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延迟满足能力与哪种能力关系最小

家庭对幼儿延迟满足能力发展的影响 过去,通过我对幼儿在幼儿园参与活动的观察,我认为安全感建立得好与差以及专注力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幼儿活动的效果,也因此判断这终将会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学业成绩甚至人生的幸福。

延迟满足能力与哪种能力关系最小

2,怎样提高延迟满足的能力

锻炼身体、少撸、吃补品,买补品的大多数都是骗子,主要还是锻炼身体吧
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也就是要孩子学会等待,学会自我控制。提供以下思路:1.判断孩子的需求是否合理,是否迫切,如果不合理则拒绝,如果合理迫切就及时满足,如果合作但不迫切则需要延迟满足。2.对于孩子合理而不迫切的需求,家长需要肯定孩子的需求。3.说明现在不能马上满足他的原因(根据情况找原因)。4.时间控制(在规定时间没到是不能提前满足)。5.满足需求6.肯定表扬希望对你有帮助

怎样提高延迟满足的能力

3,如何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也就是要孩子学会等待,学会自我控制。提供以下思路:1.判断孩子的需求是否合理,是否迫切,如果不合理则拒绝,如果合理迫切就及时满足,如果合作但不迫切则需要延迟满足。2.对于孩子合理而不迫切的需求,家长需要肯定孩子的需求。3.说明现在不能马上满足他的原因(根据情况找原因)。4.时间控制(在规定时间没到是不能提前满足)。5.满足需求6.肯定表扬希望对你有帮助
1)教孩子学会“等待” 对于孩子的一些要求,父母可以迟一会儿满足他,不要害怕孩子反应激烈。这实际上是孩子和父母进行心理较量的必经阶段。如果你能扛得住,孩子也能扛得住,并接受等待。1岁左右的宝宝可能还不明白“等”的含义,家长可以将之具象化,比如对他说“奶在冲,等会儿再喝”,“等把饭吃完,再玩玩具”,等等。2)教孩子学会“善解人意” 要让孩子慢慢懂得,还有比自己的要求更重要、更紧急的事情,从而学会善解人意,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比如,孩子要求和妈妈一起玩游戏,此时妈妈可以和他商量:“我有件重要的事要做,等做完了再陪你玩。好吗?”如果方便,你可以让孩子在一旁看着你做事。 3)把对孩子的奖励积累起来 孩子需要鼓励,需要奖励,这会增强他做事的兴趣和信心。但奖励也是有技巧的。比如,可以给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用贴贴纸或红星的方法,积累奖励,积累到一定数量,就给他最想要的一个大的满足。这样习惯了在期待中获得满足的孩子,才能学会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将来也才能抵挡得住眼前小利的诱惑,实现更长远而更有价值的目标。 4)从易到难 培养延迟满足能力要考虑孩子的年龄和承受能力。对1岁多的宝宝来说,让他学会等待和忍耐,不妨从一分钟开始。时间上要从短到长,难度上从易到难,一点点增加。 5)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 孩子善于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如果父母严于律己、善于克制,他对孩子的要求会更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后记: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孩子性格脾气有点急,但是他要什么东西时,他小时候我太忙,总也不能及时满足他,总让他等上一小会,从小他就知道只要等一小会,妈妈就会满足他想要的。前几天他正吃糖,要吃饭了,他还想吃,我说等你把饭吃完了再吃,我先是糖放在他够不到的地方,他不干,嚷着要吃,我拿下来说:妈妈可以给你,但是你不能吃,要把饭吃完了,才可以吃,他馋馋的放到嘴边上,在我的提醒下,他还是选择了等待,我觉得孩子真是太棒了,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这些习惯的养成,我想对他以后的人生会很有帮助的。

如何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4,世界上最早的心理学实验

有记录的最早的心理学实验应该是1840奶奶德国心理学家韦伯通过实验发现了差别感觉阈限的定律,即韦伯定律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心理现象的实验室,这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史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试图证明:人是否天生会说话。两千多年前的一天,在古埃及,两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被抱离母亲的怀抱,由人烟稀少的边陲上的牧人养育。抚养过程中,牧人一句话也不和婴儿说,也不让其他人对婴儿说话,总之,就是不让婴儿听到一句人类语言。这是当时埃及国王萨姆提克做的一次“实验”。公元前7世纪的后半叶,萨姆提克当上埃及的国王,他不仅将亚述人驱逐出境,使埃及的艺术和建筑得以昌盛,且把埃及建设成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从小,萨姆提克就立下两个宏图伟愿:第一,成为埃及的国王;第二,证明埃及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扩展资料:史上最经典的心理学实验一、罗森塔尔实验。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偏远的乡村小学,并对学生们进行了一次小小的测试,并随机选出了其中20%的学生。测试结束后,罗森塔尔告诉他们的老师, 这20%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更有潜力,将来能取得更高的成就。八个月后,当罗森塔尔再次出现在这所学校时,他发现那20%的学生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家庭环境,智力等),被老师或其他人保以更高的期望的学生,能够从这种期待中得到鼓励,进而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成绩。二、延迟满足实验。这是发展心理学家进行的一个实验,实验者召集了一些儿童,并分发给他们一些糖果,然后告诉他们:如果现在吃,只能吃一颗,如果二十分钟后再吃,则能够吃两颗糖果。一部分孩子禁不住诱惑,在拿到糖果的时候选择吃掉;而另一部分孩子能够抵住诱惑,吃到了两颗糖果。在随后的跟踪调查中,实验者发现,能够抵住诱惑,吃到两颗糖果的孩子学习成绩往往更好,在事业或者工作中也更容易取得成功。三、情绪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实验者将一胎羊羔放在两个不同的环境中,一只在舒适的羊群中生活,另一只则放在狼圈旁,不久,生活在狼圈旁的小羊因惊恐不能进食,渐渐死去。实验者还将一只狗关在笼子里,单独给另一只狗偷食,笼子中的狗因为吃不到食物产生了暴躁,焦虑,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神经性病态反应。嫉妒,愤怒,焦虑,仇恨等负面情绪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理平衡,引发一系列心理及身体上的连锁反应。而对自身,对周围的环境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四、斯坦福监狱实验。1971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斯坦福监狱进行了一项实验,由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担任志愿者。志愿者分两组,分别扮演“囚犯”和“看守人员”,“囚犯”和“看守”很快进入了角色:“看守”对“囚犯”进行殴打,恐吓,威胁,“囚犯”则逆来顺受。最终,实验人员不得不提前退出,30%的“看守”被确认为虐待狂。每个人都有可能变成魔鬼。五、哈洛猴子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实验者哈罗将小猴子从母猴子身边带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铁猴子和一个布猴子。铁猴子会每天给小猴子提供奶水,而布猴子除了触碰起来舒服没有其他任何作用。而结果却是小猴子对布猴子的依赖性更强。孩子对母亲的依赖不是来源于奶水,而是通过和母亲的亲密接触获得安全感和依赖感,如果你的孩子和你不够亲密,那么你就抱抱他吧。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史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试图证明:人是否天生会说话
确实 《心理学的故事》 说他是做第一个正规的实验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实验室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但并不是最早的心理学实验,这个很肯定的。心理学本来依附与哲学,是偏向于思辨的,后来的生理学、物理学有以动物为对象的研究,而且逐渐把动物研究的结果应用于人的身上,所以世界上最早的心理学实验还真不好说。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该实验室的出现,应该说是心理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新心理科学的诞生。他也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当然不是

5,什么是推迟效应

电运动力推迟势的起因分析用了一个目标体积元。在那个体积元中增生(或湮灭掉)带电粒子,远处的电场强度的增大或减小要比电荷变化时刻落后一段一时间。首先将运动学推迟势与动力学推迟势及运动场源的相对论效应作四点比较。①它们之间的相同点是目标体积元中场源物质的增减。不同点之一是,一个是电荷的创生和湮灭而导致目标体积元中的电荷数的变化,一个是通过移入和移出场源物质而导致目标体积元中的志场源物质的变化。一个场源粒子到目标体积元之中,也会产生与电动力学推迟势内容相同的情况。这就是运动学推迟势。如果说运动推迟势不存在,那么,电动力学推迟势也就不存在。②洛伦兹变换或Mincowski几何学也能描述运动电荷的场,即运动场原存在相地论效应。但是,运动场的相对论效应与运动学推迟效应所作的定量描述无论是大小还是变化的方向都不能取得一致。就是说,运动场源的相对论效应既不是运动学推迟效应也不是动力学推迟效应,运动学推迟效应也不是运动场源的相对论效应。③电运动学推迟效应对于引力场场不适用,而运动学推迟效应对所有的基本相互作用都适用。④电运动学推迟效应只能说明场的传播速度有限的理论意义,几乎不能产实际的应用。运动学推迟效应在基本粒子理论和实践及宇宙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现有的推迟势理论是电动力学推迟势理论,它考虑的是在空间点上突然增加(或减少)一个电荷,空间点上的场强和势的改变将落后一段时间。由于质量很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突然增减,因此,电动力学推迟势理论不能推广到引力的范畴。我在文[1]中介绍了运动学推迟势。简单地说,它是指当一个场源高速运动时,各空间点上的场和势的改变要花一段时间。换言之,当一个场源物质高速运动时,空间点上的有效场强(或有效势的大小和方向)不同于场源静止时理论预言。这就是“有效场强定律”——运动学推迟效应。场的Lorentz变换(或Mincowski变换)所得的结果不是运动学推迟效应。 现有的关于推迟势的表达式中不含电荷(或场源)速度项,表明它只考虑空间点上电荷数变化造成的势的推迟,属于电动力学推迟效应的范畴。一个质子从处运动到处,相当于处的电荷数从零增加到1,而处的电荷数从1减少到零。可以用现有的电动力学推迟势的计算方法计算这两处的电荷变化造成的势的推迟,也可以导出与电荷的运动速度有关的推迟势的表达式。这种电荷数不变但电荷运动,变化的大小和方向与电荷运动速度有关的推迟势是电运动学推迟势。换言之,推迟效应可以细分为运动学推迟势和动力学推迟势两个亚型。运动学推迟效应与动力学推迟效应是一对由场的传递速度有限导致的孪生兄弟,要否认其中的一个必须否认另一个。对于发现新的理论分支,就像发现新物种一样,难的是将新物种与已有物种区别开,我们也要花不少笔墨区分电运动学推迟效应与相对论效应和电动力学推迟效应(更多的理由和说明见补充材料)。电运动学推效应的存在性是值得讨论和验证的。 带电粒子穿过云室或气泡室时总会发生电运动学推迟效应。可将场源运动引起的运动学推迟效应推广到整个基本相互作用领域(另文详述)。Maxwell方程在导出时利用了压力与电场强度(或电势)的类比、电通量与低速的惯性运动流体的流量类比。这就相当于假定场源和场作低速惯性运动,其效果相当于忽略了电磁相互作用与场源速度的关系。也决定了,“Maxwell方程在Lorentz变换下协变”和“电动力学推迟势满足洛伦兹规范条件”都不能表明相对论效应能代替电运动学推迟效应,即不能否认电运动学推迟效应的存在。电运动学推迟效应的存在性与惯性系的选择的关系:若相对论成立则有关,若绝对运动存在则无关。因此,可以通过检验电运动学推迟效应的存在性而验证绝对静止系是否存在 (即可以通过测量电运动学推迟效应而测出绝对运动速度并找到绝对静止系)。只要观测运动的裸场源,就有电运动学推迟效应;只要电运动学推迟效应存在,无论相对性原理是否成立,就都必须承认优越的惯性系存在。相对性原理与电运动学推迟效应二者之间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即使场的Lorentz变换(或Landau导出的运动电荷的场)恰好能描述所说的电运动学推迟效应,也不能解决电运动学推迟效应与相对性原理之间的矛盾。更何况,根据Minkowski四度空间得到的场的变换,考虑的是相对论效应和运动的电荷产生的磁相互作用和运动的磁场产生电相互作用,“相对性原理认为任何运动的系统对场都有100%的牵引效率”,这又决定了对于基本相互作用而言,不能有推迟时间Δt的概念(或落后的距离Δr的概念)。场的变换与电运动学推迟效应所描述的场与速度的关系,在变化方向上不一致。所以,场的变换不是对电运动学推迟效应的描述。利用相对论效应否认电运动学推迟效应一定是科学和世界观发展史上的悲哀! 电运动学推迟效应的发现本身是对电动力学推迟势理论的深入(如,揭示了推迟势与场源速度的关系),相互作用与场源的运动速度有关会对相对论与引力理论、宇宙学、粒子物理学、电磁理论都有深远的影响。即使电运动学推迟势完全属于已有的电动力学推迟的范畴,导出了推迟势与场源的运动速度的“与现有的相对论预言不同”的关系的工作也具有重大意义。认定场源对场的牵引效率不总是100%,又可以开辟一片新的理论天地。
虽然我很聪明,但这么说真的难到我了

6,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读后感

[《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读后感]最近我利用拼拼凑凑的时间,花了二十来天,读了一本书——《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觉得颇有收获,让我明白了爱孩子更要懂孩子,只有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掌握孩子的成长规律,才能给他最适合的教育!也再一次明白了做个好妈妈真的不容易,像我这样的新手妈妈,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比如说家庭教育心理学,《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读后感。这本书开阔了我的思维,我要努力做一个有智慧、懂教育的好妈妈!书中提到的这几点对我启发很大: 一、给孩子心灵成长的自由,尊重他——“鱼缸法则” 心理学中有一个鱼缸法则:养在鱼缸中的热带鱼,无论怎样喂养,鱼都不会长大,一直保持在3寸的长短。可是,如果将这些热带鱼转移到水池之中,用不了很长时间,原本3寸长的热带鱼,也许就会长到1尺。因为鱼缸的大小有限,鱼的成长便也同时受到了限制;而水池终归要比鱼缸大得多,鱼可以自由成长的空间自然也就随之变大了。这个鱼缸法则有着很重要的教育意义,孩子就好比是鱼,而我们对他的保护就好比是鱼缸,“鱼”在有限的“鱼缸”中一定长不大,他需要更加广阔的成长空间。13岁前的孩子,内心正迫切需要成长,我们应该尊重他的这种渴望。所以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学会克制自己。对孩子的爱不能只表现在帮他做事之上,更要表现在教他学会做事之上。当孩子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时候,我们要提醒自己“不要去帮忙”,克制住自己想要伸出援手的冲动,要允许孩子自己去理解、自己去行动; 2、不要过多地要求孩子。过多的要求势必会给孩子的成长加上枷锁,他的“手”伸不开,“脚”也要蜷曲着,在极为不舒服的成长“姿势”之下,他自然要反抗。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认知,我们应该尊重孩子,允许他自己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让他自己去体验各种各样的经历。很多时候,我们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听听孩子的意见与见解。对于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情,我们要弄明白他为什么不愿意做,而不是强迫他必须要去钻进那个“不合适的鱼缸”; 3、成为孩子的引导者。在孩子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完全束缚他,可完全放手也是不行的。我们需要站在他的身旁,对他的行为进行指导,并为他答疑解惑; 4、给孩子的自由也要有度。给孩子的自由,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太放纵他。我们要帮孩子养成一些基本的习惯,比如良好的道德、基本的动手能力、起码的自控能力等。我们给孩子的自由,是要建立在这些基本习惯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孩子太过散漫,我们就要对他进行约束与管制。也就是说,在给孩子自由的同时,我们也要让他明白那些正确的道理,并让他学会自己约束自己。 二、别替孩子选择,尊重他的选择——“霍布森选择效应” 关于“霍布森选择效应”,有这样一个很有深意的故事:1631年,一位名叫霍布森的英国剑桥商人从事着贩卖马匹的生意。不过,他做生意时却有一个奇怪的要求,他通常会对顾客说:“你们可以随便买我的马、租我的马,价格都很便宜。只不过,你们挑选马匹时,只能在门口处的马匹中挑。”霍布森的马圈设计得非常奇怪,马圈只有一个很小的门,那些高头大马是出不去的,只有瘦小的马可以出去。如此一来,人们在门口挑来挑去,以为自己选择了一匹最好的马,可实际上,自己的选择却被霍布森的规定限制住了。后来,人们将这种毫无选择余地的“选择”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如果有人陷入了“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之中,那么他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由此联想到我们自己身上,联想到孩子的身上。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没有也给孩子限定了很狭窄的选择空间?有没有不顾孩子的发展,只按照我们的意愿而让孩子去作决定? 1、不要将我们的意愿当成主导。人往往都是自己最了解自己,所以我们应该让孩子自己去搭设“马圈”,在他想要的各式各样的“马匹”中选择出他最中意的一匹。我们要克制住想要“控制”孩子的欲望,并将我们的阅历当成是孩子的参考,我们只提供意见和建议,并不提供决策。这样,孩子可选择的空间才会变得宽广起来,相信孩子也会考虑到我们所说的,并最终作出最合适的选择; 2、给孩子设定一个选择的底线。虽然我们不赞同霍布森给选择设定了那样狭窄的范围,可这也并不代表我们就要允许孩子漫无边际地随便去选择。很多情况下,我们在为孩子设定一个广泛的“选择域”的前提下,还应该为他设定一个合理的选择底线。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能够在安全、健康、积极的氛围之中去进行选择。对于选择的底线,我们要本着一个原则,那就是“保证人身安全,不做违反道德法律的事情”。无论孩子进行怎样的选择、选择怎样的结果,他都必须要遵循这个原则; 3、提醒孩子要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我们不仅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还要让他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要使他自己明白一些道理,并将这些道理牢牢地记在心底。 三、适当地给孩子一点压力——“倒U形假说” 英国的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林是最早研究工作压力和工作业绩之间关系的科学家。在早期,他们曾经对老鼠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工作压力和业绩之间存在着一种倒U形关系,这就是著名的“倒U形假说”。“倒U形假说”认为,对于人来说,过大或者过小的压力都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只有适当的刺激力才能让工作业绩达到顶峰状态。那么,妈妈到底如何做才能激发孩子的动力,又不至于让他感到压力过大呢? 1、要对孩子有个客观的评价。其实,每个孩子的天赋不同、性格不同,所以,他们在学习或者其他方面不可能都表现得同样优秀。妈妈要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有个恰当的估计,并根据孩子的资质对他进行教育,引导他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力,这样就足够了; 2、教育孩子不能“顺其自然”。有的妈妈非常宠爱孩子,怕孩子不开心、不快乐,所以不愿意给孩子施加一点儿压力,认为孩子“顺其自然”地成长就可以了。当孩子没有任何压力的时候,他也许会感到有点儿空虚和无聊。虽然每个人都怕压力,但有压力并不是一件坏事。适当地对孩子有所要求,给他一些压力,当他达到要求后就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因而更愿意去努力; 3、教孩子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读后感《《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读后感》。有时,孩子的压力并不完全来自于妈妈,也来自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孩子也会被学习或者人际交往中的压力所困扰,此时,妈妈就应该教给孩子如何化解压力,或者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四、增强孩子的挫折承受能力——“甘地夫人法则” 甘地夫人认为,生活中总会有挫折,教育孩子并不是给予他一切,而是要培养他健全的人格和抵抗挫折的能力,这就是甘地夫人的教子法则。不可否认,人生犹如一场不断面临各种困难的战役,孩子能否坦然面对困难,是否有好的挫折承受能力,对他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帮孩子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呢? 1、要让孩子面对真实的人生。每个妈妈都想把世间最美好的一切都呈现在孩子面前,让他感到幸福、快乐。但生活中并非只有美好的事物,还有让人灰心失望的事情。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无法营造童话般的世界,孩子迟早会走向社会,看到生活的本来面目。如果有一天,他发现生活不像妈妈说的那样美好,也不像他想象中那么如意,他就会大失所望,觉得生活欺骗了他。其实,生活何曾欺骗孩子,是我们欺骗了他,没有把生活的真相展现在孩子面前,才让他感到很受挫折、很失望。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要从一开始就让孩子面对真实的人生,要让他知道生活中不仅仅有欢乐和幸福,还有泪水和失落,重要的是要保持一颗坚强而善良的心,这样就不会轻易被困难打败了; 2、别低估孩子的挫折承受力。很多时候,不是孩子经不起挫折,而是我们以为他经不起挫折,是我们低估了孩子的挫折承受力。其实,孩子对挫折是具有一定的承受力的,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脆弱。如果我们经常低估孩子的挫折承受力,就会在言语中表现出自己的担心,这会让孩子觉得妈妈不信任他。在受到了妈妈不相信他能承受挫折的暗示后,他也会变得很不自信,其挫折承受能力会因此降低。当孩子遭遇挫折的时候,我们不必过于担心,而是应该适当地鼓励他一下,表示相信他的承受能力,在受到妈妈的鼓励和信任后,孩子是会鼓起勇气去面对挫折的; 3、适当给孩子一些挫折。如果孩子从小就习惯了走平坦的路、听顺耳的话、凡事都顺心,那么他一旦遇到困难就会感到很不习惯,甚至情绪紧张、束手无策。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意给孩子设置一些障碍,或者故意拒绝孩子的要求,让他经受一些小小的挫折,提高他的挫折承受能力; 4、帮孩子平复受挫后的心情。孩子受到挫折后往往会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会因为遭受挫折而变得不自信。所以,当他遭受挫折后,妈妈应该对孩子的心情表示理解,并帮助他恢复自信。 五、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与控制能力——“延迟满足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切尔和他的助手们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成长跟踪实验”。他在某幼儿园选择了十几个4岁的孩子,并发给每个人一颗很好吃的糖。然后,他对这些孩子说,如果马上吃掉这颗糖,就只能吃到手里这一颗糖;如果能够等20分钟再吃,就能吃到两颗糖。讲完这一规则后,米切尔就走开了。美味的糖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很大的诱惑,不是每个孩子都能经受得住考验。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将糖吃掉了;有的孩子设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努力抵制诱惑,最终,他们熬过了20分钟,并得到了另一颗糖。但实验并没有结束,米切尔和他的助手们对这些孩子进行了追踪调查。后来发现,在4岁时就能控制自己抵制住诱惑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凭着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那些在4岁时没有很好的自我约束能力的孩子,后来也表现出固执、优柔寡断的性格,在学习和其它方面的表现不是很出色。 米切尔将这一效应称作是“延迟满足效应”。在人生中,很多事不是“心想事成”的,而是需要孩子不断付出努力,并且耐心等待。那些不懂得等待的人,往往会因为急于求成而莽撞行事,甚至由于盲目和冲动而导致功亏一篑。因此,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力呢? 1、不轻易满足孩子提出的要求。我们不能每次都满足孩子提出的要求,因为将来他走向社会后,别人不会处处以他的意愿为主,所以他必须学会等待,学会克制自己; 2、让孩子学会等一等。当孩子面对诱惑的时候,正是锻炼他的耐心和自我约束力的好时机。不过,让孩子习惯于平静地接受延迟满足,对于他来说其实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因此需要妈妈的表扬和奖励来给他鼓励。所以,当他能够耐心等待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对他表示赞赏。 六、让孩子承担过错,增强责任感——“自然惩罚法则” 18世纪的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儿童所受到的惩罚,只应是他的过失所招来的自然后果。”这就是他的“自然惩罚法则”。这个法则的具体内容就是: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我们不要对其进行过多的指责,而是应该让他自己去承担错误所直接造成的后果,也就是说给他以心理上的惩罚,这样孩子就会在承担后果的同时也感受到这种后果所带来的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心情,通过这样的感受来让孩子进行自我反省,并自觉弥补过失、纠正错误。通俗地说,就是让孩子“自作自受”,以此来强化他的痛苦体验,使之吸取教训、改正错误。那么,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惩罚就要坚持到底。我们如果运用了这种“自然惩罚法则”,那就一定要运用到底,不能半途替孩子承担了责任,也不能在半途对孩子进行过多的训斥。因为我们讲求的是“自然”,所以从头到尾整个责任都要孩子自己去承担; 2、对孩子加以指导,加深他的责任感。我们是要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不过与此同时,我们还是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具体的指导,毕竟13岁前的孩子对问题的认知能力还比较差,所以我们要让他知道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他应该明白一些基本的行事道理,并要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将“自然惩罚法则”孤立使用,必要时候我们还是要加入批评与指导,以提高孩子的思想认识。 说实话,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是一件不容忽视、来不得半点马虎的大事。但我相信,只要努力,一定可以成为好妈妈。我们不仅要去关注孩子智力的开发和身体的成长,更要去关注孩子心理上的微妙变化,了解他的心理,知道他在想什么,这样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找到好的教育方法,有效地指导孩子,陪伴孩子一路快乐地成长!

文章TAG:延迟  延迟满足  满足  效应  延迟满足效应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