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请中医为我解释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是何意思

风或是热同为六淫,多从皮毛或是口鼻而侵犯人体.风热之邪气从皮毛而侵犯人体的肌表,风其性开泄,热则气急,血行加速,而肺主皮毛,通过皮毛而影响到肺的主气功能,使肺失去和缓之气,故出现气急,呼吸气粗等症状.

请中医为我解释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是何意思

2,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分别是什么

风邪是外界致病因素中的一种,其致病的特点是发病快、变化多;疼痛呈现游走性并遇风加重;多伤于人体上部;发热时有汗出恶风;常伴有动的征象,如震颤、抽搐和痉挛等。 1.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是外感病的先导,寒、湿、燥、热等邪,往往都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因而,临床上风邪为患很多。 2.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因其轻扬升散,有向上向外的趋势,易伤人上部,易犯肌表。肺为五脏之华盖,伤于肺则肺气不宣,因而,鼻塞流涕,咽痒咳嗽。 3.善行数变。因其善行,风邪致病常表现为病位游走不定,变幻无常,如“行痹”“荨麻疹”“风疹”等症。因其数变,故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快,如“中风卒倒”和某些急性热病,往往都兼挟风邪,并有起病急、变化多端的特点。 4.风性主动。因其动摇不定,风邪致病表现为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直视上吊等症状。这是由于邪伤营血,筋脉失养,以致肝风内动,如“流脑”“乙脑”等等,多属热极生风。如果风阳上扰或血虚而筋脉失养,则表现为眩晕、卒倒、半身不遂等等,例如“脑血管意外”“电解质紊乱”等病,就属于肝阳化风或血虚生风。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分别是什么

3,为什么说燥易伤肺

这个问题很简单。燥是空气不够湿润,并无什么燥湿从口鼻入,或内部津亏则燥,津满则湿。肺合皮毛,又入燥气而出湿气,天气燥损失津液快,人很快津亏,即所谓伤于燥邪。脾为胃行水,上输于肺,肺散津于全身,津亏则肺无津可散。肺没活干并不一定会出现肺的症状。燥则中焦下焦干燥,干燥则气轻,气轻则上逆而咳。所谓燥则生风也。燥则大便不通,屎积能生热,热气上逆,犯胃则呕,犯肺则咳。
风寒暑湿燥火 属于六淫致病的邪气。每个邪气都有自己的特点,那我就简单的所以下燥的特点,有些专业术语希望你能看懂,燥邪有2个方面致病 1 干涩 易伤津液 2 易伤肺 我给你解释下伤肺的机理,因为我们的肺位置最高,又比较娇嫩,喜欢润而讨厌燥,肺主呼吸,肺开窍于鼻,燥邪从口鼻而入,就最容易损伤肺的津液,从而影响肺的宣肃从而燥伤了肺络就要出现干咳,或则粘痰不容易卡出来,或则有带血的痰更严重的会有胸疼,还有就是既然是伤了肺,那么大肠也受到波及,因为肺和大肠是互为表里的(就是亲老表的关系哟~)所以燥邪一旦伤到了肺,不及时润肺下一步就会出现大便不通畅的症候了,这个值得重视和注意的。 这个只是燥邪的特性,就好比碗是用来盛饭的道理是一样,这个邪气就是这个致病特点。
秋燥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燥能伤津,秋主肺是,生金。肺主气司呼吸了就不耗气。

为什么说燥易伤肺

4,中医理论问题大师帮帮忙

1.D.刺痛 2、A.心、肝、脾 3. B.心 4.B.为阳邪,其性开泄 5.A.伤气 6.C.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7.E.并病 8.E.传染性强 9.A.凝滞 10.C.过怒 11.D.寒性收引,经脉拘急 12.A.为阳邪13.D.风性数变 14.D.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15.B.寒邪 16.A.痰饮 17.C.脾阳18.E.其性凝滞,引起疼痛 19.C.为阳邪,性炎上 20.D.突然受惊 21.C.湿性粘滞,不易祛除,病难速愈 22.A.风性善行 23.A.风邪 24-30 cdeaccd 31.a 32.c33.c 34.e 35.c 36.d 37.d 翻了半天中基书。。。
足肾精,第三者回答可试,印象是个阴虚之人,从医理上:清肺火,觉第三者还好,如第一位回答的先生。比较合适的方中医大多数方剂是对应外感型咳嗽者。患者人偏瘦。以图长远之治,很是“正常”。阴虚者不制肺火,虽未明说。治则是。所以,滋肾阴
答案:1.D 2.A 3.A 4.D 5.D 6.D 7.B 8.E 9.A 10.C 11.B 12.C 13.E 14.C 15.B 16.E 17.C 18.E 19.A 20.B21.C 22.A B型题:23.A 24.C 25.D 26.B 27.C 28.A 29.C 30.E31.B 32.C 33.C 34. D 35.C 36.A 37.D这些题要是在试卷上就好了,做完直接打钩多好,然后再给发过去多好啊,哎,看上面的然后还要翻下来打上答案,很慢。

5,中医里什么是邪

致病因素  六淫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正常情况下,这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人体无害,称六气。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天气反常,或变化太快,在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六气就变成侵犯人体的六淫邪气,故又称六邪。   六淫致病,有以下特点:   1、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   2、既可单独侵犯人体,也可夹杂多种致病因素一同侵犯人体。   3、发病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4、人体肌表、口鼻是入侵的途径。   (一) 风   风,是春季的主要气候,四季皆有。风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邪动而不居,具有向上、向外的特点,属阳邪;常侵犯人体上部(头面)、体表、阳经,使汗孔开张,从而出现头痛、出汗、恶风等症状。   2、风邪行无定处,变化无常,故致病时病位游移不定,病情复杂多变。如由风邪引起的风湿性关节炎,其关节的疼痛是游走不定的。   3、风邪是六淫病邪的主要致病因素,寒、湿、燥、热多依附风邪侵犯人体,如风寒、风湿等。   (二) 寒   寒,冬季主要气候。寒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1、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性属阴,容易损失阳气。   2、寒邪侵袭,阳气受损,则人体的气血津液运行受阻,故说寒性凝结、阻滞不通。   3、寒邪侵袭,使汗孔收缩出现无汗,经络、筋脉收缩痉挛而引起疼痛、曲伸不利。 (三) 暑   暑是夏季主要气候,发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以前,由火热所化生。暑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1、暑属阳邪,性质炎热,侵犯人体后多出现一系列大热、大汗出、面红等阳热症状。   2、暑使汗孔开张,如果汗出过多,损失津液,同时又会导致气虚;故说暑邪易耗气伤津。   3、夏季除了天气炎热外,还多雨潮湿,故暑邪致病时常夹杂湿邪,除了烦渴、发热外,还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等湿邪困倦症状。   (四) 湿   湿为长夏(夏季最后一个月)主要气候,长夏为一年中湿邪最盛的季节。湿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侵袭的病位多在下部,阴邪容易损失阳气,阻遏气体的运行。   2、湿性重浊,其性质如同水液一样,容易停留在人体的某部位而出现病变。   3、湿性粘腻,是指病症粘腻不爽,如分泌物滞而不畅;或是指病程长,反复发作。   (五) 燥   燥为秋季主要气候,多从口鼻入侵人体,分凉燥和温燥。燥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1、燥邪干涩,容易损失人体津液,可见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燥等。   2、燥邪多从口鼻而入,而肺开窍于鼻,与外界相通,故燥邪最易伤肺,见干咳少痰等。   (六) 火   火热为阳盛所化生,火为热之极,两者常混称。火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其性主动炎上。   2、火为阳邪,易损伤人体津液,耗损正气。   3、火邪可令血液运行加速,迫血妄行,导致各种出血症状;另还可形成疮痈。                 疠气     疠气,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因素,又有瘟疫、疫毒之称。疠气致病,具有发病急、病情严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流行等特点,如SARS、流感、禽流感都属这范畴。                 七情内伤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体致病,如果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七情致病特点:   1、直接损伤内脏。   2、影响气体的运行。   3、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饮食、劳逸   1、饥饱失常、饮食不洁、饮食偏嗜都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出现各种胃肠道疾病。 2、劳力过度损失元气;劳神过度耗伤心血、房劳过度损失肾精;安逸过度使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减弱。                   外伤   外伤包括枪弹、金刃伤、跌打损伤、持重伤、烧烫伤、冻伤和虫兽伤等。这些致病因素会导致人体气滞血淤或筋骨损失等。                痰饮、淤血   1、痰饮   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痰饮会随气体的运行流至全身,影响脏腑功能和气体的运行而导致各种病症发生,又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2、淤血   淤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开血管的血液或血液运行不畅,阻滞在血管或脏腑内的血液。淤血致病会导致各脏腑组织失于濡养,也会影响新血的生成而出现各种病症。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是淤血致病的特点。   以上是中医学讲的致病因素,与现代医学讲的致病因素有不同,了解这些致病因素,对于我们的日常保健养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例如,现在的禽流感、流感,中医认为是疠气致病结果,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饮食调节增加营养,还可搭配保健品来强身壮体,可增加机体对疾病的抵御能力。
邪指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和疫疠之气等从外侵入的致病因素,故称外邪。
简单地说,中医是讲究阴阳平衡的,所有不利于这平衡的都是邪。这邪有分内邪与外邪。日常生活中的过量,四季变化等对人体的影响都是。按子午流注目规律生活可适当减少这邪气对人体的损害。所以中医提倡养身就是这道理。
邪”即伤害人体的因素,包括内在和外在的。你说的“风寒湿”是属于外感六淫的一部分,其它还有“暑、燥、火”。
一切病因的总称

6,结合各脏腑的功能从湿邪火热邪寒邪的致病特点解释脾胃湿

自然特性:风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的特性,为春季的主气,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四个节气为风气主令。因风为木气而通于肝,故又称春季为风木当令的季节。风虽为春季的主气,但终岁常在,四时皆有。故风邪引起的疾病虽以春季为多,但不限于春季,其他季节均可发生。(2)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风性轻扬,善行数变,风胜则动,为百病之长,这是风邪的基本特点。①轻扬开泄: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升散,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所以风邪致病,易于伤人上部,易犯肌表、腰部等阳位。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伤于肺则肺气不宣,故现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等。风邪上扰头面,则现头晕头痛、头项强痛、面肌麻痹、口眼歪斜等。风邪客于肌表,可见怕风、发热等表证。因其性开泄,具有疏通、透泄之性,故风邪侵袭肌表,使肌腠疏松,汗孔开张,而出现汗出、恶风等症状。、②善行数变:风善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善行”是指风邪具有易行而无定处的性质,故其致病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如风疹、荨麻疹之发无定处,此起彼伏;行痹(风痹)之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等,均属风气盛的表现。“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化无常和发病急骤的特性。如风疹、荨麻疹之时隐时现,癫痫、中风之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等。因其兼挟风邪,所以才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快。总之,以风邪为先导的疾病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一般都具有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等特征。③风性主动:“风性主动”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直视上吊等症状,故称“风胜则动”。如外感热病中的。热极生风”,内伤杂病中的“肝阳化风”或“血虚生风”等证,均有风邪动摇的表现。④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是外感病因的先导,寒、湿、燥、热等邪,往往都依附于风而侵袭人体。如,与寒合为风寒之邪,与热合为风热之邪,与湿合为风湿之邪,与暑合则为暑风,与燥合则为风燥,与火合则为风火等。所以,临床上风邪为患较多,又易与六淫诸邪相合而为病。故称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风与肝相应。风为木气,通于肝。外感风邪可导致胃脘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等。这是风邪伤肝,木盛克土所致。综上所述,风为春令主气,与肝木相应。风邪为病,其病证范围较广,变化为快。其具体特点为:①遍及全身:无处不至,上至头部,下至足膝,外而皮肤,内而脏腑,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受到风邪的侵袭。②媒介作用:能与寒、湿、暑、燥、火等相合为病。③其致病的特殊性,风病来去急速,病程不长,其特殊症状也易于认识,如汗出恶风、全身瘙痒、游走不定、麻木以及动摇不宁等症状。临证时,发病在春季与感受风邪明显有关者,均可考虑风邪的存在。 2.寒(1)自然特性:寒具有寒冷、凝结特性,为冬季的主气,从小雪、大雪、冬至,到小寒计四个节气,为冬令主气。寒为水气而通于肾,故称冬季为寒水当令的季节。因冬为寒气当令,故冬季多寒病,但也可见于其他季节。由于气温骤降,防寒保温不够,人体亦易感受寒邪而为病。(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寒邪以寒冷、凝滞、收引为基本特征。①寒易伤阳:寒为阴气的表现,其性属阴?故寒为阴邪。阳气本可以制阴,但阴寒偏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寒邪,反为阴寒所侮,故云“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所以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阳气受损,失于温煦之功,故全身或局部可出现明显的寒象。如寒邪束表,卫阳郁遏,则现恶寒、发热、无汗等,称之为“伤寒”。若寒邪直中于里,损伤脏腑阳气者,谓之为“中寒”。如伤及脾胃,则纳运升降失常,以致吐泻清稀,脘腹冷痛;肺脾受寒,则宣肃运化失职,表现为咳嗽喘促,痰液清稀或水肿;寒伤脾肾,则温运气化失职,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脊冷痛、尿清便溏、水肿腹水等;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精神萎靡、脉微细等。②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之谓。人身气血津液的运行,赖阳气的温煦推动,才能畅通无阻。寒邪侵入人体,经脉气血失于阳气温煦,易使气血凝结阻滞,涩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特征。因寒而痛,其痛得温则减,逢寒增剧,得温则气升血散,气血运行无阻,故疼痛缓解或减轻。寒胜必痛,但痛非必寒。由于寒邪侵犯的部位不同,所以病状各异。若寒客肌表,凝滞经脉,则头身肢节剧痛;若寒邪直中于里,气机阻滞,则胸、脘、腹冷痛或绞痛。③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性收引是指寒邪具有收引拘急之特性。“寒则气收”。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若寒客经络关节,则筋脉收缩拘急,以致拘挛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若寒邪侵袭肌表,则毛窍收缩,卫阳闭郁,故发热恶寒而无汗。寒与肾相应。寒为水气,通于肾。寒邪侵袭,寒水泛滥,则尿少,水肿;寒水过盛,上制心火,则心痛、心悸、肢厥等?总之,寒为冬季主气,与肾水相应。寒病多发于冬季,但也可见于其他季节。寒邪为病,其致病特征是: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故寒邪致病,全身或局部有明显的寒象。寒胜则痛,所以疼痛为寒证的重要特征之一。因寒则气收,故其病有毛窍闭塞、气帆收敛、筋脉拘急的特珏,表现为无汗、拘急泎痛或屈伸不利等。 3.暑(1)自然特性:暑为火热之邪,为夏季主气,从小满、芒种、夏至,到小暑四个节气,为暑气当令。暑邪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以前。暑邪独见于夏令,故有“暑属外邪,并无内暑”之说。暑邪致病有阴阳之分,在炎夏之日,气温过高,或烈日曝晒过久,或工作场所闷热而引起的热病,为中于热,属阳暑;而暑热时节,过食生冷,或贪凉露宿,或冷浴过久所引起的热病,为中于寒,属阴暑。总之,暑月受寒为阴暑,暑月受热为阳暑。(2)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暑为火所化,主升散,且多挟湿。①暑性炎热:暑为夏月炎暑,盛夏之火气,具有酷热之性,火热属阳,故暑属阳邪。暑邪伤人多表现出一系列阳热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烦躁、脉象洪大等,称为伤暑(或暑热)。②暑性升散:升散,即上升发散之意。升,指暑邪易于上犯头目,内扰心神,因为暑邪易人心经:散,指暑邪为害,易于伤津耗气。暑为阳邪,阳性升发,故暑邪侵犯人体,多直人气分,可致腠理开泄而大汗出。汗多伤津,污液亏损,则可出现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尿赤短少等。在大量汗出同时,往往气随津泄,而导致气虚,故伤于暑者,常可见到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之中暑。中暑兼见四肢厥逆,称为暑厥。暑热引动肝风而兼见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称为暑风(暑痫)。暑热之邪,不仅耗气伤津,还可扰动心神,而引起心烦闷乱而不宁。③暑多挟湿:暑季不仅气候炎热,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湿热弥漫空间,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离湿热之气。暑令湿胜必多兼感。其临床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湿阻症状。虽为暑湿并存,但仍以暑热为主,湿浊居次,非暑中必定有湿。暑为夏季主气,暑邪为患,有阴暑、阳暑之分。暑邪致病的基本特征为热盛、阴伤、耗气,又多挟湿。所以,临床上以壮热、阴亏、气虚、湿阻为特征。 4.湿(1)自然特征:湿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为长夏主气。从大暑、立秋、处暑,到白露四个节气,为湿气主令。湿与脾土相应。夏秋之交,湿热熏蒸,水气上腾,湿气最盛,故一年之中长夏多湿病。湿亦可因涉水淋雨、居处伤湿,或以水为事。湿邪为患,四季均可发病,且其伤人缓慢难察。(2)湿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湿为阴邪,阻碍气机,易伤阳气,其性重浊粘滞、趋下。①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类水,水属于阴,故湿为阴邪。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滞气机,从而使气机升降失常。胸胁为气机升降之道路,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闷;湿困脾胃,使脾胃纳运失职,升降失常,故现纳谷不香、不思饮食、脘痞腹胀、便溏不爽、小便短涩之候。由于湿为阴邪,阴胜则阳病,故湿邪为害,易伤阳气。脾主运化水湿,且为阴土,喜燥而恶湿,对湿邪又有特殊的易感性,所以脾具有运湿而恶湿的特性。因此,湿邪侵袭人体,必困于脾,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泄泻、水肿、小便短少等症。“湿胜则阳微”,因湿为阴邪,易于损伤人体阳气,由湿邪郁遏使阳气不伸者,当用化气利湿通利小便的方法,使气机通畅,水道通调,则湿邪可从小便而去,湿去则阳气自通。②湿性重浊:湿为重浊有质之邪。所谓“重”,即沉重、重着之意。故湿邪致病,其临床症状有沉重的特性,如头重身困、四肢酸楚沉重等。若湿邪外袭肌表,湿浊困遏,清阳不能伸展,则头昏沉重,状如裹束;如湿滞经络关节,阳气布达受阻,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所谓“浊”,即秽浊垢腻之意。故湿邪为患,易于出现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的现象。如湿浊在上则面垢、眵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泻、下痢脓血粘液;湿气下注,则小便浑浊、妇女黄白带下过多;湿邪浸淫肌肤,则疮疡、湿疹、脓水秽浊等。③湿性粘滞:“粘”,即粘腻;“滞”,即停滞。所谓粘滞是指湿邪致病具有粘腻停滞的特性。这种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症状的粘滞性。即湿病症状多粘滞而不爽,如大便粘腻不爽,小便涩滞不畅,以及分泌物粘浊和舌苔粘腻等。二是病程的缠绵性。因湿性粘滞,蕴蒸不化,胶着难解,故起病缓慢隐袭,病程较长,往往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如湿温,它是一种由湿热病邪所引起的外感热病。由于湿邪性质的特异性,在疾病的传变过程中,表现出起病缓、传变慢、病程长、难速愈的明显特征。他如湿疹、湿痹(着痹)等,亦因其湿而不易速愈。④湿性趋下:水性就下,湿类于水,其质重浊,故湿邪有下趋之势,易于伤及人体下部。其病多见下部的症状,如水肿多以下肢较为明显。他如带下、小便浑浊、泄泻、下痢等,亦多由湿邪下注所致。但是,湿邪浸淫,上下内外,无处不到,非独侵袭人体下部。所谓“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只是说明湿性趋下,易侵阴位,为其特性之一而已。湿为长夏主气,与脾土相应。湿邪有阻遏气机,易伤阳气之性,其性重浊粘滞,且有趋下之势。故湿邪为病,表现为人体气机阻滞,脾阳不振,水湿停聚而胸闷脘痞、肢体困重、呕恶泄泻等,以及分泌物和排泄物如泪、涕、痰、带下、二便等秽浊不清。5.燥(1)自然特性:燥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为秋季主气。从秋分、寒露、霜降,到立冬四个节气,为燥气当令。秋季天气收敛,其气清肃,气候干燥,水分匮乏,故多燥病。燥气乃秋令燥热之气所化,属阴中之阳邪。燥邪为病,有温燥、凉燥之分。初秋有夏热之余气,久晴无雨,秋阳以曝之时,燥与热相结合而侵犯人体,故病多温燥。深秋近冬之际,西风肃杀,燥与寒相结合而侵犯人体,则病多凉燥。燥与肺气相通。(2)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燥胜则干,易于伤肺,为燥邪的基本特征。①干涩伤津:燥与湿对,湿气去而燥气来:燥为秋季肃杀之气所化,其性干涩枯涸,故曰“燥胜则干”。燥邪为害,最易耗伤人体的津液,形成阴津亏损的病变,表现出各种干涩的症状和体征,诸如皮肤干涩皲裂、鼻干咽燥,口唇燥裂、毛发干枯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等。②燥易伤肺: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性喜清肃濡润而恶燥,称为娇脏。肺主气而司呼吸,直接与自然界大气相通,且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多从口鼻而人。燥为秋令主气,与肺相应,故燥邪最易伤肺。燥邪犯肺,使肺津受损,宣肃失职,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或痰中带血,以及喘息胸痛等。燥为秋季主气,与肺相应。燥邪以干涩伤津和易于伤肺为最重要特征。不论外燥还是内燥,均可见口、鼻、咽、唇等官窍干燥之象,以及皮肤、毛发干枯不荣等。火(热)(1)自然特性:火具有炎热特性,旺于夏季,从春分、清明、谷雨,到立夏四个节气,为火气主令。因夏季主火,故火与心气相应。但是火并不象暑那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也不受季节气候的限制。(2)温、暑、火、热的关系:温、暑、火、热四者性质基本相同,但又有区别。温与热:这里的温和热均指病邪而言。温为热之渐,热为温之甚,二者仅程度不同,没有本质区别,故常温热混称。在温病学中所说的温邪,泛指一切温热邪气,连程度上的差别也没有。暑与火(热):暑为夏季的主气,乃火热所化,可见暑即热邪。但暑独见于夏季,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而火(热)为病则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同时还包括高温、火热煎熬等。火与热:火为热之源,热为火之性。火与热,其本质皆为阳盛,故往往火热混称。但二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热纯属邪气,没有属正气之说。而火,一是指人体的正气,称之为“少火”;二是指病邪,称之为“壮火”。这是火与热的主要区别。一般地说,热多属于外感,如风热、暑热、温热之类病邪。而火则常自内生,多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致,如心火上炎、肝火炽盛、胆火横逆之类病变。就温、热、火三者而言,温、热、火虽同为一气,但温能化热,热能生火,所以在程度上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温为热之微,热为温之甚;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3)火的含义:中医学中的火有生理与病理、内火和外火之分。①生理之火:生理之火是一种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的阳气,它谧藏于脏腑之内,具有温煦生化作用。这种有益于人体的阳气称之为“少火”,属于正气范畴。②病理之火:病理之火是指阳盛太过,耗散人体正气的病邪。这种火称之为“壮火”。这种病理性的火又有内火、外火之分。外火:外火,一是感受温热邪气而来;二是风寒暑湿燥等外邪转化而来,即所谓“五气化火”。五气之中,只有暑邪纯属外来之火,我们称之为暑热。其余风、寒、湿、燥等邪并非火热之邪,之所以能化而为火,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郁遏化火。风、寒、湿、燥侵袭人体,必须郁久方能化火。如由寒化热,热极生火,温与热结,或湿蕴化热,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难解,郁而化火,或者湿蕴化热,湿热极甚而化火。火就燥,故燥亦从火化。第二,因人而异,阳盛之体或阴虚之质易于化火。第三,与邪侵部位有关。如邪侵阳明燥土,则易化火,寒邪直中人脾,则化火也难。此外,五气能否化火,与治疗也有一定的关系。内火:内火,多因脏腑功能紊乱,阴阳气血失调所致。情志过极亦可久郁化火,即所谓“五志化火”。中医学将火分为正、邪两类。正气之火即少火,少火又可分为“君火”和“相火”。“君火”为心之阳气,“相火”为肝、肾、胆、膀胱、心包、三焦之阳气。其中肾之阳气,又称“命门火”或“龙火”,肝之阳气也叫“雷火”。“君火”仅指正气而言,若过旺便是心火炽盛;而相火包含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过旺时谓“相火妄动”。“心火炽盛”和“相火妄动”均属于“壮火”,属邪气。(4)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火邪具有燔灼、炎上、耗气伤津、生风动血等特性。①火性燔灼:燔即燃烧;灼,即烧烫。燔灼,是指火热邪气具有焚烧而熏灼的特性。故火邪致病,机体以阳气过盛为其主要病理机制,临床上表现出高热、恶热、脉洪数等热盛之征。总之,火热为病,热象显著,以发热、脉数为其特征。②火性炎上:火为阳邪,其性升腾向上。故火邪致病具有明显的炎上特性,其病多表现于上部。如心火上炎,则见舌尖红赤疼痛,口舌糜烂、生疮;肝火上炎,则见头痛如裂、目赤肿痛;胃火炽盛,可见齿龈肿痛、齿衄等。③伤津耗气:火热之邪,蒸腾于内,最易迫津外泄,消烁津液,使人体阴津耗伤。故火邪致病,其临床表现除热象显著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之征。火太旺而气反衰,阳热亢盛之壮火,最能损伤人体正气,导致全身性的生理机能减退。此外,气生于水,水可化气,火迫津泄,津液虚少无以化气,亦可导致气虚,如火热炽盛,在壮热、汗出、口渴喜饮的同时,又可见少气懒言、肢体乏力等气虚之证。总之,火邪为害,或直接损伤人体正气,或因津伤而致气伤,终致津伤气耗之病理结果。④生风动血:火邪易于引起肝风内动和血液妄行。生风:火热之邪侵袭人体,往往燔灼肝经,劫耗津血,使筋脉失于濡养,而致肝风内动,称为热极生风。风火相煽,症状急迫,临床上表现为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视等。动血:血得寒则凝,得温则行。火热之邪,灼伤脉络,并使血行加速,迫血妄行,易于引起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以及皮肤发斑,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⑤易致肿疡:火热之邪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肉败血,则发为痈肿疮疡。“痈疽原是火毒生”。“火毒”、“热毒”是引起疮疡的比较常见的原因,其临床表现以疮疡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⑥易扰心神:火与心气相应,心主血脉而藏神。故火之邪伤于人体,最易扰乱神明,出现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甚至神昏谵语等症。综上所述,火有生理性火和病理性火,本节所讲的为病理性火,又名火邪。火邪就来源看,有外火和内火之异。外火多由外感而来,而内火常自内生。火邪具有燔灼炎上,伤津耗气,生风动血,易生肿疡和扰乱心神的特征。其致病广泛,发病急暴,易成燎原之势。在临床上表现出高热津亏、气少、肝风、出血、神志异常等特征。 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外感六淫属外感病的致病因素,称之为外邪,而内生五邪,则是指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产生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火)等五种病理变化,属病机学范畴。内生五邪的临床表现虽与风、寒、湿、燥、火等六淫致病特点及其病理反应相似,但为区别于六淫之外风、外寒、外湿、外燥、外火(热),故冠以“内”字,称为“内生五邪”。内生五邪的临床表现,一般都没有表证,多表现为或虚证或实证或虚实夹杂证。外感六淫作用于机体后,引起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而产生的病理变化,其临床表现,多有表证,而且多属实证。单纯暑邪伤人,一般无表证可见,但常兼湿邪,称为暑湿,则有表证。只有外邪直中时,才径见里证。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一为致病因素,一为病理结果,虽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六淫伤人,由表人里,损及脏腑,则易致内生五邪之害。内生五邪,脏腑功能失调,则又易感六淫之邪。 </FORM>[最后更新时间为 2010-01-22 20:31] 投诉与举报专区>> 崇拜楼主 | 分享 | 引用 | 回复 | 发表时间:2010-01-22 看好该帖的朋友们: 查看全部>> 生活是花园 积分:21

文章TAG:邪气  中医  解释  风热  最易伤肺的邪气是  
下一篇