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对攻

攻:治理、整顿 ; 异端:这里指跟孔子不是同一立场的人、学说。

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对攻

2,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的意思

1. 学习歪理邪说,危害很大。 2. 批评歪理邪说,它的危害就会终止。 3. 指责不同思想,是有害的。 (以下是我的新见解) 4. 从偏激狭隘的思想出发去攻击别人,是非常有害的。 5. 因为别人的思想不同而攻击他,是非常有害的。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的意思

3,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原文】 2·16 子曰:“攻(1)乎异端(2),斯(3)害也已(4)。” 【注释】 (1)攻:攻击、解决。 (2)异:另外、不同的(3)端:端头,极端。 (4)斯:代词,这。 (5)也已:这里用作语气词。 【译文】 孔子说:“研究透奇异和极端的东西,这些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评析】 孔子认为奇异和极端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认识了,明白了他的道理,就不可怕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4,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怎么翻译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为人处事应存仁心,依于德,而正已之言行,所思所虑也应中正,使言行举止合于礼,才能使学问有所精进。所谓异端,即不行中道,偏执极端或怪异之说,那些追求行为思想偏极之人,因内心失于中和,最终是害人害已。如世之阴谋,君子所不为,虽极工心机,但因心失偏,失于仁,而于已有害。多行不义必自毙,如赵高、李斯计谋扶苏,不得善终;立汉之陈平,虽为国定六谋,但因失于仁义,于已身终有害。
【注释】 攻:攻击、解决。 异:另外、不同的 端:端头,极端。 斯:代词,这。 也已:这里用作语气词。 【译文】 孔子说:“研究透奇异和极端的东西,这些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5,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什么意思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参考注释】 攻:追求、过份强调、打磨、攻占、钻研、攻读、攻取之义。 乎:于。 异端:与孝悌中信礼义廉耻仁智之德相违背的一切言论,事相,通通皆为异端。异端,异端邪说、奇谈怪论、奇技淫艺,旁门左道,妖魔鬼怪等等诸义。 斯:这、此之义。 害:祸害、灾害之义。 已:连绵不断、行而不止之义 也已:也就从此很难根除之义。 【参考译文】 夫子说:“如果社会(一个人)过分强调并追求事物向某些方面奇形发展(或说,过分追求违越仁孝大道的东西,让异端邪说、奇谈怪论、奇技淫艺漫演于世),这种大灾害从此便连绵不断而很难根除了!” 【参考解读】 {崔适《论语足征记》:“《春秋?文十二年》传曰惟一介断断焉无他技,《解诂》曰:断断,犹专一也。他技,奇巧异端也。孔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礼记?大学篇》郑注义同。《颜氏家训?省事篇》:古人云多为少善,不如执一。鼯鼠五能,不成技术。近世有两人,朗悟士也。性多营综,略无成名,经不足以待问,史不足以讨论,文章无可传于集录,书迹未堪以留爱玩,卜筮射六得三,医药治十差五,音乐在数十人下,弓矢在千百人中,天文、画绘、綦博、鲜卑语、煎胡桃油、炼锡为银,如此之类,略得梗概,皆不通熟。惜乎以彼神明,若省其异端,当精妙也。颜氏此言,正与何氏之言相发明,是异端者犹《书》、《礼》之他技,此经之多能。多能乃圣人之事,常人而务多能,必至一无所能。是故断断无他者,不攻异端之益也;多为少善者,攻异端之害也。害在攻,不在异,何平叔已不得其解,云善道有统,殊途而归。异端,不同归者也,即以害承异言矣。昌黎遂以异端与佛老并言,《朱注》乃证明其义曰: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案夫子之时杨、墨未生,何由知之?孟子之辟杨、墨,虽广为之目曰邪说,曰诐行,曰淫辞,而不谓之异端,则异端非杨、墨之谓也。孙奕《示儿编》谓攻如攻人之恶之攻。已,止也,谓攻其异端,则害人者自止。此说亦非也,阮公《校勘记》云:皇本、高丽本“已”下有“矣”字。则也已矣三字连文,皆语辞,与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例同,可征已字不得训止也。”} “对于异端邪说的看法,历来有保守和激进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保守者往往以正统自居,把凡是不合自己见解,好走极端,走偏锋的观点都视为邪端邪说,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历史上的哥白尼、布鲁诺等都是这种观点的牺牲者。激进者往往以标新立异为时尚,喜欢以偏激、个性来走特殊的路子,钻牛角尖,他们很多时候都走入了死胡同,自生自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新思想、新观点、新的科研成果、艺术杰作都是这种标新立异的产物。所以有人专门着书《异端的权力》,为异瑞邪说当辩护人。有人说这符号时代潮流的,谁能讲此有错呢”?作为圣贤君子之人来讲,他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些,而看到的更多更远。也有人说,“对于儒者来说,对于以中庸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来说,对标新立异,好走偏锋是不能被接受的”这种说法,也是不正确的。 真正的儒者,真正以中庸为修齐汉平准则的人来讲,无不是以包容为前提,无不是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为乐事,为幸事,只不过是从平衡的角度出发去考量一切,是从“慎终追远”的角度去考量一切,故能发自内心深处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与“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合谐统一。故先人有“君子九思”,上达天听,下对黎民百姓,无不处处于一心恭敬,一心孝诚,故而能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大音。 假使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不注重于身体力行,而注重在文字功夫本身上,不能将孝落实于实际生活,不能将仁心落实于普适于家人及众人,不能由心生礼于人于事,只着于文字相而已,此亦是“攻乎异端”攻乎于此,必成高谈阔论之“宗家”害人又害己,害国又害家。当一心住于只重形式不重实质的这种情况,无论是一个人,一个家,一个国,尽皆如此,无害之时,也已养大患于内了,故曰“斯害也已”。 假使我们在打麻将、搞赌博时,看电视、谈新闻时,叫自己的孩子去学习,我们自己做不到,却忘了我们自己是孩子的老师,凭自己的想象叫孩子自己看书学习,我们自己身不正,孩子学到的是什么?他们学到的就是身不正。孩子从小就在这种坏的环境下成长,虽未看见后来的重大“逆反”,其害早在那场麻将,早在那些电视与新闻谈论中形成了他的未来恶习,正所谓“攻乎异端,斯害也矣。” 假使我们过分强调军事强大,不注重和平友好;假使我们过分强调经济基础,不重视上层建筑;假使我们过分强调个人自由,不注重平等互助;假使我们搞经济建设过分破坏环境,不注重环境的平衡协调;……反之亦同理。必然的结果是人病家危国不安,这就是攻乎异端的结果啊。故夫子苦口婆心“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己之不欲,勿施于人”等等等这些相同内容的慈悲之语啊。 我们今天把这些语句分他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结果,亦是攻乎异端。我们今天仍然落在分什么道家儒家,亦是攻乎异端,分来分去的结果就是争论不休。一个家与家,争论不休的结果就是走上诉讼程序,各叛输赢,人情离散;国家与国家纷争的结果就是战争来做最后的裁判。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同样适用“冤家宜解不宜结”,愿天下人尽皆受用于:“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己之不欲,勿施于人”。

6,论语中的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一直很困绕我的就是历代的解释有两派:一是这个“端”是“道”,异端就是与孔子之道相违背的“道”,朱熹说如杨墨二派;一是这个“端”是事物的性能的两个方面,如刚与柔。哪种解释,更近于孔子的本意呢?我看还要仔细的分析一下。  《论语集解》云:“攻,治也,善道有统,故殊途同归,异端不同归者也。”皇疏云:“攻,治也;异端,谓杂书也,言人若不学六籍正典而杂学于诸子百家,此则为害之深。”朱熹《集注》云:“范氏曰:攻,专治也,故治木石金玉之工曰攻。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其率天下至于无父无君,专治而欲精之,为害甚矣!”孙奕《示儿篇》云:“攻,如攻人之恶之恶攻……已,止也,请攻其异端,便吾道明,则异端之害人者自止。”这是一种很有代表意义的解释。实际上解这一章不得不说这个“攻”字的意思,何注、皇疏、朱熹集注都将这个“攻”字解释为“治”,这是很传统的解释,孙奕和他们的解释不同。  这个“治”有两种不同的或是相反的意思。陈大齐先生在他的《论语臆解》中用《中庸》和《荀子》中的两段话为例,解释说:“治乱是要消除所治的客体,治治是要保存所治的客体。故前者是治而去之的意思,后者是治而存之的意思。”(两个例子参见《中庸》第二十章和《荀子不苟篇》)那么这个“攻”字训为“治”是取哪个意呢?《论语》中关于“攻”字还有这样两章:《先进》“小人鸣鼓而攻之,可也。”这个“攻”字,是责备的意思;其二,《颜渊》“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匿兴。”这个“攻”字应是“治”的意思,就是说在于己的恶,治而去之就是善,不是治而存之,所以它也只是“治”的一个方面而已。从这两章看,我认为这个“攻乎异端”的“攻”可以训为“责备”的意思,也可以说是“攻击”的意思,杨伯峻先生也是这样的解释。  返回头来谈,何皇朱孙的解释,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将“端”解为“学说”或“道”。说透了就是他们认为这章孔子的意思就是:攻击其他不同的学说,视这些学说为异端邪说,这个“端”就是“学说”,“道”的意思,尤其是指孔子之道。皇侃说的很明白,说不学六经,而学诸子百家,非常有害;朱熹说这样的异端如杨墨两家,程颐说的更好:“佛氏之言,比之杨墨,尤为近理,所以其害为尤甚。学者当如淫声美色以远之,不尔,则骎骎然入于其中矣。”(《论语集注》)上升到当时的佛道上了。有一点我要考虑,孔子时杨墨两派是不是有;另外孔子周游列国一是为了寻求政治上用得着他的开明国君,二是学习丰富知识。孔子自述他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等就是在不断的思考,丰富自己的学说,或许孔子本人并没有希望自己成为一派宗祖,成立学说派别,但是孔子这样做了。《史记》中记载孔子问道于老子,曾向不如他的许多人学习礼乐。《论语》中还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训条。这说明孔子一点,就是他不是一个固守自己学问、认识的人,而是主张兼收并蓄有自己主张的人。  另一种解释,是以焦循和赵纪彬先生为代表的。焦循《论语补疏》云:“盖异端各为一端,彼此互异……彼此切磋摩错,使絮乱而害于道着,恶归于义。”戴震说:“端,头也。凡事有两头,谓之异端。”(潘维诚《论语古注集笺》卷二)宋翔凤也说:“两即异,异端即两端。”(《论语集释》卷四)赵纪彬先生在《论语新探》中说:“据此可知,所谓异端或两端只是字面不同,实质上皆指事物的内部矛盾。”(《两端异端解》)  这种解释,借鉴了《论语》中的其他章节。《先进》中有“端章甫”之句,《集解》引郑玄说:“端,玄端也,玄衣端,冠章甫。”朱熹也这样解释;《子罕》中“我叩其两端而竭焉。”《集解》引孔安国说:“我则发事之终始两端以语之。”朱熹《集注》讲:“两端,执言两头,言终始、本末、上下、精粗,无所不尽。”这些解释将“端”解为“头”,也就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端”。按照他们的这种解释,就是说攻击一端,保留一端,都是有害的。  中庸方法中有一条很有名气就是过犹不及,这个“攻乎异端”的两头,某一头超出来就是过,另一头出来便是不及,我自己认为还是第二种认识好。这个“攻乎异端”应该和“叩其两端”结合起来讲。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孔子认为自己没有知识,如果有人问他,他就反问之,从中发现问题,然后分析和综合各种情况给以回答,而不是走极端或片面的看问题。孔子又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己。”(《为政》)就是专攻一端学习或行事,对自己十分有害,这就是说孔子十分注意全面的看待问题,对于一事物的两个方面都要顾及到,不要顾此失彼。这个“叩其两端”就是要从这两个极端中找出适中的东西,做到无过无不及,这是很理想,也很实际的。儒家的中庸思想是很了不起的,虽然在实际操作上,还有些问题,但是它也解决很多问题。这个“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正好说明了这个道理,说的现代一些就是不要走极端。  我们在考虑一些问题时,要避免只重视一头,而不顾及另一个方面。我自己觉得,这种道理不是死搬硬套可以解决的,而是抓住事物的本质,道理的实质,巧妙的将两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发挥它的力量,指导我们行动。
句话是历来《论语》注释中争执最大的章句之一,而且同一句话,居然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答案,从而把完全不同的政治形象,加到孔子身上。这句话大致有这样几路解释:第一种,解释为“如果钻研异端邪说,那么危害就大了”。朱熹等人执这种观点。第二种,解释为“批判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灭”。杨伯峻等人执这种观点。第三种,解释为“攻击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言论,这样很危险”。

文章TAG:异端  论语  为政  子曰  攻乎异端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