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中世纪音乐采用什么样的乐谱和记谱法

中世纪时,乐谱都是手抄本的,而且抄写在价格昂贵的羊皮纸上。中世纪的乐谱称为“纽姆谱”公元11世纪阿莱佐的僧侣圭多采用了四线谱。新艺术”一词,在西方音乐史上,可广义地泛指14世纪的音乐,与13世纪的“旧艺术”相对比,它更准确的含义是指14世纪前半叶的法国音乐。新艺术音乐的特征:新的记谱方式、等节奏、新的对位音响。
乐谱都是手抄的。后人只是把ut改唱do,精心缮写歌词和音符,圭多用ut,意大利首次出现了活字印制成的乐谱,从而取代了手抄乐谱。 中世纪的乐谱称为“纽姆谱”。中世纪初期,记谱者在格里高利圣咏拉丁文的歌词上方加注简单的“纽姆符”、re、mi,表示音调上行或下行的大致走向。后来“纽姆谱”上相继出现了一根代表f的红线和代表c?、fa、sol、la(圣·约翰赞美歌六句诗开头的拉丁词的音节)来教唱C、D、E、F、G、A的六音列,于是唱名就出现了。15世纪,金属活字排版出现以后,而且是抄写在价格昂贵的羊皮纸上
中世纪时,乐谱都是手抄的,而且是抄写在价格昂贵的羊皮纸上。抄谱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心缮写歌词和音符,还有把歌词的第一个字母写出漂亮的美术字体,以求美观。乐谱的抄本要不断地复抄后,作品才能传播开来。15世纪,金属活字排版出现以后,人们才初次萌发印刷乐谱的想法。16世纪初期,意大利首次出现了活字印制成的乐谱,从而取代了手抄乐谱。中世纪的乐谱称为“纽姆谱”。中世纪初期,记谱者在格里高利圣咏拉丁文的歌词上方加注简单的“纽姆符”,表示音调上行或下行的大致走向。后来“纽姆谱”上相继出现了一根代表f的红线和代表c

中世纪音乐采用什么样的乐谱和记谱法

2,最大的音符是哪个

O是这个么,时值最长的音符,四拍,叫全音符,符号是一个空心的符头也就是一个圈,大写的O就差不多一样了。
音符出现於十三世纪,为科隆教士弗兰科创始的「有量记谱法」。 这种记谱法用音符、休止符和记号严格规定了音的长短,是对纽姆谱的补充和丰富。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涂以黑色的,称为有量黑符,以后改用空心音符,称为有量白符。详见以下说明↓ 五线谱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记谱法。纽姆谱以横线为标准,用符号表示音的高低,但不显示音值长短。从7世纪起,这种记谱法出现於欧洲天主教堂内,最初只用1根线代表f音高,11世纪经阿雷佐的圭多逐步发展成4根线。规定音高为d、f、a、c,并将f线画成红色,c线画成黄色(后成为五线谱中高音及低音谱号的起源)。13世纪有人使用第5根线,成为五线谱的前身。16世纪又有加线的办法,使音高的记载更完备。 「有量记谱法」为十三世纪科隆教士弗兰科创始。这种记谱法用音符、休止符和记号严格规定了音的长短,是对纽姆谱的补充和丰富。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涂以黑色的,称为有量黑符,以后改用空心音符,称为有量白符,这种记谱法在西方使用到17世纪左右。 五线谱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出现,到17世纪逐步完善,18世纪开始定型而沿用至今。如小节线原用於文字谱,17世纪末被五线谱所采用;升降记号通用於18世纪,表情记号取有量记谱法;装饰音记号源於纽姆谱,17世纪系统化用於五线谱。 五线谱传入中国,最早见於文字记载的是1713年的《律吕正义》续编,书中记述了五线谱及音阶、唱名等。五线谱在中国逐步流传和使用,则於19世纪中叶以后随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及新学的兴办而有所推广。 参考资料:http://www.tn.edu.tw/content/music/content/ext/hisory/brifehis.htm 参考资料:http://wenwen.sogou.com/z/q842553104.htm?fr=qrl3

最大的音符是哪个

3,请问一下五线谱和简谱的来历

  1.)  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在五根等距离的平行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的一种方法。  五线谱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记谱法。纽姆谱以横线为标准,用符号表示音的高低,但不显示音值长短。从7世纪起,这种记谱法出现于欧洲天主教堂内,最初只用1根线代表F音高,11世纪经阿雷佐的圭多逐步发展成4根线。规定音高为d、f、a、c,并将f线画成红色,c线画成黄色(后成为五线谱中高音及低音谱号的起源)。13世纪有人使用第5根线,成为五线谱的前身。16世纪又有加线的办法,使音高的记载更完备。  有量记谱法为13世纪科隆教士弗兰科创始。这种记谱法用音符、休止符和记号严格规定了音的长短,是对纽姆谱的补充和丰富。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涂以黑色的,称为有量黑符,以后改用空心音符,称为有量白符,这种记谱法在西方使用到17世纪左右。  五线谱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出现,到17世纪逐步完善,18世纪开始定型而沿用至今。如小节线原用于文字谱,17世纪末被五线谱所采用;升降记号通用于18世纪,表情记号取有量记谱法;装饰音记号源于纽姆谱,17世纪系统化用于五线谱。  五线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1713年的《律吕正义》续编,书中记述了五线谱及音阶、唱名等。五线谱在中国逐步流传和使用,则于19世纪中叶以后随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及新学的兴办而有所推广。  2.)  简谱,是指一种简易的记谱法。有字母简谱和数字简谱两种。一般所称的科谱,系指数字简谱。数字简谱以可动唱名法为基础,用1、2、3、4、5、6、7代表音阶中的7个基本音级,读音为do、re、mi、fa、sol、la、si,休止以O表示。每一个数字的时值名相当于五线谱的4分音符。  数字简谱的雏形初见于16世纪的欧洲。17世纪时法国天主教方济名会教士J·J·苏艾蒂加以改进后用来教唱家教歌曲。18世纪中叶,著名的法国思想家J·J·卢棱再加改进,大力倡导,并编入他的《音乐辞典》之中。19世纪,经过P·加兰、A·帕里斯和E·J·M·谢韦3人的继续改进和推广,才在群众中得到广泛使用。因此这种简谱在西方被称为“加—帕—谢氏记谱法”。  19世纪末叶,简谱传到日本,再传入中国。1904年沈心工编著出版的《学校唱歌集》是中国最早自编的一本简谱歌集;之后逐步普及到各地的学校,30年代随着救亡歌咏运动的开展,简谱得以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由于简谱的记法与中国的工尺谱(流行在中国民间的一种文字谱)相当接近,在中国简谱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就世界范围而言,中国是把简谱吸收的最好、最发扬光大的国家。而五线谱,通过教育体制,以西方为中心的音乐教育,已基本流行于各个国家,在院校里也是必修项目之一,它为世界音乐统一于一谱提供了基础。

请问一下五线谱和简谱的来历

4,完弄吉他可以不用纽姆谱吗

纽姆谱以横线为标准,用符号表示音的高低 凭感觉就能找到的,一定是高手!
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在 5根等距离的平行横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的一种方法。   五线谱的每根线以及线与线之间的空间,自下而上分别称为第1线、第2线、第3线、第4线、第5线和第1间、第2间、第3间、第4间。线和间如不够使用,可在五线谱上方或下方增加线和间。加线及加间各分别称为上加第1线、上加第1间;下加第1线、下加第1间等,各代表1个音级。这些音级的固定高度根据所用的谱号来决定。谱号有 3种:高音谱号,亦称G谱号;低音谱号,亦称F谱号;中音谱号,亦称C谱号。五线谱为适应不同音域的人声和乐器的需要,并避免过多的加线,有多种谱表,其中常用的有5种:即高音谱表(用G谱号)、低音谱表(用F谱号)、女高音谱表、中音谱表、下中音谱表(后3种用C谱号)。女高音谱表现已不常应用,中音谱表仅用于中提琴,次中音谱表常用于大提琴、大管、长号的较高音区。此外还有上低音谱表、女中音谱表等。五线谱一般分类为:①总谱,记载合奏或合唱的乐谱,由许多单行谱联合组成。②分谱,分别记载每种乐器或每个声部的乐谱。③大谱表,由高音谱表与低音谱表联合组成,用于钢琴、管风琴、竖琴及混声合唱等。两谱表中隐伏一条临时加线代表中央C,故又称十一线大谱表。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在五根等距离的平行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的一种方法。   五线谱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记谱法。纽姆谱以横线为标准,用符号表示音的高低,但不显示音值长短。从7世纪起,这种记谱法出现于欧洲天主教堂内,最初只用1根线代表F音高,11世纪经阿雷佐的圭多逐步发展成4根线。规定音高为d、f、a、c,并将f线画成红色,c线画成黄色(后成为五线谱中高音及低音谱号的起源)。13世纪有人使用第5根线,成为五线谱的前身。16世纪又有加线的办法,使音高的记载更完备。   有量记谱法为13世纪科隆教士弗兰科创始。这种记谱法用音符、休止符和记号严格规定了音的长短,是对纽姆谱的补充和丰富。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涂以黑色的,称为有量黑符,以后改用空心音符,称为有量白符,这种记谱法在西方使用到17世纪左右。   五线谱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出现,到17世纪逐步完善,18世纪开始定型而沿用至今。如小节线原用于文字谱,17世纪末被五线谱所采用;升降记号通用于18世纪,表情记号取有量记谱法;装饰音记号源于纽姆谱,17世纪系统化用于五线谱。   五线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1713年的《律吕正义》续编,书中记述了五线谱及音阶、唱名等。五线谱在中国逐步流传和使用,则于19世纪中叶以后随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及新学的兴办而有所推广。

5,这五线谱该怎么认

五线谱nbsp;(Musicalnbsp;Notation)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在nbsp;5根等距离的平行横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的一种方法。五线谱的每根线以及线与线之间的空间,自下而上分别称为第1线、第2线、第3线、第4线、第5线和第1间、第2间、第3间、第4间。线和间如不够使用,可在五线谱上方或下方增加线和间。加线及加间各分别称为上加第1线、上加第1间;下加第1线、下加第1间等,各代表1个音级。这些音级的固定高度根据所用的谱号来决定。谱号有nbsp;3种:高音谱号,亦称G谱号;低音谱号,亦称F谱号;中音谱号,亦称C谱号。五线谱为适应不同音域的人声和乐器的需要,并避免过多的加线,有多种谱表,其中常用的有5种:即高音谱表(用G谱号)、低音谱表(用F谱号)、女高音谱表、中音谱表、下中音谱表(后3种用C谱号)。女高音谱表现已不常应用,中音谱表仅用于中提琴,次中音谱表常用于大提琴、大管、长号的较高音区。此外还有上低音谱表、女中音谱表等。五线谱一般分类为:①总谱,记载合奏或合唱的乐谱,由许多单行谱联合组成。②分谱,分别记载每种乐器或每个声部的乐谱。③大谱表,由高音谱表与低音谱表联合组成,用于钢琴、管风琴、竖琴及混声合唱等。两谱表中隐伏一条临时加线代表中央C,故又称十一线大谱表。五线谱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记谱法。纽姆谱以横线为标准,用符号表示音的高低,但不显示音值长短。从nbsp;7世纪起,这种记谱法出现于欧洲天主教堂内,最初只用1根线代表F音高,11世纪经圭多(阿雷佐的)逐步发展成4根线。规定音高为d、f、a、c,并将f线画成红色,c线画成黄色(后成为五线谱中高音及低音谱号的起源)。13世纪有人使用第nbsp;5根线,成为五线谱的前身。16世纪又有加线的办法,使音高的记载更完备。有量记谱法为13世纪科隆教士弗兰科创始。这种记谱法用音符、休止符和记号严格规定了音的长短,是对纽姆谱的补充和丰富。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涂以黑色的,称为有量黑符,以后改用空心音符,称为有量白符,这种记谱法在西方使用到17世纪左右。五线谱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出现,到17世纪逐步完善,18世纪开始定型而沿用至今。如小节线原用于文字谱,17世纪末被五线谱所采用;升降记号通用于18世纪;表情记号取自有量记谱法;装饰音记号源于纽姆谱,17世纪系统化后用于五线谱。五线谱所用的音符及休止符各有8种。五线谱记谱符号见附录:音乐记谱常用符号。五线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1713年的《律吕正义》续编,书中记述了五线谱及音阶、唱名等。五线谱在中国逐步流传和使用,则于19世纪中叶以后随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及新学的兴办而有所推广。在五线谱之外,也存在各种线谱的体系。除纽姆谱外,16世纪中意大利及英国曾使用六线谱及七线谱供管风琴之用。20世纪初,有人立足于对五线谱进行改革而作过种种多线谱的尝试,但都昙花一现,未能普及。nbsp;五线谱知识简介【五线谱】nbsp;用来记载音符的五条平行横线叫做五线谱。五线谱的五条线和由五条线所形成的间,都自下而上计算的。假使音乐作品是写在数行五线谱上,那么,这数行五线谱还要用连谱号连结起来。nbsp;在五线谱上音的位置愈高,音也愈高,反之音的位置愈低,音也愈低,但到底高多少?低多少?却无法确定。在五线谱上要确定音的高低,必须用谱号来标明。谱号记在五线谱的某一条线上,便使这条线具有了固定的音级名称和高度,同时也确定了其他各线上或间内的音级名称和高度。nbsp;通常用的谱号有三种:nbsp;G谱号nbsp;表示小字一组的g,记在五线谱的第二线上,又叫高音谱号;另外有记在第一线上的,叫古法国式高音谱号。nbsp;F谱号nbsp;表示小字组的f,记在五线谱的第四线上,也叫低音谱号;另外还有记在第五线上的,叫倍低音谱号。nbsp;C谱号nbsp;表示小字一组的c,可记在五线谱的任何一线上。目前被采用的C谱号有C三线谱号(又名中音谱号)为中音提琴所用,有时也长号所用。C四线谱号(又名次中音谱号)为大提琴、大管和长号所用。其他C谱号一般较少应用。使用许多谱号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过多的加线,以使写谱和读谱更加方便。nbsp;各种谱号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连接起来使用,如高、低音谱号所组成的大谱表便是。nbsp;【变音记号nbsp;调号nbsp;临时记号】nbsp;用来表示升高或降低基本音级的记号叫做变音记号。nbsp;变音记号有五种:nbsp;升记号(#)表示将基本音级升高半

6,这五线谱该怎么认

五线谱 (Musical Notation)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在 5根等距离的平行横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的一种方法。五线谱的每根线以及线与线之间的空间,自下而上分别称为第1线、第2线、第3线、第4线、第5线和第1间、第2间、第3间、第4间。线和间如不够使用,可在五线谱上方或下方增加线和间。加线及加间各分别称为上加第1线、上加第1间;下加第1线、下加第1间等,各代表1个音级。这些音级的固定高度根据所用的谱号来决定。谱号有 3种:高音谱号,亦称G谱号;低音谱号,亦称F谱号;中音谱号,亦称C谱号。五线谱为适应不同音域的人声和乐器的需要,并避免过多的加线,有多种谱表,其中常用的有5种:即高音谱表(用G谱号)、低音谱表(用F谱号)、女高音谱表、中音谱表、下中音谱表(后3种用C谱号)。女高音谱表现已不常应用,中音谱表仅用于中提琴,次中音谱表常用于大提琴、大管、长号的较高音区。此外还有上低音谱表、女中音谱表等。五线谱一般分类为:①总谱,记载合奏或合唱的乐谱,由许多单行谱联合组成。②分谱,分别记载每种乐器或每个声部的乐谱。③大谱表,由高音谱表与低音谱表联合组成,用于钢琴、管风琴、竖琴及混声合唱等。两谱表中隐伏一条临时加线代表中央C,故又称十一线大谱表。五线谱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记谱法。纽姆谱以横线为标准,用符号表示音的高低,但不显示音值长短。从 7世纪起,这种记谱法出现于欧洲天主教堂内,最初只用1根线代表F音高,11世纪经圭多(阿雷佐的)逐步发展成4根线。规定音高为d、f、a、c,并将f线画成红色,c线画成黄色(后成为五线谱中高音及低音谱号的起源)。13世纪有人使用第 5根线,成为五线谱的前身。16世纪又有加线的办法,使音高的记载更完备。有量记谱法为13世纪科隆教士弗兰科创始。这种记谱法用音符、休止符和记号严格规定了音的长短,是对纽姆谱的补充和丰富。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涂以黑色的,称为有量黑符,以后改用空心音符,称为有量白符,这种记谱法在西方使用到17世纪左右。五线谱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出现,到17世纪逐步完善,18世纪开始定型而沿用至今。如小节线原用于文字谱,17世纪末被五线谱所采用;升降记号通用于18世纪;表情记号取自有量记谱法;装饰音记号源于纽姆谱,17世纪系统化后用于五线谱。五线谱所用的音符及休止符各有8种。五线谱记谱符号见附录:音乐记谱常用符号。五线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1713年的《律吕正义》续编,书中记述了五线谱及音阶、唱名等。五线谱在中国逐步流传和使用,则于19世纪中叶以后随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及新学的兴办而有所推广。在五线谱之外,也存在各种线谱的体系。除纽姆谱外,16世纪中意大利及英国曾使用六线谱及七线谱供管风琴之用。20世纪初,有人立足于对五线谱进行改革而作过种种多线谱的尝试,但都昙花一现,未能普及。五线谱知识简介【五线谱】用来记载音符的五条平行横线叫做五线谱。五线谱的五条线和由五条线所形成的间,都自下而上计算的。假使音乐作品是写在数行五线谱上,那么,这数行五线谱还要用连谱号连结起来。在五线谱上音的位置愈高,音也愈高,反之音的位置愈低,音也愈低,但到底高多少?低多少?却无法确定。在五线谱上要确定音的高低,必须用谱号来标明。谱号记在五线谱的某一条线上,便使这条线具有了固定的音级名称和高度,同时也确定了其他各线上或间内的音级名称和高度。通常用的谱号有三种:G谱号 表示小字一组的g,记在五线谱的第二线上,又叫高音谱号;另外有记在第一线上的,叫古法国式高音谱号。F谱号 表示小字组的f,记在五线谱的第四线上,也叫低音谱号;另外还有记在第五线上的,叫倍低音谱号。C谱号 表示小字一组的c,可记在五线谱的任何一线上。目前被采用的C谱号有C三线谱号(又名中音谱号)为中音提琴所用,有时也长号所用。C四线谱号(又名次中音谱号)为大提琴、大管和长号所用。其他C谱号一般较少应用。使用许多谱号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过多的加线,以使写谱和读谱更加方便。 各种谱号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连接起来使用,如高、低音谱号所组成的大谱表便是。【变音记号 调号 临时记号】用来表示升高或降低基本音级的记号叫做变音记号。变音记号有五种:升记号(#)表示将基本音级升高半音。降记号(b)表示将基本音级降低半音。重升记号(×)表示将基本音级升高两个半音(一个全音)。重降记号(bb)表示将基本音级降低两个半音(一个全音)。还原记号(ヰ)表示将已经升高或降低的音还原。变音记号可以记在五线谱的线上和间内;可以记在音符的前面和谱号的后面。记在谱号后面的变音记号叫做调号。在未改变新调之前,它对音列中所有同音名的音都生效。如果在乐曲中间要更换调号时,可能有三种情况。更换调号如果发生在一行乐谱的开始处,这时应该在前一行乐谱的末尾处将所要更换的调号预先记写清楚,并将最后一条小节线向前移,以便记写新调的调号。增加原有升号或降号的数目时只要在更换调号处的小节线右边写出新调的调号便可以了。减少原有升号或降号的数目时需要在更换调号处的小节线左边将多余的变音记号还原。在小节线的右边写出新调的调号。升号变降号或降号变升号时需要在更换调号处的小节线左边将原来的变音记号还原,在小节线的右边写出新调的调号。直接放在音符前的变音记号叫做临时记号。临时记号只限于同音高的音有效,而且只到最近的小节线为止,在多声部乐曲中临时记号往往只对一个声部有效。为了提醒废除前面所用的临时记号,有时在小节线后面加上另外的临时记号。【等音】音高相同而意义和记法不同的音,叫做等音。等音是根据十二平均律而来的,因为只有在半音相等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等音。除去#G和bA两个音级外,其他每个基本音级和变化音级都可能有两上等音,连它本来的共有三个。而bA和#G只 有一个等音,连它本身共有两个。【连谱号】包括起线(连结数行五线谱的垂直线)和括线(连结数行五线谱的括弧)两个组成部分。括线分花的和直的两种。【花括线】为钢琴、风琴、手风琴、竖琴、扬琴、琵琶等乐器记谱使用。【直括线】为合奏、合唱、乐队记谱用。在总谱中用直括线来连接同为乐器,把它们分成完全的或不完全的乐器组。有时在直括线之外还加上辅助括线(花的或直的)来连接同种乐器。在总谱中,独唱独奏声部如果只包括一两行五线谱的话,左边只画一条起线,而不加括线。【加线】为了标记过高或过低的音,在五线谱的上面或下面还要加上许多短线,这些短线叫做加线,在五线谱上面的叫上加线,下面的叫下加线。【加间】由于加线而产生的间,叫做加间,在五线谱上面的加间叫上加间,下面的叫下加间。加线和加间的计算方法是:上加线和上加间,由下向上计算,下加线和下加间由上向下计算。【音符休止符】用以记录不同长短音的进行的符号叫做音符。 用以记录不同长短的音的间断的符号叫做休止符。音值的基本相互关系:每个较大的音值和它最近的较小的音值的比例是2与1之比。例如:全音符等于两个二分音符;全休止符等于两个二分休止符等。【音符与休止符的写法】在记谱法中,音符与休止符的写法,与音乐的构思、音符与休止符在五线谱上所处的位置有着密切联系。正确的记谱,其目的是为了能简单明了、科学合理、准确地反映音乐思想。关于记谱问题,情况异常复杂。这里只能将音符与休止符的写法的基本规则叙述如下:音符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符头(空心的或实心的椭圆形标记)、符干(垂直的短线)和符尾(连在符干一端的旗状标记)。音符的符头可以记在五线谱的线上与间内。符头在五线谱上的位置愈高音愈高,反之音符符头的位置愈低音也愈低。用音符干记谱,符头在第三线以上时,符干朝下,写在符头的左边;在第三线以下时,符干朝上,写在符头的右边。符头在第三线上,符干朝上朝下都可以,根据邻近的符干方向而定。符尾永远写在符干的右边并弯向符头。假如同一符干连着许多符头而又分布在第三线的上下时,则以离第三线最远的符头为准。许多音符组成一组时,用共同的符尾(符杠)相连。这时符干的方向仍以离第三线最远的符头为准。两条以上的符杠要平行。单声部音乐永远用单符干记谱。多声部音乐只有在节奏相同的情况下,才可以用单符干记谱。节奏不同时,则用双符干或多符干记谱。用双符干记二声部乐曲时,高声部符干朝上,低声部符干朝下,声部交错时,其原则不变。符干的长度一般应保持八度音程的距离,假如符干连着许多符时,符干的长度应是符头间的距离加上八度音程的距离。如果符头在上加三线以上,符干必须延伸到五线谱的第三线或第四线。如果符头在下加三线以下,符干必须延伸到五线谱的第三线或第二线。音符如果带符尾,则符尾形状不变。许多音符用共用符尾连结在一起时,符干长度多半长短不一,这时要使符杠与最近符头的距离至少距离八度。符杠的方向与符头的总趋向基本平行。由于谱面狭窄至少距离八度。符杠的方向与符头的总趋向基本平行。由于谱面狭窄及其他种种原因,不可能遵守上述规则时,适当缩短或伸长符干长度是完全可以的。附点写在音符符头和休止符右边的间内,而不记在线上。休止符在单符干记谱中,永远记在第三线上,或靠近第三线的地方。二分休止符写在第三线的上面,全休止符写在第四线的下面。在双符干记谱中,各声部共同休止时,休止符的记法与单符干记谱相同。个别声部休止时,休止符写在五线谱的边缘,或五线谱之外。这时全休止符和二分休止符要使用加线。全休止符写在加线的下面,二分休止符写在加线的上面。【省略记号】为了读谱和写谱的方便简化,可以应用各种省略记号,下面的都是省略号。移动八度记号 用8--∣记在五线谱的上面,表示虚线范围以内的音移高八度;用8--∣记在五线谱的下面,表示移低八度。重复八度记号 用数字8记在音符的上面或下面,表示该音要高八度或低八度重复。假如在较长的时间内重复八度时,则用Con8--∣记在音符的上面或用Con8--∣记在音符的下面,是表示虚线以内的音要高八度或低八度重复。长休止记号 在五线谱的第三线上记以长休止符,并写出所要休止的小节数。震音记号 表示一个音或一个和弦,两个音或两个和弦迅速均匀地交替。用斜线标记。斜线的数目和符尾的数目相同。一个音或一个和弦迅速均匀地交替时,斜线的记法如下:全音符的震音,音符在三线以上,斜线记在三线以下,反之则在三线以上。比全音符小的震音,斜线横穿符干,如果符干还有符尾,斜线则和符尾平行,这时计算斜线的数目应包括符尾的数目。震音的总时值与音符的时值相等。两个音或两个和弦迅速均匀地交替时,斜线记在两个音或两个和弦之间靠近记写符尾的地方。震音的总时值等于两个音或两个和弦中的一个。反复记号 乐曲部分或全部重复时,可使用反复记号。【连音连奏记号】它是用连线来标记的,表示连线内的不同音高的音要奏(唱)得连贯,连音奏法的连线大都记在五线谱的上面,很少记在下面。【断音断奏记号】有三种,分别以圆点(·)、三角(▼)及圆点加弧线来标记,表示某些音或和弦要断续地弹奏。在单声部音乐中,断音记号通常记在符头那边。在一行五线谱上记有两个声部并不用相同的符干时,则分别记在相反的方向。【持续音记号】有两种:一种是用短横线来表示,一种是用短横线加圆点来表示,前者表示该音稍强奏并充分保持该音的时值,后者表示该音稍强奏,同时各音稍分离。持续音记号和断音记号一样,在单声部音乐中,通常记在符头那边,在多声部音乐中也可以记在相反的方向。【滑奏记号】在民间音乐的演奏演唱中,滑音的奏法是很有特色的,它的记号一般用曲线或箭头来标明。曲线或箭头向右上斜表示向上滑,曲线或箭头向右下斜表示向下滑。【琶音奏法记号】将和弦中各音由下而上很快地分散弹奏叫做琶音奏法,用垂直的曲线放在和弦之前来标记,有时也用小音符来标记。【附点】记在符头右边的小圆点,增长音符时值的符号。带有一个附点的音符,增长原有音符时值的二分之一;带有两个附点的音符,增长原有音符时值的四分之三。符点也同样适用于休止符。附点音符的符头若在五线谱的间内,附点写在符头的旁边,若在线上,附点则写在线的上面或下面。【延音线】用在音高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符上时,表示它们要唱成一个音,它的长度等于这些音符的总和。在单声部音乐中,连线永远写在和符干相反的方向。假使一行五线谱上记有两个声部时,则高声部连线朝上弯,低声部的连线朝下弯。要是多于两个声部时,连线则分写在两边。【延长号】它的记号是在半圆形中间加一圆点,在单声部乐曲中它写在音符和休止符的上面,表示按作品的风格、演奏者的意图可自由地增长音符或休止符的时值。在多声部音乐中延长号也可以记在音符或休止符的下面。延长号也可以记在小节线上,表示小节之间的片刻休止。记在双纵线上的延长号则表示乐曲的结束或告一段落。
看你自己的手指头一共是五跟手指从最下面 3 5 7 2 4每一个是手指 都有他的音有线和肩 我感觉乐谱重要就是熟 至于音符嘛!~你先不要管他是几分休止先从全音符 二分音符 四分音符 八分音符 16分音符都是有规律的....全音符呢 就是一个圆圈二分音符呢 就是在圆圈的基础上加了一个符干四分呢 就是在二分音符的基础上将圆圈填死显然 你把他们都放在一起 就看出差别了 ....好好学哦 支持呢!~
分高音和低音两种谱号。 高音谱号又叫g音谱号:注意一下最左边类似“∮”的符号,它的起点是从第二线开始的。所以第二线就是g音,即sol。依此类推,下加一线就是do、下加一间是re、第一线是mi、第一间是fa、第二间是la、第三线是si、第三间是高音do... (楼上的连下加一线和二线的位置都搞反了~~汗一个~~) 再给你个正确点的图示吧: -----------*- ←第五线 高音fa(f) * ←第四间 高音mi(e) ---------*--- ←第四线 高音re(d) * ←第三间 高音do(c) -------*----- ←第三线 si(b) * ←第二间 la(a) -----*------- ←第二线 sol(g) * ←第一间 fa(f) ---*--------- ←第一线 mi(e) * ←下加一间 re(d) -*-- ←下加一线 do(c) 低音谱号又称f音谱号:由于最左边那个像半个o的符号,它的起点在第四线,所以该线上的音为低音f,即低音fa。依此类推,第二间为低音do、第三线为低音re、第三间为低音mi、第四间为低音sol、第五线为低音la、上加一间为低音si、上加一线为中音do,等于高音谱号中的下加一线音。 同样再给个简单图示: --*- ←上加一线 do(c) * ←上加一间 低音si(b) ---------*--- ←第五线 低音la(a) * ←第四间 低音sol(g) -------*----- ←第四线 低音fa(f) * ←第三间 低音mi(e) -----*------- ←第三线 低音re(d) * ←第二间 低音do(c) ---*--------- ←第二线 低低音si(b) * ←第一间 低低音la(a) -*----------- ←第一线 低低音sol(g) 还有调式的表示方法。例如g大调:简谱中只需注明1=g,就可以了;而在五线谱中,则要在谱号和节奏间,在对应的线上或间上标明升降号。g大调就是在第五线的fa上加个升记号。等等...依此类推。
我认为你应该看书学习,要是找个老师帮助你更好,光靠这样听别人随便说说是很难理解的

文章TAG:中世纪  中世纪音乐  世纪  音乐  纽姆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