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马说教案中没提到是千里马重要还是伯乐重要

伯乐

马说教案中没提到是千里马重要还是伯乐重要

2,马说的结构特点

《马说》的结构,也十分精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从正面提出问题的。然而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便从反面展开起议论来了。第一段写千里马的命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接下去便自然而然地写到了千里马的遭遇,最后,作者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封建统治者发出了愤怒的斥责,其中有讽刺,有设问,有慨叹,抑扬反复,淋漓尽致。无怪乎自《马说》出,伯乐识马,便成为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一句成语了。

马说的结构特点

3,谁有布封的马的板书

《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 2、揣摩文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3、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对比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2、阅读注释,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布封。 3、安排一个学生准备书法作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展示书法作品:学生用小篆和隶书写的“马”及教师用楷书在黑板上写的“马”。 要求学生说出三个“马”字分别属于哪种字体。 学生回答后,教师语:时代不同,“马”的写法也不同,这是汉字形体演变的结果;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马的生存方式及其命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布封的文章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马。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请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 马 马 2、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 3、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三、交流研讨 围绕上述问题,请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将学生的意见进行归结。

谁有布封的马的板书

4,马说的全文结构方式

《马说》的结构,也十分精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从正面提出问题的。然而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便从反面展开起议论来了。第一段写千里马的命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接下去便自然而然地写到了千里马的遭遇,最后,作者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封建统治者发出了愤怒的斥责,其中有讽刺,有设问,有慨叹,抑扬反复,淋漓尽致。无怪乎自《马说》出,伯乐识马,便成为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一句成语了。
<马说>全文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点。第二部分(第2段),写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段),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纳中心。文体为: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不是骈文;骈文是一种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àn,今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1

5,初中语文教案怎么写就是教师资格证那20分钟都写什么

教案模板   课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常是字词掌握+文体知识+读写听说中的某一项具体能力    2、过程与方法:上课的流程,比如读-议-悟-写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并体现在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在“知识能力”目标中选择  教学难点:在以上3个目标中选择  教 学 过 程  一、课前导入:激趣  二、初读感知:了解文章内容,概括。  三、精读探究:针对某一具体片段,揣摩作者思想情感。  四、品读赏析:学习表达方式  五、拓展延伸:锻炼思维,举一反三  六、小结  板书设计由于只有20分钟,教学过程没办法细写,只要概括说明这一步要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了。“板书设计”这一环节最好要顾及,实在时间不够就只能拿掉。附一份范例给你:《马说》教学简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2)过程与方法:按“感知与积累——探究与发现——应用与提升”三个环节设计,逐层推进。(3)情感价值观: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教学过程:(导语执教者自行设计)一、感知与积累1、解题(教师解释《马说》之“说”)。2、学生一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哪几种马,主要是写了哪种马。3、学生二读课文,圈出课文中“千里马”字样。4、请学生念出有 “千里马(千里)”字样的句子(课文第一段与第二段每一句都有“千里马(千里)” ),并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些句子的意思.。(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注解,通过查阅工具书、互相研讨,力求自己解决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重点句子和难句,必要时教师补充订正。这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以后教学的基础。)5、指导朗读重点段落。二、探究与发现1、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和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2、讨论:从现代人的观念看,千里马应该有什么表现,或千里马应该对自己的遭遇负什么责任。(这一设计是针对教学难点进行突破,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集体讨论、教师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能够理解文章情感)三、应用与提升《马说》既是埋没人才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又是韩愈个人怀才不遇愤懑情绪的流露(他认为自己应得到更好的待遇)。请你给韩愈写几句安慰的话。写完后展示点评。(设计这一步既是在检查学生学习效果,是否领会作者思想情感,又是语文学习生活化的一个拓展。)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细节展开。
可以先去网上看看初中的教案,一般都分不开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6,马说课文结构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1、给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注音。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④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④其真无马邪。()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不以千里称也() ③一食或尽粟一石() ④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⑥策之不以其道()() ⑦执策而临之() ⑧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⑨其真不知马也()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南昌临之 b、常:千里马常有且欲与常马等一不可得 c、之:食之不能尽其材执策而临之 d、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一食或尽粟一石 5、为下面一句话划分节奏。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翻译下列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填空: 本文选自《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一共____________篇,作者是 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 【参考答案】 1、①zhǐ pián ②shí dàn③sì ④xiàn 2、①“食”通“饲”,喂②“见”通“现”,表现 ③“材”通“才”,才能 ④“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3、①并列而死。②著称。 ③吃一顿 ④这 ⑤尚且⑥鞭打 正确的方法 ⑦面对 ⑧通晓 ⑨其实 4、c 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①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千里马啊! 7、韩愈文选杂说四篇韩愈退之唐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韩 柳 2.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世有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2然后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3祗辱有奴隶人之手( 只是)( 辱没 )4骈死于槽枥之间( 两马并驾 )(喂牲口用的食器)5不以千里称也 (凭,凭借) (著称)6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吃没)7 食马者(通“饲”,喂)8 才美不外见(才能,美好的素质)( 表现在外面,“见”通“帧?/span>) 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的 )(等同,一样)10或尽粟一石 (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 )(方法,正确的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通“才”,才能 )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鸣叫)(通晓)14执策而临之(拿着马鞭子 )(面对 )15其真不知马也(识别,了解) 1食马者(“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表现)1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按要求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千里马”指 人才 ; “伯乐”指 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 “食马者” 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6.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7.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8.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9.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10.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11.第三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12.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13.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14.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5.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即人才。 16.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的尽是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17.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18.分别概括123的层次: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19.“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20.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2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22.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1)才美不外见 a.(千里马)的本领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 b.(千里马)的才能与外貌就显露不出来。 c.他的本领和优秀的品质就表露不出来。 答( )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饲养人使千里马嘶叫,却不能够领会它嘶叫的意图。 b.饲养人吆喝千里马,却不能使它领会吆喝的意思。 c.千里马为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嘶鸣,可是饲养人并不懂得它嘶鸣的意思。d.饲养人听千里马嘶叫却不懂它的意思。 答( ) (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a.论证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b.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c.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 d.这是一篇谈养马经验的文章,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答( ) (4).本文的主要写作方法是: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c.托物寓意 d.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 )23.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24.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的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25.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咏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26.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27.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合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font-size: 12.0pt; mso-fareast-font-family: 华文新魏; mso-ascii-font-family: 华文新魏">“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c.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 d.这是一篇谈养马经验的文章,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答( ) (4).本文的主要写作方法是: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c.托物寓意 d.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 ) 23.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24.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的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25.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咏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26.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27.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合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3.从文中找出三个通假子并释义。

文章TAG:马说  板书  板书设计  设计  马说板书设计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