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性恶论与性善论有什么不同

荀子提出“人之初,性本恶”,是通过后期的教化而变好的。孔子提出“人之初,性本善”。

性恶论与性善论有什么不同

2,性恶论与性善论有什么不同

性善论和性恶论都属于人性假设。 人性假设是对人的本性所持的基本看法。 性善论,顾名思义,就是认为人一出生时是善良的。 代表人物:孔子 性恶论,就是认为人一出生是邪恶的。 代表人物:孟子 国外也有相类似的理论,如人力资源管理的x理论 y理论

性恶论与性善论有什么不同

3,荀子性恶说与孟子性善说有何区别与联系

1.首先,无论是孟子性善论还是荀子性恶论,都是儒家内部的争论。什么叫做儒家内部的争论呢?儒家都是承认仁、礼的重要性,区别于道家的“绝圣弃智”观点。明白这一点,对于理解二者的相通以及相异之处有很大帮助。2.我们可能会有疑问,既然儒家讲仁义礼知,讲道德教化,那为什么荀子会认为性恶?如果人性本恶,那么教化的基础来源于哪里呢?你能教会一只食肉动物不吃肉专门吃素么?从这点看,孟子的性善论就很好解释了,教化是“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椦”,是顺乎人性的,唤起人性中的善的本性的。那么荀子的性恶如何解释教化问题呢?我们知道,荀子说的是“化性起伪”:
这两个都是心理学上的知识,他们都是对人为什么作会为人的原因作了一个分析:孟子的"性本善"是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关键的转变是在于后天的培养教育.而荀子的"性本恶"是指的,人在上一世做了坏事,所以这一世才转世为人来这个世界上受罪的,因为他认为,人每天都要为自己的衣食住行而担忧不已,每天都在为一些事情而忙碌,所以他认为的"性本恶"实际上就是指的人来这世上是为上一世而赎罪

荀子性恶说与孟子性善说有何区别与联系

4,性恶论与性善论支持哪个why

支持无善无恶论。人生有如一张白纸,染红即红,染黑则黑,诸色乱染成花色。如果染绘得宜,即成绝世珍宝,此乃天下奇才。
支持性恶论因为但凡生物都有生存的本能 这是最根本的欲望所有的一切都必须存在于这个基础上而个体的生存不可避免要对外界进行吸取和破坏所谓的善恶是在社会形成以后为了人群更好的发展而形成的一套规则它利于社会的发展但不一定利于个体的发展从泛世的善恶观来看人性是本恶的再提一下欲望不是恶但是人之初时人是一的欲望便不管不顾的去索取这一种不管不顾是恶的
存在就是合理的. 死了才是干净的无欲.
人之初,性本善嘛………………我支持性善论
支持性善论因为,相信世间是善的总比恶好。善与恶本来就是互相存在的。虽然说,人从出生开始就存在破坏,存在着恶,但这并不是本身的恶。相信善长在!
你好!支持无善无恶论。人生有如一张白纸,染红即红,染黑则黑,诸色乱染成花色。如果染绘得宜,即成绝世珍宝,此乃天下奇才。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吗~~

5,什么是性善论什么是性恶论怎样来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

性善论是孟子的观点,性恶论是荀子的观点,两者殊途同归,立足点不一样孟子是立足于人的社会属性,而荀子是立足于人的自然属性。目的都是为了指导人们向善~
http://wenwen.sogou.com/z/q870816000.htm这里有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以性善论作为根据,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不忍人之政”)。

6,性恶论与性善论的联系和区别

孟子讲人性本善,荀子讲人性本恶,扬雄主张人性是善恶混合,公孙子主张人性无善无恶。究竟哪一个的主张较对?大致上,后人喜欢靠在孟子的一边,因为孔孟才是儒家的正统思想。 因此,也可以说佛教是主张人性本善论的。佛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主张佛教性善论的根据。 事实上,佛教虽可说是性善论,也可说是性恶论,佛教的本质,却是既不属于性善论,也不属于性恶论。 众生皆有佛性,是性善论;众生皆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覆障而致尚未成佛,这是性恶论。因为,性善论者可以防恶而还归于善,性恶论者则可以去恶而成其善;两者观点不同,目的却是一样。所以,佛教可以左右逢源而适其所适。 若从根本上说,儒家的性善论也好,性恶论也好,他们都是仅仅讨论当下一生的本性问题,说性本善与性本恶,是从哇哇坠地时算起的,今生以前的善恶行为——业,他们没有能力追究,今生死后的善恶行为,他们也无从再追究。孟子偏重了理性价值,所以说性善,荀子着眼在物性的转变,所以说性恶,其实,他们都只看到了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从这一点上说,佛教既非性善论,也非性恶论。因为,佛教看众生,是从无始以前看起,一直看到最终的目的达成——成佛,从当下的一生根本不能论断善恶;在众生来说,善的佛性与恶的无明,根本就是难兄难弟,分割不开,有佛性的时候,就已有了无明,它们是一体的两面,在生死,是无明,出生死,是佛性。物性是从无明开出,理性是由佛性萌芽。所以,说我们的本性是善,固然不对,是恶,也是不对。若从当下的一生而言,善与恶,理性与物性,乃是与生俱来,投于善则善,投于恶则恶。(注十) 照这么说来,佛教是同于扬雄的善恶混合论了?那也不是,佛教主张:无明烦恼,是可以逐渐降伏而分分断除的,无明断尽了佛性也就圆成了,这就叫做断烦恼证菩提,了生死入涅盘。在生死的凡夫位中,烦恼是恶,佛性是善;一旦证了菩提,入了涅盘,根本也没有善恶可言。善恶问题,仅是世间法中的观念,出世法中,乃是无善无恶的。善别于恶,有善必有恶,所以佛教的目的,既不讲恶,也不讲善。其实善恶问题,纵是世间法中,也是没有绝对的,正像毒药可以毒死人也可救活人,良药可以救人也可能杀人一样。因此,圣位的佛菩萨,他们本身固然没有善恶可言,他们看众生也没有善恶的区别,唯有如此,才能怨亲平等而来普度众生。善与恶,不过是凡夫众生的自我执着而已。但这也不同于公孙子的无善无恶,因为在现实世间的凡夫位上,人性并非没有善恶,出世之后,才没法加上善恶的名目。 正因为佛教的善恶观念,是没有永恒性的,是要彻底废除掉的,如果一定要给佛教加上一个关于人性的甚么论,那就只好勉强地叫做善恶解脱论吧。
不告诉你

文章TAG:性善论  性恶论  有什么  什么  性善论与性恶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