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美术问题

中国水墨山水画的皴法,在绘画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我国土地广大,地质也因地域而不同。以描线为基本来表现山岳的明暗(凹凸)的方法比较多。不过,主要的方法可分为下面六种,其概要说明如下: 斧劈皴 —— 表现火成岩山岩崩溃的部分与突出的部分的主要方法,往往和披麻皴一起使用。 披麻皴 —— 表现土山外观的主要方法,多用来画我国南方的山水。 卷云皴 —— 表现古老山脉的圆形山顶的主要方法,能表现出苍劲的感觉。 雨点皴 —— 表现被烟雾所笼罩的山岳的主要方法。 荷叶皴 —— 表现水成岩所形成的山和岩的主要方法。 折带皴 —— 表现水成岩所形的山岳,特别是崩塌的斜面和堤防的主要方法。 以上各种皴法的应用,须视地质构成的关系而定,必要时可将两种方法混合或折衷使用。

关于美术问题

2,什么是泼墨山水

斧劈皴 即唐李思训所创之勾听方法,笔线遭劲,运笔多顿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故称为斧劈皴,这种皱法宜于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唐代的青绿山水多勾所而少破染。南宋的山水画家以斧劈披用于水墨山水,加重了披染,出现水墨苍劲的风格,画斧劈披常用中锋勾勒山石轮廓,而以侧锋横刮之笔画出皱纹,再用淡墨渲染。笔线细劲的称小斧劈,笔线粗阔的称大斧劈山水画技法名。用笔如斧劈木片,一边厚一边薄。有大、小斧劈之分,后人因其形似故名。《绘事发微·皴法》:“李思训用点攒,簇而成铍,下笔首重尾轻,形似丁头,为小斧劈皴也……夏圭、马远一变其法,用侧笔皴,以至用卧笔带水搜,谓之水斧斫。”小斧劈用笔宜有波折顿挫,转折处无圭角,能圆浑。大斧劈用笔苍劲而方直下,须如截钉,方中带圆,形势雄壮、磅礴,墨气浑厚。善小斧劈者后有李唐、刘松年、吴镇等。工艺绘画中亦用此法。
【汉字】皴【拼音】cūn部首:皮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2五笔86:CWTC 五笔98:CWTB 仓颉:IEDHE笔顺编号:543435453254 四角号码:24447 Unicode 统一汉字 U+76B4字形结构 汉字首尾分解:夋皮 汉字部件分解:夋皮笔顺编号:543435453254笔顺读写:折捺撇捺撇折捺折撇竖折捺基本字义1. 皮肤因受冻或受风吹而干裂:~裂。~理(裂纹)。2. 皮肤上积存的泥垢和脱落的表皮:手上全是~。3. 中国画技法之一,涂出物体纹理或阴阳向背:~法。~笔。

什么是泼墨山水

3,山水画中的皴法指的是什么概念

中国画表现技法之一。早期山水画的主要表现手法为以线条勾勒轮廓,之后敷色。随着绘画的发展,为表现山水中山石树木的脉络、纹路、质地、阴阳、凹凸、向背,逐渐形成了皴擦的笔法,形成中国画独特的专用名词“皴法”。其基本方法是以点线为基础来表现山岳的明暗(凸凹),因地质构造的不同,表现在山石的形貌亦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了各类型的皴擦方法与名称,一般称为披麻皴、乱麻皴、芝麻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卷云皴(云头皴)、雨点皴(雨雪皴)、弹涡皴、荷叶皴、矾头皴、骷髅皴、鬼皮皴、解索皴、乱柴皴、牛毛皴、马牙皴、斫皴、点错皴、豆瓣皴、刺梨皴(豆瓣皴之变)、破网皴、折带皴、泥里拔钉皴、拖泥带水皴、金碧皴、没骨皴、直擦皴、横擦皴等。
皴法,是中国山水画中表现山石纹理、质感的一种技法,源于自然界真实的山石和土质结构, 等等 ...
俺不知道。
中国画表现技法之一。早期山水画的主要表现手法为以线条勾勒轮廓,之后敷色。随着绘画的发展,为表现山水中山石树木的脉络、纹路、质地、阴阳、凹凸、向背,逐渐形成了皴擦的笔法,形成中国画独特的专用名词“皴法”。其基本方法是以点线为基础来表现山岳的明暗(凸凹),因地质构造的不同,表现在山石的形貌亦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了各类型的皴擦方法与名称,一般称为披麻皴、乱麻皴、芝麻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卷云皴(云头皴)、雨点皴(雨雪皴)、弹涡皴、荷叶皴、矾头皴、骷髅皴、鬼皮皴、解索皴、乱柴皴、牛毛皴、马牙皴、斫皴、点错皴、豆瓣皴、刺梨皴(豆瓣皴之变)、破网皴、折带皴、泥里拔钉皴、拖泥带水皴、金碧皴、没骨皴、直擦皴、横擦皴等。

山水画中的皴法指的是什么概念

4,皴法是什么的技法

补充: 现介绍几种常见的皴法: 扳麻皴   由参差松软的条形墨线组成,用笔要灵活,皴擦并用,注意浓淡干湿的丰富变化。笔线长的称长披麻,笔线短的称短披麻。这种披法常用来表现土质山,或质疏松的岩石。董源多用披麻效描写江南山水,淡墨轻岚,不装巧趣,具有浑朴自然的风格。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披麻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斧劈皴 即唐李思训所创之勾听方法,笔线遭劲,运笔多顿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故称为斧劈皴,这种皱法宜于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唐代的青绿山水多勾所而少破染。南宋的山水画家以斧劈披用于水墨山水,加重了披染,出现水墨苍劲的风格,画斧劈披常用中锋勾勒山石轮廓,而以侧锋横刮之笔画出皱纹,再用淡墨渲染。笔线细劲的称小斧劈,笔线粗阔的称大斧劈。 雨点皴   亦叫豆瓣披,为长点形的短促笔触,常用中锋稍间以侧锋画出。它能表现山石的苍劲厚重。在画史上运用雨点披的成功范例是北宋范宽,他的皱法被人称为“枪笔”,他的山水具有“峰峦浑厚,势状雄厚今的独特风格。 云头皴   笔多屈曲迂回,向中心环抱。如“夏云多奇峰”,故称云头皴。这种效法创自北宋山水画家郭熙,他的山水烟云隐现,奇峰多变,“独步一时”。 折带皴   用侧锋卧笔向右行,再转折横刮,向左行可逆锋向前,再转折向下。画出的墨线如“折带”故以名之。这种皴法用以表现方解石和水层岩的结构。“元四大家”之一的倪云林喜画折带皴,用“渴笔”(笔头含水很少)画出,虚灵秀峭,极有艺术魅力。 解索皴   是披麻皴的变法,行笔屈曲密集,如解开的绳索,故名解索皴。元代山水大家王蒙喜用此法,清代王概说他是“用古篆隶法杂入皴中,如金钻搂石,鹤嘴划沙。”故“尖而不稚,劲而不板,圆而不成毛团,方而不露圭角。”可见王蒙的解索皴是笔笔中锋,寓刚于柔的,难怪倪云林称赞道:“叔明(王蒙字叔明,号黄鹤山樵)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如果把解索皴画成疲软的乱麻团,就是失败。 荷叶皴   皴笔从峰头向下屈曲纷披,形如荷叶的筋脉,故名。用来表现坚硬的石质山峰,经自然剥蚀后,岩石出现深刻的裂纹。当你远望黄山的莲花、莲芯二峰时,可以看到偷叶效在自然界中的情景。 米点皴  这是北宋书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所独创,它是用饱含水墨的横点,密集点山,泼墨、破墨、积墨井用,最能表现江南山水间晨初雨后之云雾变幻、烟树迷茫的景象。米芾的点形阔大,称大米点,米友仁画出的点形略小,称为小米点。米点破不是臆造的,据米友仁自题《潇湘奇观图》道:“此图乃庵上(指海岳庵)所见,大抵山水奇观,变态万层,多在晨晴晦雨间,世人鲜复如此,余生平熟潇湘奇观,每于观临佳处,辄复得其真趣,成长卷以悦目。”可见米家山水来源于写生,米点皴是米氏父子对大自然的长期观察体验的产物。近代有入批评米点披全无用处,这是不公正的,问题不在于米点皴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运用。有的现代画家在描绘封山育林的蓬勃景象时,用饱含水分的密集竖点画出,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这实际上是米点皴的活用。 墨块皴   这是现代山水画家陆俨少所创造。古人也有用大块水墨的,但多以点拓远山或拖出沙岸、浅渚,未曾入皴。陆伊少则以大块水墨作为皴法运用,收到了峰峦厚重,云气蒸腾,水墨淋漓,大气磅酵的艺术效果。这种大块水墨如何运用?陆俨少说:“画大块水墨,饱蘸墨水,必须笔笔铺开,笔根着力,起手处更依附山石或丛树边缘,顺势连续点去,积大点而成块。下笔宜快,如疾风骤雨,合沓而进,顺势屈曲,不宜僵直,墨痕边缘宜毛,以便装点他物,如山石、林木等,可以少露痕迹,即使不画他物,边缘便是云气,也宜松毛,可得云蒸霞蔚之致。”   其他皴法还很多,据不完全记载尚有:乱柴皴、乱麻皴、牛毛皴、马牙皴、弹涡皴、骷髅皴、矾头皴、芝麻皴、破网皴、拖泥带水皴等,不下数十种。至于有的两破合用,有的三破合用,如披麻夹小斧劈,或斧劈加马牙夹折带,全由画家活用,不胜枚举。因为皴法是从大自然中提炼得来,有的画家完全以自然为依归,用自己创造的表现方法加以描绘,“人乎规矩之中,而又超乎规矩之外”,那就看不出具体用的哪种皴法了。 参考资料: http://www.qflit.com/design_view.asp?id=6
中国画表现技法之一。早期山水画的主要表现手法为以线条勾勒轮廓,之后敷色。随着绘画的发展,为表现山水中山石树木的脉络、纹路、质地、阴阳、凹凸、向背,逐渐形成了皴擦的笔法,形成中国画独特的专用名词“皴法”。其基本方法是以点线为基础来表现山岳的明暗(凸凹),因地质构造的不同,表现在山石的形貌亦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了各类型的皴擦方法与名称,一般称为披麻皴、乱麻皴、芝麻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卷云皴(云头皴)、雨点皴(雨雪皴)、弹涡皴、荷叶皴、矾头皴、骷髅皴、鬼皮皴、解索皴、乱柴皴、牛毛皴、马牙皴、斫皴、点错皴、豆瓣皴、刺梨皴(豆瓣皴之变)、破网皴、折带皴、泥里拔钉皴、拖泥带水皴、金碧皴、没骨皴、直擦皴、横擦皴等。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22971.htm

5,国画山水画的技法

中国画山水画技法中的皴法: 1.折带皴 又称“侧纵”。中国画山水画技法中皴法的一种,是一种表现方折山石的皴法。元代倪瓒融合各家皴法以写太湖山石创用之。画法是先横拖一长笔,然后以90°的方向偃折而下,用几组这样的笔法重叠堆砌,像带子折叠在一处。多长方形忌雷同,大小相间,须有宾主环抱气脉,浑厚圆润,用笔有力,线条简淡、精审。 2.牛毛皴 中国画山水画技法中皴法的一种,是披麻皴的变体,一种横向的细曲皴法,用笔柔劲披离,形如牛毛,故名。元代的赵孟頫、王蒙都擅用“牛毛皴”作山水。王蒙《溪山高逸图》以繁密的牛毛皴见胜,干湿相济,秀润中见厚重浑穆。 3.乱柴皴 中国画山水画技法中皴法的一种。如一堆乱柴,表现山石变化的无穷无尽和重感。用笔可点、线、面结合,中、侧、顺、逆锋并用。墨应有干湿、浓淡之变化,一气呵成为妙。 4.披麻皴 中国画山水画技法中皴法的一种。以侧偏的笔势,顺着山石的弧势皴下,如散麻下披,故名。是一种最常见的山石皴法,善于表现坡势比较平缓的山石。皴时宜上轻下重,以此表示山石的阴暗。披麻皴是表现江南山水的传统手法。五代江南山水画的开拓者董源就以披麻皴表现江南山水的秀丽景象,如《潇湘图》卷。董源多运短披麻皴,巨然喜用长披麻皴,董、巨所创江南山水画派系即以披麻皴为显著特点之一。元代黄公望所作的《富春山居图》卷,也是以此种皴法塑造圆浑的江南山势。 5.解索皴 中国画山水画技法中皴法的一种,是披麻皴的变体。元代的王蒙在董、巨披麻皴的基础上创造了解索皴。将笔势较整齐的披麻皴,改变为灵活、交叉的线条,形似解开的绳索,故名。历史上运用解索皴取得突出成就的山水画家是王蒙。他创作的《惠麓小隐图》等,以解索皴塑造了形势奇幻的山谷峰崖。 6.卷云皴 也称“云头皴”。最早形成的皴法之一。笔法像云一样绵软、轻盈、舒展自如。晚唐时已出现相似的笔法,李成总结前辈的方法,又结合所处地区的山川特点,完善了这一画法,并使之进入空前水准,成为该画派的渊源。 7.雨点皴 中国画山水画技法中皴法的一种。或称之为芝麻皴,如雨点小粒,聚点成皴,宛如聚沙成山,后人因其形似而名。用笔似“小斧劈皴”。雨点皴也按山石的阴阳向背加坡,以表示石纹和土壤,或称之为雨淋墙头皴。 8.小斧劈皴 中国画山水画技法中皴法的一种。如雨点皴一般,适宜表现山石刚硬的特色。用笔方向侧锋“听”出,落笔时头重尾轻。李唐的《万壑松风图》是小斧劈皴运用的最早且最佳的作品。 9.大斧劈皴 中国画山水画技法中皴法的一种。从小斧劈皴演变成,整个南宋(尤其马远、夏圭)及明代浙派盛行画大斧劈皴。画时将笔侧卧如斧之砍劈,形状是平头尖尾,下笔重而收笔快,最适合表现火成岩的结构。 10.荷叶皴 中国画山水画技法中皴法的一种。荷叶皴取荷叶筋展披拂之形,是表现江南土质山脉,经雨水长期冲刷後,形成的景观特色。画荷叶皴亦以柔美的中锋为主,具有披麻皴与解索皴的特色。 11.骷髅皴 中国画山水画技法中皴法的一种。在王蒙及文徵明的画中偶见空窍玲珑如骷髅的山石。画骷髅时应画出恶形丑怪为佳,正如古人所揭的石之五德“丑、 漏、绉、透、瘦”,窟髅皴适合表现石灰岩地形或海滨的奇石、太湖石等。 12.米点皴 中国画山水画技法中皴法的一种。米芾、米友仁父子变董源的“点子皴”而成米点皴,描写江南云山烟雨,加上水份的渲染显得格外秀润。画米点宜卧笔而点,注重浓淡交织表现,米点亦有覆盖於披麻皴上者。 13.其余皴法 中国画皴法的名目繁多,除了上述十二种皴法以外尚有马牙皴、点子皴、豆瓣皴、直擦皴、鬼面皴、拖泥带水皴等多种。 14.点苔 画山石在皴染之后,经常要经过点苔的程序,否则觉得过于光滑干净,苔点象征山石上的小树或杂草等,后来逐渐趋向写意写趣。北宋以前的山水画多不点苔,南宋画家表现江南潮湿而易生莓苔的山石,逐渐使用点苔,在元明两代点苔最为兴盛,如赵孟頫的“立苔 ”,王蒙的“渴苔”,倪瓒的“横苔”,沈周的“攒苔”及石涛的点苔都有独到之处,此外尚有泥金苔点,色苔点的使用。(转载自318艺术商城)
先传统后写生。
<<中国山水画技法讲座>> 山水画的着色用颜料与前人着色有关画论 一,山水画着色用的颜料 中国画着色用的颜料,按形状可分为:膏状、块状和粉状。按原料可分为:矿物性颜料、植物性颜料、动物性颜料和化学性颜料。按透明程度可分为:透明颜料、半透明颜料和不透明颜料。但对初学者来说,要知道目前市场上有哪些可以买到的各色颜料就显得更加重要。例如某美术颜料厂出品有十二色合装(锡管)的中国画颜料有:锌太白、黑、藤黄、赭石、朱磦、朱砂、曙红、胭脂、酞青蓝、花青、绿色、青色。还有洋红、大红、翠渌、头青、二青、三青、四青、头绿、二绿、三绿、四绿...等锡管散装中国画颜料。 这些颜料属透明色的有:藤黄、曙红、洋红、大红、酞青蓝、花青等。 属半透明色的有:朱磦、朱砂、赭石、胭脂等。 属不透明色的有:锌太白、二青、三青、四青、二绿、三绿、四绿等。 另外,还有金色和银色等。图13--1所示。 对山水画初学者来说,以下十种颜料是不可缺少的;如锌太白、籐黄、赭石、朱磦、曙红、酞青蓝、花青、三青、三绿和胭脂。 二,前人对山水画有关着色画论十二条论述 1,南齐谢赫<古画品录>提出的"六法"为"一曰气韵生动是也;二曰骨法用笔是也;三曰应物形象是也;四曰随类赋彩是也;五曰经营位置是也;六曰传移模写是也。" 其中"随类赋彩"就是说什么类的景物当着什么样的色彩。 2,清 张式说:"黑是阴,白是阳,阴阳交构,自成造化之功。故着色画亦以水墨画定,然后设色。"(<画谭>)。 3,宋 郭熙<林泉高致>云:"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天色:春晃、夏苍、秋净、冬黯。" 4,宋 韩拙<山水纯全集>:"山有四时之色;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洗;冬山惨淡而如睡。此四时之气象。"又曰:"凡画者分气候,别云烟为先。山水中所用者,霞不重以丹青,云不施以彩绘,恐失其岚光野色自然之气也。" 5,明 沈颢<画尘>谓:"右承云:水墨为上,诚然。然操笔时不可作水墨刷色想,直至了局。墨韵旣定,则刷色不防。" 6,清 王原祁<雨夜漫笔>说"设色即用笔用墨,意所以补笔墨之不足,显笔墨之妙处。"其<麓台题画稿>云:"画中设色之法,与用笔无异,全论火候。不在取色,而在取气,故墨中有色,色中有墨。" 7,王星<东庄论画>说:"作水墨画,墨不碍墨;作没骨画,色不碍色;自然色中有色,墨中有墨。" 8,方薰<山静居画论>云:"青绿山水,异乎浅色,落墨务须骨气爽朗,骨气旣净,施之青绿,山容岚气霭如也。"又曰:"设色妙者无定法,合色妙者无定方,明慧人多能变通。凡设色须浯得活用,活用之妙,非心手熟习不能。活用则神彩生动,不必合色之工,而自然妍丽。"又曰:"设色不以深浅为难,难于彩色相和,和则神气生动,否则形迹宛然,画无生气。" 9,清 钱杜<松壶画忆>云:"青绿山水之远山宜淡墨,赭色之远山宜青。也有纯墨山水而用青赭两种远山者,江贯道(注:人名)时有之。"又云:"青绿染色只有两次,多则色滞,勿为前人所误。 10,清 王原祁<麓台题画稿>云:"画中设色之法与用墨无异,全论火侯,不在取色,而在取气,故墨中有色,色中有墨。古人眼光直透纸背,大约在此。" 11,清 唐岱云:"------水墨虽妙,只写得山水精神,本质难于辫别。四时山色,随时变观呈露,著色正是为此也。 故画春山设色须用青绿,画出雨余芳草,或渔艇往来,水涯山畔,使观者欣欣然。 画夏山亦用青绿,或用合绿赭石,画出绿树浓阴,芰荷馥郁,或作雨霁山翠,岚气欲滴,使观者翛翛然。 画秋山用赭石或青黛合墨,画出枫材新红,寒谭初碧,或作萧寺凌云汉,古道无行人景象,使观者萧萧然。 画冬山用赭石或青黛合墨,画出寒水合涧,飞雪凝栏,或画枯木寒林,千山积雪,使观者凛凛然。 四时之景能用此意写出,四时山色俨在诸景之山,英英浮动矣。 著色之法贵在淡,非为敷彩暄目,亦取气也。青绿之本厚,若过用之则掩墨光以损笔致。以至赭石合绿种种水色,亦不宜浓,浓则呆板反损精神。用色与用墨同,要自淡渐浓,一色之中更变一色,方得用色之妙。以色助墨光,以墨显色彩,要之墨中有色,色中有墨。能参墨色之微,则山水之装饰无不备矣。 12,吾于用色一道,凡染重色,均以红色作底;绘红色须以白色作底;绘石青须以黑色为底;绘石绿须以朱磦为底;色之有底,方显得凝重,且有旧气。是为古人之法。<张大千论画精粹--如何得笔墨之法> 以上前人论述,但愿能给习者以启迪。
先熟悉树、石、山、水、人物、楼阁等的形象,再应用勾、皴、点、染等等各种技法。
山水画技法一般按山石、树木、云水等分类,技法也不一样。像画山石的传统步骤是“勾、皴、擦、染”,其中“皴”又根据山石的质地分为披麻皴、斧劈皴、折带皴、牛毛皴、卷云皴、荷叶皴等等很多;树木按品种分类,枝干和树叶画法都不一样,如树叶的传统画法有介子点、个子点、圆点、双勾等等,另外松树的画法比较特殊一些,需要画松针,也分为很多种。 建议你还是看看专业的教材,就会一目了然。
简称“山水”。中国画的一种。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燕文贵、宋迪、王诜、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到当代袁振西达到高峰。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文章TAG:折带皴  关于美术问题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