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松滋人是从哪儿迁移过来的

好像是现在的宿松,宿松以前名字是松滋吧,宿松在安徽省一带
松滋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总面积223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92.3万亩,共辖16个乡镇2个开发区,23.5万户,人口85万,农业人口68.4万。东临荆州,西连宜昌,南接武陵,北滨长江,华实蔽野,系焦柳铁路与长江的交汇处,是一座集工业农业商贸旅游于一体的新兴城市。松滋市历史悠久,远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萌动于春秋,绵延于两汉,繁华于魏晋,勃发于明清,昌盛于改革开放。
去问老祖宗

松滋人是从哪儿迁移过来的

2,松滋人说的糯泥巴是什么

你好,松滋人说的糯泥巴是老家的泥巴,泥巴还有个别称为“糯泥巴”,如糯米饭那样又滑又粘,硬的地方泥滑,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摔一跤;软的地方泥粘,极易粘在鞋上,走着走着,鞋上的泥越粘越多,所以叫糯泥巴,请采纳
你好,松滋人说的糯泥巴是老家的泥巴,泥巴还有个别称为“糯泥巴”,如糯米饭那样又滑又粘,硬的地方泥滑,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摔一跤;软的地方泥粘,极易粘在鞋上,走着走着,鞋上的泥越粘越多,所以叫糯泥巴,请采纳
就是很粘的那种 山上的那些黄土就很粘 我们经常就叫糯泥巴 我是松滋人..
我是松滋人糯泥巴=糯米是吃的
松滋人说的糯泥巴是指山区或者丘陵地带的红土,也有平原地带的粘性重的土壤,下雨见水后,像糯米一样,又黏又滑 ,而且极易沾上鞋子,常常是越沾越多;而天晴后变得非常坚硬,走路骑车时,一不小心极易摔倒。
就是很粘的那种 山上的那些黄土就很粘 我们经常就叫糯泥巴 我是松滋人..

松滋人说的糯泥巴是什么

3,松滋结婚有哪些习俗

  松滋人的婚俗程序完全,内容丰盛,古色古香。  婚姻的第一步是择偶。从前是双方家长在媒人的辅助下相互表示有结亲的动向,然后包办订亲。当初是青年男女相中之后,由媒人招在一处订毕生,这叫“订盟”。订盟时二人要独特起誓:“虚空过往,祖宗家神,月老为凭,婚礼歌曲,苍天作证。男仿梁鸿,女仿孟光(古代一对相敬如宾的夫妻),白头偕老,同生共逝世。”念完后,紧接着燃三柱香,以示神灵保佑。  男女定亲后,跟着年纪的增加,结婚的日期也就越来越近了。这时男方备置茶礼,在伐柯人陪伴下自动到岳父母家去“求肯”。假如女方家长批准了男方的恳求,那么,男方家就请相命者算八字,推出结婚详细日期。婚期一旦断定,男方家备办衣物、喜饼等礼品。喜饼用木盆一一装好,贴上红纸,择吉日到女方家“报期”,男方家父母随儿子一起前往。  “报期”之后就要过礼,过礼又称“下聘”。男方家备足酒肉鱼及新娘的衣物、首饰,在婚前三日送到女方家。有趣的是聘礼的轻重要看女方家嫁奁多少而定。女方家若以全套家俱作嫁妆,聘礼则需整猪整羊各1头,白酒100斤,外带鲜鱼50斤:若女方家只有一半家俱作嫁奁,男方家就送边猪边羊,即猪、羊、酒皆减半;如果女方家只有两项陪嫁,男方家就只给猪肉、白酒各20斤,鲜鱼10多斤。至于送给女方的衣物、首饰多少,这要看男方家底情况,多少不一。过礼、报期都有固定的歌谣。  结婚的前一天,称为“小客”。男方家要举办“升号”典礼,就是遵守古人“冠而字之”的古训为新郎启用字号。这个名字要楷书写在“号匾”上,请伯叔辈登梯挂到堂屋侧山墙。  匾挂上去后,要在匾上披一块红布,匾两旁要贴对联,同时唱《披红歌》、  《挂联歌》。所有妥善后,升号匾者向新郎讨喜钱,唱《讨利市歌》。新郎赏付喜钱时,升号者念赞词,然后从梯高低来,边下边念下梯谣。  升号典礼停止后,新郎家要请九名未婚青、少年陪宴新郎,称为“陪郎”或“陪十弟兄”。在桌上吃酒的未婚男子每人要向新郎敬杯酒,同时要唱劝酒词。  结婚前一天,女方家也要请九名同龄、同辈未婚女青年陪宴,称为“陪女儿”或“陪十姊妹”,也要唱《陪十姊妹歌》。  在宴席推出第六道菜时,家长执壶为女儿斟酒,以孝顺、节约等情理告诫女儿。  出嫁前一天要为新娘“开脸”。开脸必需由一已婚妇女主持,用素线将新娘脸上的汗毛扯光,表示她不再是奼女了。边扯边念《开脸词》:  “开脸开脸,转换新颜。  一开金枝玉叶,二开贵子状元。  三开龙凤呈祥,四开百事合欢。  开脸大吉,花果团聚。”  升号、开脸均为古代冠、笄礼的遗风。松滋人将其与婚礼合一,表示青年男女已长大成人,能够成婚步入社会生涯。  娶亲那天,新郎带着本人的字号跟花轿去新娘家,新外家个别闭门不纳,迎亲者将所带鞭炮大批燃放。在一片爆竹声中,新娘家大门才缓缓翻开。新郎在新娘家香堂设香案,点“七星灯”(即七捻油灯)祭拜祖宗家神。这时新娘哭别父母,由兄长从房中背到堂前点燃香火,并逐一叩拜先人。  叩拜结束新娘上轿,父母送至门外。主礼人用升子(一种梯形木制容器)装茶叶、谷粒往花轿上边撒,以祈祝安全、幸福。  花轿来到新郎门前不能立即进门,要停下来举行“拦车马”(也叫“回神”)仪式,即请新娘家护轿的“祖神”回去。然后“交亲”,由新郎家遴派子女齐全的罗敷有夫二人扶新娘下轿进门。  在新郎进屋时要治煞。由厨师当门宰一公鸡,将鸡血点于堂屋四角以驱邪除煞。  进屋之后,夫妻拜堂。由茶僮递茶一盘两杯,彼此转让三次后,将两杯茶合为一杯,由新郎一口饮尽,以表两情融融,这叫“传茶”。饮茶之后,夫妻喝“交杯酒”。由酒僮倒两杯酒递给新郎、新娘,二人将羽觞交流三次再举杯相碰,一饮而尽。人生的美酒,饮在口里甜在心头。  夫妻拜堂之后被人引入洞房。由已婚多子女妇女铺床,边铺边唱:“铺床铺床,金玉满堂,先生贵子,后生姑娘。”还要让小男孩在床上睡觉、尿尿以祈子嗣。  当晚,新娘拜会公婆及族戚尊长。新娘拿出红蛋、酥食接待长辈,并且将按样制做的新鞋摆在长辈眼前,称为“递茶”。长辈这时要各赐“茶钱”作为会晤礼。  新婚之夜,不分老幼均可来闹房,直到清晨刚才罢休。  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妇一同回新娘家探亲,称“回门”。小夫妻整理停立即上堂叫父母。听完父母祝愿的《回门》词,小夫妻向父母说声“失陪”才出门上路。  回门确当天,夫妻二人都必须回夫家,俗规是“一月不空房”。如果确因特别情形不能赶回来,女婿要向岳父家租间屋子过夜,在契约上双方直称其名,表示是同等的契约关联,不是岳父母容留女婿。新婚蜜月后,女家接女儿归省居留时光不限,直到男家专人来接为止。  值得一提的是,松滋人还有一个打新郎的风俗,说是“打喜”。无论在村口、街头、田间,人们只有看到有去迎亲的新郎,不论是否熟悉,一个小伙子飞驰上前,双手蒙住新郎的头,吆喝一声“打喜呵!”众人一拥而上,男女老少纷纭微微拍打新郎的头部。新郎不仅不恼,而且还在“打喜”后,笑盈盈地给众人敬烟、撒糖、鞠躬、鸣谢,而后高愉快兴接着去迎亲。“打喜”表现世人为新郎拍去了头上的污物,带来了吉利。  现在松滋人结婚已不必花轿,与上轿有关的婚姻仪式也随之消散,但其它程序基础保留,有些只是在情势上产生了小小的变异

松滋结婚有哪些习俗

4,松滋的风土人情是什么样的

[松滋民俗民风]之传统节日 端午节:五月初五端阳,旧时户前悬艾,饮雄黄酒,用艾茎在屋内洒雄黄酒,并将它涂在小孩子耳鼻上,说这样可“避百毒”。包粽子、煮盐茶蛋吃并互相赠送,这种风俗沿袭至今。龙舟竞渡,在老城、沙道观等沿河城镇比较盛行。1998年,沙道观镇还举办龙舟竞赛纪念屈原。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霄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盛行放鞭炮、烟花、舞狮子、打三棒鼓、莲花闹、划采莲船等娱乐活动表示年假过完了,开始新一年的工作。  清明节:4月清明祭祖,一般都在清明节前3日“插青”。由后辈到已故亲人墓前烧纸点香烛、放鞭炮、插“清明吊子”,磕头、作揖、立碑等纪念活动。  中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大多数从七月初七开始过节,各家自选一日祭祖先,备酒席,请亡人喝酒、吃饭,烧纸钱。然后亲人入席聚宴,称为“过月半”。至今农村仍盛行。  中秋节:八月十五,各家陈瓜果、月饼庆月圆。经过秋收大忙,迎来金秋果香。月圆之夜,全家坐在一起,尝果品茶,算是人间乐事!  除夕:腊月三十为除夕,贴春联,摆席祭祖先,放鞭炮。接着,一家人依靠份尊卑坐席叙饮,吃“团年饭”;骨肉虽在千里外,只要条件许可,都不辞跋涉回到亲人前喝上一杯团圆酒。除夕之晚,到死去的亲人坟前上灯,望死者与生人同乐岁暮。午夜,随着钟声十二响,突然鞭炮响万户,元旦出行,春天来了![松滋民俗民风]之红白喜事 操祝:生小孩后,主要要到姑、舅、姨家“报喜”、“报喜”时送上饼子两个或鸡蛋四个,小孩出生后一个月之内,主人须择吉日为其“操祝”,亲戚好友须登门送“祝米”,以前是用“盖篮子装着米、鸡蛋、食品、衣料”之类表示庆祝。  抓周:小孩满周岁时进行庆贺为“抓周”,亲朋也须上门送礼,礼物包括吃、喝、穿、戴等品类,一般为送钱。  祝寿:“整生”比“散生”隆重,散生送“祝寿”,亲戚朋友送“蛋糕”或钱,主人在家安排点酒席或者到餐馆安排几桌酒席;“整生”就较隆重了,送钱的也应比散生的多,主人大摆宴席,在家请“局掌”做酒席,城镇一般在哪个宾馆、酒店预订几十桌。  贺新婚:近些年,由于经济建设日臻欣荣,各类生活用品皆不稀奇,且花样日新,于是人们送婚礼都趋于送钱,以便婚家自购满意之物。  吊丧:老人去世后,称为“白丧”,亲戚朋友皆丧吊念,除送纸香、蜡、鞭进行祭奠外,一般是送钱,城镇则送花圈表示悼念,也有送挽联或挽幛的。 毛把烟砂罐茶飘逸松滋俗韵 中国是礼仪之邦,家中人来客往,烟与茶往往是必备的待客之品。在一般人眼中,烟茶相待就像是问候那么平常的事,不论贫贱富贵,接过烟茶,万事开头似乎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至今在松滋及其西南边缘地区的农村和山区仍然流传的毛把烟、砂罐茶,就像它们的质地一样,充满了淳朴与厚道的乡土气息,茶余饭后,烟味缭绕,开言畅谈,大概就是乡村最本真最原生态的生活场景了。 “松滋人礼性大,进门就把椅子拿,毛把烟、砂罐茶,炖钵炉子腊蹄胯,开口就是哦嗬啦(吻合了)”。这句流传在松滋民间的歌谣把讲究礼性的松滋人对毛把烟、砂罐茶的喜爱尽显无遗。毛把烟是滋味独特的土烟,砂罐茶是简单提神的土茶,家家户户均可制作,也家家户户以此为常,即使远走他乡,这味道也是熟悉的回忆。松滋市群艺馆通过仔细调研,将这一流传在松滋民间的礼俗挖掘了出来。作为第二批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松滋毛把烟、砂罐茶将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烟茶礼俗 源于刀耕火种年代 据了解,烟茶礼俗的流传与松滋的地域特点有着紧密的联系。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的松滋山水秀美,油稻飘香,素有“金松滋”的美誉。至新石器时代初期,松滋境内沿河依山地带就已形成原始聚落,从事渔耕农牧业生产。刀耕火种的年代为烟与茶的生长奠定了基础。而且,这里自古民性敦厚,民风纯朴,悠久的民间文化使这片土地拥有了深厚的人文积淀,成为被人称道的礼仪之邦。 群艺馆专家分析,由于气候适宜,位于湖北中南部和武陵山余脉与江汉平原过渡地带的松滋,是烟茶的产地之一。自古以来耕农就有种烟种茶之习惯,也有吸烟、饮茶之风。抽烟可以提神抗疲劳、助思考;饮茶可以助消化、解油腻、祛暑热、提精神。烟茶作为一种礼俗,大抵与其起源相近,始于春秋时代,到了清末民初达到极盛状态。 松滋西南部山区居聚的土家族人属湘鄂川黔地带土著人融合部分迁入者而形成的共同人群,川黔是历史上最早记载烹茶、买茶、饮茶的地方,一些早期迁移并融合到松滋山区的人群,自然也传承并沿袭了种烟种茶、烹茶、饮茶的风气,进而扩展开来,于是“种、吸毛把烟,煮、喝砂罐茶”的传统习惯就这样代代流传了下来。 据文史记载,松滋人种茶、饮茶较早,清代和民国时期有部分山民将制成的干茶叶挑到山外卖,同时从大叶茶树上采摘茶叶,晒干后卖,此种茶也被称为“一皮罐”。种植烟叶属于历代沿袭的传统,山区和丘陵地带或平原湖区普遍会有一些闲散地种植烟叶,清代、民国时期乃至解放后,仍有不少农户种植烟叶,有的还有专门种植的旱田或自留地,一般到了夏秋烟叶成熟季节,割叶后凉干使用,有的也拿出去卖,贴补家用。 家家制作土生土长的毛把烟 松滋人普遍有抽烟的习惯,不过他们习惯将之称为“喝烟”,似乎这个习惯与喝水喝茶一样来得自然,不由分说。一般不分男性老年、壮年、青年甚至10多岁的少年,女性老妇、中年妇女,在做事的时候,在“打方”,也就是中途休息的时候,在茶余饭后均抽。而且抽烟很讲究,不仅家家种有大烟叶,而且家家都是自己制作。可以说,毛把烟就是一种常见的土烟。 抽毛把烟的松滋人比较集中,在山区土家人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毛把烟做起来也是很讲究的。记者看到,毛把烟的原始材料大烟叶,叶子非常宽大,比一般的白菜叶子也大得多,颜色青碧。烟叶成熟后,人们将这些烟叶收割起来,一片片的整理成束后,再用草绳子把烟叶的头子一束束的扎起来,扎得时候要密也要紧。扎好后,就用石磙碾压,将烟叶的粘汁碾压出来后,就把捆扎起来的烟叶散开,吊在屋檐或外墙上阴干,这个过程叫做“晒烟”。一般晒7天左右,就把烟叶卷起来,卷成锥形,就像小孩子玩的“得罗”,再把烟叶放到石磙下碾压粘汁。这样反复3到4次后,慢慢变得干燥金黄,卷成“得罗”形的烟叶就可以制成烟了,平时就吊在火炕屋里,用时取下卷成烟卷。也许是烟叶总被捆扎成把,才称之为“毛把烟”吧。 吸毛把烟的烟器具有烟杆、烟斗、烟咀,烟杆一般为竹制,烟斗、烟咀均为铜制。烟杆上装有烟袋烟叶。由于是民间取用,所以烟具比较普通,也比较常见,制作起来也不难。 解暑提神砂罐烹煮大叶茶 大叶茶是松滋最常见的茶叶,松滋人喜爱喝这种茶。除少年、儿童外,也和毛把烟一样,不分男女都喜欢,尤其在乡下农村,来客都会特别以砂罐茶待之,满满一大碗,让人想起老歌《前门情思大碗茶》,绵软悠长。 松滋人喜欢的大碗茶,茶叶的叶片很大,一般采摘来用锅煮水,或用炊壶烧沸水后倒入茶缸或茶壶之中,凉后用碗饮用。松滋自古为礼仪之邦,松滋人特别讲究礼情,从前面提到的歌谣即可看出。来客时会特别讲究,一般是单独用炊壶将水烧开,用砂罐在炕火旁将茶叶炕出香味,再将烧开的沸水倒入,渭之“砂罐茶”。“砂罐茶”也被俗称为“一皮罐”,这种用砂罐制作的茶,色泛棕红,味道清香,具有解暑提神之功效。 一般来客,松滋人就会以“毛把烟”、“砂罐茶”相待,即使邻里互相往来也是如此,哪怕一日数遍也一样热情。亲戚朋友、上司、故交、远方过客等尊贵客人和稀客来到,更是热情非常,除了烟茶,还会有鸡蛋茶供客人食用。砂罐茶的制作工具也很简单,除了农家常见的用来炕茶的火坑,就是简单质朴的砂罐,再就是茶叶、茶杯。 虽然砂罐茶的制作方法简单,但待客的礼性与情谊却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到了松滋农家,主人以砂罐茶招待,客人也举而畅饮,也是最礼性的回应。 传承保护 手工制茶逐渐机械化 毛把烟、砂罐茶作为松滋的烟茶礼俗,价值就在于一个“礼”字。不同的历史时代有不同的礼,它不仅与人们的生活状况、习俗密切相关,而且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演变有着密切关联。源自于刀耕火种的种植年代的烟茶礼俗,沿袭至今,被人们引入社会生活,引入尊敬、享受的内涵,实际上也是一种良好的风尚和社会精神文明的表现。不过,毛把烟、砂罐茶现在主要流传在松滋的乡下农村,特别是松滋西南部山区,城镇比较少见,保护传承的需要近在眼前。 如今,松滋乡、村各级政府均在鼓励村民种植茶树、烟叶,并且由乡人民政府组织学习将传统的手工制茶慢慢向机械化制作引进。烟叶也能保证本地村民自给。松滋市已为保护这一传统礼俗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松滋市人民政府还将毛把烟、砂罐茶纳入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计划。现在,松滋市正全面、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深入乡村农户了解松滋传统的生活习俗,并将普查所获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并存档。松滋市人民政府也对本地烟农、茶农进行科学种植培训,加强技术性指导。 尽管现代生活条件不断有新的发展和改善,吸毛把烟、喝砂罐茶的人群渐少,但作为一个地区的礼俗仍有传承之必要。相信毛把烟、砂罐茶的传承保护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增进人们的健康友谊。 松滋婚嫁演绎千年礼俗 婚礼,自古以来都是人的一生中最浪漫、最盛大的庆典。男女双方或清贫,或富裕,但是,约定的仪式所体现出来的核心价值都是人们对誓约的真诚和对情感的相守。千百年来,中国人执守着传统价值观和朴实的道德观,在婚礼的仪式上极尽热烈,也极尽庄重。他们认为,这种仪式是此生难得的,于是,不厌其烦地加上一项项看似繁复的细节,在欢笑与泪水、蜕变与相守中,组建起一个个溢满亲情的家。 松滋婚嫁礼俗萌于上古,兴起于春秋,丰富多彩。因历史上北方民族南迁,多民族在地域内融合,松滋婚嫁礼俗兼具东西南北过渡地带之特征和多民族民风交融的特点。古代盛行的婚嫁“六礼”,在松滋境内大致流传了2000余年,涵盖30余项细节,且节节有歌谣传唱。这些礼仪歌谣,充分展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它的反映形式具有视觉、听觉、感性、理性特征,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形成良好社会风习,也因此对现代社会和谐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婚嫁“六礼”别具特色 松滋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游荆江南岸,地处鄂西南山区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四野风光旖旎,民性敦厚。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聚居、繁衍劳作。千年历史在此积淀出多姿多彩的“乐乡”(松滋古称)民间文化和丰厚的人文艺术。 灵秀的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的滋养,松滋的婚嫁礼俗沿袭下了古老传统,存留了千百年来民俗文化沉淀下来的远久和淳朴。群艺馆专家向记者介绍,古代盛行的婚嫁“六礼”,在松滋境内大致流传了2000余年,其主要内容为“纳采”(即男方派人送礼到女家,表示愿和女家结亲)、“问名、问八字”(即男方修书与女家,询问女方生辰年月)、“纳言”(男方将探询的情况,卜问于祖先祖神)、“纳证”(男方遣人带彩礼去女家订立婚约)、“择期”(男方确定婚期,将日期写在贴子上,备上礼物通知女方)、“迎亲”(结婚之日,男方到女家,女方父亲在门外迎接,带女婿到祠堂拜祭祖先,车或花轿停在大门外,女方来到车(轿)跟前,男方作长揖(或跪),请女方与之同归)。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风尚的演变,经过逐步革新、改良、简化,部分婚嫁礼俗尚存,且汉、土家民族及境内其他民族共用。 婚嫁仪式多达30余项 相较于现代社会过于简单平白的婚礼仪式,松滋人婚嫁礼俗要明显地丰富和有趣得多。这一习俗看似繁琐复杂,但每一项礼仪都描绘出了活色生香的民俗画面。 松滋地处武陵山、巫山余脉与江汉平原过渡地带,西南山区为土家人的主要居聚地。在清代改土归流前,这里的青年男女,在生产生活中或以山歌相约、手势相邀,或采取对话、对歌、欢舞方式,或在山寨田头,或在山坡树下订下终身。改土归流后,婚姻“请凭媒妁”,于是便有了多达30余项的婚嫁仪式,且项项有歌。 群艺馆专家考证称,从目前存有的婚嫁民俗仪式歌中探寻,松滋人婚嫁礼俗的仪式或婚嫁仪式,自发八字起,中间经过行茶过礼、团年报期、求喜缝衣直至完婚回门,大致计有38项(或38礼),即:发八字、过礼、开盒、求喜、报期、娶亲、陪十姊妹、开脸、哭嫁、辞堂、发亲、升号匾、拦车马、治煞、迎嫁妆、拜堂、喝交杯茶、喝交杯酒、入洞房、铺床、坐床、陪新郎、陪新娘、陪上亲、接风、给新姑打洗脸水、给上客打水、给上客装烟、给上客筛茶、陪媒人、谢媒、交钥匙、开箱、穿鞋、叫多谢、下厨、闹房、回门。每项礼仪,至今均有传唱之歌谣为证。 随着社会风尚的演变和民族的融合,有些礼俗业经革新、简化,然主要礼仪仍沿习下来,为今人所用。在这些仪式中,有几项不为今人多见,但趣味横生。 群艺馆专家告诉记者,比如“娶亲发家”,大婚之日,男家派花轿或车,赴女家迎亲。轿至,女方关上大门拦轿,若女方迟迟不发亲,男方以鼓乐鞭炮相摧,男方讲礼若不周,女方即发难,故有“抬头嫁姑娘,低头娶媳妇”之说。新娘上轿,须换上男家的衣饰,有“离家不穿娘家衣,上轿不踏娘家地”之说。有的地方尚有“压轿”之俗。花轿离男家不远时,又须鞭炮鼓乐相迎,稍有不周,有返轿或骂媒人之情况。遇有过桥、过渡、过街,轿夫以“罢轿”相戏于新娘,并讨要“利市”(即红包)。现今多由小轿车接送,礼仪从简。
松滋滚灯舞 松滋滚灯舞为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滚灯,是我国花灯艺术中纸灯的一种,源于江浙一带,由于历史上人口大迁徙传入湖北松滋。史籍灯节起于汉、隋、唐有群众观灯游乐活动,以后愈盛。八宝东岳乡民间艺人刘守玉的父亲刘鲁成,在解放前就曾用滚灯形式为四邻乡亲们贺新年,讨吉利。新中国成立后,刘守玉把她父亲当年口授于她的滚灯舞传承讲授,使这一民间艺术流传至今。1978年,词曲经整理改编后,收入《湖北民间歌选》;1980年,选入《中国民间歌选》(上海出版发行)。滚灯舞以“拖、戏、晃、摆”为主体动律,形成灯为人舞,人为灯转,生动活泼、祥和喜庆。充分表现人民群众对“团、圆、亮”的美好心愿。滚灯舞表演时,打击乐起着贯穿,烘托、连接之作用,它由鼓、大锣、大钹、马锣、小锣五件击乐组成。鼓(冬)音色热烈、厚实;大锣(广)音色深厚,奔放;大钹(且)音色稳健,明快;马锣(得)音色开朗、活泼;小锣(太),音色清脆、悦耳,合奏起来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击乐音响体,独奏时又可充分显示击乐本身的特点和性能。“滚灯舞”是根据松滋自古已形成“正月十五闹花灯”玩“滚灯”的传统习俗演变而来的,一般都在元宵节前后进行,它具有民间习俗的传承特征。“滚灯舞”选自别具一格的松滋乡土击乐音响,特别是马锣起着指挥、协调作用,并贯穿于整个舞蹈的始终,锣鼓点谱主要有:花锣、长锤、大小收头、乱锤、滚头子等,演奏时随舞蹈的变化而变化,时轻时重,快慢交替,节奏鲜明,气氛热烈,使整个舞蹈场面更富活力,具有浓厚的乡土特征。“滚灯舞”舞蹈通过表演者采用“推、拖、戏、晃、摆”等动律,加之大小“圆场”,形成灯为人舞,人为灯转的场面,因而极具审美特征。
我个人看啊 荆州管辖的松滋市位于湖北省的西南部,与湖南接壤,地处江汉平原和巫山山脉的交界处 阳光、雨水等还是很丰富的 但我想的话,松滋应该地形应该较复杂 东部和北部平原 西部的山区应该多一点 所以人们的性格也应该包含了两种 再就是松滋的民族应该以汉族为主,也包括一些少数民族,比如回族啊、苗族啊,这些应该都是有的 松滋的生态旅游不错 松滋最有名的菜就是鱼糕了,这在湖北都挺有名的 了解的就这么多咯
松滋人对人比较热情,讲客套;但同时松滋人也比较虚荣,追求享受,有点爱攀比; 总的来说,还是个地灵人杰的好地方,很多松滋伢出去都混得有模有样的~~~

文章TAG:松滋人  松滋人是从哪儿迁移过来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