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探索,改革开放应该大胆探索 勇于开拓 提高改革决策的
来源:整理 编辑:公务员考试 2024-07-14 08:40:26
本文目录一览
1,改革开放应该大胆探索 勇于开拓 提高改革决策的
2,方城县小吏店建国以来出几位名人
纵观新闻2021-9-8 15:33 · 《决策探索》旗下纵观新闻官方账号走进方城县小史店镇东沟小学,迎面就能看到一块巨大的景观石,上面刻着“师恩难忘”四个鲜红的大字,这一块景观石就价值两三万元,捐赠者就是东沟村在外成功人士乔海军。
3,决策的含义与特征是什么
一、决策的含义
基于组织的使命,在内外环境条件的约束下,对于一定时期内组织发展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多种备选方案进行评价、优选的一系列管理职能活动。
二、决策活动的特征
1、普遍性
2、探索性
3、风险性
4,浅谈农村直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直选
【摘 要】农村直选制度是民主选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搞好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农村直选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就选举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展开分析,为以后完善农村直选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农村直选;民主自治;现实问题 自1998年以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正式颁布施行,村委会“直选”已逐渐在农村地区全面推开。对于大多数乡村社会来说,“直选”尚是初次遭遇的外来制度,其实际运作状况如何?是否适合于乡村社会?乡村社会对外来的制度安排又是怎样的反应?它自身是否受到了冲击或震荡?很明显,对这样一些问题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下面笔者将具体分析在选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家族势力对选举的影响不容忽视 1.拉选票,贿民选举,日益公开 在直选制度不完善之时,村委会由乡镇政府组织成立。而实行直选之后,村委会直接有村民选举产生,家族势力逐渐影响了选举工作。在个别农村的换届选举中,各个家族为拉选票大摆宴席。有的在饭店公开设宴;更有甚者“明码标价”,你出100,我则涨到200,这种行为,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而且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影响着选举的公平、公正。 2.联合本家族势力,对抗外族成员,家族之争日显激烈 农村人口居住相对稳定,容易形成派别。同一姓氏,分属于同一家族,村内容易分成不同派别。不同家族,不同立场,拉帮结派,有的甚至在选举现场大打出手,扰乱选举秩序,造成社会不稳定,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 3.家族之争破坏选举程序 个别村尤其是经济实力强村,家族之争更加明显。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国家大量的征地,使得村委会的收入增加,村干部有实惠可捞,所以经济强村的选举各个家族都会争先恐后。各家族利用本族势力破坏村委会选举现场,导致选举秩序混乱,影响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选举程序不规范 1.选民资格有待进一步界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不管其信仰、教育程度、性别等,除不能行使权利和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以外,均可参加村民委员会选举或被选举”。这就存在一个问题,一般的意义上理解的村民,应该是在该村生活且户口也在该村的才称之为村民,而随着经济的开放和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许多村民离开了户藉所在地到大城市务工经商,这种村民是否还有必要参加该村的选举和被选举呢?而有些虽然不是本地人,但是他们将自己的资金投入到该地进行开发,尽管户口不在本地,但他们的经济利益、生活生产都与该村息息相关,这样的村民是否具有选举与被选举权呢?因此,进一步界定村民选举资格,对于真正实行村民自治,具有现实意义。 2.村民在海选中提名分散,村民选举意识淡薄 在某村选举中,不到六百人的小村庄,海选提名的村委会候选人竟然多达192人,基本上是每三名有选举资格的村民就提出了一名候选人,使人赞叹海选的同时,也提出这样的疑问,是这个村的能人太多,还是村民在选举中根本没有认真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利呢?村民认真行使选举权利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三、选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村选民,大多是本村村民,受教育程度有限,文化程度不高,直接影响着选民整体素质。而在一些相对先进富裕的村,选民素质有差距,影响选举质量。选举过程中,选民民主意识淡薄,认为选举与自己关系不大,随便让别人代写选票甚至放弃自己的选举权;有的屈服于家族权威,投家族票、感情票、人情票等不公正票。一些选民对选举中的不合理现象,不是通过正常渠道反映,而是采取撕票箱、砸会场等粗暴手段,阻挠选举正常进行。提高选民素质,有利于选举的顺利进行。 总之,农村直选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是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现实状况。若想改变选举现状提高选举质量,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完善农村的直选制度,能够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加快农村经济的建设,从而更快的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樊平.2000,“恶人治村”的实质是赢利经纪.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中国农村村民委员会选举学术研讨会》,2000.10.14—16 [2]郭正林,李颖,郭芬译.香港中文大学大学服务中心、香港浸会大学政府与国际研究系:《中国大陆第二届村级组织建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1.3),原载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8. No.22,pp.425-442。 [3]李永超.当前农村基层民主选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决策探索,2003 [4]赵树跟.村委会换届选举需把握的问题,中国民政.2006
5,简述决策的程序
决策程序上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基本阶段:确定决策目标阶段、探索和拟定各种可行方案阶段、选择合理方案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称为参谋活动、设计活动和选择活动。决策程序可分为明确问题、明确目标、探索拟定各种可行性方案、可行性方案的评价、选择满意方案、方案的实施与反馈这六个步骤。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有必要对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做出区分: 程序化决策是以前见过,并且做过的决策,程序化决策有正确的客观答案可用简单的规则、策略、或数字计算解决。如果你所面临的是程序化决策,那么你就有实现正确决策的清晰步骤或结构。例如,如果你是一个小型公司的拥有者并且要针对付给雇员的工资总额做出决策,你就可以使用计算器,如果总数不对,你的雇员会向你证明。 如果大多数重要的决策都是程序化决策,那么管理工作就会容易多了。但是管理者主要面临的是非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新、复杂、没有确定的结果非程序化决策中存在各种,可能的解决力法这些办法各有利弊决策者必须创造或施加一种方法来做决策没有一种预先确定的结构可以依赖重要、困难的决策通常是非程序化的,需要采用创造性的方法。 程序性决策与非程序性决策 划分依据:决策问题的复杂程度和有无既定的程序可循。 程序性决策:按预先规定的程序、处理方法和标准来解决管理中经常重复出现的问题。(一般组织中,约有80%的决策可以成为程序性决策) 非程序性决策:为解决不经常重复出现的、非例行的新问题所进行的决策。 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 划分依据:决策主体 个体决策的决策者是单个人,群体决策的决策者可以是几个人、一群人甚至扩大到整个组织的所有成员。
6,刘梦溪的著作简目
《红楼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文学的思索》,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文艺学:历史与方法》,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红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传统的误读》,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学术思想与人物》,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红楼梦与百年中国》,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陈寅恪与红楼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情问红楼》,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大师与传统》,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中国现代文明秩序的苍凉与自信》,中华书局,2007《中国现代学术要略》,三联书店,2008《论国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书生留得一分狂》,作家出版社,2010《牡丹亭与红楼梦》,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国学与红学》,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中国文化的狂者精神》,三联书店,2012《陈宝箴与湖南新政》,故宫出版社,2012《大师与传统》(增订版),广西师大出版社,2013《陈寅恪的学说》,三联书店,2014 《当代中国之传统与现代的变奏》,新加坡青年书局,2014 《陈寅恪撰写〈柳如是别传〉的学术精神和文体意义》,载《中国文化》1990年秋季号《陈寅恪的学术创获与研究方法》,连载于台北《书目季刊》1990年第4期、1991年第1期《社会变革中的文化制衡──对五四文化启蒙的另一种反省》,载香港《二十一世纪》1992第5期《汉译佛典与中国的文体流变》,载《文艺研究》1992年第3期《文化托命与中国现代学术传统》,载《中国文化》1992年第6期《汤若望在明清鼎革之际的角色意义——为纪念这位历史人物的四百周年诞辰而作》,载《中国文化》1992年第7期《陈寅恪的“家国旧情”与“兴亡遗恨”》,载《中国文化书院建院十周年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先生学行小记》,首载《文汇读书周报》,1995年“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论文集收录,中国社科出版社1996年版《王国维与中国现代学术的建立》,载《学人》1996年第10期,《中国现代学术要略》,连载于1996年12月18日、25日《中华读书报》。《王静安先生学行小传》,载《中国文化》1997年第15、16期合刊《陈寅恪与现代性》,载1998年2月15日《中华读书报》《百年红学说索隐》,载1998年3月23日《人民政协报》“学术家园”《史学的艺术之境》,载1999年4月21日《人民政协报》《庄子与现代和后现代》,载2001年1月17日《中华读书报》,暨香港《明报月刊》2001年第1期《陈寅恪与红楼梦》,载《文艺研究》2001年第1期《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新释》,2001年2月14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同时刊出《21世纪的挑战:亚洲价值的反省》,载2001年2月18日《深圳特区报》暨2001年2月24日《文汇报》《义宁之学的渊源与宗主》,载《读书》杂志2001年第2期《慈禧密旨赐死陈宝箴考实》,载《中国文化》2001年第17、18期合刊《〈柳如是别传〉的撰述旨趣》,载2001年5月8日《文汇报》《“借传修史”──陈寅恪与<柳如是别传>的撰述旨趣》,2001年5月26日德国海德堡大学“中国近代史学思想和历史写作”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刊于荷兰莱顿汉学院主办的《史学:东与西》杂志。《王国维陈寅恪与中国现代学术》,在《文艺研究》2002年第3期《陈寅恪的家学渊源与晚清胜流》,载《中国学术》2002年第3期《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几个问题》,载2002年7月13日《文汇报》,《新华文摘》转载《陈宝箴与湖南新政》,载《中国文化》2003年第19、20期合刊《蔡元培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载2003年7月2日《中华读书报》《中国现代史学人物之一瞥》,载2003年7月27日《文汇报》《王国维的诸种矛盾和最后归宿》,载中华书局2003年7月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敬意与温情——学术思想与人物后序》,连载于2003年12月24日、31日《中华读书报》,《新华文摘》本 年第 7 期转载《今天,为什么要阅读经典》,载2003年11月25日《中华读书报》《马一浮的学术精神和学问态度》,载《文艺研究》2003年第5期《晚清新学叙论》,载《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马一浮与复性书院》,载香港《九州学林》2004年第1期《冯友兰和“贞元六书”》,载2004年3月22日《人民政协报》《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了解之同情”——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简释》,载《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礼仪与文化传统的重建》,载2004年4月28日《光明日报》《熊十力和马一浮》,载《浙江学刊》2004年第3期《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载2005年12月1日《中国教育报》,《新华文摘》转载《“花开正满枝”——马一浮的佛禅境界和方外诸友》,载《文艺研究》2005年第4期《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故事的心理过程》,连载于《红楼梦学刊》2005年第5~6期《牡丹亭》与《红楼梦》——他们怎样写情,载2006年7月23日《中华读书报》《“文化自觉”和“美美与共”》,载2006年8月13日《文汇报》《国学的缘起:民族的回望与自省》,载2006年10月23日《21世纪经济报导》《论国学》,载《中国文化》2006年秋季号《史华慈:最后发表的思想》,载2007年3月8日上海《社会科学报》《陈寅恪学术思想的精神义谛》,载《学术月刊》2007年第6期《陈寅恪的“自由”与“哀伤”》,连载于2007年7月23日、30日《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现代学术的四重疑问》,载2007年9月10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论陈寅恪的阐释学》,载《中国文化》2007年秋季号《我这样看国学》,载2008年1月19日《文汇报》《文明的共相》,载2008年2月1日《人民日报》《大师与传统》,载2008年2月24日《文汇报》《读经典可以改变气质》,载2008年4月7日《京华时报》《国学热不必“一窝蜂”》,载2008年4月8日《人民日报》《国故与国学》,载2008年5月21日《中华读书报》《寻绎传统儒学的现代价值》,载《儒学天地》2008年第3期《国学辨义》节录,载2008年8月4日《文汇报》《“横渠四句教”的文化理想》,载2008年9月3日《中华读书报》,2010年春季号《中国文化》增补重刊《马一浮和“六艺论”》,载《中国文化》2008年秋季号《“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载《中华文化画报》2008年第11期《马一浮和“六艺之学”》,载2008年11月20日《新京报》《现代文明体系的建构和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载《炎黄文化》2008年第5辑《国学和“六艺之学”》,载2008年12月8日《人民政协报》《当代中国:传统与现代的变奏》,载《中国政协》2009年第2期《国学,不必一窝蜂大热——刘梦溪先生再谈国学和传统文化》,连载于2009年3月9日、30日《人民政协报》“学术家园”《21世纪的人类能否在非对抗中重生》,载2009年4月27日《21世纪经济报道》《马一浮的文化典范意义》,载2009年6月17日《中华读书报》《“敬”是中华文化的终极价值》,在2009年7月11日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发表《到底什么是国学》,载《中国政协》杂志2009年第7期《竹柏春深护讲筵——白鹿洞书院访学记》,载2009年8月9日《文汇报》“学林”专版《现代化,不能“找不到回家的路”》,载2009年9月9日《新华日报》《中国文化的狂者精神及其消退》,分上中下三篇连载于《读书》杂志2010年第3、4、5期《当代中国与传统文化》,载2010年3月25日《光明日报》《对话是人类的生活准则》,载2011年1月17日《学习时报》《国学与诗学》,载2011年3月6日《人民政协报》《学兼四部的国学大师——张舜徽先生百年诞辰述感》,载2011年6月20日《光明日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现代意义》,载2011年10月31日《光明日报》《漫谈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载2012年3月5日《人民政协报》《一国之内也应尊重文化差异》,载2012年3月8日上海《社会科学报》《信仰与中国文化的特性》,连载于2012年2月17日、23日《中国纪检监察报》。2012年《新华文摘》第9期全文转载。《中国城市的“精神”紊乱》,载2012年4月26日《社会科学报》;《决策探索》2012年第4期转载。《中国传统价值理念的现代意义》,载2012年5月1日《中国文化报》《红学考证集大成者》,载2012年6月21日《社会科学报》。《慈禧的第二次杀机和陈三立的“倒后复帝”活动》,9000字,载2012年6月24日《上海书评》。《国学与国民教育》,载2012年7月9日《科学时报》。2012年7月27日《新华每日电讯》;《法制资讯》2013年第3期转载。《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现代意义》,分上下两篇,10000字,载《紫光阁》杂志2012年第10期、第11期。《“将无同”:人类未来大趋势》,载2012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国学”专版。《周汝昌先生的红学贡献》,载2013年1月14日《人民政协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如何在今天发用》,载《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3期,14000字。《马一浮与国学》,载2013年6月3日《人民政协报》。《“求才三令”开启的魏晋人才鼎盛之局》,载2013年7月15日《北京日报》;《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3年第8期、《现代人才》2013年第4期转载。《“城镇化”的忧思》,载《北京观察》2013年第7期。《历史上哪个朝代最开放》,载《北京观察》2013年第9期。《陈寅恪的学说为何有力量》,5000字,载2014年3月5日《中华读书报》。《中华文化的特质》,载《法制资讯》2014年第2期。《怀念吴小如先生》,载2014年6月3日《光明日报》国学版。《如何追寻文化的价值信仰》,一整版,7000字,载2014年7月3日《中国文化报》。《到底什么是国学》,载2014年8月16日《深圳特区报》,系转自著者凤凰网博客。《最具儒者气象的现代学者——在汤一介文集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载2014年8月19日《中国文化报》。《陈宝箴系慈禧密旨赐死新证》,载2014年9月2日《光明日报》。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现代方向——陈方正博士访谈录,载《中国文化》1994年第9期《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余英时教授访谈录,载《中国文化》1994年第10期《为了中国现代文明秩序的建构──金耀基教授访谈录》,载《中国文化》1996年第14期《“先行一步:为了美国与中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傅高义教授访谈》,载香港《明报月刊》2000年第3期《现代性与跨文化沟通——史华慈教授访谈》,载《世界汉学》2003年第2期。《什么是国学,什么是传统文化》,载2007年5月28日《中国教育报》,记者杜悦访谈采写《中华民族之再生和文化信息传递——杜维明教授访谈录》,载《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9月上半月期。《不要“国学热”,而要“国学做”——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载《领先》杂志2009年第4期《我们该怎样向大师致敬——专访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载2009年8月7日《解放日报》“解放周末”《重建中华文化的信仰之维——中国文化报记者对话刘梦溪》,载《中国文化报》2013年4月22日。《每一个人不可避免地都站在传统的延长线上——对话刘梦溪》,载新华社2014年7月24日出刊之《半月谈》杂志。 《红学三十年论文选编》(上、中、下三册),180万字,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至1986年出版。《中国现代学术经典》,35卷,2500万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中华文化通志艺文典》,10卷,300万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关于谈企业质量管理和员工素质的关系的参考文献谁有
1.提高员工素质是提高企业质量管理能力的有效办法 作者:张哈思, 期刊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TECHNOLOGY SUPERVISION IN PETROLEUM INDUSTRY 2008年 第03期2. 浅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质量管理 Analysis o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HRM) and Quality Control(QC) 作者:庞江巍, 期刊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 2007年 第04期3. 加强企业质量管理之浅见 Humble Opinion On Strengthen Quality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s 作者:张秀滨, 期刊-核心期刊 理论观察THEORETIC OBSERVATION 2003年 第01期[1] 邓云影. 提高员工素质三途径[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07,(06) . [2] 项化平. 浅议旅游企业员工的素质[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08,(11) . [3] 安湘蓉. 提高员工素质 促进企业发展[j]. 新闻天地(论文版), 2008,(05) . [4] 宾湘华. 员工素质决定企业文化建设成败[j].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9,(03) . [5] 徐林灿. 抓好员工素质提升工程[j]. 视听纵横, 2009,(01) . [6] 陈庆. 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素质培养[j]. 决策探索(下半月), 2008,(08) . [7] 杨广庆. 用文化力提升员工素质[j]. 中外企业文化, 2008,(12) . [8] 蒋传中. 现代企业员工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及要求[j]. 现代企业, 2009,(02) . [9] 丁春玲. 用先进的企业精神提升员工素质[j]. 石油政工研究, 2008,(03) . [10] 孙秋菊. 论激励在提高员工素质中的作用[j].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8,(09) .
8,有关员工素质提升参考文献
[1] 邓云影. 提高员工素质三途径[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07,(06) . [2] 项化平. 浅议旅游企业员工的素质[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08,(11) . [3] 安湘蓉. 提高员工素质 促进企业发展[J]. 新闻天地(论文版), 2008,(05) . [4] 宾湘华. 员工素质决定企业文化建设成败[J].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9,(03) . [5] 徐林灿. 抓好员工素质提升工程[J]. 视听纵横, 2009,(01) . [6] 陈庆. 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素质培养[J]. 决策探索(下半月), 2008,(08) . [7] 杨广庆. 用文化力提升员工素质[J]. 中外企业文化, 2008,(12) . [8] 蒋传中. 现代企业员工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及要求[J]. 现代企业, 2009,(02) . [9] 丁春玲. 用先进的企业精神提升员工素质[J]. 石油政工研究, 2008,(03) . [10] 孙秋菊. 论激励在提高员工素质中的作用[J].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8,(09) .您好,看到您的问题一直是零回答问题且将要被新提的问题从问题列表中挤出,问题无人回答过期后会被扣分并且悬赏分也将被没收!所以我给你提几条建议:一,您可以选择在正确的分类下去提问或者到与您问题相关专业网站论坛里去看看,这样知道你问题答案的人才会多一些,回答的人也会多些。当然,找老师帮忙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二,您可以多认识一些知识丰富的网友,和曾经为你解答过问题的网友经常保持联系,遇到问题时可以直接向这些好友询问,他们会更加真诚热心为你寻找答案的。三,很多时候该自己做的事还是必须有自己独立完成的,有的事还是须由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解决的,别人不可能代劳!就算别人给你代劳,最后也不属于你的,只有自己做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别人只能给你提供指导和建议,最终靠自己。所以,祝愿你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找到最终自己想要的结果!你是最棒的!您可以不采纳我的答案,但请你一定采纳我的建议哦!虽然我的答案很可能不能解决你的问题,但一定可以使你更好地使用问问哦~~~
9,战略管理的主要过程是什么
(1)战略分析阶段;(2)战略选择及评价阶段;(3)战略实施及控制阶段。1,战略分析:对企业的战略环境进行分析、评价,并预测这些环境未来发展的趋势,以及这些趋势可能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及影响方向。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和企业内部环境或条件分析两部分。企业外部环境一般包括下列因素或力量:即政府—法律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社会因素以及企业所处行业中的竞争状况。企业的内部环境即是企业本身所具备的条件,也就是企业所具备的素质,它包括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如生产、技术、市场营销、财务、研究与开发、员工情况、管理能力等。2,战略选择及评价:战略选择及评价过程实质:是战略决策过程---对战略进行探索、制定以及选择。一是:企业的经营范围或战略经营领域,即规定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业,明确企业的性质和所从事的事业,确定企业以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来满足哪一类顾客的需求;二是:企业在某一特定经营领域的竞争优势,即要确定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要在什么基础上取得超过竞争对手的优势。3.战略实施及控制:企业的战略方案确定后,必须通过具体化的实际行动,才能实现战略及战略目标。一般来说可在三个方面来推进一个战略的实施:一:是制定职能策略,如生产策略、研究与开发策略、市场营销策略、财务策略等。在这些职能策略中要能够体现出策略推出步骤、采取的措施、项目以及大体的时间安排等;二:是对企业的组织机构进行构建, 以使构造出的机构能够适应所采取的战略,为战略实施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三:是要使领导者的素质及能力与所执行的战略相匹配,即挑选合适的企业高层管理者来贯彻既定的战略方案。在战略的具体化和实施过程中,为了使实施进行控制。这就是说将经过信息反馈回来的实际成效与预定的战略目标进行比较,如二者有显著的偏差,就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纠正。当由于原来分析不周、判断有误,或是环境发生了预想不到的变化而引起偏差时,甚至可能会重新审视环境,制定新的战略方案,进行新一轮的战略管理过程。战略管理是对一个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制定决策和实施这些决策的动态管理过程。战略管理过程是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及评价与战略实施及控制三个环节相互联系、循环反复、不断完善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战略管理是指围绕战略生成和实施而展开的一组活动、一组工作。战略管理是一个连续循环的过程。战略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战略的成功率,主要包括:环境分析、设定目标、生成战略(战略策划)、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五个步骤。详细如下:(1)企业环境包含所有能够影响企业战略收益的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因素。环境分析的主要任务是认清外部环境的发展趋势,并以此为背景来识别企业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不相适应的部分,即找出问题。(2)检察与分析过去的目标体系并重新设定目标。企业的目标是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应从最高目标开始,逐机级向下推进。依次设立企业的愿景与使命、战略意图、长期发展目标、阶段性发展目标、近期目标和部门的工作目标。(3)出色的战略是创造性思考与系统分析相结合的产物。在战略策划中,要回答的问题包括:如何满足顾客的需求、如何实现成长、如何回应环境变化的挑战、如何进行资源配置以把握机遇、如何设定公司内的活动、如何完成财务目标和战略目标。战略决策就是对一组决策变量(结构性因素)作出选择!(4)战略实施指把企业的战略方案转化为具体的行动,通过战略变革达到战略方案所要求的各项目标,进而达到全局致胜的动态过程。战略管理理论中讲的战略实施,主要是指战略付诸行动以前的各种准备。A、组织动员。目的是把公司的战略意图渗透给每个员工,常用的手段包括:宣传口号、象征性行动、典型任务的示范。B、结构调整。在战略付诸行动以前,应该对组织进行必要的调整:确保新的活动、新的职能;消除组织惯性的不良影响;制定内部政策。内部政策主要表现为公司内部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方针。内部政策是战略方案的展开,也可以说是战略方案的制度化表现。C、管理重心调整。每个组织在一定时期内都有自己的管理重心,企业应该对管理重心进行不断的调整。高层管理者的管理内容和时间分配是管理重心的具体体现。(5)战略控制是特殊的组织控制,目的在于通过检测和评估企业内外环境改进和提高战略运行效果,为战略调整提供依据。包括对内外环境的监测和对组织姿态的调整两项内容。对外部环境的监测,如果发现未曾预料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会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企业有可能要重新审定自己的战略。对内部环境的监测需要一组指标,例如BSC方法。
文章TAG:
决策探索 改革开放应该大胆探索 勇于开拓 提高改革决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