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如何理解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这是《内经》对五脏六腑功能的描述。本段论述是说小肠是受纳饮食水谷,传化糟粕到大肠的器官。
脾气的作用下。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接受胃腐熟水谷。化成气血

如何理解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2,中医脏器十二官分别是

《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按∶此以脾胃合为一官,恐错简耳。 《刺法补遗篇》云∶脾者,谏议之官 ,知周出焉;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采此补入,方足十二官之数。
中医所指的十二官是:心、肺、肝、胆、膻中、脾、胃、大肠、小肠、肾、三焦、膀胱。这十二个脏器的功能运行要正常、通畅。而这十二脏器中,最主要的是心的功能,心为十二脏的君主,人的生命之本,管理着人的血液循环和神志,膻中是心的藏神之所。现代医学证实,膻中里藏的是胸腺,而胸腺是人体最重要的免疫器官,胸腺产生的T细胞,是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人的衰老是由于胸腺的萎缩导致T细胞的减少造成的。肺为气之本,管理着呼吸系统的功能,肝是人体的最大的化工厂,不但能够分解吸收营养,还有着解毒排毒的功能。
有很多说法,但都在五脏六腑和心包、命门、胞宫范围内

中医脏器十二官分别是

3,人体的六腑功能简介

我来回答关键词:人体的六腑功能简介  六腑是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其中除了胆以外,都是水谷出入、转输,受清泌浊的脏器。它们的功能是“泻而不藏”,与五脏对应配合。五脏属阴、在里,六腑属阳、在表,两者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胆附于肝的下方,古人称为“中清之府”,其中藏有清净的胆汁,分泌出来,可以帮助消化食物。它与肝脏相配台,互为表里。肝主谋虚,胆主决断,这是属于精神活动的范围,我们平常习用的“胆识过人”、“胆小如鼠”、“胆大妄为”等词汇,都与胆气壮实与否有关。  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就是容纳和消化饮食物。它与脾相配合,合称“仓廪之官”,就象容纳粮食的仓库,供应着机体的营养需要。所以又把脾胃合称为“后天之本”,把胃单独称为“水谷之海”。  小肠承受、消化食物,把腐熟的水谷分清别浊。即把属清净的精华部分(营养物质)归于五脏贮藏,把属浊重的糟粕部分(食物残滓或含废物的水液)归于六腑(主要是大肠和膀胱)排泄,因此古人称小肠为“受盛之官”,它与心有互相配合的表里关系。  大肠被称为“传导之官”。“传导”就是输送的意思,其主要功能是把小肠分别清浊以后的渣滓、废物,输送排出体外。它与肺互相配合而为表里关系。因为肺藏魄,所以,古人把大肠末端的肛门又称为“魄门”。  膀胱位于少腹,古人称它为“州都之官”。所谓“州都”,就是水液聚集的地方,意指膀胱是储蓄小便的处所。它的主要功能是贮藏津液,排泄小便。它与肾互相配合而成为表里关系。  在六腑中,上面所讲的五腑是为人们所熟悉的,但三焦就不常为人所知了。确实,要想指出它的具体位置和形态是比较困难的,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脏器,古人曾作过不少讨论,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们姑且把它看作是个功能单位。而就《内经》的阐述来看,三焦的范围,包括着所有五脏六腑的部位,它的功用,也关系着整个脏腑的功能。它有上、中、下三焦的区分,分别概括胸、胃脘、少腹三部内脏的生理作用和病理变化。详细地说即“上焦如雾”,代表心肺宣布气血的功能;“中焦如沤”,代表脾胃消化熟腐饮食的功能;“下焦如渎”,代表膀胱及大肠排泄废物残渣的功能。

人体的六腑功能简介

4,人体消化道中最长的器官是

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人体消化道中最长的器官是小肠。成人的小肠一般5-6米长,大肠一般1.5米长。
小肠 小肠居于腹中,上接胃,下接大肠。小肠与胃相连接处称为幽门,与大肠相连接处称为阑门。我国古代医书中对小肠的大小、形态、位置、重量等已有了较详细的记载。如《灵枢·肠胃》说:“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叠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素问·平人绝谷》说:“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难经·四十二难》对小肠的大小、重量及其受盛水谷的数量亦有相近的描述,它说:“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回迭积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小肠与心通过经脉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灵枢·本输》说:“心合小肠。” 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1.小肠主受盛化物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受盛,即接受、贮盛。凡胃所受纳之饮食物,皆受盛于小肠。化物,即消化饮食物。由于小肠比较长,所以饮食物在小肠中停留较长一段时间,进行着进一步的消化,这就是小肠的“化物”。小肠接受胃所传递的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并须在小肠内停留比较长的时间以利于进一步消化,故称其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受盛化物的功能与脾、胃、肝、胆有着密切关系。胃受纳腐熟后,初步消化过的食物在胃气下降的前提下,才会有小肠的受盛;小肠内进行的化物,又是脾主运化功能的一个方面的体现;在肝胆的疏泄作用下,将胆汁排入小肠,参与小肠的化物过程。经过这样的进一步消化过程,原先的食糜就变化为可以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和食物残渣的混合物。 2.小肠主泌别清浊 泌,即分泌,使包含的液体流出。别,即分别,使不同的物质分出。清,指水谷之精微。浊,指食物之糟粕。所谓泌别清浊,是指经过小肠化物之后的饮食物中,包含着精微物质、水液和食物残渣,小肠的泌别功能就是使它们区分出来,精微部分(包括水液)被吸收,残渣部分下传大肠。所以,小肠的泌别清浊,主要是指小肠的吸收功能。 小肠的生理功能,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化物和泌别清浊的过程,是脾主运化及胃主通降的功能在小肠中的体现。离开了脾的运化功能,饮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和水液的吸收就不能进行,“化物”和“泌清”就不能实现;没有胃的通降作用,食物残渣就不能下传大肠,“泌浊”也就不能实现。而在藏象学说中,往往将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归属于脾主运化的范围之内;小肠消化、吸收不良的病症,如腹胀、肠鸣、便溏等,称之为“脾失健运”,并用健脾法进行治疗。 小肠“泌别清浊”出自何处有待于考证。《类经·藏象类》注说:“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入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小肠将饮食物充分消化后,吸收其精微物质由脾转输至全身,食物残渣通过阑门下注于大肠,代谢后之水液渗入膀胱而为尿。可知,小肠泌别清浊之功能,除吸收营养物质外,还与水液代谢有密切关系。《诸病源候论·诸淋候》论小便之由来时说:“膀胱与肾为表里,俱主水。水入小肠,下于胞,行于阴,为溲便。”《中国医学大辞典·小肠》按:“小肠较大肠细而长,上接于胃,下连大肠,居腹之中部。凡胃中所纳食物,皆输于小肠,由小肠下口分别滓秽入大肠,水液入膀胱,故曰受盛之腑。”皆指出水液代谢及小便的生成来源均与小肠有关。由于小肠在泌别清浊过程中吸收了大量水液,人体所需的水液绝大部分是在小肠中吸收的,所以有“小肠主液”的说法。小肠主液,对人体小便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即形成小便的水液来源是在小肠,吸收后的水液被人体利用,经代谢后到达肾,在肾形成小便后经膀胱排出。因此,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还与尿量有关。小肠泌别清浊功能正常,则大便成形,小便量正常;若小肠吸收水液过度,则小便量多,大便干燥或秘结;若小肠吸收水液不足,则小便量短少,大便不实而稀薄,甚则泄泻。因此,又有“小肠主小便”的说法。临床上常用的“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即是这一理论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另外,根据《素问·咳论》王冰注:“下焦者,别于回肠,注于膀胱,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中国医学大辞典·小肠》按:“小肠下口分别滓秽入大肠,水液入膀胱”之说,小肠泌别清浊之“清浊”,又是指糟粕中的两个部分,即清指小便,浊指大便。此说与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常后,出现大便稀薄和小便短少的病症以及“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相符合。
小肠啊

5,简述五脏六腑的名称及生理特点

五脏:心、肝、脾、肺、肾。1、五脏之心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2)心藏神。神的含义:在中医学中,神的含义主要有三:其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其三,是指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2、五脏之肺肺,位居胸中,左右各一,呈分叶状,质疏松。与心同居膈上,上连气管,通窍于鼻,与自然界之大气直接相通。肺的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3、五脏之脾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形如犬舌,状如鸡冠”,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脾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脾主统血。4、五脏之肝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而偏左。与胆、目、筋、爪等构成肝系统。主疏泄、藏喜条达而恶抑郁,体阴用阳。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肝与四时之春相应。肝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肝主藏血。5、五脏之肾肾的生理功能:肾藏精,肾主纳气,肾主水。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1、胆胆附于肝之短叶,与肝相连,呈中空的囊状器官。胆既是六腑之一,又是奇恒之府之一。其主要功能为:(1)贮存和排泄胆汁,味苦,呈黄绿色,具有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的作用。(2)主决断决断属于思维的范畴。2、胃胃位于膈下,上接食管,下通小肠。胃的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胃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即上脘、中脘、下脘,因此胃又称胃脘。胃的主要功能为:(1)主受纳、腐熟水谷。(2)主通降通降,是指胃气以通畅下降为顺。3、小肠小肠位于腹中,上端通过幽门与胃相接,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为中空的管状器官,呈迂曲回环叠积之状。其主要功能为:(1)主受盛、化物。受盛:是接受、容纳之意。(2)泌别清浊。4、大肠大肠位于腹腔,其上口通过阑门与小肠相连,下端与肛门相接,是一个管道器官,呈回环叠积之状。大肠的主要功能为传化糟粕。5、膀胱膀胱位于小腹部,为中空的囊状器官,上有输尿管与肾相通,下通过尿道开口于前阴。膀胱的主要功能为贮存和排泄尿液。6、三焦三焦是上、中、下三焦的总称,为六腑之一。在人体脏腑中三焦最大,有名无实,有“孤腑”之称。从部位上来划分,膈肌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膈肌以下脐以上为中焦,包括肝,胆,脾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大小肠,膀胱,肾。三焦与心包相表里。三焦的具体功能为:(1)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化活动。(2)为人体水液运行的道路。扩展资料五行相生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阐明的。参考资料:搜狗百科-五脏六腑
中医中的五脏六腑 五脏,是对心、肝、脾、肺、肾的总称。中医学说中的心、肝、脾、肺、肾虽与现代医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义上却不完全相同。这是由于五脏在中医学里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或病理学方面的概念,也是一个多功能的单位。一个中医脏腑的功能,往往涉及到好几个现代医学脏器的功能;一个现代医学脏器的功能,往往分散在好几个中医脏器功能之中。中医学五脏的生理功能主要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五脏的功能各有其特点: 心主血脉,为全身血管的总枢纽,心脏通过血脉将气血运送于周身;心又主神志,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中心(相当于大脑的主要功能),在人体处于最高的主导地位。 肝主藏血,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肝又主疏泄,能调节人的情志活动,可协助脾胃消化食物。 脾主运化,有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与运输的功能,故有 “后天之本” 之称;脾又主统血,能统摄血液不致溢出经脉之外。 肺主气司呼吸,为人体气体交换的场所,与宗气的生成密切相关,并能宣发卫气和津液使其输布全身以温润肌腠皮肤;又主肃降可以通调水道使水液下输膀胱。 肾主藏精,与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密切相关,故有 “先天之本” 之称;肾又主水,在调节人体水液平衡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六腑是胃、小肠、大肠、膀胱、胆和三焦的总称。它们的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精华,排泄糟粕。 由于胃有受纳水谷的功能,故又称为“水谷之海”、“仓廪之官”。胃中受纳的水谷,在胃气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变为食糜,这个过程称为腐熟。食物经过腐熟后,即变为各脏腑组织所需要的营养精微。 小肠接受胃所传下的水谷,进一步进行消化,而将水谷之精微吸收,故称它为“受盛之官”。小肠可以泌别清浊,就是说小肠将饮食物经过充分消化后,其精微物质由脾转输到全身,渣滓通过阑门下注于大肠,无用之水液渗入膀胱,排出体外。 大肠则接受小肠下注的浊物,再吸收其中部分多余的水分,使食物残渣形成粪便,由肛门排出。故被称为“传道之官”。 膀胱位于小腹,是人体主持水液代谢的器官之一,主要有贮尿和排尿的作用,被称为“州都之官”。 胆附于肝,内藏胆汁,胆汁味苦色黄,来源于肝。中医学认为胆主决断,其它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因为胆主春升之气,为生气之首,只有胆气升发,其余各脏腑才能正常活动。 三焦是六腑之一,是中医学所特有的脏器概念。它是最大的一腑,位于其它脏器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腑。三焦包括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主气的生发和宣散,但不是只升不降,而是“升已而降”,故云“若雾露之溉”,概括为“上焦如雾”。中焦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脾与胃。故说中焦功能是泌糟粕,蒸津液,为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概括为“中焦如沤”。 下焦是指胃以下的部位和脏器,包括大小肠、肾和膀胱。功能是排泄糟粕和尿液,概括为“下焦如渎”。 三焦是气的升降出入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故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充沛于全身。《难经·六十六难》中说:“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这里所说的“三气”是指宗气、营气和卫气)。说明三焦是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人体的气,是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三焦还为水液运行的道路。《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决,疏通之意;渎,沟渠。决渎,就是疏通水道。也就是说,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 五脏六腑虽各有其不同的功能,但它们的活动不是孤立的,是处于有机整体之中。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脏腑与皮、肉、筋、骨、血脉、四肢九窍等体表组织器官之间均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在“心”的统一领导下,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文章TAG:受盛之官  如何  理解  小肠  受盛之官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