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厦门大学学报被SCI收录吗

没有收录,SCI收录的都是英文杂志

厦门大学学报被SCI收录吗

2,厦大统计学和会计学报哪个比较好

厦大会计学稍好。厦大会计学,全国排名第2;厦大统计学,全国排名第3。奔跑吧,兄弟。祝你好运。
冬眠解答: 你现在还早,不要那么早准备,如果是本专业的话,那你把自己的专业课学好,其实也就是在复习了。 1、英语要好好学,至少在考研前六级要过, 2、数学三要精通,你的目标要在130左右(150的卷子),可以看同济版或者浙大版。

厦大统计学和会计学报哪个比较好

3,厦大学报是几类期刊

厦门大学学报分为: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厦门大学是211、985、34所学校,它的学报不会差的,很多学校都承认。在我们昆明理工大学核心目录中: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B类,属综合类,CSSCI检索;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B类,综合类,CSCD检索。从外部上看,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影响因子0.692,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影响因子0.502,双月刊,中文核心期刊。
你好!是本科学报,没法给你划分几类。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吗~~

厦大学报是几类期刊

4,求人文社科核心期刊目录求代写社科类核心期刊求代发社科类核心期

http://www.yscbook.com/testbbb/zcpx/zcjsj/201204/526687.html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   1.中国社会科学   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学术月刊   4.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5.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8.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9.复旦大学.社会科学版   10.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1.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12.江海学刊   13.文史哲   14.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5.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6.河北学刊   17.社会科学研究   18.学术研究   19.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天津社会科学   21.社会科学   22.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3.浙江社会科学   24.江苏社会科学   25.社会科学战线   26.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7.浙江学刊?   28.求是学刊   2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30.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31.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   32.学习与探索   33.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34.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35.人文杂志   36.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7.南京社会科学   38.中州学刊   39.广东社会科学   40.东南学术   41.青海社会科学   42.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3.学海   44.江汉论坛?   45.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6.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选自360期刊网 很不错哦,你可以试下 vaduprwvvz4358524847 2013/2/28 4:49:12

5,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180 万年前 , 黄河拐弯的地方 , 草青林茂湖水荡漾 , 气候温润四季分明 , 草地上奔跑着古中国野牛、山西披毛犀、三门马、步氏羚羊、纳玛象、李氏野猪、晋南麋鹿等动物,水中游戏着叫不上名字的七彩鱼类,草地上有披着兽皮手持石片的猿人追着野兽奔跑,水边有围着草裙的母猿带领一群小猿人在戏耍玩闹。淡淡的炊烟升起了,火光闪烁中飘来烤肉的香味,猿人们吃饱了肚子,围着火堆跳舞。树枝的噼啪声是最原始的节奏,互相的叫喊是最原始的语言,肢体的本能动作就是最原始的舞蹈。这里没有战争,惟一的战争是猿人与野兽、与暴风雨、与变化无穷的大自然之间的搏斗与厮杀;这里没有贫富之分,有的只是最原始的分配方式——供给制;这里没有统治者,领导他们的是能够繁衍种族的母猿们——人类最初的领袖。 站在芮城县中遥乡西侯度那个叫做人疙瘩的土山上,面对那些被用来划分保护范围的界柱,看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块石碑,到此的人都会陷入了沉思。这就是我们人类的起源地么?这就是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推到了 180 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么?是的,有著名的人类学 家贾兰坡教授与考古学家王健等人的鉴定,有清楚完整的地层剖面,有出土的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和三棱大尖状器这些文物遗物与动物化石,还有若干烧骨——目前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明,这些足以证明我们人类的祖先确实生活在这里,依山傍水,既采集,又狩猎。三棱大尖状器,是我国旧石器时代的一种传统性工具,是直立的人用锤击法、砸击法和碰砧法打制的,在陕西蓝田的公主岭、山西的匼河与丁村都有发现这些石器的形状是按照使用的需要打制的,具有了人的意志,是人区别于兽的标志之一。过去我们都知道北京人开始用火,这些烧骨可以把人类用火的时间提前到 180 万年以前。可以想像,他们也许是在一个暴风雨过后发现了被雷击中而燃烧的树木,发现了藏在树洞被火烧焦的野兔的美味,于是,他们结束了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开始了用火的文明。学术界有人称西侯度人为“人类烹饪之祖”(见《厦门大学学报》 1985年第5 期),听来颇有戏谑的味道,但仔细推算起来,难道不是这样吗? 西侯度西距黄河 3 公里,南距风陵渡 20 公里,与古潼关隔河相望,关隘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在西侯度村前,还可以找到古城堡的痕迹,在滩地的沙土里时不时的会刨出一些生锈的箭镞,站在山坡上举目远眺,仿佛可以看见猎猎旌旗下万马驰骋的情景,仿佛可以听到滚滚黄尘中声震云天的厮杀声。 芮城真是个神奇的地方,它拥有百余处古建筑、古墓葬和古遗址,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使这块土地的历史与文化显得格外丰富与厚重,造访芮城的文化人,同样感受着这份丰富与厚重。
尼罗河流域,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两江流域。创造文明分别为: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还有就是地中海周围,希腊罗马文明。
因为有大河,气候好,土地肥沃、、

6,中国现在的教育制度与科举制有什么区别

接上面。 严格地讲,科举所体现的公平与公正是相对的。首先,要通过科举的层层选拔,需要有“十年寒窗”的用 心攻读,而寒门子第少有受教育机会,也难以支付应考费用,与家道殷实者的竞争显然不是平等的。其次,妇 女无权应举入仕。再次,从本质来看,科举这种以大量财富和社会声望来犒劳少数中举者的制度,无法维护平 民百姓政治上的公平性。尽管如此,在特别注重人情、面子和关系的中国古代社会里,科举考试仍可谓“惊人 地大公无私”。(注:(美)费正清著,孙瑞芹,陈泽宪译:《美国与中国》,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41页 。)其考教分离原则所体现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等精神具有超越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时代之特征。 2.防止作弊 作为中国古代一种大规模的统一考试,科举制实行考教分离的原则。虽然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在教学内容 和标准上保持高度的一致,但在职责上却具有相对独立性。学校只管教学,并不参与科举考试的各项工作。中 央官学由尚书礼部下属的国子监统辖,而科举考试为尚书省礼部专司,乡试以上主考官由朝廷选派。这种考教 分离原则至少从职责上有效地杜绝考试作弊的可能性。 此外,为确保科举考试作为“国家抡才大典”应具有的严肃性与权威性,中央政府还制订了从命题到录取 的一整套严密措施,主要包括:第一,“锁院”制度。考官一经任命即刻赴贡院入闱回避,断绝与外界乃至亲 友的往来,以避免发生行贿受贿、请托舞弊等事件。第二,严格的考场和考试规则,包括报名时的结保、保廪 生认保,考前的点名、搜检,考试中的巡视以及考场秩序的维护等。第三,糊名和誊录易卷制度。考生交卷后 ,由弥封官将考生所填履历、姓名等弥封糊名,然后交由誊录手将墨卷誊为朱卷,由对读生核对完毕方可送考 官批阅。第四,复试制度。为严防录取环节的舞弊行为,科举考试对所有被录取者均采取严格的复试制度。第五,回避制度。主持考试的主要官员,其亲属要回避科考。到了清代,回避制度几乎涉及参与考试工作的所有 人员。例如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规定,主考、同考、监临、临试、知贡举、提调、受卷、弥封、誊录、对 读及收掌等一切考官的子孙宗亲和近亲皆不准参加科考。在今天看来,这一系列指施中有些显得十分繁琐甚至 无理,但在弊风肆虐的当时,的确起到了防范科场舞弊、维护考试公正的巨大作用,从制度上保证了科举的高 效率与权威性。 三 无论日月如何更换,社会总在绵延不断地向前发展,而且历史总是呈现出某些“惊人的相似之处”。科举 考试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余年,是当时整个教育制度的重心和人文教育活动的首要内容,成为最受时人关 注的焦点,并对中国封建社会各方面都产生过深远影响。千余年科举考试所形成的一些传统至今仍以潜在的形 式顽强地存留于现实之中。百年前科举考试很不光彩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声息已然飘渺,而当代社会却又出现 了某些与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今天,人们再度聚集被喻为“现代科举”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整个 社会都在激愤地抨击着“片面追求升学率”,并对高考的指挥棒作用群起而攻之,学术界和广大百姓也正就高 考的存废问题争论不休。假如我们能超越个人情感,以冷峻的目光审视科举,借鉴其精华、吸取其教训,也许 在高考的决策与操作上可以减少很多失误,少走很多弯路;那怕历史与现实并不完全同轨,至少能给我们的思 维以启示。 1.“片追”的阴影 “片面追求升学率”可谓近年来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谈论的热门话题,在各报章杂志往往处于十分显眼的 位置。“片追”与高考录取率有直接的关联,是伴随激烈竞争而产生的一种不正常的教育现象。它与高考如影 随行,成为笼罩在高考头上一块久久不散的乌云,“黑色七月”也因此得名。它还赋予高考以“魔力指挥棒” 的功能,使整个中学乃至小学、幼儿园阶段的教育都在这根魔棒的指挥下运转得精疲力竭,怨声载道不绝于耳 。如今,人们已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片追”在破坏正常教学秩序的表象下,更深地危及到社会风气和中国 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力,对“片追”的喊打声也愈来愈响亮。其实,“片追”这种伴随高考竞争在60年代萌发 滋生的教育现象,并不令人陌生。在中国这个考试的故乡,“片追”现象古已有之。 隋唐以后,科举制的选拔人才功能越来越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朝廷衡量州县学的优劣和对学官的奖励标准 ,主要是根据各校的科举及第率。宋代蔡京罢科举实行三舍升贡之时,升贡率(升学率)遂成为判断各校办学 成绩好坏的主要标准,教官考课“第一项,教育有方。注谓贡士至辟雍升补推恩者多”。(注:《宋会要》“ 职官”五十九之十五。)对及第率的追求即确立了科举考试的在教育中的轴心地位。 与功名利禄直接挂钩科举制强化了官本位体制,牵引着士子们一心投身科场,两眼紧盯及第,在激烈的科 场竞争中耗费终生,豪情悲壮却令人痛惜。今天的“片追”何尝不是如此?那么,我们是否只能任由“片追” 和高考的魔棒对教学秩序越来越肆虐的破坏与指挥而无所作为呢?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我们大有可为。一 是继续改革政治体制,淡化官本位色彩,提供多种成才途径。二是改革高考,包括改革考试的科目、内容和命 题形式等。三是改变文凭至上的教育价值观,使人们从争过高考独木桥改为走多途径发展的立交桥。 2.高考的存废 1952年建立的高校统一招生考试与中国古代科举统一考试一脉相承。与科举考试一样,作为一种选拔人才 的制度,高考在促进人才成长、推动全民族文化的发展方面,可谓功德无量。但是,在数十年的运作中也出现 了很多弊端。为了改变考试对教育教学的负面影响,一些论者提出了废止高考的主张。教育界为此展开了系列 争鸣与商榷。高考这一上关国家政策、民族前途,下系民众个人命运的制度之存废与否,已成为广大师生、家 长乃至整个社会热切关注的重大问题。现时高考的存废利弊之争和历史上的数次科举存废之争何其相似!我们 不妨把视线再次投向科举。 自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设立进士科(注:刘海峰:《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版,第24~26页。)以来,“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科举考试便显现出勃勃生机,充分发挥着公平选才的积极 功能。但由于其弊端亦十分突出,历代都就科举制的存废利弊进行过争论或改制,其中影响较大的有6次。(注 :刘海峰:《科举长期存在的原因析论》,《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4期。)这六次争论或改制都 发生在封建社会最高决策层,且都为不同历史条件下的重复,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结果是,科举制在经历了 数次短暂的中断之后,由于人情困扰,旋罢旋复,各朝仍将其作为选拔人才的首要途径。科举制在历史上之所 以长期存在,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科举制是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中难得的一项具有公平精神的制度”。 (注:刘海峰:《科举长期存在的原因析论》,《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4期。)而科举考试的公 平与公正,恰恰是由国家主持的统一考试来保证。 与科举制一脉相承的现代高考制度之公平精神与社会效益亦缘于统一考试,这一点已广为认同。因此无论 从科举考试的历史还是从目前中国的现实来看,都应坚持统一高考。尽管高考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种种弊端, 然而,与科举制一样,“立法取土,不过如是”。历史上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的矛盾互动最后以兴学堂废科举 为结局,那是因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不合理,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今天的高考内容是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 的。在处理考试与教育的关系问题上正确的做法不是废除高考,而是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其更好地促进 中学教育和教学的发展。

文章TAG:厦门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学报  大学  厦门大学学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