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会计核算 业务核算 统计核算

会计核算是对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产生的资金来往进行核算。 业务核算是针对某一业务的核算。 统计核算是用统计方法来核算的形式 它们之间有区别,有联系,互相补充。互相依赖。

会计核算 业务核算 统计核算

2,班组经济核算有几种

业务核算业务核算是指对某一项具体业务工作,按照它的业务性质,采用与该项业务相统一的计量单位,通过不断地记录和计算,以统计其业务工作量,或了解其业务进行情况和实际状态。如:从劳动考勤到工时利用考核,从各种原始记录的积累到各种定额的修订,从原材料消耗的登记到节约和超耗额的计算,都是采用业务核算的办法,这也是班组核算的常用核算方式。统计核算统计核算是以实物、工时、货币等为计量单位,依照生产经营活动的指标体系,通过对其现象的搜集、整理和对数据的计算、综合和分析,找出事物发生变化的原因,认识和掌握客观的规律性,进而为下步的发展做出预测。班组普遍采用统计核算的方式,运用各种统计数、统计表、统计图了解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数量关系,用以分析计划完成情况、指标变动原因、生产发展趋势。会计核算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计算单位,通过货币计价,设置账户,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计算成本,清查财产,编制会计报表等核算过程,对生产经营活动、财务收支情况、预算执行过程及其结果,作全面、系统、连续的记录、计算、反映与监督,以及提供成本、资金、利润等综合性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会计核算一般不易为班组所采用,但已实行经营性承包的班组,则必须创建条件实行会计核算;能够相对独立核算的班组,也应实行具有会计核算性质的核算方式,以利于检查、反映、监督和考核经济活动和经营成果。

班组经济核算有几种

3,业务核算题怎么做啊能给点思路吗

先计算后作会计分录 商业汇票贴现计算: 计算方法:   1、贴现利息   贴现的期限从其贴现之日起至汇票到期日止。   实付贴现金额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日至汇票到期前1日的利息计算。   承兑人在异地的,贴现的期限以及贴现利息的计算应另加3天的划款日期。   2、不带息   贴现利息=票面金额×贴现天数×日贴现率   日贴现率=月贴现率÷30   贴现金额=票面金额-贴现利息   3、带息   到期值=票面金额×期限×票面利息/360+票面金额   贴现利息=到期值×贴现天数×日贴现率 日贴现率=月贴现率÷30   贴现金额=到期值-贴现利息   商业汇票贴现,是指商业汇票的持票人,将未到期的商业汇票转让给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利息后,将余额付给持票人的票据融资行为。 对于题中的到期日和贴现天数,没有计算公式,需要根据公历日期有一天算一天计算。 到期日: 7月8日出票,则,7月份天数:31-8=23天 8月份天数:31天。累计天数:54天 9月份天数:30天,累计天数:84天 10月份天数:31天。累计天数:115天 超出到期期限:115-100=15天 则:31-15=16,到期日为10月16日 贴现天数: 8月15日贴现,则,8月份天数:31-15=16天 9月份天数:30天 10月份天数:16天 则:贴现天数=16+30+16=62天

业务核算题怎么做啊能给点思路吗

4,会计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有什么学习方法

第一,准确理解和熟记会计科目.会计科目要按会计要素分六类根据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费用类及利润类各自的特点理解和记忆. 第二,准确理解和熟记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的是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三个静态要素之间的关系.要牢记等式左方的资产类是借增贷减;等式右方的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借减贷增.收入-费用=利润,反映的是收入类.费用类及利润类要素之间的关系.因利润是新增的所有者权益,俩个等式和在一起得出等式: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所以收入类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一样也是借减贷增,费用类借增贷减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所在 一、掌握三个基本 1、掌握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有关的概念、理论很多,对于这些概念一定要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对于相关理论不仅要掌握其内容,还有能够灵活运用 2、掌握会计的基本方法 基础会计将教会我们如何对具体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的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与帐户、复式记账、填制与审核凭证、登记账簿、资产计算、负债计算、所有者权益计算、成本计算、利润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等等。对于这些核算方法,要求大家熟练掌握。 3、掌握会计的基本技能 本课程的实践性较强,要求学员认真完成实务操作作业,并多向教师及财会人员请教,对凭证、账簿、报表等增加一些感性认识,做到能运用所学理论、方法独立完成一系列的会计工作。 二、注意三个联系 1、注意各项经济业务之间的联系 在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会发生许多笔经济业务,许多经济业务之间是有联系的,例如:“业务一 企业购10000元的材料,货款未付。 业务二 用银行存款支付10000元的货款。”会计人员要注意到两笔经济业务之间的连贯关系。 2、注意各账户之间的联系 为了更方便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在会计中设置了许多独立的账户,如:原材料账户、现金账户、银行存款账户、应付账款账户等等,一笔经济业务的发生会影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的数量变化,如:“业务一 企业购10000元的材料,货款未付。”会使物资采购账户增加10000元,应付账款账户增加10000元。所以在学习中要注意各账户的相互联系,会判断一笔业务的发生会影响哪些账户的增减变化。 3、注意会计核算方法之间的联系 前面介绍的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与审核凭证、 登记账簿、资产计算、负债计算、所有者权益计算、成本计算、利润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方法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学习中要注意这种联系,掌握好各种核算方法的使用顺序,如:一定要最后编制报表,因为编制报表要使用前面核算方法得出的数据。 三、处理三个关系 1、处理好全面与重点的关系 基础会计讲授的都是一些最基本的理论、方法,在要求大家全面掌握的同时,还要求学员能够从中总结出重点内容,只有处理好全面与重点的关系,才能高效率地学好这门课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处理好理解与记忆的关系 会计课程主要教给学员能够独立完成会计实际工作的方法,以注重实践为特点,因此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是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的,要求学员能够处理好理解与记忆的关系,即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3、处理好自学与面授的关系 由于面授时间有限,所以要求学员充分利用教材、录像、课件、网上资源等多种媒体进行自学,处理好自学与面授之间的互补关系,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5,产品销售业务的核算求大神解答

商品销售按照销售对象所在地的不同,分为同城商品销售和异地商品销售。   (1)同城商品销售的核算   同城商品销售,一般采取提货制和送货制的商品交接方式。   采用提货制方式的,一般是由购货方到生产商品企业或商业批发企业仓库选好所购商品品种和数量后,到生产企业或商业批发企业业务部门交款并取得一式数联的购货发票,凭购货发票到指定仓库提货。因此,交款提货是提货制常用的结算方式。   采用送货制方式的,一般是购销双方签订合同,销货方按合同规定的时间、品种、数量将商品送到购货方。然后向购货方收取款项。也有先办理全部或部分货款结算,然后送货的情况。因此,交款送货或送货收款是送货制常用的结算方式。   如果企业每天销货笔数较多,为了加强复核与汇总工作,简化记账工作,收款台每日可按销售部门汇总每种商品销售数量和金额,编制“销货日报表”,及所附的销货凭证,连同送款回单一并送财会部门作为记账依据。财会部门根据销货发票和结算单据编制“收款日报表”,并与“销货日报表”相核对,正确无误后,再编制记账凭证。   (2)异地商品销售的核算   异地商品销售,一般采用“发货制”,由业务部门根据与购货单位签定的合同中规定的商品品种、数量、规格等要求,填制”发货单”一式数联,分送有关部门。储运部门根据“发货单”备货、发货,并办理托运手续,取得承运部门的运单,连同“发货单”及有关凭证,一并送银行办理委托收款手续。取得银行托收回单后,连同有关凭证一起送财会部门作商品销售业务的账务处理。因此,异地商品销售的货款结算多采用“委托收款”或“托收承付”结算方式,也可以采用商业汇票或银行汇票等适合异地的结算方式。   (3)预收货款商品销售的核算   生产企业或批发企业如果生产或经营某些市场紧俏的商品,销售方可以通过购销合同的规定向购货单位预收全部或部分货款。在发出商品以前,预收货款是销售方企业一项负债,而不能确认为销售收入。等到商品已经发出后,这项负债得以偿还,才真正实现了销售。   预收货款销售业务是通过设置“预收账款”账户来进行核算的。它属于负债类账户,主要用来核算企业按照合同规定向购货方预先收取的货款或定金。预先收取货款时,记入该科目的贷方;发出商品,实现销售时,记入该科目的借方。购货方补付或销售方退回多收的货款时,分别贷记或借记该科目。该科目的期末余额若在贷方,表示尚待用商品销售偿还的预收账款,若在借方,表示销售方尚待退回的多收的预收账款。
仅供参考:1、企业仓库本月发出材料,用途如下:用于a产品生产材料25000元,用于b产品20000元,车间一般耗用1000元,管理部门领用2000元。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a 25000 -b 20000 制造费用 1000 管理费用 2000 贷:原材料 480002、计算本月应付职工工资如下:a产品生产工人工资8000元,b产品生产工人工资6000元,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2000元,企业管理部门人员工资4000元。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a 8000 -b 6000 制造费用 2000 管理费用 4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20000 旧制度就是应付工资,看你这像。3、本月车间使用的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1000元,企业管理部门应计提折旧800元。借:制造费用 1000 管理费用 800 贷:累计折旧 18004、用银行存款支付企业水电费,共计6000元。其中车间水电费4000元,管理部门用水电费2000元。借:制造费用 4000 管理费用 2000 贷:银行存款 60005、本月车间使用固定资产应预提大修理费500元,管理部门应提取400元。借:管理费用 400 制造费用 500 贷:预提费用 900新准则不允许预提,而且固定资产修理费用也要记入管理费用,但看你这个题应该是旧制度。6、预提本月按季支付的短期借款利息6000元。借:财务费用 6000 贷:应付利息 60007、将本月汇总的制造费用按工时产品比例分配:a产品工时5000,b产品工时3500。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a 5000 -b 3500 贷:制造费用 85008、本月生产a产品200件,b产品100件全部完工,按实际成本入库借:库存商品-a 38000 -b 29500 贷: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a 38000 -b 29500

6,所得税会计的业务核算

所得税会计的业务核算方法:企业一定时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由于计算口径或计算时间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可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永久性差异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由于计算口径不同而产生的差额,这种差额在本期发生,并不在以后各期转回。时间性差异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的差额,其发生是由于有些收入和支出项目计入纳税所得的时间与计入税前会计利润的时间不一致所产生的。时间性差异发生于某一时期,但在以后的一期或若干期内可以转回。这两种不同的差异,会计核算可采用“应付税款法”或“纳税影响法”。  (一)应付税款法的会计处理  应付税款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影响纳税的金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不递延到以后各期。  在采取应付税款法的情况下,当期计入损益的所得税费用等于当期应缴的所得税。企业要以税法规定计算出的应纳税所得额为依据计算应纳所得税额,并列作所得税费用处理。首先以会计所得为基础,根据差异项目数额,调整计算出应纳税额,再做帐务处理。  企业应按应纳税所得计算的应缴所得税,借记“所得税”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实际上缴所得税时,借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期末,应将“所得税”科目的借方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所得税”科目应无余额。  举例说明如下:  例1 A企业某年核定的全年计税工资为300万元,当年实际发放的工资总额为500万元,企业当年支付的罚款为20万元。当年按会计核算原则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为1500万元,所得税税率为33%,假设该企业当年无其他纳税调整因素。有关的会计处理如下:  纳税调整数=实发工资-计税工资+罚款支出  =500-300+20  =220万元  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数  =1500+220  =1720万元  应纳所得税额=1720×33%  =567.6万元  借:所得税          5676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5676000  实际上缴所得税时:  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5676000  贷:银行存款         5676000  年末,将“所得税”科目余额结转“本年利润”科目  借:本年利润         5676000  贷:所得税          5676000  例2 B企业某年全年税前会计利润为1000万元,本年收到的国债利息收入为20万元,所得税税率为33%。假设本年内无其他纳税调整因素。  按照税法的有关规定,企业购买国债取得的利息收入免缴所得税。而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已将其利息收入作为投资收益计入了利润总额(即税前会计利润)。因此企业在计算缴纳所得税时,应进行相应的调整。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纳税调整数为已计入税前会计利润但应扣除的国债利息收入20万元。  应纳税所得额=1000-20  =980万元  应纳所得税=980×33%  =323.4万元  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借:所得税          3234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3234000  实际上缴所得税时  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3234000  贷:银行存款         3234000  年末,将所得税科目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借:本年利润         3234000  贷:所得税          3234000  (二)纳税影响法的会计处理  纳税影响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的时间性差异造成的影响纳税的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纳税影响法又可具体分为“违延法”和“债务法”。《所得税会计处理规定》中要求企业一般应按递延法进行帐务处理。同时,也允许企业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债务法”。以下分别举例说明这两种方法的具体操作。  1、违延法的会计处理  违延法是把本期由于时间性差异而产生的影响纳税的金额,保留到这一差异发生相反变化的以后期间予以转销。当税率变更或开征新税,不需要调整由于税率的变更或新税的征收对“递延税款”余额的影响。发生在本期的时间性差异影响纳税的金额,用现行税率计算,以前各期发生的而在本期转销的各项时间性差异影响纳税的金额,按照原发生时的税率计算转销。  企业采用递延法时,应按税前会计利润(或税前会计利润加减发生的永久性差异后的金额)计算的所得税费用,借记“所得税”科目,按照纳税前会计利润(或税前会计利润加减发生的永久性差异后的金额)计算的所得税费用与按照纳税所得计算的应缴所得税之间的差额,作为递延税款,借记或贷记“递延税款”科目。本期发生的递延税款待以后期转销时,如为借方余额,应借记“所得税”科目,贷记“递延税款”科目;如为贷方余额应借记“递延税款”科目,贷记“所得税”科目。实际上缴所得税时,借记“应缴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例3  某公司某项固定资产原值为200万元,按照税法规定的使用年限为10年,公司自己选定的折旧年限为5年(不考虑净值的因素)。假设该公司前5年每年实现利润1000万元,后5年每年利润总额为1040万元,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  根据上述资料,公司应作以下会计处理。  第一年:  按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计算每年应提折旧额=200÷10  =20万元  按公司选定的折旧年限计算每年应提折旧额=200÷5  =40万元  时间性差异=40-20  =20万元  按照税前会计利润计算应交所得税=1000×33%  =330万元  按照应纳税所得计算的应交所得税=(1000+20)×33%  =336.6万元  时间性差异影响纳税的金额=336.6-330  =6.6万元  会计分录为:  借:所得税          3300000  递延税款         66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3366000  公司第二、三、四、五年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同第一年。  第六年  按照税前会计利润计算的应纳所得税=1040×33%  =343.2万元  按照应纳税所得计算的应纳所得税=(1040-20)×33%  =336.6万元  两者之差正是前面所计提的递延税款,应在本年摊销数6.6万元。  会计分录为:  借:所得税          3432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3366000  递延税款         66000  实际交纳所得税时:  借:应交税金         3366000  贷:银行存款         3366000  第七、八、九、十各年度所得税会计处理同第六年。  例4 仍以例3为例,但在第五年,企业所得税税率改为30%。公司前四年会计处理仍同例3所示。  第五年  按税前会计利润计算应交所得税=1000×30%  =300万元  按照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应交所得税=(1000+20)×30%  =306万元  时间性差异影响纳税的金额=306-300=6万元  会计分录为  借:所得税          3000000  递延税款           6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3060000  实际交纳所得税时:  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3060000  贷:银行存款         306000  第六年  按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应交所得税=(1040-20)×30%  =306万元  在转销时间性差异时,仍然按该项差异,发生时的税率33%计算,即应转销的时间性差异为6.6万元(20×33%)。会计分录为  借:所得税          3126000  贷:递延税款         66000  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3060000  第七、八、九各年的会计处理同上。  第十年  按照应纳税所得计算应交所得税仍为306万元。但转销的时间性差异要按原发生时的30%的所得税税率计算,即应转销的时间性差异为6万元(20×30%)。  借:所得税          3120000  贷:递延税款         60000  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3060000  由于采用递延法的情况下,“递延税款”科目的余额不因以后税率的变动或开征新税进行调整,所以递延法在转销时间性差异时比较简单。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在税法或税率变动或征收新税之后,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递延所得税可能不表示所得税的实际结果,即企业在以前年度承受的将于以后年度转回的现存的时间性差异的结果。由于这个原因,在递延法了,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递延所得税额,通常称为递延所得税贷项或借项,而不称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  2、债务法的会计处理  债务法是把本期由于时间性差异而产生的影响纳税的金额,保留到这一差额发生相反变化时转销。在税率变更或开征新税,递延税款的余额要按照税率的变动或新征税款进行调整。  仍以例4加以说明  第一、二、三、四年的处理不变。  第五年的有关处理如下:  按照税前会计利润计算的应交所得税=1000×30%  =300万元  按照应纳税所得计算的应交所得税=(1000+20)×30%  =306万元  调整因前四年按33%的税率计算对纳税的影响=20×4×(33%-30%)  =2.4万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所得税          3000000  递延税款         60000  贷:应交税交-应交所得税    3060000  同时,记  借:所得税          24000  贷:递延税款         24000  第六年:  按照税前会计利润计算的应交所得税=1040×30%  =312万元  按照应纳税所得计算的应交所得税=(1040-20)×30%  =306万元  时间性差异影响纳税的金额=312-306=6万元  会计分录为:  借:所得税          3120000  贷:递延税款         60000  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3060000  第七、八、九、十年的会计处理同上。  由于采用“债务法”时,在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对递延税款科目的余额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在资产负债上所列示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相应比较符合实际,比较准确。相应其缺点是它的运用比递延法难,主要原因是因为每次税法或税率的变动都必须重新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年份 1 2 3 4 5 6会计折旧 200 200 200税法折旧 100 100 100 100 100 100差异 100 100 100 -100 -100 -100递延所得税资产 25 25 25 -25 -25 -25当年应纳税所得 1100 1100 1100 900 900 900当年应纳所得税 275 275 275 225 225 225做账:第一年至第三年借:所得税费用 250 递延所得税资产 25 贷:应交税费--应缴企业所得税 275第四年--第六年借:所得税费用 250 贷:应交税费---应缴企业所得税 225 递延所得税资产 25第六年账务处理完毕,递延所得税余额为零
一年有五次企业所得税的申报。。。分别是一年中的每个季度要申报。。另外年终有企业所得税的汇算清缴工作。。。要将不合规定的票进行调增与调减工作。。。主要是你问的太笼统了。。

文章TAG:业务  核算  会计  会计核算  业务核算  业务核算  统计核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