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提倡怎样的学习态度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险。 这句话是孔子对于真知的获取途径之阐述。由于知是义的基始,而义在孔子学说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真知的获得也就是相当重要的事情了。 学思并重是是建立真知的良好途径,也是孔子的治学方法之一。

孔子提倡怎样的学习态度

2,学思贵重 什么意思

应该是“学思并重”吧!就是学习和思考必须结合进行,不可偏废。所谓的学习,就是学一些自己尚未学过的知识道理;而所谓的思考,就是把自己曾学过的道理进一步的理解和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两相补充,建立一套知识和思想体系。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家一直以来秉持的基本观念,最早应该是来自《论语》里面的“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要思考学习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不知道对不对袄~~~自己猜的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学思贵重 什么意思

3,学思并重怎么读

学思并重的拼音是:xué sī bìng zhòng 。读书于人有益,学的是先辈们尽其一生总结出的精华:对社会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然而不可忽视的,这些智慧的结晶或多或少有自身的缺陷与时代局限性。这时便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索创新,基于当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成果。正所谓“学思并重”。朱熹曰:“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他认为学与思是相得益彰的,二者结合则事半功倍。同时提出“学则须疑”的观点。学习,从不能提出问题,到能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走完这一过程,才算真正把知识学到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二者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好比人体消化食物,只学不思,即为囫囵吞枣,随之举一而不能反三,不经过消化吸收,怎么将知识占为己有。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只凭死学注定无法到达成功的彼岸。无他捷径,唯有学习与思考,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不枉所学。无思之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在这点上,孔子与孟子所说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有异曲同工之妙。思平生之所学,亦乐事也。学与思两者缺一不可。有学无思,只可记得许多没有头绪条理的物事,算不得知识。有思无学,便没有思的材料,只可胡思乱想,也算不得知识。但两者之中,学是思的预备,故更为重要。有学无思,虽然不好,但比有思无学害还少些。      这既符合我们的常识,也符合孔子的意见。因为除了这句抽象的理论概括,孔子还另作过形象的现身说法:“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然而思可蹈空玄想,学需实在功夫,于是“方今之世,多思者而少学者,唯其思者多不学也,是以其思或无知而狂悖,或孤陋而陈腐”(蒋寅《金陵生小言》语)。
重是四声 xue si bing zhong 满意采纳一下 谢谢
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一样重要。

学思并重怎么读

4,孔子语录内容

述而 )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学而
前言 论仁  克已复礼为仁  已欲立而立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爱人、知人  富贵、贫贱  刚、毅、木、讷  唯仁者能好人  杀身成仁  仁者乐山  仁者安仁  管仲  论礼  礼之本  以礼让为国  宽、敬、哀  和为贵  恭而无礼则劳  君子博学于文 论孝悌  入则孝,出则弟  仁之本  孝与敬  尊敬父母  父母在,不远游  以礼事父母 论修身  四种忧虑  有益、有损之乐  有効、有损之友  三省吾身  见贤思齐 …… 论君子 论政 论教与学 论知与行 论艺术 论道与中庸 论天命、命运与鬼神 关于孔子本人 只有目录 想看书还的 买

5,孔子学习名言

人生态度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学而时习之
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6,孔子的名言的解释

不是很愉快吗? 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孔子作为老师也非常实在,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险,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 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不过如果他与任意两个人一同走路;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一个学生是不能评价自己的老师的。 在古代, 学习而经常实践,这句话表明了谦虚上进者的一种求学态度,不是很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他自己人学生把自己评价了一番。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那么他必定可以从某一个人那儿学到他不知道的学问。学生不评价他
如果他与任意两个人一同走路,那么他必定可以从某一个人那儿学到他不知道的学问,这句话表明了谦虚上进者的一种求学态度, 学习而经常实践,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是很快乐吗? 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险。 在古代,一个学生是不能评价自己的老师的。不过,孔子作为老师也非常实在。学生不评价他,他自己人学生把自己评价了一番。 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参考资料:同上
孔子名言及解释 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论语集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文章TAG:学思并重  孔子提倡怎样的学习态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