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差异

大陆地壳比大洋地壳厚的多

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差异

2,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有什么区别

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区别:1、大陆地壳是覆盖在大陆和大陆边缘海的地壳,它的平均厚度约为35公里,最厚的地方可达70公里。大陆地壳的密度较低,约为2.7克/立方厘米,主要由富含硅和铝的岩石构成,如花岗岩和安山岩。2、大洋地壳是覆盖在海洋的地壳,它的平均厚度约为7公里,最薄的地方只有5公里。大洋地壳的密度较高,约为3.0克/立方厘米,主要由富含铁和镁的岩石构成,如玄武岩和辉长岩。

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有什么区别

3,大陆型的地壳平均厚度为多少公里

33公里,大洋平均12公里
大陆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公里。大陆型地壳简称陆壳,是地壳的一种类型,主要分布在大陆及浅海大陆架区。多为双层结构,即在玄武质层之上有很厚的沉积岩层和花岗质岩层,相当于硅镁层及其上的硅铝层两层。厚度较大,平均厚度为33公里,越往高山地区厚度越大(高山区最厚,可达60—70km,如我国西藏地区)。是主要分布在大陆上和被海水淹没的大陆部分(大陆架、大陆坡和内海)的地壳。

大陆型的地壳平均厚度为多少公里

4,大陆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

我们都知道“天很高,地很厚”,那么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呢?当我们望向天空时,有一种望不到天际的感觉。而大地有不一样了。人和大地是相互连接的。大气层的厚度最厚也就几百千米。 00:00 / 02:3070% 快捷键说明 空格: 播放 / 暂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单次快进5秒 ←: 单次快退5秒按住此处可拖拽 不再出现 可在播放器设置中重新打开小窗播放快捷键说明

5,地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为33千米还是35千米

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6千米。全球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
33千米
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地壳的平均厚度为70公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要高些。

6,大洋地壳的区别

区别:从地壳厚度上看,陆壳一般要厚于洋壳,因为大陆地壳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大洋地壳只有硅镁层;从岩层新老上看,洋壳一般要新于陆壳,因为形成新岩石的大洋中脊在洋壳上。一、大洋地壳主要由基性、超基性岩构成,位于大洋盆地下的地壳,简称洋壳。它的特点是地壳较薄而致密,缺失陆壳所特有的“花岗岩层”。洋壳较陆壳年轻,一般不超过2亿年,而大部分陆壳至少为10亿年。二、大陆地壳覆盖地球表面的45%,主要表现为大陆、大陆边缘海以及较小的浅海。地壳的化学组成以硅铝质为特点,可分为两大类岩石:一类是地壳上部的相对未变形的沉积岩或火山岩堆积,另一类是已经变形变质的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带。后者构成地球表面的山脉或在地壳深部,前者多在地壳表层的盆地及其边缘。地壳可以承受强烈的板块构造运动,所以目前能寻找到38亿年前的地壳。

7,7大陆与海洋地壳结构有何差异莫霍面有哪些特征

大陆与海洋地壳结构的差异:从地壳厚度上看,陆壳一般要厚于洋壳,从岩层新老上看,洋壳一般要新于陆壳,因为形成新岩石的大洋中脊在洋壳上。洋壳即大洋型地壳。是分布于大洋盆地之下的地壳。根据地震和重力研究,大洋型地壳与大陆型地壳有根本区别。它的结构总是比大陆型地壳更为均一,自上而下,系由沉积层和硅镁层(5—6km)组成,平均密度为3.0克/立方厘米,缺失硅铝层。一般把大洋型地壳从上到下分为三层:①未固结的沉积物,在大西洋中平均厚度为1km,在太平洋底厚度仅0.5km。②固结的沉积物,厚约1.7km,p波速度为5km/秒。③厚度不到5公里的可能是玄武岩或辉长岩层,其中p波速度为6.7公里/秒。洋壳的沉积厚度在不同的海域也有显著的变化,但镁铁质的第三层却相当均匀,在这一点上与厚度变化甚大的大陆型地壳的硅镁层有很大不同。有人把“安山岩线”作为大洋型地壳和大陆型地壳的分界线。此线的大陆一侧主要是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等,硅质较多(>50%),为大陆型地壳;而北线的大洋一侧主要是橄榄玄武岩、粗面岩等,硅质较少(<50%),为大洋型地壳。大陆地壳覆盖地球表面的45%,主要表现为大陆、大陆边缘海以及较小的浅海。地壳的化学组成以硅铝质为特点,可分为两大类岩石:一类是地壳上部的相对未变形的沉积岩或火山岩堆积,另一类是已经变形变质的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带。后者构成地球表面的山脉或在地壳深部,前者多在地壳表层的盆地及其边缘。地壳可以承受强烈的板块构造运动,所以能寻找到38亿年前的地壳。莫霍面特征:地幔与上下层不同物质的分界处称为不连续面。外面的被命名为莫霍不连续面,深处的则是古登堡不连续面。在莫霍面上,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增加明显,弹性和密度随深度逐渐增加,地幔物质密度、硬度大于地壳。此面以上物质平均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密度约2.9×10^3kg/m^3;此面以下物质平均化学组成与橄榄岩相近,密度约3.1-3.3×10^3kg/m^3。莫霍面温度为400-1000/℃事实上,自莫霍面被提出以来,众多学者开始关注其形成和演化。当下认为莫霍面分为两种,一种为地震学莫霍面(Seismic Moho),代表地震波波速的突然提高;另一种为岩石学莫霍面(Petrologic Moho),这种莫霍面没有显示出地震波波速的异常,而是由浅部到深部渐变至地震学莫霍面以下的地震波波速水平。岩石学莫霍面经常在造山带的巨厚地壳位置出现,是下部地壳在高温高压下变质到榴辉岩相而形成的。

文章TAG:大陆  大陆地壳  陆地  地壳  大陆地壳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