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请详细说说安史之乱的由来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等 搜

http://baike.baidu.com/view/2795.htm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太多了

请详细说说安史之乱的由来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等  搜

2,安史之乱主要原因是什么

安史之乱是唐朝晚期发生的一场规模极大的军事政变和叛乱,发生时间为755年至763年。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内外因素交织。内因是唐朝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民生困苦等问题;外因是唐朝长期战争和边疆战乱,使得士兵士气低下,管理混乱。2、安禄山、史思明等叛军首领的野心和野心得到了一些官员的支持,导致叛乱规模越来越大。3、唐玄宗统治时期的任官方式不当,大量授官给外戚和宦官,导致政治腐败,许多不称职的人当了高官,不能御史和谏官监察,进一步助长了宦官和外戚的权力。4、民众对于安禄山、史思明等领袖的支持和追随。安史之乱时,叛军在关中、河南等地占领了大片土地,得到了部分农民、流民的支持,使得叛乱势力不断扩大,对唐玄宗朝廷形成了很大的威胁。综上所述,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是多方面的,内忧外患,政治腐败,军队管理不当,社会矛盾激化等因素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叛乱的爆发。

安史之乱主要原因是什么

3,安史之战是唐朝哪一时期的战乱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搜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现象的原因是唐朝边界战争不断,节度使权力膨胀,招兵买马,在地方上形成巨大的势力,形成封建割据,与朝廷对抗的结果。
安史之乱是唐朝唐玄宗后期到唐代宗前期的战乱现象,现象的原因是唐朝边界战争不断,节度使权力膨胀,招兵买马,在地方上形成巨大的势力,形成封建割据,与朝廷对抗的结果。

安史之战是唐朝哪一时期的战乱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搜

4,安史之乱的原因

安史之乱的战争原因有经济矛盾、阶级矛盾、内部矛盾等等。1、经济矛盾唐玄宗开元年间,社会经济虽然空前繁荣繁荣,但封建经济的发展却加速了土地的吞并,甚至使人流亡海外。均田制等制度遭到破坏,农民失去了土地,沦为流民。统治阶级的衰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促进了社会矛盾的激化。2、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奸臣的统治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特别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的权力与利益斗争,成为安史之乱的导火索。此外,西北派和东北派之间也总有裂痕。内外错综复杂,使得唐玄宗统治后期的帝王与大臣、文臣与将领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3、内部矛盾安史之乱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央军阀与地方军阀之间的矛盾。安史之乱的本质是统治阶级的权力和利益斗争。更具体地说,是唐代中央政府与地方分离主义势力的矛盾。安史之乱的领导人虽然利用了人民对唐代的抵抗和民族矛盾的因素,但这并不影响这次叛乱的根本性质。战争影响: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楱应改为榛),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5,安史之乱的社会影响是什么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影响极为深远: 1 、它使广大人民,特别是黄河中下游的人民遭受了一场空前浩劫,北方经济遭到了大破坏,损失四分之三以上;百姓穷困不堪;土地荒芜;水利失修,“千里萧条”。从此,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2 、它使唐朝边防空虚。为了平叛,边防军不得不调往内地,吐蕃等少数民族乘机而入;安西四镇及陇右、河西走廊之地尽失。从此,唐朝不仅在西域的力量大为削弱,就连关中也不能确保无虑。 3 、它打破了唐朝的统一。此后,不仅河北、山东、列镇相望,即腹心之地亦分裂于方镇。中央集权日益削弱,藩镇势力不断扩大,战乱频起,生灵涂炭。 总之,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此,唐王朝逐渐衰微了。

6,安史之乱之所以会发生原因有哪些

安史之乱之所以爆发,根本原因就是唐王朝拿捏不住安禄山了,从而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究其根本原因,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唐朝的社会环境唐朝堪称古代封建王朝的巅峰,自从大唐立国之后,便一直崇尚武力。大唐名将辈出,而这些名将成名之路上,都是周边小国的累累白骨。唐朝灭掉周边数十个小国,将其民全部吸纳进来,唐朝初期,李世民治理之下的大唐,具备这个容纳力。当时大唐整体的政策,就是开放包容,而大唐整体的文化也是如此。各民族平等,四海一家。通过会盟,和亲等政策,加强了多方的文化交流,使得周边不少游牧民族都在为大唐效力。这原本就是个好政策,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周边胡人在大唐纷纷定居下来,甚至在朝堂上开始任职,不少归化人员也都参与到大唐江山的实际建设中。从而为大唐增加了几分不稳定因素。要知道,他们进入大唐生活,只是因为唐朝当时的政策好,个人发展要好于在自己家乡,而在文化认同方面,或许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唐朝人,这也就注定了,这群人一旦安置不好,就成了唐王朝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唐玄宗李隆基上位之后,靠着其铁血手段,治理出来一个“开元盛世”,不管是经济政治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当扩张以及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庞大的疆域就需要更加强大的统治力才行,为了解决这一现象,节度使制度便被制定出来。节度使制度为安史之乱埋下伏笔简单来说,节度使一人身兼军、民、财三政于一体,一人管2-4个城镇,也就是说,这几个藩镇所有的事,都归他们自己说了算,只不过在从属关系上,他们统归朝廷所管辖。按照正常来说,朝廷本身如果强大的话,藩镇再厉害也翻不起什么风浪,可是如果朝廷统治力下行,那就不好讲了。到了天宝年间,唐玄宗就不太想天天将精力放在繁杂的军务上面,他就琢磨着怎么才能让自己省点心。于是,节度使制度就在这时候迎来了春天,节度使各扫门前雪,唐玄宗乐得自在。在内部,他任用李林甫为宰相,管理朝堂内部的事项。原本这个思路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唐玄宗选人这一块没有拿捏准,李林甫是一个心胸狭隘之人,为了增加自己的掌控力,在任期间多次打击报复其他官员,堵塞百官言路。天下不是没有问题,而是天下的问题全都到不了唐玄宗的耳朵里,如此一来,听不到的问题不就变成了没有问题么?这就是李林甫的思想路线。唐玄宗既然任用李林甫,对于他打击报复这事还就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当皇帝不就是看臣子互相斗么。虽然李林甫人品这一块不太行,但是他拿捏百官以及压制边将这一块倒是做得真不错,就算是安禄山都被李林甫治得跟小猫咪一样。李林甫一直倾向于扶持胡将,他认为胡人弓马娴熟,而且头脑单纯,没有那么多裙带关系,安禄山就是被李林甫扶持起来的。而李隆基也一直默认安禄山势力的发展,他想下一盘更大的棋。李隆基用安禄山来制衡太子安禄山做大,李隆基并不是看不到,尤其是到了后期,俩人更是走得近乎,安禄山还认了杨贵妃为干娘,实在是会玩儿。在这层关系下,李隆基更是为安禄山处处开绿灯,使得安禄山成为了藩镇里面实力最强的一支。无疑,李隆基就成为了安禄山的庇护伞,而安禄山也深知自己最大担心被朝廷养了猪,拼命贿赂朝廷官员,让其为他说好话。李隆基扶持安禄山,更多的是让他来制衡太子一派。不得不说,李世民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唐朝的皇位交接从来都不太平,当儿子的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提前上位。李隆基也是通过手段,逼自己老爹让位于自己。因此他年纪大了之后,看着太子一个个长成了大人,就越发的怕儿子抢权夺位。之前借助于武惠妃的手,将太子除去了一个,这随着时间的增长,他又开始担心太子夺权的事了。太子一直是个难以处理的点,找个太弱的,就怕压不住,被外人抢夺胜利果实,武则天的事件历历在目。找个强的,就担心儿子提前夺位,好不开心。于是,太子最难处理,既要扶持他,又要找一方势力来制衡他,胡人安禄山正好干这个事儿。原本是一盘好棋子,结果被杨国忠这小子搅乱了。他与安禄山闹得不开心,结果安禄山还真打着: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以清君侧的口号造反了。事实证明,唐朝确实已经从内在烂透了,大唐境内竟然让安禄山的叛军长驱直入。唐玄宗出逃,杨贵妃背锅,大唐江山再也难回巅峰。综上所述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再到节度使制度,最后李林甫当官19年的胡作非为。最后,还有李隆基的私心,他总是靠帝王之术来权衡各方势力,没想到最后还是玩脱了。安史之乱爆发,大唐自此开始由盛转衰。

7,安史之乱的历史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

  唐天宝年间,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使得唐王朝朝政腐败,预伏着危机。公元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叛军南下攻占洛阳、长安。洛阳、潼关失陷后,长安一片混乱,百姓逃散,玄宗携贵妃等仓皇逃往蜀中。玄宗出逃之后,太子在灵武即位,即唐肃宗。直到公元763年,唐朝才打败叛军。这场持续八年的战争,历史上叫作“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使得北方生产大受摧残,田地荒芜,人们流离失所,许多州县成为废墟。唐朝从此由强盛转向衰落。唐玄宗出逃入蜀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现实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由于唐末封建军阀的多年争战,致使土地荒芜,水利失修,人民处于战祸灾难之中。尤其在西起关中,东至青、齐,南及荆、郢,北亘卫、滑的北方地区,“人烟断绝,荆榛蔽野”,古都长安房屋仅存十之三、四,洛阳城里,“井邑穷民,不满百户”。   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   第一,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浩劫。   第二,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   第三,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起义,形成唐中叶农民起义的高潮。   第四,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随之全部丧失。此后,吐蕃进一步深入,唐政权连长安城也保不稳了。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8,安史之乱简介短一点300字急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http://baike.baidu.com/view/2795.htm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肃宗(756年-762年)时边镇守将安禄山(?-757年)、史思明(?-761年)掀起的反唐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渐丧失了以前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改元天宝后,他纵情享乐,宠爱杨贵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给宰相李林甫处理。李林甫对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却利用职权,专横独断。林甫死后,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继任宰相,更是排斥异己,贪污受贿,使政治日益败坏。加上当时土地兼并剧烈,贫富悬殊严重,政治、经济、社会渐呈衰败之象。 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径,藉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 安禄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诚,生性狡诈;由于得到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使。安禄山见唐室政治腐败,武备废弛,便于公元755年,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率兵南下,很快就攻占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第二年,唐军在潼关溃败,安禄山便长驱直入长安。唐玄宗匆忙南逃,走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随行的将士在愤怒中杀死了杨国忠,又逼使玄宗绞杀杨贵妃,才肯继续起行,南下至四川。同时,太子李亨逃往灵武(在今宁夏境内),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一班西北将领的支持下,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 后来叛军内部发生分裂,安禄山为儿子庆绪所杀。唐军联同回纥援兵乘机反攻,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不久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杀安庆绪,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皇帝,后又被儿子朝义杀害。于是唐朝再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自杀,这场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才告结束。

9,安史之乱的起因经过结果

┌————————┐ │ 安史之乱的背景 │ └————————┘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世走向衰亡的转捩点,其产生背景如下: 一)玄宗荒怠政事 —— 玄宗晚年沉溺於酒色之中,他怠於政事,不纳忠言,政事全委於李林甫。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专权十七年,杨国忠继之,他们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 二)用蕃将为边帅 —— 唐初所用边帅,多为忠谨之臣,若其治绩卓著,往往入为宰相。李林甫为久安相位,遂议以胡将为边帅,以杜绝边帅入相之途。玄宗竟用其议,擢用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为边帅,镇兵 亦用胡兵,他日安史之乱,遂由此而起。 三)节镇日益坐大 —— 高宗时,节度使非正式之官,及玄宗时则成为一个极大职权的地方镇守官,拥有行政、兵马、财政等实权。按当时十节镇的兵力为四十多万,中央只得不过十万兵,外重内轻,易生叛乱,唐室由盛转衰,关系在此。 四)府兵制度大坏 —— 唐代前期所行的府兵制至高宗时大坏,天宝初年,扩骑法又坏,守卫京师之扩骑,全由招募而来,多为游好闲之徒,不务正业,入伍以后,又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绝无战斗能力,安史乱兴,遂不能御。 五)将相不和 —— 安禄山原是营州胡人,曾任互市郎(翻译官)一职,后来得到玄宗宠信,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势力强大,蓄谋异志。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屡次向玄宗说安禄山将反,安禄山遂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起兵叛唐。 ┌———————┐ │安史之乱的经过│ └———————┘ 一)范阳叛变—— 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恐杨国忠对己不利,遂以讨杨国忠为藉口,在范阳叛变,安禄山一路南下,不足两月,已攻陷洛阳,自立为燕帝,国号燕。 二)肃宗即位—— 安禄山破潼关,活捉守将哥舒翰,直入长安。玄宗仓惶入蜀,行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杨贵妃被逼自缢,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是为肃宗。 三)禄山被杀—— 不久,安禄山被长子安庆绪所杀。郭子仪得回纥之助,收复长安和洛阳。 四)思明叛变—— 史思明降唐,受封为范阳节度使。唐室恐怕史思明再反,欲将之消灭,究泄,史思明遂反叛。 五)思明称帝—— 郭子仪、李光弼进击安庆绪,包围邺郡,史思明带兵援助安庆绪,合并其兵,回范阳,称大燕皇帝。 六)平定乱事—— 史思明与李光弼相持年余后被养子史朝义所杀。李光弼再借回纥兵,大破史朝义。史朝义部下田承嗣、李怀仙降唐,史朝义被杀,安史之乱遂告平定。 总括来说,安史之乱虽草草平定,但是仍不能全面地统一中国只是收后长安与洛 阳;而自安史之乱后,中国国势也一落千丈了。 ┌————————┐ │ 安史之乱的影响 │ └————————┘ 一)政治方面: 1.藩镇割据 —— 安史余党,讨贼有功之将领等,唐室各授以镇帅,各拥兵割地。唐室不能制,形成日后藩镇割据之祸。 2.边患严重 —— 安史叛时,朝廷抽调西北兵平乱,於是边州无备。吐蕃乘虚而略取河西,陇右之地,威胁西京;又联合南诏,诠窥西南。东北之契丹又乘虚进入塞内,至令唐室有后顾之忧,终至一蹶不振。 3.宦官擅政 —— 宦官乘安史之乱,得以掌握禁军,左右朝政,又与大臣互相勾结,排斥异己,终酿成宦官之祸及朋党之争。 二)经济方面: 1.物资短缺 —— 安史之乱,地方残破,物资短缺,造成物价飞涨现象,例如米价比开元时高涨三百多倍,斗米万钱。且回纥恃助唐平乱有功,缴索岁帛二万匹,由是中央经济日渐枯竭。 2.增加税收 —— 安史之乱,人民流散,户籍散佚不少,使「租庸调制」遭受严重破坏,国库岁入大减,因而另立名目,徵收其他税项,以资弥补,致影响民生。 三)社会方面 1.北方人口锐减 —— 安史之乱,祸延今之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安徽各省叛军所过,人民不死於兵祸,则流亡他地,数百里内无人烟,出现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的现象。 2.政治、经济、 文化重心南移 —— 黄河流域,经九年战争,社会战火摧残,破坏不已,使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加速向南迁移。 总括而言,自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由盛转衰,可说是中国 历史上盛衰的分界线。 及至宋元明清等代,亦未能使国势超越閞元之盛世,故安史对中国的破坏力很强,对中国的影响甚大。

文章TAG:安史之乱的原因  请详细说说安史之乱的由来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等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