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似动现象产生的条件

物体移动的频率过快超过人的视觉阀限,或移动速度过慢低于人的视觉阀限。

似动现象产生的条件

2,似动现象与诱动现象有什么区别

诱发运动,指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

似动现象与诱动现象有什么区别

3,似动现象的科尔特定律

似动主要依赖于刺激物的强度、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这些物理参数的相互关系可以用科尔特定律来表示:①当刺激间的时距不变时,产生最佳运动的刺激强度和空间距离成正比;②当空间距离恒定时,刺激物的强度与时距成反比;③当强度不变时,时距与空间距离成正比。

似动现象的科尔特定律

4,错觉与似动

错觉是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误认物象,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视觉误差。 似动是指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现象。
似动知觉是一种错觉。似动知觉是实际上不动的静止之物,很快地相继剌激视网膜上邻近部位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是一种错觉性的运动知觉。最有代表性的似动现象叫做β运动。实际生活中的电影和霓虹灯的运动都属于β运动。β运动受两个剌激物先后呈现的时间间隔的长度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间隔时间短于0。03秒或长于0.2秒都不会产生似动现象,此时将会看到前者为两个剌激物同时出现,后者为两个刺激先后出现。当间隔时间为0.06秒时,能非常清楚地看到β运动,此时的似动现象叫做最适似动现象。说到电影,电影银幕上实际没有运动,出现在银幕上的是以1/48秒一个静态画格和1/48秒一个黑画格连续出现而造成的似动现象,是观众的心理看见了运动,而不是真运动。

5,似动现象一般认为是在多少秒之间

20世纪初,德国心理学家M.韦特海默用实验方法研究了似动现象。他相继呈现一条垂直(a)和一条水平(b)的发亮线段(见图似动现象实验示意),改变两条线段呈现的时距,并测量对它们的知觉经验。结果发现,当两条线段的呈现的时距短于30毫秒时,人们看到a、b同时出现;当时距长于200毫秒时,看到a、b先后出现;当时距约为60毫秒时,看到线段从a向b运动。韦特海默说,当视网膜受到两条线段的刺激后,会引起皮层相应区域的兴奋。在适当的时空条件下,这两个兴奋回路之间发生融合,形成短路,因而得到运动的印象。
20世纪初,德国心理学家m.韦特海默用实验方法研究了似动现象(apparent movement)。他相继呈现一条垂直(a)和一条水平(b)的发亮线段(见图似动现象实验示意),改变两条线段呈现的时距,并测量对它们的知觉经验。结果发现,当两条线段的呈现的时距短于30毫秒时,人们看到a、b同时出现;当时距长于200毫秒时,看到a、b先后出现;当时距约为60毫秒时,看到线段从a向b运动。韦特海默说,当视网膜受到两条线段的刺激后,会引起皮层相应区域的兴奋。在适当的时空条件下,这两个兴奋回路之间发生融合,形成短路,因而得到运动的印象。中文名似动现象外文名apparent movement

6,似动现象在实践中的意义

似动现象(apparent motion)是我们对实际上没有空间位移的物体所产生的运动知觉现象。例如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两个相距一定距离的光点相继一明一灭时,观察者会知觉到一个单一的光点来回晃动。似动现象的应用很广,如霓虹灯广告的制作,电影和电视的摄制等,都是利用似动的原理而产生出一种视觉上连续、自然的运动效果。对似动具有重大意义的不是刺激的时距,而是刺激的持续时间。如a、b两个刺激,a呈现100毫秒或更长一些,那么在a、b之间根本没有时距时,也能知觉到最好的运动。   人们在电影银幕上看到的物体运动,是由影片上一系列略有区别的静止画面产生的,这种运动叫动景运动。1833年J.A.F.普拉托设计和制造了第一个动景器。在一个圆盘分成的各个扇形平面上,依次画上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着的舞姿,当圆盘旋转时,人们即可看到连续运动是根据动景运动发生的原理提出和制作的。在黑暗中,如果注视一个细小的光点,人们会看到它来回飘动,这叫自主运动;在皓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只觉得月亮在“静止”的云朵后徐徐移动。这种运动是由实际飘动的云朵诱发产生的,因而叫诱发运动;在注视倾泻而下的瀑布以后,如果将目光转向周围的田野,人们会觉得田野上的景物都在向上飞升,这叫运动后效。在所有这些场合,看到的运动都不是物体的真正位移,所以也是似动现象。
同问。。。

文章TAG:现象  产生  产生的  条件  似动现象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