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土木堡之变是怎么发生的这其中有什么故事呢

公元1449年,北方蒙古族瓦剌首领也先派3000使者到北京,向明朝进贡一些马匹以后,要明朝给他赏金。王振接见了瓦剌使者,发现也先谎报人数,就减少了赏金,降低了马价。也先为他儿子向明朝求婚也遭到了王振的拒绝。也先派使者来明朝,本来就是挑衅,这样一来,也先恼羞成怒,亲自率兵进攻明朝的大同。大同守将向朝廷发出告急文书,请求派军支援。 收到边报后,权倾朝野的王振提议皇帝御驾亲征,而兵部尚书邝埜、兵部侍郎于谦、吏部尚书王直等一干大臣认为,敌兵有备而来,朝廷草草招集人马,准备得不够充分,皇帝不能亲征,因而竭力谏阻。英宗想亲自体味一下祖宗戎马倥偬、横扫四方的感觉。所以,英宗朱祁镇把朝政交给弟弟郕王朱祁钰,让于谦留守北京,自己率领王振、邝茔等官员及50万军兵,于七月十六从北京出发,直奔大同。 由于是仓促发兵,军队的纪律十分涣散。好不容易赶到大同附近,士气已十分低落。探马回报没有发现瓦剌部的一兵一卒,王振以为敌人迫于明军威势,已望风而逃。他正要发令继续追击,探马来报:也先率领的兵力十分雄厚,而且都是骁勇善战的骑兵。王振感到事态严重,下令退兵回朝。但由于错误指挥,耽搁了退兵时间,殿后的部队被瓦剌军追赶上,被打得大败。 明朝几十万大军在抵抗中退到了土木堡时,天还没有黑,王振却下令就地宿营。第二天拂晓,瓦剌的追兵便赶来了,他们把明军紧紧地包围起来,并发动了攻击。混战中,英国公张辅、驸马都尉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与侍郎丁铭、王永和等重臣五十多人战死。护卫将军樊忠面对惨败,恨透了瞎指挥的王振,说:“我替天下的百姓杀死你这个奸贼。”抡起手中的大锤,捶死了他。英宗在卫兵的保护下乘马突围,左冲右突也出不去。无奈,英宗跳下马来,盘腿而坐,听天由命。瓦剌军冲过来,俘虏了英宗。史上称这次事件为“土木之变”。

土木堡之变是怎么发生的这其中有什么故事呢

2,关于土木之变明朝和瓦剌在打仗的时候鞑靼在干什么

一、土木堡之变始末公元1449年,也就是我们故事的主角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北逃后的蒙古分为鞑靼、瓦剌等部,鉴于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联合蒙古诸部,进攻明朝北边分兵四路向明朝进攻,一时间导致边境众多城镇沦为蒙古纵兵抢掠之地,给明朝安全以极大的威胁。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等人的鼓动下,在对敌情未能充分了解以及未能做好前期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决定亲率五十万大军亲征瓦剌。英宗的亲征预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宣告失败,明军包括兵部尚书、户部尚书等66名大臣战死,最不可思议的是在居庸关外的土木堡英宗皇帝也被瓦剌俘虏,成了阶下囚,史称“土木堡之变”。二、蒙古鞑靼与瓦剌蒙古贵族北逃后,由于争权夺利,蒙古被分裂为东西两部,其中东部为鞑靼(忽必烈直系子孙后裔)、西部为瓦剌(忽必烈皇位争夺者阿里不哥后裔),彼此之间相互的征战不休。其中瓦剌为了在于鞑靼斗争而选择归顺大明,明成祖封瓦剌首领马哈木为顺宁王。公元1418年,马哈木的儿子脱欢继承了顺宁王的爵位,几年之后借助明朝的支持,成功击破鞑靼,兼并了鞑靼部众,成为蒙古草原上北部的实力派。公元1439,脱欢死后其子也先继位,继续开展征服与兼并战争,并且成功征服了漠南各部蒙古部落,最终成为草原上的实际统治者。此时的鞑靼部已经被瓦剌兼并,准确来讲,鞑靼部从属于瓦剌部。当然此后瓦剌部衰落,鞑靼部重新崛起,并脱离瓦剌部乃是后话了。三、土木堡之变时的鞑靼在干嘛?笔者推断应该被也先安排在他处作战明英宗亲征路线经过地点依次为居庸关、怀来、宣府、天镇、阳和、大同;折回路线为大同、宣府、土木堡,此路线刚好处于也先进攻明朝的重点进攻作战区,也先势必会将最精锐、最可靠的士兵都投放到此与明军一战,鉴于之前瓦剌部与鞑靼部之间的长期斗争、对立以及最终瓦剌对鞑靼部的兼并,使得鞑靼部与瓦剌部之间的仇恨更加深重,鞑靼部的暂时从属于瓦剌是迫于形势,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鞑靼部士兵不可能是也先最信任、最可靠的士兵,由也先亲率的中路作战军只能是瓦剌部军队。那此时的鞑靼部干嘛呢?翻看史料以及近来研究资料,都没有涉及到这个问题,考虑到也先作战目的以及对鞑靼部的防范,笔者推断鞑靼部应该是被也先安排去东路进攻明朝辽东地区。原因如下:一是东路军统帅脱脱不花(此时的脱脱不花已经被也先推上蒙古汗位)是忽必烈直系后裔,是鞑靼部最高统治者,可以号令鞑靼部将士;二是有兀良哈部的监督,可以确保也先命令能够得到有效执行,防止鞑靼部乘机造反;三是就近在辽东作战,鞑靼部熟悉环境,在作战中也容易取得战果,可以很好地侧面配合也先的中路军作战。

关于土木之变明朝和瓦剌在打仗的时候鞑靼在干什么

3,土木堡之变距离朱棣北伐仅二十余年明朝余威尚在为何会惨败百度

明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其实就在这一场土木堡之变。明正统十四年八月,距离朱棣最后一次北伐仅仅过去了20多年。这个时候的大明王朝国家强盛、兵力充足,甚至还有先帝留下的余威震慑中外。然而,在明英宗朱祁镇亲自率领50万大军亲征,途经土木堡之时,却遭到蒙古瓦刺军的突袭,随行的大臣,还有几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甚至明朝皇帝英宗也被俘虏,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这一场土木堡之变,成为了大明王朝的耻辱。大明军队大明自从开国以来,从未经历过如此惨状的败仗,况且皇帝亲征所带领的军队,从人数到装备,远超过瓦刺军,为何会输得这么惨呢?第一点:带兵打仗者完全不懂兵法。当时的大军统帅是王振,他是朱祁镇的老师,虽然是一个宦官,却被皇帝称为“王先生”,甚至将一切的军事大权都交于他的手中。然而,王振从来没有接触过军事战斗,他只是一个太监而已,只知道如何服侍皇帝,当时的军队由这样的人掌权,甚至还不允许当时德高望重的名将参与指挥,试问这样的军队如何取胜?朱祁镇剧照第二点:完全没有明确的作战目标。关于这场战役的相关记述可知,朱祁镇作为一个成年皇帝,既然所有事都任凭一个太监做主。尤其是明朝大军此次的作战路线,完全让人匪夷所思。这条50万大军的行军路线,完全就像是随意出征,为此王振还找了不少借口。比如命令军队改道是为了不踏坏庄稼,前往宣府行进竟然是皇帝想要去驾幸一个宦官府邸。这样的借口简直可笑,他们似乎并不是来行军打仗,还是来游山玩水的。英宗行军路线第三点:军队的后勤供应完全没有保障。当时朱祁镇完全是仓促出战,而且不听任何人劝,直接下令调来了50万大军。这么一支庞大的队伍,在出征之前,必然有太多的补给工作要做。然而,皇帝和他的亲信对于打仗就以为是小孩子过家家,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带着这浩浩荡荡的50万大军出征。导致后勤的供应完全跟不上,在还未到达战场之前,这支大军内部早已经乱成一团了。这样的一盘散沙,即使有上万的人,也终究是一击就碎。土木堡之变第四点:大明王朝一直在走下坡路,战斗力不断下降。朱祁镇在位期间,因为过于宠幸宦官王振,导致整个朝政腐败,经济凋敝,军队软弱。这样的王朝,本就已经进入了风雨飘摇之际,又如何经得起一场如此大规模的战争摧残。更何况,在明军进入大同之前,多次战役皆全军覆没,这些足以说明此时的大明军队,早已经丧失了20多年前的战斗力。即便是先祖留下来的明君战斗力余威尚在,只可惜事实摆在眼前,所以这一场土木堡之变,即便有50万大军,也注定是要失败的。更何况此次带兵打仗的统治者无能,不懂军事,又何谈胜利呢?

土木堡之变距离朱棣北伐仅二十余年明朝余威尚在为何会惨败百度


文章TAG:明朝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是怎么发生的这其中有什么故事呢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