧、石刀、陶刀等农业生产工具数量很多,贮存物品的大袋形窑穴的建造,大型陶瓮、缸、罐等贮藏器的大量出现,还有我国最早的农业标本炭化稷和油菜籽的发现,都说明和反映了其经济形态属于定居的以农业为主的类型。 大地湾遗址根据地层可分为四期:即大地湾一期,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它的发现,大考古学上不仅对探讨甘肃东部地区考古编年与序列有羊现实意义,也为研究仰韶文化的起源及文化多源说提供了新的证据和资料。
黄土高原上的甘肃屡屡以其神秘的发现让世人注目。上世纪初,位于甘肃西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曾震惊海内外。而位于甘肃东部天水秦安的大地湾遗址的发掘,被学术界评定为我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大地湾遗址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文化奇迹”。   一   渭河上游的天水市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东侧,坐落在陇山西侧的葫芦河支流五营河与阎家沟小溪交汇处的第一、第二、第三级冲积台地上。这里南依山丘起伏的长虫梁,北临河水平缓西去的清水河,东起高崖沟,西至阎家沟。1958年,甘肃省文物部门进行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了距今8000年到5000年的大地湾遗址。1978年以来,先后进行了两轮较大规模的发掘,发掘总面积为14752平方米,约占遗址总面积的1.34%。然而,大地湾遗址刚打开大门,就有惊人的发现,为世人呈现出“一个远古文化遗存的巨大宝库”的景象。   就初步的发掘情况来看,大地湾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到目前为止,考古工作者共在大地湾遗址清理发掘出房屋遗址240座,灶址98个,灰坑和窖穴325个,墓葬71座,窑址35座及沟渠12段,累计出土陶器4147件、石器(包括玉器)1931件、骨角牙蚌器2218件以及动物骨骼17000多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地湾的房屋建筑遗址不仅规模宏伟,而且形制复杂,被称为中国史前建筑发展史的“一块活化石”。长期从事大地湾遗址考古发掘的专家经过初步研究后认为,大地湾遗址文化类型多,延续时间长,历史渊源早,技艺水平高,分布面积广,面貌保存好,规模宏大,内涵丰富,在我国考古史上亦属罕见。   据考证,大地湾遗址大致可分为五期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层文化。其历史年代从距今8000年一直延续到距今5000年。其中距今8000年的一期文化是我国西北地区迄今为止考古发现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   二   大地湾遗址五期文化遗存出土的文物,对研究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明,尤其是对华夏文明的起源性问题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大地湾遗址是我国农业的策源地之一。在大地湾遗址 H398出土的炭化植物种籽,经鉴定是禾本科的黍(俗称糜子)和十字花科的油菜籽,这是我国同类标本中时代最早的,与国外最早发现的希腊阿尔基萨前陶器地层出土的同类标本时代相近。由此可以说明,在7000多年前,以大地湾遗址为中心的清水河谷是我国最早的粮食与油料作物的种植地,大地湾文化是我国最早的农业文化之一。   大地湾遗址是中国彩陶的起源地。大地湾遗址迄今共发掘出4147件陶器,而且发现了35座用于制陶的窑址。其中距今约8000年的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存出土了三足钵等200多件彩陶,是我国境内迄今为止发现的时间最早的一批彩陶。这些陶器造型单一,陶片分层,色彩不均匀,显示当时制陶方法和烧制技术原始。到距今约6000年的大地湾二期时,彩陶制作技术已突飞猛进。二期出土的人头型器口彩陶瓶,通高31.8厘米,瓶口是一个罕见的人头形状的雕塑,其形状象征一母腹,整件陶器融造型、雕塑、彩绘艺术于一体,被专家们确认为迄今为止我国史前雕塑艺术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同期还出土了一套成系列的彩陶圆底鱼纹盆,其花纹依时间顺序依次为写实的鱼纹、抽象的鱼纹和变形的鱼纹。其中一件鱼纹盆直径达51厘米,是目前国内发现的直径最大的鱼纹盆。   考古工作者研究大地湾一期出土的陶器和窑址等实物资料后发现,8000年前后的大地湾先民采用了一种“内模敷泥法”,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制陶方法之一。大地湾出土彩陶,将中国彩陶文化产生的时间上溯到距今8000年到7000年的时间,这和世界上目前发现最早含有彩陶的两河流域的耶莫有文化与哈逊纳文化的年代大致相当。更重要的是,这一发现也充分说明了我国黄河中、上游地区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区域之一,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就是中国彩陶的起源地。   大地湾陶器上的彩绘符号与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大地湾一期出土的陶器上共发现了十几种彩绘符号,有直线也有曲线,形状有竖道、箭头形、类 X形和植物关纹样。这些符号比过去国内最早发现的西安半坡陶器刻画符号的时间早了1000多年,且有一些符号与半坡符号基本一样。虽然这些神秘符号的意义至今未能破解,但专家们认为,它们可能就是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已故著名学者郭沫若生前就认为:“彩陶上的那些刻画标记,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是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用世界上最早的混凝土建造了中国宫殿式建筑。距今5000年的大地湾四期文化发掘出的一座编号为 F901的建筑,是目前所见我国史前时期面积最大、工艺水平最高的房屋建筑。这座总面积420平方米的多间复合式建筑,规模巨大、结构复杂、布局规整、中轴对称、前后呼应、主次分明,开创了后世宫殿式建筑的先河。该建筑由前厅、主室、后室、左右侧室及门前棚廊式建筑等六大部分组成。   主室的正门朝正南方向开设,面山背河;房屋结构以中轴为准左右对称;支撑建筑的所有木柱均以石头作基础;主室8根大柱将空间一分为九;共有142根木柱用以坚固墙体,支撑整座建筑,其中中心大柱的直径在50厘米左右。更为神奇的是,在面积达130多平方米的主室,地面由一种类似于现代水泥的混凝土铺成。经考证、化验其化学成分、物理性能及其抗压强度等,均相当于当今100号水泥砂浆地面的强度。中国和日本专家一致认为,这种建筑材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最古老的混凝土。此外,考古工作者在发掘时还发现,大地湾人在混凝土地面之下,还使用了一种可防潮保暖,坚固地基的类似现代“人工合成轻骨料”的建筑材料的雏形。   大地湾地画是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考古工作者在 F411的房基遗址,发现了一幅前所未见的地画。地画东西长约1.2米,南北宽约1.1米。经鉴定,绘制地画的颜料为炭黑,年代为距今5000年左右。在地画的右侧,一幅具有男性特征的人物轮廓由线条醒目地勾勒出来,其头发、躯干、四肢以平涂手法表现。人体各部位比例基本匀称,人物双腿交叉,身后却增添了长长的尾饰。在该地画左侧,另发现一个风格相近的人物形象,与右侧人物相比略显苗条,具有女性特征。地画的整幅图案由人物、动物、方框及一个反“丁”字形图案所组成。地画中具有男性特征的人物,高32.5厘米,宽约14厘米,头部已较模糊,犹如长发飘散,手中似握棍棒类器物。地画中具有女性特征的人物,高34厘米,宽13厘米,头近圆形,颈部明显较细长,胸部突出,两腿也相交直立,似行走状。地画正中人物下方绘有一略斜向右上方的黑线长方框,框内画着两个头向左的动物。   据考证,大地湾地画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独立存在的绘画,这幅地画将我国绘画史向前推了2000多年。考古界和学术界专家们一致认定,像大地湾地画这样绘制于居住房屋内的地面上,保存如此完好清晰的大面积原始绘画,在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存和史前考古中均极其罕见,堪称中国绘画的鼻祖。   三   大地湾遗址的神秘之处,还在于其发掘出的文物印证了某些古代传说。被列为“三皇”之首的伏羲,是我国古史传说中最具神话色彩的人物。他生于古成纪即今天水一带,所以天水被称为羲皇故里。   与伏羲密不可分的还有女娲的传说,这位伟大的女性炼石补天,拯救了洪荒时代的先民,后与伏羲结合,繁衍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至今在距大地湾遗址7公里处的秦安县陇城筑有女娲祠。   大地湾的考古发现从科学的角度证实了这里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天水以及周边地区无疑是华夏文化发源地,这与伏羲的传说在地理和年代上都是基本吻合的。或者说古史传说不是空穴来风,是有其一定的历史基础和根据的。伏羲“养牺牲以供庖厨”,因此又名“庖厨氏”,就是说他指导先民率先饲养家畜,以弥补食物的不足。大地湾以及华夏诸族最先饲养家猪,这已为考古发掘所得兽骨鉴定结果所证实。大地湾出土兽骨17000余件,其中猪骨约占三分之一,大多为两岁以内的未成年个体。   相传伏羲还教人们结网捕鱼,大地湾遗址出土的捕鱼工具如鱼钩、网坠等说明捕鱼是当时人类不可缺少的生产活动之一。因此,可以说考古发现印证了古史传说中的某些具体内容。但是,我们仍无法证实伏羲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不仅如此,众多的古史传说人物如神农氏、燧人氏、有巢氏至今都难以确指。然而,这些人物的事迹与许多考古发现所揭示的事实都可相互印证。值得注意的是,三皇五帝等古史传说人物大多生长在西北地区的渭河流域,这一流域已被考古发现证实为华夏文化的主要发源地。   在我国同类遗址中,像大地湾遗址中出土的大部分文物,不是惟一的,也是罕见的。大地湾遗址自发掘以来,长久地让国内外学术界瞩目与关注。   大地湾遗址还有独特的旅游价值。甘肃“西有莫高窟,东有大地湾”,由此而奠定了甘肃旅游的大格局。就大地湾遗址所在的东部来看,其条件也是得天独厚的:其南距“东方雕塑陈列馆”天水麦积山石窟120公里,与华夏人文始祖的伏羲庙不足100公里,东距秦川西线的文物精华———法门寺和周塬遗址不足一天的路程,北距道教圣地崆峒山也只200多公里的路程,西与甘谷大象山、武山水帘洞等自然景观连成一线,这就构成了甘肃丝绸之路东线的黄金旅游线
甘肃省

文章TAG:人头  彩陶  名词  名词解释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