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大陆边缘的演化阶段

大陆边缘的演化可分为幼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三个阶段。幼年期相当于沉积甚薄的新生大陆边缘。成年期为沉积巨厚、发育成熟的被动大陆边缘。至老年期,在俯冲作用下形成海沟,沉积层遭受褶皱、逆掩和叠覆,显示被动大陆边缘转化为活动大陆边缘。随着大洋关闭、大陆碰撞,老年期大陆边缘将留存于陆内。许多学者将大陆边缘类比于现代地槽,将板块俯冲和碰撞当作造山作用的动力。这样,大多数地槽褶皱山系可能由挤压变形的古大陆边缘沉积物构成。

大陆边缘的演化阶段

2,大陆边缘地形的构造特征有几种

按照地形及构造特征,可分为以下几种:①被动大陆边缘,也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离散大陆边缘和拖曳大陆边缘等。由陆架、陆坡和陆隆组成。地形平坦宽阔,无海沟发育。它位于板块内部,构造上相对稳定。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周缘,印度洋北、西部和东南部边缘,北冰洋及南极洲周缘。②活动大陆边缘,又称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和汇聚大陆边缘等。其陆架狭窄,坡度较大,陆隆为深邃的海沟取代。地形复杂,凹凸不平,是漂移大陆的前缘,属板块俯冲边界。地震、火山的发生较为频繁,构造运动强烈。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周缘及印度洋东北缘。③转换型大陆边缘,也称剪切型大陆边缘,它的形成与沿转换断层的走向滑动有关。可以是活动的,以浅源地震为典型标志,常构成海脊与盆地间列的大陆边缘,如加利福尼亚湾沿岸。也可以是被动的,其陆架狭窄,如几内亚湾北缘。大陆边缘,特别是被动大陆边缘,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沉积物集聚区,沉积量占海洋沉积物总量的50%还要多,含有丰富的油气等矿产资源,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大陆边缘地形的构造特征有几种

3,大陆边缘的归纳

大陆隆也称大陆裙,位于大陆坡和深海平原之间,靠近大陆坡的地方较陡,向深海减缓,平均坡度0.5°~l°,水深1500~5000米,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边缘和南极洲周围。在太平洋仅西部边缘海向陆一侧有大陆隆,在太平洋周围的海沟附近缺失大陆隆。大陆隆上的沉积物主要是来自大陆的粘土及砂砾,厚度约在2 000米以上。
它是大陆边缘的一种。大陆边缘分为活动大陆边缘和稳定大陆边缘。 1.稳定大陆边缘没有海沟、岛屿或山弧,由大陆过渡到宽阔的大陆架与大陆坡,并广泛发育了陆隆;稳定大陆边缘缺乏地震、火山和岩浆侵入活动,构造活动性弱。 2.活动大陆边缘具有海沟以及与海沟共生的岛弧,缺失陆隆。海沟处重力为负异常,说明其成分与地幔不同。岛弧是在海底火山喷发基础上形成的,呈弧状展布。它是现代火山与地震强烈活动的地带。由于海沟与岛弧紧密相连,故称之为(海)沟(岛)弧系。它们构成了著名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沟弧系中的震源排列型式早在50年代初期已由美国人毕鸟夫发现。它标志着一个板块俯冲到另一板块之下。如果俯冲作用发生在大洋岩石圈板块与大陆岩石圈板块之间,深部形成的岩浆便通过陆壳上升,火山作用发生在大陆上;如果俯冲作用发生在两个大洋岩石圈板块之间,那么所形成的岩浆便通过洋壳上升,发生海底火山活动,逐渐形成高出海面的火山岛屿。

大陆边缘的归纳

4,什么是大陆边缘

翻开世界地图,一个醒目的构造是西太平洋边缘的花彩弧般的岛弧,象是给大陆穿上了一条漂亮的镶边裙。自北向南,主要的弧有:阿留申弧,千岛弧,日本弧,硫球弧,吕宋弧和巽它弧等。弧的后方有弧后海盆,象白令海、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等。弧的前方有海沟,一般都很深,象马里亚纳海沟,深度超过万米,把陆地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填进去,还差1000多米呢! 大陆边缘弧这一现象早就被发现了,但其研究历史却相对较短。20世纪40年代前后,荷兰学者在东印度群岛进行研究(当时东印度群岛是荷兰的殖民地),发现了重力异常,认为是地壳下弯造成的。日本尽管是典型的岛弧,研究却起步得晚些。这使人想起一句俏皮话:上帝造了荷兰,荷兰人造了海岸。对东印度群岛的研究可誉为荷兰人造的第二个海岸。 板块构造的诞生开创了岛弧研究的热潮,因为这里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洲板块等会聚的地方。所以这里肯定是新构造活动区,且以安山岩活动、深源地震多、地热梯度高等为特征。因为洋壳消减时的拖曳力,弧前常有一条窄而深的海沟(深度常在7000m以上),并成了重力、地磁、热流等地球物理异常的交替区。弧后可能出现拉张,故有宽阔的弧后海盆发育(继续伸展下去也会有洋壳出现)。火山弧在其演化过程中其位置当然也会变化,一般情况下它是向陆迁移,但也有向洋迁移的可能性。后者的情况下火山弧的大量火山-沉积岩增生在大陆边缘上,形成非常宽阔的增生带。这是地史期间大陆生长的一种方式。只要工作做得仔细,你就会看到大陆被镶上了一条又一条的边,越向外镶边的时代越新。 东太平洋边缘的情况略有不同。北美大陆,如前所述,是以圣安德列斯断层为代表的剪切边缘,南美大陆边缘则以安第斯山脉为弧的代表。那里,太平洋板块也在向南美大陆底下会聚消减,但消减的角度较小,因而不能形成开阔的弧后海盆,其它特征则与西太平洋边缘相似。据此可把大陆边缘弧分为两种:日本式的岛弧系和安第斯式的山弧系。

5,大陆边缘包括哪些部分

大陆边缘包括海岸带(coastalzone)、大陆架(continentalshelf)、大陆坡(continentalslope)和大陆隆(continentalnise),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海岸带是海陆的交界处,大致为潮间带的范围。有些岸段地势平坦,涨潮时被海水淹没,落潮时可露出十几千米宽的滩涂;有些岸段陡峭,海岸带很窄。海岸带是海陆相互作用最为激烈的地带,此处波浪的输沙作用强,科学家称之为“高能地带”。从海岸带的低潮线向外延伸,到海底坡度陡增的边缘为止是大陆架。它是大陆在海洋中的自然延伸部分,占海洋总面积的7%左右,海底坡度平缓,起伏不大,全球平均水深约60m。大陆架的宽度因地而异,最窄的仅数千米,最宽的可超过1000km,平均宽度约75km。大陆架一般覆盖有深厚的陆源沉积物层。由于海平面升降变化,在第4纪冰期,大陆架的大部分曾经露出海面成为陆地。由大陆架继续向深海伸展,海底坡度急剧增大,形成向大洋盆过渡的大陆坡和大陆隆地带。大陆坡占据这个过渡带上部,水深在200~3000m之间,坡度较陡;大陆隆大部分位于3000~4000m等深线之间,坡度较缓。几乎所有的大陆坡麓都被一道道海底峡谷所切割,谷壁陡峭,呈“V”形断面,谷深可达几百米,谷长达十几千米到几百千米。有些峡谷上端靠近河口,而峡谷的下端大都有“冲积扇”——扇形沉积锥。多数大陆坡上的海底峡谷是由大陆架流下的强大浊流沿海底裂缝雕凿而成的。在太平洋北部和西部及其他大洋的边缘还有海沟(oceantrench)与岛弧(islandarc)。海沟出现在海洋板块俯冲带起始处,由一个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板块底下,中间低凹,便形成了海沟。海沟中的海槽(oceantrough),深度往往超过7000m,有些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深达上万米。未俯冲的板块一侧火山活动活跃,往往火山成为岛弧,如阿留申群岛、琉球群岛等。当海沟紧邻大陆时,火山活动在陆地上形成。岛弧、海沟处常发生深源地震。
c

6,大陆边缘是有哪些单元构成的

分为海岸带、大陆边缘以及洋底盆地和中洋脊三部分简介其地形特徵. a.海岸带:海岸带,它是陆地和海洋的分界线,其地貌特徵是受控於波浪、潮汐、海流等作用下形成的,此小节主要是介绍包括海岸的组成单元、分类以及营力作用对其形貌变化的影响. b.大陆边缘:大陆边缘是大陆与海洋之间的过渡带,按照构造活动性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类,两类的形貌单元组成略有不同,本小节旨在简介大陆棚、大陆斜坡、大陆隆堆及海沟等大陆边缘单元特性以及大陆边缘型态的分类及特徵. c.洋底盆地及中洋脊:大洋底位於大陆边缘之间是大洋的主体,由洋地盆地及中洋脊两部分组成,中洋脊贯穿四大洋,全长约65*104km,是世界上规模最巨大的环球山系,其分布状态及特徵于各大洋略有不同,而洋底盆地地形平坦而且分布广阔,内部包含数个次级盆地,本小节主要在於介绍洋底盆地与中洋脊的分布情形与特性.
按照地形及构造特征,可分为以下几种:①被动大陆边缘,也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离散大陆边缘和拖曳大陆边缘等。由陆架、陆坡和陆隆组成。地形平坦宽阔,无海沟发育。它位于板块内部,构造上相对稳定。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周缘,印度洋北、西部和东南部边缘,北冰洋及南极洲周缘。②活动大陆边缘,又称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和汇聚大陆边缘等。其陆架狭窄,坡度较大,陆隆为深邃的海沟取代。地形复杂,凹凸不平,是漂移大陆的前缘,属板块俯冲边界。地震、火山的发生较为频繁,构造运动强烈。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周缘及印度洋东北缘。③转换型大陆边缘,也称剪切型大陆边缘,它的形成与沿转换断层的走向滑动有关。可以是活动的,以浅源地震为典型标志,常构成海脊与盆地间列的大陆边缘,如加利福尼亚湾沿岸。也可以是被动的,其陆架狭窄,如几内亚湾北缘。大陆边缘,特别是被动大陆边缘,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沉积物集聚区,沉积量占海洋沉积物总量的50%还要多,含有丰富的油气等矿产资源,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大陆边缘为大陆与洋底两大台阶面之间的过渡地带,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通常分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前者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三个单元构成,地形宽缓。后者因大陆架狭窄,大陆坡陡峭,大陆隆不发育而被海沟取代。

文章TAG:大陆  大陆边缘  边缘  边缘的  大陆边缘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