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古代计年计月计时的方法具体是什么呢

干支。十干十二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23-1点)丑(1-3)寅(3-5)卯(5-7)辰(7-9)巳(9-11)午(11-13)未(13-15)申(15-17)酉(17-19)戌(19-21)亥(21-23)。 纪年法有四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月法:序数纪月法,地支纪月法,时节纪月法。 纪日法:序数,干支,月相,干支月相纪日法。 纪时法:天色,地支纪时法。 纯手打,太多了就只挑打重点给你了。这东西很复杂。希望有用。

古代计年计月计时的方法具体是什么呢

2,真的有宇宙历吗有的话是怎么个纪时法

大约在137亿年前,宇宙诞生了,宇宙历法延用了地球年来表述。在时间的那个起点开始,过了大约10亿年,恒星出现了,太阳系出现在大约60亿年前。地球也就50亿年,今年是2014年。
存在于幻想之中
宇宙是有的,没有人知道是怎么个纪时法
有的,从大爆炸算起
你好!日中、日昳(die)、晡(bu)时、食时、隅(yu)中  没有。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日入、黄昏:夜半、鸡鸣、平旦、日出、人定。  (2)地支纪时法。  中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1)天色纪时法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真的有宇宙历吗有的话是怎么个纪时法

3,地支纪时法的分界点上怎么算

23::00——1:00为子时、1:00——3:00为丑时、3:00——5:00为寅时、5:00——7:00为卯时、7:00——9:00为辰时、9:00-11:00为巳时、11:00——13:00为午时、13:00——15:00为未时、15:00——17:00为申时、17:00——19:00为酉时、19:00——21:00为戌时、21:00——23:00为亥时
子时-晚上11点~半夜1点丑时-半夜1点~半夜3点寅时-半夜3点~清晨5点卯时-清晨5点~早上7点辰时~早上7点~早上9点巳时~早上9点~中午11点午 ~中午11点~下午1点未 ~下午1点~下午3点申 ~下午3点~晚上5点酉 ~晚上5点~晚上7点戌 ~晚上7点~晚上9点亥 ~晚上9点~晚上11点

地支纪时法的分界点上怎么算

4,古代纪时法有哪些分别是什么在哪些古诗文中有体现

天色纪时法古代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一般地说,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叫中日,将近中日时叫隅日,太阳西斜叫做昃(zé,太阳偏西)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时,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bú)时。日入之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半夜,半夜以后分别是鸡鸣和昧旦,这是天将亮的时间。此后是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例如:旦辞爹娘去,暮宿黑头山。出处《木兰诗》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出。 出处《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装。出处《孔雀东南飞》。2十二地支纪时法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古人把第一个小时叫做初,第二个小时叫做正。例如两个小时叫做子初、子正

5,干支纪时法有哪些规定

除了以上讲的干支纪日、纪年、纪月法之外,我国古代还用干支纪时。不过这种方法究竟产生和运用在什么时代,已经无从查考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干支纪时法是在古代十二辰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我国古代曾经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并用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来表示,同时又规定子时的正中为夜半。宋代以后又将每个时辰均分成初、正两部分。清代初期,将西方使用的二十四小时制引人中国,这样,我国固有的十二辰制和二十四时制的关系就是,一辰等于两小时,而且又规定下午11时0分至第二日1时0分为子时,子初为23时,子正为0时;1时0分至3时0分为丑时,丑初为1时,丑正为2时,依此类推,全部的对应关系是:子时:23~1时,丑时:1~3时,寅时:3~5时,卯时:5~7时,辰时:7~9时,巳时二9~11时,午时:11~13时,未时二13~15,申时:15~17时,酉时二17~19时,戌时:19~21时,亥时:21~23时。从以上的对应关系知道,每天十二辰的地支,类似于十二月的地支,也是固定的,再在辰的地支上配上一个天干,就是干支纪辰了。我们把这种干支纪辰法就称作干支纪时法。显然干支纪辰法是以5天为一个周期的。干支纪时中的天干和当天干支纪日的天干有如下的对应关系,日的天干为甲或己时,则子时的天干为甲日的天干为乙或庚时,则子时的天干为丙日的天干为丙或辛时,则子时的天干为戊日的天干为丁或壬时,则子时的天干为庚日的大干为戊或癸时,则子时的天干为壬最后顺便指出,中国古代还使用过多种时段制度,比如十时制、更点制和十六时制等。十时制大概行用于春秋战国时代。这种时段制是昼夜各为5个时段,按《隋书·天文志》的记载是:“昼:有朝、有禺、有中、有晡、有夕。夜:有甲、乙、丙、丁、戊。”应当指出,这种十时制是不均匀的,因为四季中昼夜的长短是变化的,比如夏季昼长;夜短,而白天和黑夜同样是5个时段,那么白天的一个时段必然要长于夜间的一个时段;冬季则正好相反。十时制行用到秦汉就废弃不用了,但夜间的5个时段一直被沿用下来,并且演变成了更点制度,即将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又分为五点。关于更点和现代二十四小时制的对应关系,看来不会是固定的。五更的计算方法,按东汉以后常用的方法是,日落后三刻(我国古代多采用一百刻制,即一昼夜为100刻,一刻合现代二十四时制的14.4分)为昏,日出前三刻为旦。由于在不同季节日出、日落的时间是不同的,所以在不同的季节,某更某点的起止时刻也是不同的。在西汉废弃十时制之后,曾经使用过十六时制,这十六时制的全部名称是:夜半、鸡鸣、晨时、平旦、日出、蚤食、食时、夜食、人定。纵观这16个时段,晨时大概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拂晓,这时天上开始出现曙光;到平旦天就已经大亮,人们可以在户外从事各种活动了;夜食,顾名思义是指晚饭而言;人定应该是指人们已经入睡、夜深人静了。
干支纪日与干支纪年的方法一样,每天用一对于支来表示,六十日为一周,循环记录。 干支纪日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发掘的殷代甲骨片上发现了完整的干支表,例如,甲骨文中有一条关于日食的记载,称:“癸酉贞日夕又(有)食佳若”,意思是癸酉日这天傍晚有日食。有人猜想这或许就是当时人们所使用的一种“日历”。 据考证,比较确切地知道,我国从春秋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使用于支连续纪日一直到清代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止),在这2600余年的漫长岁月中,既没有间断又没有发生错乱,这是世界上现今知道的最长的纪日史料。这一史料对于历史学,尤其是对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考证和研究,都是不可多得的原始资料,因而我国保存下来的干支纪日资料,不仅是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一份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

6,9点9分按天干地支纪时法是怎样的

时间的天干地支,是要跟着年月日来的。只有特定的一天的具体时间,才能用具体天干地支表示。举例:如果是今天,2013年1月3日的上午9点零9分,用干支表示为 壬辰年 癸丑月 己巳日 己巳时倘若是昨天,2013年1月2日的上午9点零9分,则为 壬辰年 癸丑月 戊辰日 丁巳时由此可见,同一个时间,在不同日子里,地支是相同的,但是天干是不一样的。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帮助
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我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365.24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据记载,西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天干地支,是过去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数字般的单纯,而且后来更开始把这些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时间轴与空间轴)上,所以这些数字被赋於的意思就越来越多了。 古人(一说黄帝)观测朔望月,发现两个朔望月约是59天的概念。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应该是在夏商周这几个朝代。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天干地支这共二十二个的符号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中国历法包含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运化的规律。 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后,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纪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 补充典故: 相传黄帝时代,因有蚩尤神扰乱,黄帝忧民之若,遂与蚩尤大战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能治之,黄帝於是斋戒沐浴、筑坛祀天、方丘礼地。天乃降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帝乃将十干圆布像天形,十二支方布像地形,始以干为天,支为地,然后乃能治之。后有大挠氏将十天干、十二地支分配成六十甲子,并以黄来开国日定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此为天干地支之由来。 回答者:林逸烟 - 状元 十五级 9-23 09:07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5 个人评价 好 100% (5) 不好 0% (0) 相关问题 ? 「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用来纪年的一种方式。「天干... ? 天干地支纪年算法(请看问题补充) ? 今年按照中国传统天干地支纪年应该是什么年? ? 天干地支纪年法是什么? ? 2007年10月31日14时 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如何纪的 谢谢!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共 9 条 汉武帝之前都是用天干地支来纪年的。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评论者: hualipm - 门吏 二级 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评论者: hualipm - 门吏 二级 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文章TAG:古代  计年  计月  计时  纪时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