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著名的粒子散射实验的事实是什么

总的来说,是根据概率推算来的,几万个粒子的照射,仅仅有几个原路返回,而很大一部分穿透金箔,这就说明,很大面积的原子中原子核只占相当小的面积,并且能由此推算出原子核跟原子的比例

著名的粒子散射实验的事实是什么

2,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

答案C α散射实验的现象是绝大多数的α粒子仍眼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粒子发生了大角度的偏转,从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中心有个核,叫原子核;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绕核旋转;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等于核外的电子数。 思路分析:根据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作出判断。 试题点评:考查对α散射实验结果的认识。 查看原帖>>

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

3,a粒子散射实验

有 图片: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A6%C1%C1%A3%D7%D3%C9%A2%C9%E4%CA%B5%D1%E9&z=0 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A3MjA1MzYw.html

a粒子散射实验

4,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的事实是什么

1、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分析 (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说明原子是中空的球体 (2)极少数α粒子发生了偏转,偏转角超过90°——说明原子核带正电 (3)有的α粒子甚至被弹回——说明原子核是一个体积小而坚硬的不能穿透的核 (4)带相反电荷的电子并没有落到带正电荷的原子核上——说明电子在核四周作高速运动 2、进一步分析:原子中存在着很小的带正电荷的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及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核里,只有电量和质量都较大才会这样。

5,关于粒子散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极少数粒子发生

A、α粒子散射实验的内容是:绝大多数α粒子几乎不发生偏转;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角度偏转;极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角度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被反弹回来),故A正确;B、从绝大多数α粒子几乎不发生偏转,可以推测使粒子受到排斥力的核体积极小,所以带正电的物质只占整个原子的很小空间,否定了汤姆生给出的原子“枣糕模型”,BD正确;C、α粒子在靠近原子核的过程中,静电力做负功,动能减小,电势能增大,故C错误.故选ABD
<p>有</p> <p>图片: <a href="http://wenwen.soso.com/z/urlalertpage.e?sp=shttp%3a%2f%2fimage.baidu.com%2fi%3ftn%3dbaiduimage%26ct%3d201326592%26cl%3d2%26lm%3d-1%26pv%3d%26word%3d%25a6%25c1%25c1%25a3%25d7%25d3%25c9%25a2%25c9%25e4%25ca%25b5%25d1%25e9%26z%3d0" target="_blank">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a6%c1%c1%a3%d7%d3%c9%a2%c9%e4%ca%b5%d1%e9&z=0</a></p> <p>视频: <a href="http://wenwen.soso.com/z/urlalertpage.e?sp=s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a3mja1mzyw.html" target="_blank">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a3mja1mzyw.html</a></p>

6,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

 α粒子散射实验(a-particle scattering experiment)   α粒子散射实验,又称金箔实验、Geiger-Marsden实验或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1]。是1909年 汉斯·盖革和恩斯特·马斯登在欧内斯特·卢瑟福指导下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做的一个著名物理实验。   实验用准直的α射线轰击厚度为微米的金箔,发现绝大多数的α粒子都照直穿过薄金箔,偏转很小,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角度比汤姆孙模型所预言的大得多的偏转,大约有1/8000 的α粒子偏转角大于90°,甚至观察到偏转角等于150°的散射,称大角散射,更无法用汤姆孙模型说明。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又称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正电荷联系的质量集中在中心形成原子核,电子绕着核在核外运动,由此导出α粒子散射公式,说明了α粒子的大角散射。卢瑟福的散射公式后来被盖革和马斯登改进了的实验系统地验证。根据大角散射的数据可得出原子核的半径上限为10-14米,此实验开创了原子结构研究的先河。这个实验推翻了J.J.汤姆孙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的葡萄干圆面包模型,认为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联系在一起均匀连续分布于原子范围,电子镶嵌在其中,可以在其平衡位置作微小振动,为建立现代原子核理论打下了基础。   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试验   卢瑟福从1909年起做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实验的目的是想证实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正确性,实验结果却成了否定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有力证据。在此基础上,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为了要考察原子内部的结构,必须寻找一种能射到原子内部的试探粒子,这种粒子就是从天然放射性物质中放射出的α粒子。卢瑟福和他的助手用α粒子轰击金箔来进行实验,图14-1是这个实验装置的示意图。   在一个铅盒里放有少量的放射性元素钋(Po),它发出的α射线从铅盒的小孔射出,形成一束很细的射线射到金箔上。当α粒子穿过金箔后,射到荧光屏上产生一个个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可用显微镜来观察。为了避免α粒子和空气中的原子碰撞而影响实验结果,整个装置放在一个抽成真空的容器内,带有荧光屏的显微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移动。   实验结果表明,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而被反弹回来,这就是α粒子的散射现象。   发生极少数α粒子的大角度偏转现象是出乎意料的。根据汤姆孙模型的计算,α粒子穿过金箔后偏离原来方向的角度是很小的,因为电子的质量不到α粒子的1/7400,α粒子碰到它,就像飞行着的子弹碰到一粒尘埃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正电荷又是均匀分布的,α粒子穿过原子时,它受到原子内部两侧正电荷的斥力大部分相互抵消,α粒子偏转的力就不会很大。然而事实却出现了极少数α粒子大角度偏转的现象。卢瑟福后来回忆说:“这是我一生中从未有的最难以置信的事,它好比你对一张纸发射出一发炮弹,结果被反弹回来而打到自己身上……”卢瑟福对实验的结果进行了分析,认为只有原子的几乎全部质量和正电荷都集中在原子中心的一个很小的区域,才有可能出现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由此,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nucleus),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   按照这一模型,α粒子穿过原子时,电子对α粒子运动的影响很小,影响α粒子运动的主要是带正电的原子核。而绝大多数的α粒子穿过原子时离核较远,受到的库仑斥力很小,运动方向几乎没有改变,如图14-2(b)中的1、3、4、6、7、9,只有极少数α粒子可能与核十分接近,受到较大的库仑斥力,才会发生大角度的偏转,如图14-2(b)中的2,5,8。   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可以估算出原子核的直径约为10-15米~10-14米,原子直径大约是10-10米,所以原子核的直径大约是原子直径的万分之一,原子核的体积只相当于原子体积的万亿分之一。   结果:大多数散射角很小,约1/8000散射大于90°; 极个别的散射角等于180°。   结论:正电荷集中在原子中心。

文章TAG:a粒子散射实验  著名的粒子散射实验的事实是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