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如飞白木如籀最后一个字念什么

[zhòu] [释义]1.〔~文〕古代的一种字体。中国春秋战国时流行于秦国,今存石鼓文是其代表。亦称“大篆”。 2.阅读:~读(读书)。
籀 zhòu 1.〔~文〕古代的一种字体。中国春秋战国时流行于秦国,今存石鼓文是其代表。亦称“大篆”。2.阅读:~读(读书)。~绎(阅读并理出文章的脉络)。

石如飞白木如籀最后一个字念什么

2,六法还须八法通是谁提出的

读林语堂的《中国书法》,提及赵孟頫的书画同源的说法,引了赵的一首诗:石如飞白木如篆,六法原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上网查,这是赵孟頫“秀石疎林图”卷后自题诗,原题诗是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你是河大的吧。哥也在考试。。六法”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摸写六个方面。

六法还须八法通是谁提出的

3,六法还须八法通中的六法指什么

谢赫 六法论 1气韵生动 2 骨法用笔”或“骨法,用笔是也”,其中“骨”为一比喻性概念,借指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所画人物的骨相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 ③“应物象形” ④“随类赋彩  ⑤“经营位置”  ⑥“传移模写八法 指永字八法
读林语堂的《中国书法》,提及赵孟頫的书画同源的说法,引了赵的一首诗:石如飞白木如篆,六法原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上网查,这是赵孟頫“秀石疎林图”卷后自题诗,原题诗是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六法还须八法通中的六法指什么

4,简要论述赵孟頫秀石疏林图题诗

画是具象的,如果书与画真同,则书法的抽象将变得毫无意义,于是,书法应该象绘画一样走具象之路。但这也难办,书法如真的与绘画不分彼此,则书法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然未必赫赫大匠赵孟頫,连这点起码的道理也弄不清楚,如果看看他的书法杰作,哪一件象画,以画代书呢7 虽然如此,书画本来同的提法,毕竟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人们的旧有观念,尤其是有人尚未弄清他此语的限定条件时就莽然搬用,使副作用更大。 于是,以画代书,如写个“山”字画一座山者有之;或作书而不欲成字,仅剩线条,甚而线条全无者有之;照搬象形文字,字不敷用兼杂它字者有之……凡此种种,针对传统的写字观念而言.都可美其名曰;创新。此“创新”在形式上打破了书法的界限,在理论上亦可振振有辞:不是已有个赵孟頫在几百\r 年前就提出这样的口号了么? 以赵孟颊如此成就被此等人拉来作虎皮,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的。赵氏此论,只是从书法与中国画共同的用笔、线条等技法上出发的,根本没有指出书画在形式上必须划一的意思。另外,此诗是一幅画上的题跋,故知他是站在绘画的立场上,提出书法用笔可入于绘画的看法而已,绝非今人之站于书法的立场上强拉画之造自然之形而套于书法的。对赵氏的观点,倘不顾其角度、限制、出发点等,强为曲解以作己用,为自己辩护,其效果则适得其反。 书法是抽象的,以文字结构为其造型准则。不管是将书法变成具象画,写山画山,写水画水;还是将书法变成抽象画,无结构无字形,都是对赵氏“书画同,观点的曲解,其结论自然是错误的,其理解亦是幼稚的。 “创新”如果只是变字为画,那它将毫无意义,艺术道路上的孜孜探求和艰难跋涉,岂是浅薄的改头换面所可比拟? 历史的源的同不等于现状的流的同; 技法局部的同不等于形式整体的同。 否定诸如此类的“新”,未必就是保守。书法艺术在现时代的发展,不必什么都要推倒重来,尊重历史与传统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好处的。书法的创新如果连它之所以为书法的根本也给“创”丢了,于它而言,其得耶?失耶?

5,元朝著名书法家

赵孟頫 中国元朝书法家赵孟兆灵秀典雅的字体传入韩国,成为盛行的书法体。从那时以来,赵体一直是韩国书法的基本潜流。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浙江湖州人,是元代最显赫的画家之一,也是最卓著的书法家之一,在中国书画史上具有广泛影响。这位赵宋世家的没落贵族,入元后被征召为官,后屡经升迁,成为元朝“荣际五朝,名满四海”的宠幸,加上他在诗书画论上的全面才识,也就当之无愧地成了元代文人画的领袖人物。对此,史书上难免留下诸多争议。他的绘画标榜复古,提倡笔墨法趣,刻意摹唐人笔意,而轻视南宋院画末流;他的书法最佳为楷书、行书,集晋唐书法之大成,兴复王羲之、王献之书风,有“赵”体之称。《元史》上说他“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足见其在书史上的地位。由于其妻管道升、其子赵雍均在书画上名冠一时,元仁宗曾把他们三人的书法合装成帙,秘藏于宫中。“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赵孟頫的这首题画诗已成为我国书画界的座右铭。 鲜于枢(1257-1302)元朝著名书法家鲜于枢,字伯机,号困学山民,亦号虎林隐吏、直寄老人等。官太常博士,河北渔阳(今北京)人,居杭州。伯机以书名世,行草书尤精.他是很有造诣的书法名家。官至太常寺典簿。赵孟俯对他的书法十分推崇,曾说:“余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机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出称尊尔。”二人书法当时并称“二妙”。他的功力很扎实,悬腕作字,笔力遒健,同时代的袁褒说:“困学老人善回腕,故其书圆劲,或者议其多用唐法,然与伯机相识凡十五,六年间,见其书日异,胜人间俗书也。”(《书林藻鉴》)而书法家陈绎曾也说:“今代惟鲜于郎中善悬腕书,余问之,嗔目伸臂曰:胆!胆!胆!”可见他敢于创新的精神。他的楷书有《李愿归盘谷序》,现藏上海博物馆,笔法古朴,结体谨严,气魄恢宏。行草有所写自作诗《大字诗赞》和《唐诗草书卷》,笔法纵肆,欹态横发。智妙酩布是元朝党项人书法家,他书写了居庸关过街塔门洞内的西夏文字,字体浑厚凝重,保持了西夏书法的优良传统。
元朝最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是赵孟頫,他的画有“神品”美誉。
鲜于枢研宝灵芝铁

6,请细致地阐述一下书画同源

中国传统书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包括两方面的涵义:①指中国文字与绘画在起源上有相通之处;②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后者曾经成为文人画兴起的重要理论根据之一。  对于文字起源的研究始于周代。商周时代的甲骨文和金文中保存有大量图画文字,这些字包括象形与指事两种功能。这些文字具有一定的绘画因素和广泛表现范  围。它首先是对于人自身的表现,包括对人的身体外形、手足、五官,男女长幼、人的活动、人际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等;其次是对于山川、草木、鸟兽、天文气象、  居住环境、服饰、器用等方面的表现,进而发展到表现抽象概念,如方位、数字等。文字的形成与发展反映出人对自身和客观事物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人的绘画意识的发展。随着图画文字由图案化的形象符号逐渐演变为由线条构成的文字,人们也提高了对于线自身表现力的认识,并逐渐发展用毛笔的技巧,形成了独立的书法艺术。而运用毛笔的线条来描绘图像,也正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特点之一。在这一意义上,书法与绘画正是在同一出发点上发展起来的。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中,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了书画同源的问题。他认为:在造字之时,书画同体而未分。书(文字)、画的区分来  自目的的不同。文字的作用在于传意,绘画的作用在于见形;字学六体中的鸟书也就是画。周官教国子以六书,其中的象形,即是画的意思,由此可知书与画本是异名而同体的事物;他认为到后世绘画与文字分离,绘画的作用才得以充分发挥,绘画的形象作用超过了用文字书写的记传与赋颂。张彦远的论述反映了早期对于书画同源的认识。  宋元以后,文人画家由于对于笔墨的重视,又从新的角度强调了书画同源的观点,其用意在于强调绘画用笔本身独立的形式趣味和审美意义。元代书画家赵孟□  在题《枯木竹石图》中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分通,若还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一书中从两个方面分析了书画同  源:一方面在用笔的技巧上,例如画竹,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郭熙、唐棣画的树、文同画的竹、温日观画的葡萄,都是由草书中得来的;另一方面从书  体所体现的审美理想上,如龙跳虎卧、戏海游天、美女仙人、霞收月上等境界,更是书画相通的。现代画家黄宾虹也曾说:“书画同源,贵在笔法,士夫隶体,有殊庸工(《古画微》)。”这些论述主要强调了绘画用笔与书法用笔的相通之处,并以此说明文人画家和书法家需具备广博的修养和丰富的艺术想像。  书画同源的观点在当代中国书画创作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国民族美术形式的重要审美标准之一。
楼上的都是教本答案了.留名闪过.

文章TAG:石如  白木  最后  一个  石如飞白木如籀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