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您好请问沈周的庐山高图和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哪个对于新手

《庐山高图》
任务占坑

您好请问沈周的庐山高图和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哪个对于新手

2,沈周的庐山高图是作者采用哪代画家谁的技法创作而成

元代画家王蒙 技法用解索皴和渴墨苔点
采用元代王蒙技法,解索皴。

沈周的庐山高图是作者采用哪代画家谁的技法创作而成

3,庐山高清照片

http://image.baidu.com/i?word=%E5%BA%90%E5%B1%B1%E9%AB%98%E6%B8%85&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ie=utf-8&fm=hao123#z=9&width=0&height=0&pn=
支持一下感觉挺不错的

庐山高清照片

4,庐山有多高

庐山到底有多高?从古至今众说不一,但有几种较权威的说法:一是1930年初出版的《庐山志》上记载:“庐山最高峰为汉阳峰,海拔1543公尺”,此数据一直沿用到1960年;二是1968年版地形图上汉阳峰高度的数据为1473.8米;可是,在2005年6月制作的地形图的电子版本上,汉阳峰的高度为1477.4米。因此,庐山到底有多高至今还是个谜。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多高现在还没有精确测量过

5,庐山高图的历史价值

我所知道的1张大千《庐山画》《庐山图》是大千平生创作时间最长的作品。他使气势雄伟、浩瀚万千的庐山真面目跃然纸上。在这幅画中,以泼墨拨彩法写出的逶迤山势,云务横锁,古木森森的庐山真面目。这幅寄托了深厚的故国之思的《庐山图》,竟是他最后的一幅绝笔画。2沈周《庐山高图》3唐寅《庐山图》4顾恺之《庐山图》
以前没画过山水,一上手就是《庐山高》?不知你的范本有多大,如果条件允许,建议范本越大越好,当然最好是原寸。因为《庐山高》用笔严谨细密,浑厚华滋。如果范本太小,细部是无法深入的。建议先分出几天时间做一些局部临摹,反复研习、揣摩《庐山高》中的山石树木的勾法、皴法、染法、点法及笔法、墨法等特点。然后再过渡到整幅临摹。临摹时一定要像画素描那样,时刻照顾到整体效果,不要过分沉溺于表现细部的笔墨效果。一定要从大处着眼,每一笔都要考虑到整体效果,而不是将画面分为若干局部,一个局部一个局部地去对付。沈周在《庐山高》中喜欢用枯笔复加的方法来画山石,即先以淡墨勾勒出山石轮廓,再以枯笔(墨较前稍浓)加于山石之上,以加强山石的质感、体量感,并稍分阴阳向背。然后再皴以牛毛皴兼解索皴。注意,牛毛皴、解索皴虽然都属于皴法中的短线皴,但在加皴时不能给人以细碎、杂乱之感。然后根据阴阳、明暗的关系施加皴染,最后点苔。《庐山高》的浑厚感来自于多次的皴染,所以用纸须用厚一些的宣纸(如夹宣),单宣是吃不住多次皴染的。要说的还很多,但理论总是灰色的,“绝知此事要躬行”。临摹这样一幅山水巨制,将会遇到很多困难的,你得不断地去请教你的老师。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受很多罪,吃很多苦。但完成作业后,你会有一种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的感觉。希望你能很好地完成这一艰巨而光荣的学习任务。

6,关于庐山的绘画卷轴以及其详细的背景故事介绍

  《庐山高图》   <沈周是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精神领袖,40岁以后开始画大幅的作品。《庐山高图》乃其41岁时精心之作,是他一生的代表性作品。画高1.94米,宽近1米,站在画轴前,满纸的峰峦扑面而来,气势恢宏;山间林木茂盛,溪水曲折潺湲,至崖巅飞瀑直下,水口有一老者星冠伫立于石上,若有所思。画幅右上题有长诗,后署“门生长州沈周诗画,敬为醒庵有道先生寿。”   沈周祖上与陈家渊源深厚,陈家祖籍江西,此时沈周以王蒙的画风作《庐山高图》为老师祝寿,可谓用意颇深。画幅纸本,浅设色,在构图上,满幅山势顶天立地,自画幅下部老者伫立处往里至瀑布,层层深入。在画山石时,采用王蒙惯用的解索皴,先以淡墨皴染,然后用浓墨逐层提醒,皴笔缜密而山石的质感硬朗,并由此钩画出山石的纠结扭曲,使整个画面的山势充满了动感。然而沈周并不是简单地沿用王蒙的画法,元人多用干笔皴擦,王蒙更善用浓墨皴、擦、点,而沈周则墨色变化更丰富,如图中瀑布前的山石较淡,较明亮,似乎受阳光照射,在后面浓密的山石映衬下分外夺目。多层次的渲染与皴擦融浑一体,使画面的层次更丰富,更谐调。从《庐山高图》中,可以看到元代绘画的观念和技法在进入明代以后的变化。   此外,我们还能从《庐山高图》中感悟中国传统绘画对“意境”的追求。从资料上看,沈周生于江苏吴县,一生中并未去过庐山,当时还没有照片可作参考,然而他却选择庐山作为画题。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图右上嶙峋的怪石,居然与今日照片中的“五老峰”十分相似。同样令人惊奇的是几乎走遍名山大川的张大千,在其晚年制作10米长、1.8米宽的巨画时,选择的一吐胸中豪气的居然也是他从未去过的庐山。庐山究竟魅力何在?庐山的魅力,来自文化的魅力。专家统计,我国自晋以来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其中尤以唐代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和宋代苏东坡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首诗几乎尽人皆知,并被引伸为一种哲理。一说到庐山,人们马上就会意想到紫烟缭绕的香炉峰,飞流直下的瀑布,远近、高低、横侧变幻无穷的山岭,庐山是一座美妙的永远无法识其真面目的山,这就给画家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画家融汇诗意,把胸中积蓄的最美的意境尽情地展现出来,这就是画家心目中的庐山!这也就是中国传统绘画追求的“意境”,来自真实,却比真实更优美动人

文章TAG:庐山  高图  您好  请问  庐山高图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