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and和or的用法

and和or都有“和”的意思 但是or还有一个“或者"的意思, and 用于肯定句当中,当or表示“和”的意思时用于否定句当中
在逻辑关系中,and表示和,用在肯定句中;or在肯定句中,表示或者,在否定句中和not连用,表示不……和……。这里就表示不会说英语和法语,简而言之,就是and在否定句中要改用or。

and和or的用法

2,而或长烟一空中的而或是什么意思

而或长烟一空中的而或的意思是有时,全句翻译: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此句出自《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而或长烟一空中的而或是什么意思

3,或是什么意思谁能帮帮我

“或” 是什么意思1. 也许,有时,表示不定的词2. 某人,有的人3. 稍微:不可~缓。不可~忽。不可~缺或,拼音:huò,注音:ㄏㄨㄛˋ 部首:戈,部外笔画:4,总笔画:8
在我们的一生中会遇到你最爱的人, 最爱你的人,还有个就是是共度一生的人. 首先会遇到你最爱的人,然後体会到爱的感觉; 因为了解被爱的感觉,所以才能发现最爱你的人; 当你经历过爱人与被爱,学会了爱,才会知道什么是你需要的, 也才会找到最适合你,能够相处一辈子的人。 但很悲哀的,在现实生活中,这三个人通常不是同一个人; 你最爱的,往往没有选择你; 最爱你的,往往不是你最爱的; 而最长久的,偏偏不是你最爱也不是最爱你的, 只是在最适合的时间出现的那个人。 你,会是别人生命中的第几个人呢? 没有人是故意要变心的,他爱你的时候是真的爱你, 可是他不爱你的时候也是真的不爱你了, 他爱你的时候没有办法假装不爱你; 同样的,他不爱你的时候也没有办法假装爱你 。 当一个人不爱你要离开你, 你要问自己还爱不爱他, 如果你也不爱他了,千万别为了可怜的自尊而不肯离开; 如果你还爱他,你应该会希望他过得幸福快乐, 希望他跟真正爱的人在一起,绝不会阻止, 你要是阻止他得到真正的幸福,就表示你已经不爱他了, 而如果你不爱他,你又有什么资格指责他变心呢? 爱不是占有,真正爱一个人是无法说出原因的, 你只知道无论何时何地、心情好坏,你都希望这个人陪著你; 真正的感情是两人能在最艰苦中相守,也就是没有丝毫要求。 毕竟,感情必须付出,而不是只想获得; 分开是一种必然的考验, 如果你们感情不够稳固,只好认输, 真爱是不会变成怨恨的。所以到底 是要选 择哪个要相信缘分,一切顺其自然

或是什么意思谁能帮帮我

4,而或的解释

而或的解释 [sometimes;every now and then;at times;every so often] 有时候 而或长烟一空, 皓月 千里。——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 》 词语分解 而的解释 而 é 古同“尔”, 代词 ,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连词 (.表平列,如“多而杂”。.表相承,如“取而代之”。.表递进,如“ 而且 ”。.表转折,如“似是而非”。.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 或的解释 或 ò 也许 ,有时,表示不定的词:或许。 或者 (.也许;.连词,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均亦单用“或”)。或然。或则。 某人,有的人:或告之曰。 稍微 :不可或缓。不可或忽。不可或缺。 或者

5,古文中而的用法多回答一些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6,而或长烟一空的而用法

而或长烟一空的而用法介绍如下:“而或长烟一空”中的“而”是虚词,表转折,意思是“然而,但是”。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而或长烟一空或的意思是有时。全句翻译: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此句出自《岳阳楼记》。原文是: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翻译为: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岳阳楼记》赏析:《岳阳楼记》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本文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岳阳楼记》的著名,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

7,python中andor和not 三个逻辑运算符一直理解不了求帮助 搜

and、or和not的优先级是not>and>or首先,and、or和not的优先级是not>and>or。and :x and y 返回的结果是决定表达式结果的值。如果 x 为真,则 y 决定结果,返回 y ;如果 x 为假,x 决定了结果为假,返回 x。or :x or y 跟 and 一样都是返回决定表达式结果的值。not : 返回表达式结果的“相反的值”。如果表达式结果为真,则返回false;如果表达式结果为假,则返回true。其次,逻辑操作符and 和or 也称作短路操作符(short-circuitlogic)或者惰性求值(lazy evaluation):它们的参数从左向右解析,一旦结果可以确定就停止。例如,如果A 和C 为真而B 为假, A and B and C 不会解析C,作用于一个普通的非逻辑值时,短路操作符的返回值通常是最后一个变量。因此,逻辑运算符的理解也与C语言中不同。举个例子:在以上例子中,按照C语言对的思维,3 and 4即3与4为3,但是由于是短路操作符,结果为4,是因为and运算符必须所有的运算数都是true才会把所有的运算数都解析,并且返回最后一个变量,即为4;改变一下顺序4 and 3 ,结果也不一样,即为3.而或逻辑(or),即只要有一个是true,即停止解析运算数,返回最近为true的变量,即 3 or 4,值为3;改变顺序4 or 3 即为4.
0 and 1 结果为0;3 and 4结果为4;其实本质都是两者都为1时结果才为1,python中除0之外所有正整数在逻辑运算符的时候都可以理解为1,and需要确定两者是否均为1时才输出结果,否则则输出0,3 and 4中,到4的时候确定了两者均为1,所以输出了结果4。or则是出现1结果则为1,0 or 1为1,1 or 0也为1,3 or 4为3,因为3可以理解为1,已经确定了则输出结果3。not 1为false,not 0为true,not 3为false。这样能够理解了吧。希望能够帮到被这个问题困惑的人。
简单解释就是:and -> A and B -> 表示A和B都必须同时满足才可以or -> A or B -> 表示A或B,两者满足一个,其中任意一个,就可以了not A -> 对于A取反 -> A原来是真,则现在是假;A原来是假,则现在是真。这些,其实和Python关系不大,和你对于基本的,编程语言中的逻辑,不理解有关系。很多语言,都是这个逻辑的。也本身是符合人类的逻辑的。感兴趣的,自己去看:【教程】Python开发入门详解(此处不给贴地址,请用google搜标题,即可找到地址的)
not (x or y)即非(a或b), 这是等价于 非a 与 非b的,这是数学上的知识

8,古汉语翻译

或时贤而辅恶;或以大才从于小才;或俱大才,道有清浊;或无道德而以技合;或无技能而以色幸。看到或……或……这种结构想到有的……有的……,从大体上先把句子断开后面就要凭借扎实的句式功底和语感了有的是贤臣却辅佐了暴君;有的是臣子才大却要服从于才小的君主;有的是臣与君都有大才,而道德却有清浊高低之分;有的是虽没有道德,却以一技之长投合了君意;有的是连一技之长都没有,而是仗着姿色受到宠爱.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1).贤不贤,才也(2);遇不遇,时也;才高行洁,不可保以必尊贵;能薄操浊(3),不可保以必卑贱.或高才洁行(4),不遇,退在下流(5);薄能浊操,遇,在众上;世各自有以取士(6),士亦各自得以进(7).进在遇,退在不遇.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故遇,或抱洿行(8),尊于桀之朝(9);不遇,或持洁节,卑于尧之廷(10).所以遇不遇非一也:或时贤而辅恶(11);或以大才从于小才;或俱大才,道有清浊;或无道德,而以技合;或无技能,而以色幸.【注释】(1)仕宦:做官.遇:遇合,遇到赏识.(2)才:才能.这里指才能和操行.(3)薄:微,少.浊:浑浊.这里指操行恶劣.(4)或:有的人.(5)退:疑衍文."不遇,在下流"与下文"遇,在众上"对文,可证.下流:地位低下.(6)士:这里泛指封建社会的读书人.(7)进:升.指当官或被重用.(8)抱:持有.洿(w&屋):同"污".(9)桀(ji6杰):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名履癸.传说残暴荒淫.后被商汤击败,出奔南方而死.(10)尧:传说中陶唐氏部落酋长,炎黄联盟首领.名放勋,史称唐尧.(11)贤:这里指贤臣.恶:这里指残暴君主.【译文】操行,有一贯优良的;而做官,却没有总是被赏识和重用的.人品好不好,是才能和操行问题;而被不被重用,是时运问题.才能高超操行高尚,不可能保证一定就会尊贵;才能低下操行恶劣,也不可能就必定要卑贱.有人才能超群,操行高尚,不被赏识,居于低下的地位;而有人才能低下,操行恶劣,却被重用,地位在众人之上.不同时代各自有用来选拔"士"的标准,而"士"也各有猎取功名的途径.升迁在于受到赏识,落第在于不受赏识.处于尊贵显赫地位,未必贤能,只不过受到重用;地位卑贱低下,未必愚笨,只不过不被赏识.所以只要被赏识,操行恶劣的,也会在夏桀的朝廷上受到尊重;不被赏识,虽有高尚节操,在尧的朝廷上也会位处卑贱.因此,被赏识重用还是遭厌恶斥退,原因是各种各样的:有的是贤臣却辅佐了暴君;有的是臣子才大却要服从于才小的君主;有的是臣与君都有大才,而道德却有清浊高低之分;有的是虽没有道德,却以一技之长投合了君意;有的是连一技之长都没有,而是仗着姿色受到宠爱.
或时贤而辅恶(1);或以大才从于小才;或俱大才,道有清浊;或无道德,而以技合;或无技能,而以色幸.(1)贤:这里指贤臣.恶:这里指残暴君主.【译文】有的是贤臣却辅佐了暴君;有的是臣子才大却要服从于才小的君主;有的是臣与君都有大才,而道德却有清浊高低之分;有的是虽没有道德,却以一技之长投合了君意;有的是连一技之长都没有,而是仗着姿色受到宠爱.出自东汉王充《论衡》 我的答案是书上的标点

9,急求 广宋遗民录序 翻译

一、译文孔子说:“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访,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古人学习如有所心得,未曾不寻求相同志气的人,何况在社会物欲横流,风雨如晦的时候啊!在这时候,那些随世道变化而(向新朝)成就功名的人本来不值得称道,然而怎会没有一两位略微知道洁身自爱的士人,但是(他们)又在中途改变了德行,在晚年丧失了气节。因此士人找到朋友就更难了。有时一处得不到合适的人,那就在几千里之外寻求;在今人中不能得到,就感慨想象依托于千年以上的人。如果有言行完全适合自己心意的人,就追随仰慕他,考虑替他树碑立传。唉!其用心也是良苦的啊!吴江朱先生明德,跟我同乡,相距不过百余里,但没有见过一面。如今朱先生年龄六十二岁了,而我又大他五岁,一个人在寒江荒草之滨,一个人在绝障重关之外,都忧虑没有朋友。朱先生于是采辑旧闻,得到程克勤的《宋遗民录》并充实了它,以至到四百多人。拿书来向我索序,大概就是所谓一处得不到合适的人,那就从几千里之外寻求吧。他对宋时遗民,(如果)有言行或姓氏留在一二本名人文集的人,全部列举并写在书中,大概就是所谓在今人中不能得到,就去感慨想象于千年以上的人吧。我既缺少学识,又年老体迈,不能替他订正。虽然如此,但是私下存有疑问。现在少数在一二本名人文集中留下姓名的人,难道没有只是短时相识而不能使节操保全不变的人吗?或者偶然遇见但并不志同道合的人吗?所以那样的人未必都值得记述啊。虽然如此,但朱先生对于这些人尚且恋恋不舍,都称他们作遗民,这也是因为求友很难因而在这上面寄托怀想吗?庄子有话:“你没听说过越国被流放的人吗?离开本土几天,见到他所了解的人就高兴;离开本土十天一个月,见到本国人就高兴;到一周年后,见到像人的人就高兴。”我曾经游览太行山以东以西地方、黄河以南以北地方二十多年,而那些人越发不像人样了。等问到大江以南,过去人们所称道的某些(有志反清的明代遗民)伟大壮士,却也改变装束和品质,丧失气节,学作没有人性的人了。而朱先生却写了这样的书,以便在天地间保存人的节操。像朱先生这样的人,将不会成为遗民了吧?(意思是朱君与那些归顺清朝的遗民不同)于是写这篇序来答复朱君。我老了,希望能教导后辈人,希望敦品行、重节义的为人之道还不至于灭绝啊。二、原文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古之人学焉而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而况当沧海横流,风雨如晦之日乎?于此之时,其随世以就功名者固不足道,而亦岂列一二少知自好之士,然且改行于中道,而失身于暮年。于是士之求其友也益难。而或一方不可得,则求之数千里之外;令之不可得,则慨想于千载以上之人。苟有一言一行之有合于吾者,从而追幕之,思为之传其姓氏而笔之书。呜呼,其心良亦苦矣!吴江朱君明德,与仆同郡人,相去不过百余里,而未尝一面。今朱君之年六十有二矣,而仆又过之五龄,一在寒江荒草之滨,一在绝障重关之外,而皆患乎无朋。朱君乃采辑旧闻,得程克勤所为《宋遗民录》而广之,至四百余人,以书来问序于余,殆所谓一方不得其人,而求之数千里之外者也,其于宋之遗民,有一言一行或其姓氏之留于一二名人之集者,尽举而笔之书,所谓今人不可得,而慨想于千载以上之人者也。余既尠闻,且耄矣,不能为之订正,然而窃有疑焉:自生民以来,所尊莫如孔子,而《论语》、《礼记》皆出于孔氏之传,然而互乡之童子,不保其往也;伯高之赴,所知而已;孟懿子、叶公之徒,问答而已;食于少施氏而饱,取其一节而已。今诸系姓氏于一二名人之集者,岂无一日之交而不终其节者乎!或邂逅相遇而道不同者乎?固未必其人之皆可述也。然而朱君犹且眷眷于诸人,而并号之为遗民,夫亦以求友之难而托思于此欤?庄生有言:“子不闻越之流人乎?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去国旬月,见所尝见于国中者喜;及期年也,见似人者而喜矣。”余尝游览于山之东西、河之南北二十余年,而其人益以不似。及问之大江以南,昔时所称魁梧丈夫者,亦且改形换骨,学为不似之人;而朱君乃为此书,以存人类于天下,若朱君者,将不得为遗民矣乎?因书以答之。吾老矣,将以训后之人,冀人道之犹未绝也。三、出处《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广宋遗民录》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广宋遗民录》序,该篇选自《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卷二。明代程敏政著有《宋遗民录》一书,朱明德又从而扩充为《广宋遗民录》,并请顾炎武为序。时在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顾炎武六十七岁。二、作品赏析文中借为宋代遗民录作序的机会,巧妙地借题发挥,一面感叹坚持民族气节的知音难得,一面又对遗民中的变节分子作了辛辣的嘲讽。文章写得委婉含蓄,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股愤激之情,寄托了作者无穷的感慨。三、作者简介顾炎武(1613- 1682)汉族,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人,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尊称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累累;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广宋遗民录》序
孔子说:“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访,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古人学习如有所心得,未曾不寻求相同志气的人,何况在社会物欲横流,风雨如晦的时候啊!在这时候,那些随世道变化而(向新朝)成就功名的人本来不值得称道,然而怎会没有一两位略微知道洁身自爱的士人,但是(他们)又在中途改变了德行,在晚年丧失了气节。因此士人找到朋友就更难了。有时一处得不到合适的人,那就在几千里之外寻求;在今人中不能得到,就感慨想象依托于千年以上的人。如果有言行完全适合自己心意的人,就追随仰慕他,考虑替他树碑立传。唉!其用心也是良苦的啊!  吴江朱先生明德,跟我同乡,相距不过百余里,但没有见过一面。如今朱先生年龄六十二岁了,而我又大他五岁,一个人在寒江荒草之滨,一个人在绝障重关之外,都忧虑没有朋友。朱先生于是采辑旧闻,得到程克勤的《宋遗民录》并充实了它,以至到四百多人。拿书来向我索序,大概就是所谓一处得不到合适的人,那就从几千里之外寻求吧。他对宋时遗民,(如果)有言行或姓氏留在一二本名人文集的人,全部列举并写在书中,大概就是所谓在今人中不能得到,就去感慨想象于千年以上的人吧。  我既缺少学识,又年老体迈,不能替他订正。虽然如此,但是私下存有疑问。现在少数在一二本名人文集中留下姓名的人,难道没有只是短时相识而不能使节操保全不变的人吗?或者偶然遇见但并不志同道合的人吗?所以那样的人未必都值得记述啊。虽然如此,但朱先生对于这些人尚且恋恋不舍,都称他们作遗民,这也是因为求友很难因而在这上面寄托怀想吗?庄子有话:“你没听说过越国被流放的人吗?离开本土几天,见到他所了解的人就高兴;离开本土十天一个月,见到本国人就高兴;到一周年后,见到像人的人就高兴。”我曾经游览太行山以东以西地方、黄河以南以北地方二十多年,而那些人越发不像人样了。等问到大江以南,过去人们所称道的某些(有志反清的明代遗民)伟大壮士,却也改变装束和品质,丧失气节,学作没有人性的人了。而朱先生却写了这样的书,以便在天地间保存人的节操。像朱先生这样的人,将不会成为遗民了吧?(意思是朱君与那些归顺清朝的遗民不同)于是写这篇序来答复朱君。我老了,希望能教导后辈人,希望敦品行、重节义的为人之道还不至于灭绝啊。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古之人学焉而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而况当沧海横流,风雨如晦之日乎?于此之时,其随世以就功名者固不足道,而亦岂列一二少知自好之士,然且改行于中道,而失身于暮年。于是士之求其友也益难。而或一方不可得,则求之数千里之外;令之不可得,则慨想于千载以上之人。苟有一言一行之有合于吾者,从而追幕之,思为之传其姓氏而笔之书。呜呼,其心良亦苦矣! 吴江朱君明德,与仆同郡人,相去不过百余里,而未尝一面。今朱君之年六十有二矣,而仆又过之五龄,一在寒江荒草之滨,一在绝障重关之外,而皆患乎无朋。朱君乃采辑旧闻,得程克勤所为《宋遗民录》而广之,至四百余人,以书来问序于余,殆e68a847a686964616f31333238666234所谓一方不得其人,而求之数千里之外者也,其于宋之遗民,有一言一行或其姓氏之留于一二名人之集者,尽举而笔之书,所谓今人不可得,而慨想于千载以上之人者也。 余既尠闻,且耄矣,不能为之订正,然而窃有疑焉:自生民以来,所尊莫如孔子,而《论语》、《礼记》皆出于孔氏之传,然而互乡之童子,不保其往也;伯高之赴,所知而已;孟懿子、叶公之徒,问答而已;食于少施氏而饱,取其一节而已。今诸系姓氏于一二名人之集者,岂无一日之交而不终其节者乎!或邂逅相遇而道不同者乎?固未必其人之皆可述也。然而朱君犹且眷眷于诸人,而并号之为遗民,夫亦以求友之难而托思于此欤?庄生有言:“子不闻越之流人乎?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去国旬月,见所尝见于国中者喜;及期年也,见似人者而喜矣。”余尝游览于山之东西、河之南北二十余年,而其人益以不似。及问之大江以南,昔时所称魁梧丈夫者,亦且改形换骨,学为不似之人;而朱君乃为此书,以存人类于天下,若朱君者,将不得为遗民矣乎?因书以答之。吾老矣,将以训后之人,冀人道之犹未绝也。

文章TAG:而或  and和or的用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